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是这样写出来的三年级下册冲突时的文件备份1003 063203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好文章是这样写出来的三年级下册冲突时的文件备份1003 063203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文章是这样写出来的三年级下册冲突时的文件备份1003 063203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人物具有神奇的本领
观察生活要仔细,仔细到什么程度?
打个比方说,要用眼睛“拍摄”每一个动作的细微变化。
《燕子》一文描写了燕子在空中飞行的样子。
作者这样写道:
“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面;
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荡漾开去。
”
一般的不仔细观察的话,我们就会看到燕子在飞来飞去。
而作者这里用了“斜着身子”,这是细微的变化,是燕子要绕弯飞行的时候的身体姿势;
“横掠过”湖面则是另外的一种姿势,“尾尖偶尔沾一下水”这是飞行高度和身体姿态的细微变化。
作者能够写出这些细微的变化,是因为作者用眼睛仔细看清楚了这些变化。
观察人也好,观察动物也好,观察其他动态事物也好,我们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眼睛“跟不上”动态的变化,导致某一些动作没看清楚。
怎样才能细致地观察到动作细微的变化?
《燕子》的作者已经告诉了我们:
眼睛一眨不眨地去“追踪拍摄”。
“斜着身子掠过,由这边的稻田,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眼睛始终盯在发生着动作变化的燕子身上,就像摄影机,拍摄下了燕子飞行的全过程,拍摄下了燕子飞行过程中动作的细微变化,哪怕是这次飞行遇上一次飞行的一点点细微的不同,哪怕是这个燕子与那个燕子飞行的一点点不同。
我们在观察生活的时候,要锻炼自己屏息凝神地用眼睛去追踪拍摄的能力。
练习:
从网上找一段“狮子捕捉猎物”的视频,仔细观察一下狮子从发动攻击到捕获猎物的全过程,看清楚整个过程中狮子动作的变化特点,并把这个过程中的动作变化细致地写下来。
如果上网不方便,你可以仔细观察身边的宠物做某件事情时候的动作变化,写下来。
用“写想象”来表达喜爱的感情
《燕子》的作者在写燕子的时候,不但写了实际看到的内容,而且写了自己看着这些景物的时候的“想象”。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作者这里只用了一句话,就把美丽的春天田野景色写明白了。
作者说,春天是“光彩夺目”的,作者把这个特点写得很具体明白——青的草、绿的叶、各色艳艳的花。
到底有多少种颜色?
作者也没数清楚啊,但是,读了这句话我们眼前能够呈现出各种各样新鲜的美丽的色彩。
看着这色彩人们的内心怎么不喜欢呢?
作者说“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这是一个比方。
为什么要想赶集似的?
这就要考虑农村的特点。
在过去,平日里,人们都可忙各的事情。
到了“集日”,人们都到固定的场所,去买各种各样的东西,小孩子们是最愿意跟大人去赶集的,到了那里,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在那里开心的玩耍。
写这句话的时候,作者展开了想象——从春天里“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几乎同时在田野里生长开放”想象到了“人们赶集”,“青草了绿叶鲜花”是到春天的田野来聚会了,就像小朋友们在这里相聚了,他们会多高兴啊。
作者把“青草绿野鲜花”想象成了穿着鲜艳衣服、高高兴兴来赶集的小孩子们,热爱的情感就表达出来了。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铺成了一直正待演奏的春天的颂歌。
作者这里写的是“电线上停着燕子”的画面。
作者在写这画面的时候,充分展开了想象——几痕细线是五线谱,停着的燕子是音符,音乐是干什么的?
音乐是用来表达内心美好感情的。
作者将其想象成了“正待演奏的曲谱”,这不就赋予了眼前景色美好的感情了吗?
所以,作者说是“春天的颂歌”,颂,赞美啊。
把眼前的事物跟自己心目中相像的、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就能生发出美好的、热爱的情感,就能表达出美好的、热爱的情感,别人读了,也会被感动。
作者写小燕子从从南方来到北方时,这样写道: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作者说的燕子“从南方赶来”,这里,用了一个“赶”字,为啥是“赶”而不是“飞”?
写成“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不是也可以嘛?
