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13936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7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活化氢);

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反应式:

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

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能量。

这一阶段也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

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

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

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能量。

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无氧呼吸

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须特别注意的是,丙酮酸转化为酒精或者乳酸的过程中并不产生能量。

2.下列关于高等植物细胞周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染色体出现的时间早于核膜解体

B.间隙期细胞核会消耗大量的核糖核苷酸

C.末期形成的囊泡会聚集成一个细胞板,以后再发展成为新的细胞壁

D.有丝分裂使得细胞中的遗传物质被精确均分

2.D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

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分裂前期染色质盘绕折叠形成染色体,之后核膜、核仁解体,正确;

B、间期:

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合成的过程需要转录为mRNA,消耗大量的核糖核苷酸,正确;

C、末期形成的囊泡会聚集成一个细胞板,以后再发展成为新的细胞壁,这与高尔基体有关,正确;

D、有丝分裂使得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被精确均分,但细胞质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不能均分,错误。

3.左图为某哺乳动物(基因型为AaBb)体内细胞分裂示意图(只显示部分染色体)。

右图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组的数量和核DNA含量变化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及核DNA量同乙时期

B.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易发生于丁时期

C.该动物体细胞中最多含有16条染色体

D.该细胞完成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Ab和ab

3.D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左图中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表示初级卵母细胞。

该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了A与a基因,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也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详解】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2个染色体组,体内的DNA经过复制加倍,有8m,与乙图符合,正确;

B、该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了A与a基因,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发生在减数分裂间期,易发生于丁时期,正确;

C、该动物为二倍体,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含有16条染色体,正确;

D、一个初级卵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因此若该细胞以后正常进行分裂,可产生1个基因型的卵细胞,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有4种可能,为Ab、ab、AB、aB,错误。

【点睛】染色体组就是数(三声)同源染色体.就是看细胞中大小,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

有丝分裂后期,由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有四个染色体组。

减Ⅱ后期有两个染色体组。

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组数也随着加倍。

4.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证据”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活体细菌转化实验未能证明DNA是“转化因子”

B.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不仅可以引起细菌的转化,而且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

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细胞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和感染实验证明了在只有RNA而没有D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4.B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格里菲斯的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DNA,正确;

B、艾弗里的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而且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错误;

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经搅拌离心后,32P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正确;

D、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RNA是其遗传物质,正确。

故选B。

5.下图为人体下丘脑和垂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b表示结构。

A.结构a具有内分泌功能,属于内分泌系统,但不属于内分泌腺

B.结构b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内环境,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靶腺体

C.结构a为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多种调节激素,调节、控制垂体前叶的激素分泌

D.结构b为腺垂体,女性此处能分泌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男性不能分泌该类激素

5.D

本题考查下丘脑和垂体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知道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中枢,垂体是最重要的内分泌腺,还需明确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结构a是下丘脑,结构b是垂体;

下丘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可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激素释放激素,具有分泌功能,但下丘脑不属于内分泌腺,属于一种神经中枢。

【详解】A、结构a是下丘脑,结构b是垂体;

下丘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可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激素释放激素,具有分泌功能,但下丘脑不属于内分泌腺,属于内分泌系统,正确;

B、结构b是垂体,可以分泌促激素,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内环境,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靶腺体,正确;

C、下丘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可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控制垂体前叶的激素分泌,正确;

D、结构b为垂体,包括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其中的腺垂体能分泌多种调节激素,刺激靶腺体激素的形成与分泌,对于男性来说,促黄体生产素促成睾丸间质细胞合成和释放睾酮,错误。

6.某草原上散养某种家畜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B.丙点前该种群的增长方式是指数增长

C.丁点时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其他三点时的年龄结构都为增长型

D.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捕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甲乙丙丁四点中丁点最合适开始捕获

6.D

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

【详解】A、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最高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是甲点,错误;

B、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增长方式是指数增长。

该种群为S型增长,错误;

C、丁点时的年龄结构不是衰退型,错误;

D、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捕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正确。

【点睛】种群的增长曲线是表达种群增长速率的曲线,包括J型增长和S型增长。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7.人体骨髓中存在少量属于多能干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MSC),下图为MSC分裂、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MSC会连续增殖分化,比图中的各种组织细胞更不易衰老

B.MSC中也含有控制细胞凋亡的基因

C.图中各种组织细胞中的DNA和RNA与MSC中的相同

D.MSC细胞中的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A≠T,G≠C

7.C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特点:

1.持久性:

细胞分化贯穿于生物体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胚胎期达到最大程度;

2.稳定性和不可逆性:

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3.普遍性:

生物界普遍存在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4.遗传物质不变性:

细胞分化是伴随着细胞分裂进行的,亲代与子代细胞的形态、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但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不变。

【详解】A、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不能在继续分裂,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MSC会连续增殖分化,因此比图中的各种组织细胞更不易衰老,正确;

B、所有细胞中都含有控制细胞凋亡的基因,MSC中也含有控制细胞凋亡的基因,正确;

C、图中各种组织细胞中的DNA与MSC中的相同,但RNA不同,错误;

D、MSC细胞中DNA分子的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A=T,G=C,但由于存在单链RNA分子,它的碱基为AUCG,所以A≠T,G≠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细胞分化的特征和实质,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故遗传物质不变。

8.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在糊粉层的细胞中合成,在胚乳中用于分解淀粉。

该酶从糊粉层细胞排到细胞外的方式是()

A.萌发过程中氧气是否充足不会影响其排出B.逆浓度梯度经易化扩散排出

C.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D.含该酶的囊泡与质膜融合排出

8.D

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利用的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大分子物质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利用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

α-淀粉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胞吐,因此既不是顺浓度梯度也不是逆浓度梯度,更不是通过离子通道排出,而是通过囊泡包裹与细胞膜融合以胞吐方式排出,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借助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完成。

【详解】A、α-淀粉酶排到细胞外的方式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因此与氧气是否充足有关,错误;

B、既不是顺浓度梯度也不是逆浓度梯度,更不是通过离子通道排出,而是通过囊泡包裹与细胞膜融合以胞吐方式排出,错误;

C、是通过囊泡包裹与细胞膜融合以胞吐方式排出,不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错误;

D、α-淀粉酶是通过囊泡包裹与细胞膜融合以胞吐方式排出,正确。

9.为探究某种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用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做了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及结果见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

组别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1

草药灌胃

巨噬细胞数量显著增多

2

蒸馏水灌胃

巨噬细胞数量基本不变

3

免疫增强剂A灌胃

巨噬细胞数量增多(少于组别1)

A.该研究的自变量是某种草药和免疫增强剂A

B.巨噬细胞是由单核细胞分化形成的淋巴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

C.吞噬了该细菌的巨噬细胞和已被感染的体细胞或癌细胞一样嵌有抗原-MHC复合体

D.实验证明服用该草药的小鼠通过提高体内巨噬细胞的数量,只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9.C

本题是在探究某种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根据表格分析,草药灌胃的第1组是是实验组、蒸馏水灌胃的第2组是空白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的第3组是阳性对照组,实验的自变量是灌胃所用液体的种类,因变量是巨噬细胞数量情况。

【详解】A、研究的自变量灌胃所用液体的种类,包括某种草药、蒸馏水和免疫增强剂,A错误;

B、单核细胞分化的为巨噬细胞,但巨噬细胞不是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只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错误;

C、巨噬细胞和已被感染的体细胞或癌细胞都是小鼠接触过同一种抗原(细菌)的细胞,所以产生了一样的抗原一MHC复合体,正确;

D、巨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所以比较组1和组2,第1组巨噬细胞数量显著增多,说明某种草药能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错误。

【点睛】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的作用过程一般是:

抗原被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T淋巴细胞,之后T细胞再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同时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或者抗原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细胞免疫的作用过程一般是:

抗原被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T淋巴细胞,T细胞分化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10.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结果见下表。

碳量

西黄松生态系统

生产者活生物量(g/m2)

死有机质(g/m2)

土壤有机碳(g/m2)

净初级生产量(g/m2·

年)

异养呼吸(g/m2·

老龄

12730

2560

5330

470

440

幼龄

1460

3240

4310

360

390

(注:

异养呼吸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A.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B.生态系统中所有异养生物的同化量减去其呼吸量即为次级生产量

C.草本、灌本逐渐演替成森林群落,主要原因是他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光逐渐减少

D.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360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

10.A

表格表示的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的结果,生产者活生物量老龄远远大于幼龄,其他的四个指标差距较小。

【详解】A、幼龄西黄松群落一年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60g/m2·

年,而消费者和分解者一年的呼吸作用为390g/m2·

年,390大于360,所以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错误;

