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课堂实录与点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371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课堂实录与点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课堂实录与点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课堂实录与点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课堂实录与点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课堂实录与点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课堂实录与点评.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课堂实录与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课堂实录与点评.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课堂实录与点评.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课堂实录与点评

《囚绿记》课堂实录与点评

一、巧用文本,设置悬念

  师:

有位作家曾经说过: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都等焦了。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听了这段优美的抒情文字后,请你说说,这位作家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生1:

喜爱绿,钟爱绿。

  生2:

热爱绿,迷恋绿,盼望绿。

  生3:

直接倾诉了对绿的珍爱和渴盼。

  师:

说得真好,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生4:

爱。

  师:

然而,就是这位如此喜爱“绿”的作家,却硬生生地把“绿”给囚了起来。

(板书:

绿,并用红粉笔将“绿”字圈了一圈)

  (点评:

“点睛”,漫不经心,涉笔成趣,形象地点明了标题的内涵。

  那么,这位作家是谁呢?

他就是陆蠡,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宁死不屈的抗日战士。

(板书:

陆蠡〈lǐ〉)那么,他为什么要把“绿”囚起来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散文《囚绿记》,去揭开其中的谜底。

(板书课题)

  (点评:

优美的前奏吸引着学生渐入佳境,诱人的导语激发学生去好奇探究。

教者借力发力,借文本抒情语句与标题,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带入教学情景之中。

  

  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两个问题:

(1)圈点勾画,标出不认识的或难以理解的字词;

(2)课文哪几自然段是直接写“囚绿”的?

在囚绿之前、囚绿之后还写了哪些内容?

请你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来概括。

学生根据要求阅读课文,老师先读文章,后个别辅导学生)

  (点评:

尊重学习主体,扩展学习空间;“圈点勾画”,渗透学法指导;“短语概括”,显示整体感知。

  生5:

第五段“急不暇择”该如何理解?

第七段“淅沥”该怎么读?

  师:

哪位同学来帮忙?

  生6:

“急不暇择”是“迫切,来不及选择”的意思,“暇”,空闲的意思。

“淅沥”应读“xīlì”,模拟声音,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师:

完全正确。

还有不懂或不认识的字词吗?

(见没有举手,稍停)不过,老师可要提醒同学们,页下注的几个词语都比较重要,建议大家读一读。

(学生读)

  师:

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谁先来回答。

  (点评:

随文点拨,自然融入字词知识。

  生7:

我认为文章直接写“囚绿”内容的应该是第8段到13段,因为第8段开头是这样说的: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这说明我已经开始囚绿了。

而第14段则写我“离开北平一年”后对绿友的思念,属于“念绿”或“思绿”。

  生8:

我觉得直接写“囚绿”内容的是第8段到11段。

因为这几段写了我囚住绿色,绿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12、13段写的是由于时势的原因,我只得释放绿色,尽管不是我的主观意愿。

  生9:

我也认为直接写“囚绿”内容的是第8段到11段。

从情感基调来理解,前4段可用“溺爱”一词概括,后两段可用“无奈”一词概括;从内容上分析,前4段为“囚绿”,后两段为“释绿”。

  师:

原来如此,在“囚绿”之后,还写了“释绿”和“念绿”两部分内容。

(板书:

“释绿”“念绿”)那么,“囚绿”之前又写了哪些内容呢?

  (点评:

不经意的一句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生10:

我觉得写了两点内容。

第1段是引出回忆,所以叫“忆绿”。

其他几段都是写“爱绿”,因为爱绿而“终于选定了这朝东的房间”;因为“爱绿”,才默默地与“绿叶”对话;也因为“爱绿”,才含情脉脉地凝望着“绿友”。

(板书:

“忆绿”“爱绿”)

  生11:

我觉得还可以用“赏绿”概括,作者“含情脉脉地凝望着”常春藤,就是在欣赏“绿友”。

  生12:

我觉得用“赞绿”“颂绿”也行,因为第2到第7段,主要写的就是作者对常春藤的喜爱、赞美和歌颂。

  生12:

我同意以上3种观点,但若能再细分一些更好,因为第2至4段是写选择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而第5至7段是写享受房间的绿色,所以,我更倾向于将第2至7段细分为“择绿”和“爱绿”。

  (点评:

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既完整理解了文章内容,又注重作者情感脉络的梳理,实实在在体现整体性。

  师:

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正确,不仅紧扣课文概括内容,还能阐述理由,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其他同学也能这样学习语文。

下面请同学们把文章的内容作一系统的梳理。

  生13:

忆绿——择绿——爱(赏)绿——囚绿——释绿——念(思)绿。

  (点评:

“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叶老所言,指出了一条进入文本的路径。

这一环节,就其内容而言,不外乎是概括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情感基调,有落窠臼之嫌。

然而细细推究起来,教者正是在看似平淡无奇之中来引领学生读懂文本,引导学生“自然”地绎出“忆”、“择”、“爱”、“囚”、“释”、“念”一组动词,即可窥见一斑。

  

  三、品读课文,选点突破

  

  师:

阅读课文,不仅要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还得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深刻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腻的解读。

现在就请同学们品读课文,并思考一个问题:

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常春藤)在囚禁前的精神风貌的?