是的,可以这样写,但是,作者用“赶”与,我们用“飞”,味道是不一样的。
我们细看这两句话,两句话中都用了“赶”字。
“赶”,词典中解释为“追、快、驱赶”的意思,“赶集”中的“赶”,是“追”的意思。
去晚了,集市散了,所以,你得快去,就像追一样;
此外在农村,不同的日子,集市在不同的地点,你今天赶集要到这里,明天赶集要到那里,所以,你得去“追”。
春天来了,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是“追着来到了田野里”,前面写过,这是作者的想象,想象它们急着在春天里表现自己,“为春天光彩夺目做贡献”的心情是急切的。
作者写小燕子,用了“赶”,这里的赶,是“快速的追到”北方的田野里来了,春光这么美丽,怎么能不急切地想看到,想参与呢?
这样写多有意思啊。
怎么样,用“飞”、“来到”,能够表现这种“急切的心情”吗?
怎样才能唤起自己对景物的热爱之情?
《荷花》的作者教给了我们一个好方法。
课文中,作者写了这样的一段话: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来了,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游过来了,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在这段话中,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了画面中的一个角色——一朵穿着雪白衣裳的荷花,他在荷花池里跟其他荷花一起跳舞,跟蜻蜓说话,跟小鱼说话。
这是多么美好、多么有趣的事情啊!
作者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样的写作功夫:
观察景物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画面中的一个美好的角色,就能够更好的唤起自己内心对景物的热爱之情——因为,当我们想象自己是其中的一个美好的角色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情感就会发生变化了,我们就会觉得眼前的景物非常可亲,在自己这个角色与各种景物一起玩有趣的游戏、一起说自己最想说的话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情感也在发生着变化,内心感到很美,很愉快。
写的时候,就把自己当画面中的角色来写,写自己跟他们一起在做什么,说什么,热爱景物的感情,自然就表达出来了。
通过比较,找出“同类”事物细微不同
《荷花》一文描写了荷花池里的荷花。
同样是荷花,在作者笔下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态: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好像要破裂似的。
我们细读这些文字会发现,作者写出了荷花池里三种青苔荷花的细微的不同:
“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是刚刚开放还没完全开放的;
“全展开”的里面“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花骨朵儿”则“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是说也马上要开了。
作者能够写出不同情态荷花的细微不同,决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因为作者在观察生活的时候,能够将眼前的同一类事物逐个地进行仔细的观察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不同点——在形态、颜色、气味、大小等各个方面的细微不同。
我们找到了这些细微的不同点,才能够写出这些细微的不同点。
锻炼自己细致观察和比较能力,从同类事物中去寻找、发现他们各自的细微不同,这样,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千人一面”了。
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看着眼前的景物很美,但是,想介绍它的样子、它的特点的时候,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不知道该怎么把它的样子、它的特点说明白,说得让别人也感觉到它很美。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办呢?
《荷花》、《珍珠泉》两篇课文的作者告诉了我们一种方法:
想一想,眼前的事物像什么。
在《荷花》中,作者写荷叶的样子。
荷叶是什么样的形状?
好像很难说清楚。
但是,作者写得很形象——“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在《珍珠泉》中,作者写“蕨草”和“悄悄开放的花朵”在珍珠泉周围构成的图案,这是什么样子?
作者想象它们是“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
写水是绿的,绿倒什么程度?
作者想象:
“绿得好像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
珍珠泉的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各色的光,这样的美景怎么形容?
作者想象“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作者这样写,不但写清楚了眼前景物的样子,而且让读它的人觉得这景物很美,很喜欢它。
要把事物的样子写得让别人一看就明白,一看就生爱慕之心,有一个窍门:
想一想,眼前的事物像什么?
像什么美好的东西?
用打比方的方法来写。
画面上的花,是一种盆栽植物,叫“倒挂金钟”,请你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花朵,看看不同的花朵的姿态有什么不同?
同时,想象一下:
这些花朵的姿态,在你眼中像什么美好的东西?
写一段话,
介绍一种小动物,我们常常要写小动物的外形。
怎样写小动物的外形呢?