B、生态系统中所有异养生物的同化量减去其呼吸量即为次级生产量,正确;

C、由于群落发展的内在因素,如现有群落发展引起群落内在环境的变化,或由于群落中生物之间的竞争而引起的树种更替或森林演替,草本、灌本逐渐演替成森林群落,主要原因是他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光逐渐减少,正确;

D、根据题表给出的数据以及表格下方对净初级生产力的解释可以对应表格数据找到,幼龄西黄松群落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碳有360g/m2,正确。

故选A。

11.将含有六对同源染色体且DNA分子都已用3H标记的一个精原细胞,移入普通培养液(不含放射性元素)中,让细胞进行分裂。

根据下图所示,判断该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标记情况正确的是()

A.某个时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均为a型

B.产生的4个精子中半数染色体有3H

C.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6个b,6个c

D.若连续分裂三次,则三次有丝分裂过程的染色体分别呈a、b、c型

11.A

减数分裂是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

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这是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不仅是保证物种染色体数目稳定的机制,同时也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进化的机制。

【详解】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到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随机分配到精细胞中,因此有几个精子中含有放射性无法确定,染色体均为a型的情况可以出现,正确;

B、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中有12个b,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各有6个b,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到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随机分配到精细胞中,因此有几个精子中含有放射性无法确定,错误;

C、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应含有12个b,由于染色体随机分配,因此子细胞中含放射标记的染色体的分配方式已经不能确定;

因此处于第二次、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的b和c的数目均不能确定,只能确定不存在a,错误;

D、若连续分裂三次,则三次有丝分裂过程的染色体分别呈a、b、b/c型,错误。

【点睛】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G1期、S期、G2期。

根据现代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细胞分裂的间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间隙期,称为G1期;

合成期,称为S期;

第二间隙期,称为G2期。

其中G1和G2期主要是合成有关蛋白质和RNA,S期则完成DNA的复制。

G1期的特点:

G1期是从上次细胞增殖周期完成以后开始的。

G1期是一个生长期。

在这一时期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S期的DNA合成做准备。

如合成各种与DNA复制有关的酶,线粒体、核糖体等都增多了,内质网在更新扩大,来自内质网的高尔基体、溶酶体等也增加了。

动物细胞的2个中心粒也彼此分离并开始复制。

也就是说为S期储备物质和能量。

S期的特点:

从G1期进入S期是细胞增殖的关键。

S期最主要的特征是DNA的合成,DNA分子的复制就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的。

通常只要DNA的合成一开始,细胞增殖活动就会进行下去,直到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G2期的特点:

G2期又叫做“细胞分裂的准备期”因为它主要为后面的分裂期(M期)做准备。

在G2期中,DNA的合成终止,但是还有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不过合成量逐渐减少。

特别是微管蛋白的合成,为分裂期(M期)纺锤体微管的组装提供原料。

在G2期中心粒完成复制而成2对中心粒。

减数第二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紧接,也可能出现短暂停顿。

染色体不再复制。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有时还伴随细胞的变形。

前期:

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相似,染色体首先是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之中。

而后再次聚集,核膜、核仁再次消失,再次形成纺锤体。

中期: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到细胞中央赤道板上。

注意此时已经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了。

后期: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离,两条姊妹染色单体也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

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这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末期:

重现核膜、核仁,到达两极的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减少了一半。

至此,第二次分裂结束

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及某些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含等位基因的个体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B.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个体间通常可相互交配

C.易位会导致基因座位的改变

D.某豌豆种群中,亲代AA、aa各占40%、20%,则自然条件下,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6%

12.C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和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详解】A、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错误;

B、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个体由于地理隔离等因素,通常不可以相互交配,错误;

C、染色体片段位置的改变称为易位,它伴有基因位置的改变。

因此易位会导致基因座位的改变,正确;

D、由题意知,AA=40%,aa=20%,则Aa=1-40%-20%=40%,a的基因频率:

20%+40%×

1/2=40%;

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aa=20%+40%×

1/4=30%,错误。

13.西瓜是夏季的重要水果,病毒病是影响其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图是某科研小组以二倍体西瓜(aa)为实验材料培育抗病毒无籽新品种的过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②⑥过程均发生了基因重组

B.③⑦过程要使用秋水仙素才能实现抗虫无籽新品种的培育

C.基因型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