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第5版第七章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五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14978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金融第5版第七章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五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国际金融第5版第七章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五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国际金融第5版第七章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五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国际金融第5版第七章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五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国际金融第5版第七章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五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金融第5版第七章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五版Word下载.docx

《国际金融第5版第七章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五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金融第5版第七章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五版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金融第5版第七章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五版Word下载.docx

答:

国际资本流动与一国国际收支有关,主要反映在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与金融账户中。

国际资本流动作为国际经济交往的一种基本类型,不同于以所有权的转移为特征的商品交易,它以使用权的转让为特征,以盈利或平衡国际收支为目的。

国际资本流动包括资本流出和资本流入两个方面。

资本流出是指本国资本流向外国,它意味着外国在本国的资产减少、外国对本国的负债增加、本国对外国的负债减少、本国在外国的资产增加。

资本流入是指外国资本流入本国,它意味着外国对本国的负债减少、本国对外国的负债增加、外国在本国的资产增加和本国在外国的资产减少。

2.试述国际资本流动发展的特点。

(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

对这一阶段的国际资本流动的回顾,可以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临界点来进行分析。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

就资本的流向而言,资本输出多集中在北美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占一半以上),对东亚、中东和非洲等殖民地附属国也有一定比例的输出,法、德在俄国、东欧、北欧等地区也有少量资本输出。

就资本输出的方式来看,占主导地位的是私人股票、债券的证券投资,且主要投资受款国的公用事业部门。

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

大体上讲,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长期资本输出的规模不大,地区流向、部门结构和资金流动方式等均较单一。

3.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

(1)从量上看,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空前膨胀,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急剧扩大,其增长速度不仅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也超过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取代国际贸易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从质上看,资本流向、资本输出方式、资本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发达国家资金需求上升

2.转轨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资金需求旺盛

3.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地区分布有所变化

4.国际资本证券化趋势加强

5.国际资金结构的变化,私人资本挑战多边机构的贷款和国际援助

6.国际游资规模日益膨胀

7.国际资本流动部门结构的变化

3.简述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国际资本流动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通常按资本的使用期限长短将其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两大类。

(一)长期资本流动

1.国际直接投资

它主要有下列三种形式:

(1)创建新企业

(2)收购(兼并)外国企业

(3)利润再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实际并不仅限于国际资本流动,它还包括企业的管理权限和方法、生产技术、市场营销渠道、专利权和商标等多种无形要素的转移。

2.国际证券投资

国际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通过在国际证券市场上购买中长期债券或外国企业发行的股票所进行的投资。

国际证券投资可分为国际债券投资和国际股票投资。

国际证券投资相对于国际直接投资有如下特点:

①证券投资涉及的是金融资本的国际转移,直接投资涉及的是实物资本的国际转移。

②证券投资者的目的是收取债券或股票的利息或红利,对投资企业无实际控制权和管理权;

而直接投资者的目的是获得企业的经营利润,且对企业有直接的管理控制权。

③证券投资必须有健全的国际证券市场,证券可以随时转让与买卖;

而直接投资则要求有完善的投资环境,但不涉及证券在市场上的买卖。

④证券投资中债券的发行构成筹资国的债务,而直接投资的接受方吸引的资金并不构成外债。

3.国际贷款

国际贷款主要是指一年期以上的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际银行贷款和出口信贷。

(1)政府贷款

与其他形式的国际信贷相比,政府贷款具有如下特点:

①由专门的机构负责。

②程序较复杂。

③资金来自财政预算。

④条件优惠。

⑤限制性采购。

⑥政治性强。

⑦币种选择余地小。

(2)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也不以营利为直接目的,具有援助的性质。

(3)国际银行贷款

国际银行贷款具有如下特点:

①贷款用途比较自由。

②借款人可获得大额资金。

③筹资成本较高。

(4)出口信贷(ExportCredit)

出口信贷的主要特点:

①专款专用的限制性贷款。

②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利率,利差由国家补贴。

③出口信贷期限较长,一般为5~8年,但最长不超过10年。

④出口信贷的发放与信贷保险相结合。

(二)短期资本流动

1.贸易性资本流动

贸易性资本流动是指由国际贸易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

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商通常不要求进口商立即支付全部货款,而允许进口商有一段时期延期支付,当出口商或其开户银行向进口商提供短期延期支付信贷时,进口商的对外债务增加或债权减少,这就形成了贸易融通性的短期资本流动。

2.金融性资本流动

金融性资本流动也称银行资本流动,是指各国经营外汇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而引起的国际资本转移。

这种资本流动主要是为银行和金融机构调剂资金余缺服务的,其形式包括套汇、套利、掉期、头寸调拨以及同业拆借等。

因为它金额大、流动频繁,而且涉及外汇业务,银行资本流动对利率和汇率的短期变动有一定的影响。

3.保值性资本流动

保值性资本流动又称资本外逃(CapitalFlight),是金融资产的持有者为了资金的安全或保持其价值不下降而进行资金调拨转移所形成的短期资本流动。

促使保值性资本流动的主要原因有:

国内政局动荡,资本没有安全保障;

外汇汇率波动较大,资本价值面临损失;

外汇管制或征税过高,资本的流动性受到威胁,等等。

因此,出现上述情况时,短期资本持有者会将资本抽调到政局稳定、货币币值稳定且外汇管制较宽松的国家或地区,以达到保值的目的。

4.投机性资本流动

投机性资本流动是指投资者在不采取抛补性交易的情况下,利用汇率、金融资产或商品价格的变动,伺机买卖,追逐高利而引起的短期资本流动。

这种资本流动完全以获取差价收益为目的。

4.试分析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与风险效应。

1.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

分别从长期资本流动对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的影响以及短期资本流动对国内、世界经济的影响来分析:

(1)长期资本流动的利益

长期资本流动的期限长、数量大,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影响较大,并且对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经济的影响各有不同。

长期资本流动对资本输出国经济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提高资本的边际收益;

有利于提升世界市场占有率,促进商品和劳务的输出;

有助于克服贸易保护壁垒;

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

长期资本流动对资本输入国经济的积极影响有:

缓解资金短缺的困难;

提高工业化水平;

扩大产品出口数量,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增加新兴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2)短期资本流动的利益

短期资本流动对国内经济的有利影响:

①短期资本流动能调节暂时性国际收支不平衡;

②短期资本流动在一定条件下有助于外汇汇率恢复均衡,这一点在固定汇率制下表现得尤为明显;

③国际游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货币政策更有效地执行;

④国际游资在一定程度上能收到培育和繁荣金融市场的效果。

短期投机资本对世界经济产生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了资金在各国间的合理配置;

②提高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推动了国际金融市场尤其是衍生金融产品的发展;

③国际游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国际游资的迅速壮大,其对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④国际游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国际游资在各国的货币和资本市场之间迅速移动,使得各国的资金市场在价格、交易方式、交易条件等方面趋于一致。

2.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效应

国际资本流动在促进生产要素的国际化配置的同时也会带来资产价格波动、国际收支失衡、资本大规模流出等一系列风险效应,从而对一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1)经济阻碍效应

由于一国的资本数量有限,如果输出过多,可能会削弱国内投资项目和生产部门的资金供给能力,导致就业机会减少,财政收入下降,甚至引起经济衰退和社会动乱。

而过量的资本流入可能危及民族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的自主性。

(2)国际收支失衡效应

资本流动也会对国际收支的均衡产生消极作用。

(3)资本外逃效应

在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以游资形式发生的资本突然大量抽逃会对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造成强烈的冲击,使得一些敏感的经济变量(如利率、汇率)会变得十分不稳定。