《翠鸟》的作者介绍了翠鸟的外形:
“翠鸟喜欢听在水边的桅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抓住苇秆。
他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作者介绍翠鸟外形的时候,写了它的爪子的大小和颜色、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羽毛的颜色,写了形体的大小,写了眼睛的亮度和嘴巴的形状。
从作者对翠鸟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介绍小动物的外形的时候,首先要细致观察小动物身体外形的各个部分——小动物的头、眼睛、鼻子、嘴巴、身子、四肢、尾巴、皮毛;
各个部分的大小、形状、颜色、光泽,要把每一部分都观察的很细致。
但是,作者介绍的时候,是否要把小动物外形的每一部分都细致的介绍下来呢?
从作者介绍翠鸟来看,作者没有写翠鸟的头和尾巴的形状。
《翠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
虽然我们观察得很细致,但不一定把小动物身体外形的各个部分都写下来,要抓住小动物外形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部分来写。
从作者的介绍来看,红色的小爪子、身体的各个部分羽毛有不同的颜色、透亮灵活的眼睛、又尖又长的嘴巴给作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也可能是在作者眼中翠鸟与其他鸟外形方面的最大不同。
而这给作者留下印象最深的、与其它鸟的最大不同点就是翠鸟外形的特点。
我们写小动物,也要在细致对小动物的外形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抓住小动物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与其他动物不同的部分来写,详细介绍这些部分,这样就能够写出小动物外形的特点。
下面图片分别是不同品种的宠物猫。
你喜欢哪哪一种,选择其中的一种,仔细观察它的外形,把你细化的猫的外形给你印象最深的部分细致地写一些。
(注意:
不但可以写颜色,而且可以细致观察外形特点,把印象最深的写一写)
波斯猫暹(xiān)罗猫挪威森林猫
我们要观察、研究、了解小动物,需要和它们接近。
怎样才能够不断地和它们接近呢?
读了《燕子专列》我们会得到一些启示。
《燕子专列》讲的是在瑞士的春天,燕子飞回北方的时候,气温骤降,燕子生存受到了威胁。
这个时候,瑞士政府和居民冒着春寒盯着大雪去找冻僵了的燕子,并用火车把燕子送到了南方。
小动物生存,很多时候也需要人类的帮助。
而我们帮助了小动物,就能够跟它建立起感情,它便会乐意接近你。
它乐意接近你了,你就会有很多的机会去观察、研究、了解它的各种生活习性。
因此,我们对待小动物要像好朋友,在它有困难的时候,在它需要帮助的时候,尽心尽力地为它做一些事情。
而因为你关心它、要帮助它,这个时候你就会格外地关注它,这本身也是观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很多意外的新发现。
为你家或者小伙伴家里的小宠物做点事情,细细体会你是怎么做的,仔细观察它的行为有什么变化,坚持着去做,看看它的行为是否有同样的变化?
把这变化记录下来。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了小村庄的环境变化的故事。
过去的时候,山谷中的小村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喝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现在呢,“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最终“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什么地方去了。
作者把这个变化写出来,告诉了人们:
要保护自然环境,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否则,我们的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人们读了这个故事,就会对环境问题警觉起来,就会努力地去保护环境。
我们读了课文,知道了这个故事,我们会警觉起来。
但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样的事情,他们还不知道环境破坏的危害;
或者,有人尽管读了这个故事,这样的故事,他也会说:
这不是我们这个地方的事情,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好,那么,我们去去留意一下我们身边环境的变化,回忆一下、打听一下,我们身边的环境过去是什么样子的——森林、树木、空气、河流;
再看看现在是什么样子?
看看发生了哪些变化?
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要把变化前后的情况搞清楚。
接下来,要向《小村庄的故事》的作者那样,搞清楚环境变化的原因:
是因为什么使得我们身边的环境发生了这些变化?
我们可以实际去观察,可以跟大人们去打听,如果环境变坏了,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样的变化写出来,告诉身边的人,让他们警惕起来,让他们停止哪些破坏了环境的行为。
怎么“打比方”
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我的发现”安排了这样两组句子:
(1)蒲公英的花可以张开、合上。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2)一棵高大的橡树挺立在路旁。
一棵高大的橡树就像草原的哨兵,挺立在路旁。
我们发现了,每组的第二个句子,都使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在《翠鸟》一课,课后安排了这样的一个练习题目:
“我们交流交流,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句子,哪个写得更好,好在哪儿?
