教育学复习资料番禺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15029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资料番禺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番禺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番禺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番禺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番禺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资料番禺Word格式.docx

《教育学复习资料番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资料番禺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资料番禺Word格式.docx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3、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主张反映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启发诱导教学原则)。

4、墨子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得使用技术的传习。

5、《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

6、《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7、《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式教学主张。

8、《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

9、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问答三步包括:

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助产术(相当于启发诱导原则)。

10、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11、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的主张,他的教育思想在其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12、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

1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1632年)中。

14、法国教育家卢梭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是《爱弥儿》。

15、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主张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16、英国哲学家洛克主张绅士教育,并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17、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18、美国教育家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9、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20、赫尔巴特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21、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22、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和在做中学。

同时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23、1939年凯洛夫编的教育学曾对我国教师产生过重大影响。

1、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马克思主义作家虽然没有教育学方面的专著,但他们对教育都非常关心,有许多精辟的教育论述,指导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编写。

(2)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3)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世界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在多元结构、多元思想、多种文化的影响下,教育学也同样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格局。

第二章小学教育

第一节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小学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

2、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3、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4、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5、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6、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

7、我国从1986年开始推行9年义务教育。

为尽快推行普及小学教育,我国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

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二是实行多种类型的办学形式。

8、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9、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义务教育法》,是确立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重要法律。

10、《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和义务教育的起步。

11、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主要有三个方面:

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13、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

“六三学制”、“五四学制”和“九年一贯制”。

14、《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15、义务教育中的“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义务教育的意义

(1)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3)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2、《义务教育法》的立法依据

(1)我国《宪法》中有关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以及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原则的规定是制定《义务教育法》的法律依据;

(2)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现阶段发展教育的现实条件是制定《义务教育法》的现实依据。

3、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第二节小学教育目的

1、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小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5、我国宪法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6、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7、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8、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1、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

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1、人的发展实质个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3、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

4、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6、个体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7、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并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第二节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或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它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2、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3、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对儿童而言,常常是通过教育活动实现的。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6、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一层次是个体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1、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

(2)社会生活条件(环境);

(3)教育;

(4)个体的实践活动。

2、遗传的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3、环境对人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4、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5、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三节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

1、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

2、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3、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4、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打好基础。

1、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3)学习兴趣与习惯

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教师应善于利用这点安排教学过程。

学习习惯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

2、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可以确定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如下。

(1)小学教育的总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2)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

①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允许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

老师应培养小学生坐、立、写字与看书的正确姿势,注意锻炼儿童的小肌肉,逐步锻炼手部的细动作,但应避免剧烈的运动。

②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不断地向学生提出要求并及时提示,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发展逻辑思维的能力。

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③使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一生中的重大价值,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儿童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

④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发展儿童对道德的理解能力,能对杜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社会和人生问题。

培养儿童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

第一节学生

1、在教育系统中,学生和教师是其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2、我们强调教师应该吃透两头,即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认识学生。

3、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是教育的对象。

4、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5、未成年学生享有的权利概括起来有受教育权和人身权。

6、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7、国家除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

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2、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3、在保障学生的人身权上,学校和教师有什么职责?

(1)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2)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3)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不得使未成年的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和生命健康的校舍中及教学设施中进行学习和活动。

(4)对侵害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4、《教育法》中规定学生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二节教师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1986年6月21日,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的《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将教师列入“专业、技术人员”类别。

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4、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5、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成功地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1、教师的职业角色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②熟悉学科的基本机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敬业;

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③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④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人格特征?

(1)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

(2)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3)心胸开阔,兼容并包。

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1、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

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第五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

2、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3、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4、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5、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6、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7、根据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8、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可分为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经验本位课程。

9、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

1、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第二节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讨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2、课程计划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3、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

4、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5、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本文和其他等部分组成。

6、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7、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其中,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8、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取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

1、课程计划的构成

(1)教学科目的设置;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2、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1)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2)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3)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

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

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3、课程计划对小学教师的要求

(1)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小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2)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

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3)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4)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4、教学大纲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1)有了统—的教学大纲就有可能统一各个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的质量。

(2)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讲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学校和教师应全面彻底地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4)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5、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6、教师如何正确使用教科书

(1)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各篇范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知识、技能体系,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要理解和大体掌握。

(2)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中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教学过程,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3)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都应当重视。

教师的讲授应以教科书为基本依据,不脱离教科书,但又不应照本宣科。

教师不是简单重复教科书上的内容,而是对其作说明解释,帮助学生理解、领会。

(4)由于最新的科学成果尚未在教科书中及时得到反映,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

(5)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乡土教材。

(6)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方法和习惯,防止学生产生把教科书丢在一边,单纯地记笔记、抄笔记的倾向。

第三节我国小学课程

1、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1、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六章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2、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

1、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2、学校工作为什么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经验的总结。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教育质量就能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