(4)资产价格波动效应

由于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羊群效应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道德风险所带来的过度负债和过度投资行为,规模巨大、流动迅速的国际资本极易造成资产价格飞速上涨,形成资产价格泡沫。

当资产泡沫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以资产市场为目标的各种内外冲击,将使得资产泡沫的破裂在所难免。

5.简述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

债务危机指的是一国不能按时偿付其国外债务所导致的主权信用等级下降的危机。

债务危机爆发是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归纳为:

(1)内部因素:

盲目借取大量外债,国内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经济政策失误,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导致外汇收入不稳定,造成偿还外债困难;

严重的财政赤字迫使政府和国有企业大举借用外债;

债务国缺乏有效的外债管理,存在外债规模膨胀、外债结构不合理以及外债投向不当等问题。

(2)外部因素:

世界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是债务危机的主要诱因;

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和汇率的上浮增加了债务成本;

统一的货币制度使得宏观经济调控缺乏灵活性;

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主权信用评级加速了债务危机的爆发。

6.简述当代国际投机者实施投机性冲击的立体投机策略。

(1)利用即期外汇交易在现货市场的投机性冲击

(2)利用远期外汇交易在远期外汇市场的投机性冲击

(3)利用外汇期货、期权交易在期货、期权市场的投机性冲击

(4)利用货币当局干预措施的投机

(5)由于利率上升会引起股市下跌,投机者还可以在该国股票市场投机盈利

7.试述金融国际化的特点。

(1)汇率体制趋于一致。

(2)各类金融市场的界限逐渐消失,金融产品价格趋于一致。

(3)国际金融统一规则不断产生。

(4)金融市场动荡会更加频繁。

8.试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投机性冲击的新特点。

(1)投机性冲击的规模和势力日益庞大

(2)投机性冲击策略日益立体化

(3)投机冲击面日益区域化

(4)投机性冲击活动日益公开化

(5)投机者越来越注重利用贬值的预期和市场的信心危机

9.简述次贷危机的传染过程。

10.简述中国利用FDI的概况。

答:

(1)中国直接利用外资状况:

①直接利用外资数量连年增加。

在中国吸引外资的力度方面,随着中国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不断增加。

特别是近十年来。

无论国际经济环境如何变化,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总流量如何波动,中国吸FDI一直都稳步增长。

 

②直接利用外资贡献不断增大。

中国成功地利用直接外资促进国内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逐年提高;

二是直接外资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三是外商金业的工业生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份额越来越大。

(2)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

投资方式不断多样化。

在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格局是合作经营占优势,合资经营次之,独资经营刚起步,合作开发则很少。

1986年情况发生变化,合资经营的比重超过合作经营,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进入90年代,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独资经营的比重不断提高,与合资经营成为利用直接外资的主要形式。

目前主要体现为五种:

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合作开发和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

3)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①投资结构不合理。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吸收外商投资无论是项目数还是金额都较低,而第二产业比重甚高,第三产业内部发展则不平衡,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的外商投资近期发展甚快,而交通运输、科教文体卫的发展迟缓。

二是外商投资地区分布不平衡。

沿海地区较早享有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优惠,再加上沿海地区自身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上的特殊优势,使得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②吸收外商成本较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外商投资的资金到位率不高。

二是外商利用中方引资心切、急于求成的心情,成绩提高投资要素的价格,牟取不正当利益。

三是使用外资机会成本高。

③投资环境亟待完善:

一是政策法规环境不尽如人意。

具体表现在:

政策法规缺乏透明度,相互有出入,各地方为了吸引外资,优惠政策层出不穷,随时在变,使外商难以适从。

政策法规特别是地方的政策法规缺乏统的解释和实施,随意性较大。

重要法规的制定颁布大大滞后于利用外资实践的发展。

二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不健全。

课后讨论一

中国平安深陷“富通”门

“富通”是一家以经营银行及保险业务为主的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在欧洲排名20位,鼎盛时期拥有总资产900多亿欧元和486亿欧元的市值。