其中一组是:
“翠鸟蹬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
第二句也使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我们读过了大量打比方的句子。
比如:
《翠鸟》中“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绿色的外衣。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燕子》中》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路旁的橡树》中“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上的哨兵一样。
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这些句子,都是在通过打比方来形象地说明了某种事物的特点。
运用打比方的方式来写,好在哪里呢?
我们看,在课文中,作者都是把具体事物比作了常见的、熟悉的事物。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形容飞得极快,射出去的箭多快,鸟飞得就多快。
采用比较的方式,将这句话与“翠鸟离开苇杆,很快飞走了”,同样表达飞得快的意思,但到底飞得多快?
表达得是不很清楚的。
。
作者将路边的高大橡树比作了哨兵。
为什么要比作哨兵?
一是挺拔的样子,二是橡树能够保护草原,作者这样写就表达了哨兵的赞美和喜爱。
而这是“一棵高大橡树挺立在路旁”这样的写法所不能表达出来的意思。
我们写文章,也可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
怎么用?
首先,我们要思考要写的事物具有怎样的外形特点,然后,再想一想:
身边有哪些人们熟悉事物也具有这样的特点,这样,就可以打比方了:
用“眼前要写的事物”像“哪些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方式来写下来。
当然,如果你要表达喜爱的感情,你就要选择人们非常喜欢的熟悉的事物;
如果你要表达憎恶的感情,你就要小心选择人们憎恶的熟悉事物。
前面的练习中,我们观察过倒挂金钟,观察过各种宠物猫,写过它们的样子。
再读读你前面写的内容,看看哪些特点的介绍,现在你能用“什么像什么”的方式修改一下,写的让大家都明白,让大家都喜欢。
《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两则寓言,都讲了道理。
这道理,都是作者从人们做事时候,做事人与大家做法的“不一样”思考出来的道理。
一个,羊丢了,大家劝阻,但是他不听,结果羊继续丢,后来听了大家的劝告,修补了羊圈,羊不再丢了。
一般来讲,羊丢了,大家劝告之后,会听从劝告,而丢羊人“不听”,这就是不一样。
作者写的《南辕北辙》的那个人,也发现了他做事时候的“不一样”。
楚国在南边,他却要往北走。
这就是他做事时候与别人的最大不同。
每个人与每个人不相同。
我们的父亲与别人的父亲不一样,我们的母亲与别人的母亲不一样,我们都是三年级的学生,虽然都是男生或女生,虽然是同龄,但是,我们每个人做事的时候、想问题的时候,与别人不一样,即使是我们做同一件事情,我们的想法做法也会不一样。
同样是“爱我们”,老师爱你的表现和你母亲爱你的表现就会不一样;
同样是老师爱我们,不同的老师爱我们的表现也不一样。
我们观察了解人物,要认真的去看他们做事、思考问题的时候,到底有那些不一样,这样,就能抓住人物的特点。
仔细观察老师和你的妈妈,看看,同样是督促你(或者你们)“抓紧时间”写作业,她们的表现有啥不同?
记录下来。
找出一般人不能发现的“细微变化”
《惊弓之鸟》这篇课文中写道:
更羸说:
“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飞得慢、叫声悲惨”,这是更羸观察大雁的时候的发现。
他观察的非常细致,将眼前大雁飞行的速度、叫声与其他大雁做了细致的比较,发现了这只受伤的大雁与其他大雁的不同点,他根据这个不同点作了分析判断,猜得出了结论:
受伤了。
而且,发现了大雁听到弓响后“拼命向上飞”。
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如果你能够细心地去观察,并将眼前的观察对象与平时观察了解的内容相比较,努力地去寻找外在的行为表现的不同点,你就能够抓住他的特点。
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个人说话、走路、神色等与平常的发生的细微变化,就可以发现他的“身体状况”、“心情”等方面的变化。
在同学写作业的时候,偷偷地确定两个观察对象。
看一看,用眼睛做相机,给大家写字姿势拍张照,看看我们的写字的姿势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提示:
头、身姿、握笔、大小腿、脚等。
看看你能发现两个同学中有多少区别。
《画杨桃》这篇课文中,老师针对我画的“不像杨桃”的作业,这样做了处理: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
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
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老师说“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说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能够想当然。
观察事物的时候,要看清楚看准确。
我们平时对一些事物是有一些了解的,但是,当我们从一个确定的角度去认真观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眼前的事物会与我们印象中的不一样,其实,这是我们发现了从这个角度得到的准确印象。
我们记录的时候,应该记录下从这个角度去看与我们印象中到底有什么差别。
写东西和画东西一样的,应该如实的去写,而不能忽略了眼前真实的东西去写“头脑中原有的印象、或者自己认为该是什么样子”。
科学家记录东西讲究精确。
比如,大家一般认为“正月十五应该下雪”,因此写闹元宵的时候,就写上下雪。
但是,元宵节我们这个地方真的下雪了吗?