从中你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

(生阅读,作批注)

  (点评:

两个问题具体明确,前后关联,层级由浅入深。

  生14:

作者在第7段具体描写了绿友的卷须(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嫩芽(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突出它的可爱。

  生15:

我要补充两点,在第4段,文章描写了它繁茂的枝叶,而在第8段,还描写了它的柔条,浆液非常丰富。

  生16:

第7段还写了它的声音和舞姿,声音是淅淅沥沥的,舞姿是婆娑的,婀娜的,非常动听,非常美丽。

  师:

三位同学读书很认真,很仔细,把直接描写“绿友”的句子都找了出来。

那么,透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描绘,又揭示了“绿友”怎样的品质呢?

  生17:

活泼可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生18:

充满朝气,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师:

既然“绿友”充满活力,活泼可爱,那么,我们该以怎样的语调、情感来表现它呢?

  生19:

应该是带着轻松、愉快的情感朗读。

  生20:

还应带着喜爱、欣喜的情感读。

  师:

对,面对如此可爱的“绿友”,就要这样朗读。

谁愿意范读?

  (两位学生读,老师点评)

  (点评:

朗读是以直感的形式显示学生的理解,用心品味,加深感受。

  师:

刚才,同学们欣赏了“爱绿”部分的“绿友”,现在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囚绿”部分,请同学们品读课文,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绿友”的?

此时的它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们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朗读?

(生读书,师巡视,小组合作交流)

  (点评:

与上一环节相比,在容量上,增加了一个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由“引”到“放”,继续提升层级。

  生21:

我们小组认为,对“绿友”的描写主要有3点:

引绿入室,枝条依旧伸长、攀援、舒放,反而比外边长得更快;枝条执意向外,“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枝条衰败,“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师:

概括不仅全面,而且很有条理,完全正确。

那么,此时的“绿友”又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该如何读呢?

  生22:

蓬勃向上,追求光明。

  生23:

执着坚定,永不屈服。

  生24:

应带着惆怅、忧伤的情感来读,因为被囚的“绿友”已经成了“病孩子”。

  生25:

还要有点缠绵、深沉的语气语调,为不幸的“绿友”呐喊。

  师:

那就请你通过朗读为“绿友”呐喊吧,行吗?

  生26:

好的。

(朗读,学生点评,老师小结)

  (点评:

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在《方法:

天然之天性》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涌现原则”及“约束原则”,创造性地指出整体不仅可以大于部分之和[涌现原则],同样会小于部分之和[约束原则]。

涌现原则要求我们在看待事物时将事物放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之中,用“复杂的眼光”来对待。

我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系统时,不仅要关注整体性的涌现,还应关注在约束、限制和束缚的作用下被压抑的部分。

阅读感悟必须将个性化与规定性统一起来,导读文本,咀嚼精微,学生的自由度给足放宽,教师的教学位置又不能淹没或缺失,才能保证“三维”目标的达成。

  

  四拓展迁移,升华主题

  

  师:

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却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

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

是否还有别的用意?

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能揭示写作背景的句子。

  生27:

文章第13段有两处揭示写作背景的句子:

一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二是“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这些句子告诉我们,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像常春藤一样,不畏强暴,永不屈服,肩负起抗日的重任。

  生28:

开头“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一句,也揭示了写作背景,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年以前。

  师: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作者陆蠡的简介(发放事先准备的材料),并结合文章写作背景,从中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请说说你的探究结果。

  陆蠡(1908~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1937年8月,陆蠡负责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几年时间,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

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

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

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

后被押解到汪伪政府所在地南京,审讯时,敌人问:

“你赞成南京政府吗?

”陆蠡说:

“不赞成!

”敌人又问:

“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

”回答是:

“绝不可能!

”7月21日被害时,年仅34岁。

  (点评:

阅读教学,常常要介绍作者,但如何有效、合适、得体?

仇老师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教学的适切性是教学智慧的显示。

  生29:

作者借景抒情,既赞美了常春藤的可爱可敬,又表明自己的志趣,要像常春藤那样,永不屈服于日寇的蹂躏和残暴。

  生30:

通过对常春藤在自由环境中活泼可爱的情貌和被囚禁后反抗精神的细致描写,表明了自己的美好心境:

热爱生命,追求光明,不畏强暴,渴求民族的解放。

  生31:

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敢于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生32:

不仅描绘了常春藤的美丽,歌颂了常春藤的不屈精神,而且赞扬了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生33:

我觉得作者与常春藤的命运非常相似,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

时值日寇入侵,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作者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他愤怒、忧烦,他坚贞不屈、浩然正气,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就是表现这种正义感。

  ……

  师:

同学们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作者没有直说的爱国心。

青年作家陆蠡不仅用文章表明了自己的心迹,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实现了自己诺言,为了祖国,为了民族,为了人民,他献出了年仅34岁的宝贵生命。

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就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的陆蠡们,有了千千万万的爱国志士。

(稍停)

  师:

现在,老师忽然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假如绿友常春藤确有灵性,充满智慧,或许还读了《囚绿记》这篇美文,又假如陆蠡真的与这位绿友见了面,此时此刻,还可能发生怎样故事呢?

请同学们一起来续写一个结尾,怎么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