自2007年4月起因次级债务问题连续下跌到崩溃边缘。

而这个时候,中国平安正欲于寻求机会与国际保险业接轨,同年11月就以18.1亿欧元购入了荷兰/比利时富通集团的9501万股股份(占富通集团总股本的4.18%),成为富通集团单一的第一大股东。

随后又将股权增持至4.99%以及在次年同比例参与富通增发,累计投入资金高达238亿欧元。

随后,富通集团在强行并购荷兰银行和金融危机蔓延的双重打击下轰然倒塌。

2008年10月,荷兰政府斥资168亿欧元收购原荷兰银行在内的原富通全部在荷业务,同月5日,比利时政府又与巴黎银行达成一项股权互换协议,使得富通在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业务被完全剥离。

这种情况下,平安被迫宣布157亿欧元的亏损计提,放弃了成立合资资产管理公司的初衷。

在与比利时政府协商、调解3年无果后,2012年9月,中国平安就富通投资损失补偿事宜,向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起诉比利时政府,寻求国际仲裁。

2015年,4月30日世界银行下属的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披露了裁决决议,仲裁庭以“无管辖权”驳回了平安的索赔要求,中国平安要想拿回228亿的富通投资损失几无可能。

1、请分析此次中国平安投资富通事件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

1.领导层心态浮躁,急于对外扩张,缺乏海外并购经验。

我国的金融企业大都有一股做大做强的冲动,表现在行动上就是盲目投资,反映在口号上就是动辄世界几百强或几十强。

中国平安这样大的投资行动,仅仅凭数月的所谓研究和评估就盲目动手,重大战略行动形同儿戏,焉不失利?

从深层原因上讲,这也是中国平安领导层心态浮躁、急于对外扩张和缺乏海外并购经验的结果。

殊不知,单单凭借主观愿望实施外延式扩张,很难真正提升中国平安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平安也很难真正立于世界顶级企业之林。

2.对风险的预测和可行性研究不够。

决策依据可靠和内容真实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尤其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大量信息中难免鱼龙混杂,如果不认真地去伪存真,就很容易被假象所迷惑。

中国平安以238.7亿元收购富通,短短数月就深度缩水,这是盲目投资得到的惩罚。

和中国平安一样,我国金融企业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额经济损失的例子并不鲜见。

中国平安投资富通失利,就是因为调查研究不够,没有真正弄清投资对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富通是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可在知名的背后,掩盖着因投资美国债券带来的巨大亏空。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比利时《晚报》就曾发表过“富通的弥天大谎”的文章,抨击富通弄虚作假,但这些并没有引起中国平安的重视。

凭虚假信息决策,岂能不上当。

3.受国际严重金融危机的影响。

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自2008年全面爆发后,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欧美一些国家的金融机构更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有的甚至破产。

中国平安投资富通失利自然与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有重大的关联,但是这也由于中国平安在收购富通集团之前对其资产结构缺乏透彻的了解,以致他国的金融危机被转嫁到了自己身上。

4.政治风险!

失控!

富通集团卷入金融危机后,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政府在2008年9月29日宣布联合出资112亿欧元持有富通集团下属富通银行在上述三地49%的股权。

对于政府的这一注资挽救行为,中国平安等股东只看到了其积极的一面,并未看到其隐藏的祸心,直到比利时政府、荷兰政府和法国巴黎银行未经富通股东的表决,通过三次业务分拆,擅自出售了富通旗下的部分业务,这时中国平安和广大中小股东才有所察觉。

经过上述国家政府出面进行一系列交易后,富通集团资产仅含国际保险业务、结构化信用资产组合(公允价值104亿欧元,比利时政府和法国巴黎银行分别占24%和10%股权)66%的股权以及现金。

从此,富通集团就由“银保双头鹰”解体为一家国际保险公司,预测其盈利潜力将下降九成以上。

从富通2007年度年报和2008年的财务中报来看,富通的国际保险业务盈利仅占集团净利润的6%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平安投资回报率可能大大低于预期。