如果没有,那么,写元宵节的天气的时候,就得写出今年元宵节是晴天或者阴天没下雪的事实!
我们写文章,也应该像《画杨桃》中老师说的那样:
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子就写成什么样子,实事求是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当然,做到实事求是,首先是认真的去看、去听,否则,就无法“实事求是”,就会想当然。
你是否能够专注的看课外书?
你身边有和你同样的同学吗?
再看同样的书的时候,你们两个人专著地看书或者同样不专注的看书,或者你专注他不专注、你不专注他专注,你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把这个不同写下来。
在《画杨桃》中,“我”画出的杨桃是五角星形状的。
那么,其他同学画出的杨桃平时的样子不对么?
这没什么错。
大家因为观察角度不同,画出了不同形状的杨桃。
这倒又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换个角度去看一看,我们会发现过去我们没发现的东西,就像画杨桃,对着一端观察杨桃的时候,我们竟然会发现从这个角度看杨桃是五角星形状的。
这是一个新的发现。
《在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课文中,为了在一张纸上画出更多的骆驼,大徒弟在一张纸上画了很多小骆驼,二徒弟画了很多骆驼头。
这不能够表现骆驼多吗?
能!
但是,师傅为什么不满意呢?
三徒弟画了山峰,画了两只骆驼(从课文插图看,准确地说是一只半,另外半只被山峰挡住了),因为有山,因为在山间的小路上,因为山挡住了半只骆驼,所以我们会想象还会有多少只骆驼呢?
于是数不尽了。
为什么三徒弟只画了两只就表现了“数不尽”呢?
这是因为大徒弟和二徒弟在思考怎么画出很多骆驼的时候,思考的角度在骆驼上,考虑的是怎么样在一张纸上更多的画出一个一个骆驼来。
这样,尽管在纸上画了很多匹,还是能够数的清。
而三徒弟却从景物与骆驼的关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用画面上的山挡住了骆驼,让你自己想象画面有多少匹被山峰挡住了。
他想问题的角度与两位师兄不一样。
于是,他的画作有了新意,师傅赞赏不已。
《画杨桃》告诉我们,观察事物,可以换个角度去观察,这样就会发现别人不曾发现的东西;
《想别人没想到的》告诉我们,想问题的时候,换个角度去想,这样,我们会得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思考结果。
这不一样的发现,不一样的思考结果,就是新的发现,有创造力的思考。
我们把新的发现、有创造力的思考写下来,大家才有兴趣读你的文章,因为你写出了他不知道的东西——你写的是谁都知道的事情,大家谁还有兴趣、花时间去读呢?
所以,我们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要学会换个角度去试一试,去找到新的发现,得出跟别人不一样的思考结果来。
举例子,把一个意思写具体
《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了爸爸说的一段话: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
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
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永远不能回来了。
爸爸的这段话是针对“外祖母去世了,我内心的忧伤无法排解”的现象来说的。
围绕“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个比较深刻的意思,爸爸说了一段话用了昨天、爸爸的童年、你将来长大三层意思,来具体说明“所有时间里的事物,(过去了)都永远不会回来。
第八自然段,作者写了“我如何与时间赛跑的”:
时间过的飞快,使我的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
“我要比太阳更快回家。
”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里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我高兴地跳起来。
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
以后我常做这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
那时我三年级,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
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作者先具体写了和太阳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