对政治风险的防范意识不足,是中国平安投资富通失利的又一大主因。

5.收购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或不真实

尽管平安在收购之前进行了差不多一年的考察,还聘请摩根大通作为独家财务投资顾问进行评估,但获取的信息并不对称,正面的信息多,负面的信息少,有些重要的信息甚至向投资者隐瞒了。

比如,富通集团本来有大量资产涉及美国次级债务,包括12300万欧元的债务抵押债券(CDO)和贷款抵押债券(CLO),但富通却向所有人隐瞒了其垃圾债券的危害,直到东窗事发,其40亿欧元的亏空才公诸于世。

6.收购目标的选择不适当或不实际

平安集团向海外发展并没有错,但这次投资收购富通的目标定得太高,想借富通投资这一平台迅速成长为国际资产管理的集团公司,是很不实际的目标。

事实上,平安与富通之间并不存在互补优势,富通集团本身的定位就混乱,它不会也更不可能成为平安的走向海外的平台或者“垫脚石”。

由于收购目标不切实际,失败也是迟早的事。

7.收购决策的判断不正确或不合时

平安之所以在2007年10月就动手收购富通,主要因为看中了富通股票的“优质低价”。

平安高层考察以后。

认为富通股价已经从40欧元降至19欧元左右,这是一个已经没有泡沫的1.1倍净资产5倍市盈率的优质股,投资富通是绝对的“理性”选择,也是抄底收购的最佳时机。

事实上,当时正是富通危机形成的时候,因为2007年10月,富通银行决定联合其他两家银行,斥资710亿欧元收购荷兰银行,这样的巨额收购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平安高层认为这是富通强大的表现,前景一片光明,结果正是这次收购和全球危机的爆发,导致了富通集团的四分五裂,平安收购“败局”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

教训

1.管理层要端正心态,切忌盲目扩张。

2.走出去之前做好可行性研究,有效防范风险。

3.选择适合自身的海外投资方式。

4.金融领域的跨国并购要着眼于长远目标的发展。

5.金融领域的跨国并购必须要清醒认识其投资风险的存在。

6.金融领域的跨国并购必须要慎重选择和评估投资对象。

7.金融领域的并购必须要十分重视落子布局的方法或策略。

2、请就此次案件分析中国海外投资目前面临的阻碍和存在的问题。

1.信息的不对称

富通是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可在知名的背后,掩盖着因投资美国债券带来的巨大亏空。

这也体现了信息的重要性。

2.国际经济危机的不确定性

中国平安投资富通失利自然与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有重大的关联,但是这也由于中国平安在收购富通集团之前对其资产结构缺乏透彻的了解,以致他国的金融危机被转嫁到了自己身上。

中国海外投资在遇到国际经济危机时,就可能遭受重创。

3.政治风险

如今政府干预经济的情况屡见不鲜,政治风险越来越成为海外投资的阻碍。

课后讨论二

希腊退欧危机

从2010年以来,希腊一直是潜在的破产雷区,几次濒临破产边缘皆起死回生。

2015年6月希腊再次步入绝境,债务违约“大限”临近,而希腊政府与国际债权人就救助计划延长细节谈判未达成一致,希腊国会随即批准了总理齐普拉斯提出的7月5日公投提案,希腊退欧进入倒计时。

公投虽然以全民反对收场,却使之后的协议发展异常顺利。

13日在经历了长达17个小时的谈判后,希腊终于从退欧的风险边缘被救了回来。

作为重新获得860亿欧元救助金的代价,希腊总理齐普拉斯接受了欧盟有史以来干预性最强的救助计划。

希腊议会23日通过第二轮“以改革换救助”法案之后,目前第三轮救助谈判即将开启。

1、“希腊退欧”若成事实会给欧洲各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希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