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12361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Word下载.docx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Word下载.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Word下载.docx

(三)生物的分界:

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万种,但每年还有许多新种被发现,估计生物的总数可达2000万种以上。

对这么庞大的生物类群,必须将它们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整理,这就是分类学的任务。

1.二界分类:

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生物分为二界:

植物界、动物界。

2.三界分类:

188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提出三界分类法:

原生生物界:

单细胞动物、细菌、真菌、多细胞藻类;

植物界;

动物界。

3.四界分类:

由美国人科帕兰(Copeland)提出。

原核生物界:

包括蓝藻和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

包括原生动物和单细胞的藻类。

植物界。

4.五界分类:

1959年美国学者魏泰克(Whitaker)提出五界分类法:

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蓝藻。

特点:

环状DNA位于细胞质中,不具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无膜,为原核生物。

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藻类。

细胞核具核膜的单细胞生物,细胞内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真菌界:

真菌,包括藻菌、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等。

细胞具细胞壁,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无根、茎、叶的分化。

营腐生和寄生生活,营养方式为分解吸收型,在食物链中为还原者。

植物界:

包括进行光合作用的多细胞植物。

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营养方式:

自养,为食物的生产者。

动物界:

包括所有的多细胞动物。

特点:

异养。

为食物的消费者。

5.六界分类:

我国生物学家陈世骧提出了六界分类系统:

Ⅰ非细胞生物Ⅲ真核生物

1.病毒界4.植物界

Ⅱ原核生物5.真菌界

2.细菌界6.动物界

3.蓝藻界

二、动物学及其分科

(一)动物学的定义:

动物学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以生物学的观点和方法,系统地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分类、进化、与人类的关系的科学。

(二)动物学的主要分科: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动物学分化为许多不同的分科,主要有以下几类:

动物形态学:

研究动物体内外结构以及它们在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科学。

其中解剖学是研究器官构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细胞与器官的显微结构的科学,称为细胞学和组织学。

用比较现代动物器官系统的异同来研究进化关系的,称为比较解剖学。

研究个体发育中动物体器官系统形成过程的,称为胚胎学。

此外;

研究绝灭动物在地层中的化石的,称为古动物学。

动物分类学:

研究动物类群之间彼此相似或相异的程度,并分门别类,列成系统;

似阐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进化过程和发展规律。

动物生理学:

研究动物体的生活机能(如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生殖、刺激反应性等)、各种机能的变化、发展情况以及在环境条件影响下所起的反应等。

动物生态学:

根据有机体与环境条件的辩证统一,研究动物的生活规律及其与环境中非生物与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

按照研究的动物对象分为原生动物学、昆虫学、寄生虫学、鱼类学、鸟类学和哺乳动物学等。

由于生物学与物理和化学的互相渗透,形成了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边缘学科。

生物化学的迅速发展,对包括动物学各分科在内的生物科学,影响特别显著。

如对基因物质DNA的深入研究,使定向改变生物的特性,甚至创造目前世界上所没有的生物种,已成为可能。

这方面的研究,被称为遗传工程。

再如有人对人、黑猩猩、猴、鸡等生物细胞色素丙的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完善了生物进化树,为分类学和进化论据供了进一步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从分子的水平来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已涉及生物学科的各个方面,对这方面的研究称为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已成为当前生物学中的一个最活跃的领域。

另外,研究动物的构造原理,为其它新的工程技术提供依据的科学,叫做仿生学。

三、动物学发展简史

动物学的发展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描述生物学阶段

切身利益,积累知识。

形态的、解剖的、分类的、生长发育的、繁育的、等等。

①动物学之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

B.C.):

动物志。

②贾思勰:

齐民要术。

③李时珍:

本草纲目。

④胡克(Hooke,R):

显微镜。

⑤细胞学说(cell

theory):

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

所有细胞是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来的;

卵和精子都是细胞;

一个细胞可分裂而形成组织。

由德国植物学家Schleiden,M.J.和动物学家Schwann,T.于1838~1839年共同提出的。

细胞学说的重要意义:

在细胞水平上提供了有机界统一的证据,证明了植物和动物有着细胞这一共同起源,为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中辩证唯物主义战胜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为近代生物科学发展,接受生物界进化的观念准备了条件,推动了近代生物学的研究。

⑥林奈(C.Linne,1700—1778):

创立了动植物分类系统,植物种志,植物属志

⑦达尔文(C.Darwin,1809—1882):

物种起源,进化论

(二)实验生物学阶段

在实验条件下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

①孟德尔和摩尔根:

遗传学的分离、连锁和交换三大定律。

②巴斯德:

微生物学,致病微生物传染。

(三)分子生物学阶段:

①蛋白质分子结构、酶的性质、DNA双螺旋结构。

DNA—RNA—Protein中心法则。

③基因的组成、表达、遗传、标记、分离、提取、转导、沉默、缺失、突变、跳动、序列测定等等。

④人体基因组计划。

⑤克隆技术、胚胎移植、干细胞研究等等。

⑥生物学与三大难题。

未来的生物学将是数理化天地生等的大综合科学。

四、研究动物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存,互相制约,错综复杂的整体,动物是生物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学习研究生命科学,首先要具有正确的生物学观点。

对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本质的探讨,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做出结论,需要用生物学的观点善于对科学的事实加以分析和综合。

(一)基本观点:

生物学观点:

动态地注意形态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机体各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

(二)基本方法

1.观察描述法:

观察是动物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观察从客观世界中获得原始第一手材料。

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地反映所观察的事物,并且是可以检验的。

观察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

只有可重复的结果才是可检验的,从而才是可靠的结果。

观察需要有科学知识。

观察切不可为原有的知识所束缚。

描述即将观察的结果如实地记录下来。

包括:

文字描述、绘图(生物图)、摄影、摄像、仪器记录等。

2.比较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没有比较就无从揭示生命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没有比较就无法处理生物界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大量材料。

只有通过对不同种属动物从宏观的形态结构到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的比较,才能对有关动物学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到正确的结论。

3.实验方法:

实验是在人为干预、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研究的方法。

4.人工模拟生命:

动物药理实验、动物病理实验、计算机模拟(输入动物声音,探索高级神经思维活动的规律)。

(三)动物学课程的教学要求

用生物学的观点和比较分类、归纳求同、演释推理的方法,掌握动物的体制结构,形态机能,生活习性和生活规律等基础知识,并加深对以动物代谢和适应为中心,发育为骨干,及动物界的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

(四)学习动物学的目的

动物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

动物学的新理论、新概念对农牧业的生产和人、畜的医疗保健事业,必然具有促进作用。

因此,学习动物学的目的,就在于揭露和掌握动物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为进一步利用、控制和改造动物提供理论依据。

对于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简明扼要地介绍动物界的一般现象和规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动物学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专业有关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

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机能是什么?

2.组成细胞的物质有哪些?

其功能各是什么?

3.什么是原核细胞?

什么是真核细胞?

4.简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假说。

5.物质通过细胞膜运输有哪些形式?

6.

简述各主要细胞器的构造和功能。

7.细胞分裂有哪些形式?

8.简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二者有何不同?

9.简述减数分裂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

10.名词解释:

细胞周期、同源染色体、拟核、染色体联会、胞饮、胞吐、吞噬。

第一节细胞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生物有机体都是由单个或许多个细胞构成。

一、细胞的一般特征

(一)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细胞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其遗传性、生理功能、对环境的适应以及分化状态等。

1.细胞的大小:

绝大多数细胞体积都很小。

体积小,表面积大,有利于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对细胞生活有特殊意义。

如一个30mm边长的正方体表面积5400mm2,若分成27个小正方体(边长10mm),则表面积为16200mm2,是原来的3倍。

也有少数细胞肉眼可见,如鸵鸟卵细胞直径约50mm。

2.细胞的形状:

细胞形状与其担负的功能和所处的位置有关,与机能相适应。

游离的细胞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如血细胞和卵;

排列紧密的细胞有扁平、方形、柱形等;

具收缩功能的肌细胞多为纺锤形或纤维形;

具传导机能的神经细胞星形,有长的突起。

(二)细胞的共同特征

1.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含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核。

具有核被膜和各种细胞器的细胞,称为真核细胞。

只有拟核、没有细胞器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

分别称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2.细胞的机能:

①利用能量和转变能量,从化学能到热能和机械能。

②生物合成,从小分子到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

③自我复制和分裂繁殖。

④协调有机体整体生命。

二、细胞的化学组成

(一)元素:

107——92——24

主要化学元素是:

碳、氢、氧、氮占96%。

少量几种元素是:

硫、磷、钠、钙、钾、铁等。

极微量的其它化学元素:

钡、硅、矾、锰、钴、铜、锌、钼等,0.1%。

各元素的比例基本恒定,对维持正常de生理活动是必要的。

(二)组成细胞的物质

有机物:

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维生素、激素。

无机物:

矿物质和水。

1.糖类:

糖类化合物含碳、氢、氧三元素,又称为碳水化合物。

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三类。

①单糖:

是不能用水解的方法再降解成更小糖单位的糖类。

最重要的单糖是五碳糖和六碳糖,前者如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酸的组成成分之一;

后者如葡萄糖(C6H12O6),是细胞内能量的主要来源。

动物血掖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

②双糖:

是由两个单糖分子脱去一个水分子聚合而成,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

两个分子葡萄糖脱掉一分子水结合形成麦芽糖,淀粉被消化时也产生麦芽糖。

由一个葡萄糖和一个果糖结合而成蔗糖。

蔗糖主要来自甘蔗和菾菜,高等植物多以蔗糖形式转运。

③多糖:

是由许多单糖分子,脱去相应数目的水分子聚合而成的高分子糖类化合物,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多糖有纤维素、淀粉、果胶等,动物体内的多糖—淀粉不同于植物淀粉,称为糖元。

2.脂类:

由碳、氢、氧元素构成,含氢原子的比例高。

①中性脂肪和油:

脂肪的能量比同等重量的糖类可高达二倍多。

脂肪分子是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组成。

甘油分子中的三个羟基(-OH),分别与脂肪酸分子中的羧基(-COOH)作用,脱去一分子的水而形成。

脂肪分子中的三个脂肪酸,相同或不同。

其碳原子数,4至24个,最常见的是16个和18个,偶数。

油:

液态,不饱和脂肪酸。

脂肪:

固态,饱和脂肪酸。

②蜡。

③磷脂:

膜,脑、心、肾、肺、骨髓、卵、大豆。

④类固醇:

胆固醇、植物固醇。

⑤萜类:

类胡萝卜素、视黄醛(动物感光)。

脂类的功能:

●膜组成成分●贮存能量●保护层●活性物质

3.蛋白质:

是极其重要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含量仅次于水,占干重的60%。

结构物质、贮藏物质、酶。

除碳、氢、氧、氮等元素外,还含有硫、磷、碘、铁、锌等元素。

①蛋白质的组成:

由很多氨基酸聚合形成的高分子长链化合物。

氨基酸有20多种。

由于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等的差异,可形成各种各样的蛋白质。

蛋白质与其它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结合形成脂蛋白、核蛋白和色素蛋白等。

酶:

是生化反应的催化剂,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反应。

在一个细胞内约有3000种酶,特定功能和特定酶有关。

酶的非蛋白质组分很多,如维生素、核苷酸或某些金属等。

酶可以从细胞中分离出来,并保持其活性,这在工农业生产、医疗等方面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②蛋白质的结构:

一级结构:

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数目、种类和线性排列顺序。

二级结构:

多肽链向一个方向卷曲形成的立体结构。

α—螺旋:

α角蛋白,指甲、毛发、纤维蛋白等。

β—折叠:

β角蛋白,蛛丝、蚕丝。

三级结构:

球蛋白、肌动蛋白、蛋白质激素、抗体、细胞质和细胞膜中的蛋白。

四级结构:

血红蛋白。

蛋白质在重金属离子、酸、碱、乙醇以及高温、X射线等的作用下可发生变性,其空间结构改变,沉淀。

4.核酸:

是重要的遗传物质,由许多单个核苷酸经脱水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单个核苷酸由一个含氮碱基、一个五碳糖和一个磷酸分子组成。

核酸中仅有五种含氮碱基,它们是两种嘌呤——腺嘌呤(缩写A)和鸟嘌呤(缩写G);

三种嘧啶——胞嘧啶(缩写C),胸腺嘧啶(缩写T)和尿嘧啶(缩写U)。

根据所含有的糖的不同,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缩写RNA)和脱氧核糖核酸(缩写DNA)。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构成染色体的遗传物质;

RNA则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而在碱基种类上,DNA含A、G、C、T等四种,在RNA中则以U代替T。

在分子结构上,RNA是以单链存在,而DNA则以双链形式存在。

5.维生素:

属于小分子有机物。

绿色植物能够自身合成维生素,动物必须从食物中摄入,是动物体内必需的一类有机物,否则就会发生维生素缺乏症。

维生素的共同特点:

●都是有机物●不是能源物质和结构物质●需要量很少,但对代谢影响很大,为正常生活所必需的。

根据维生素水解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前者如维生素A、D、E、K等,后者如维生素B1—B12、C、P等。

6.矿物质(无机盐):

无机物对有机体起重要的作用。

除了碳、氢,氧、氮和硫之外,生物体内的元素是以盐类的离于形式存在的。

例如:

一般含有Na+、K+、Ca+、Mg+,Fe+++和C1-、SO4--、HPO4-、HCO3-等。

各种离子对生物体都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例如,维持体液的正常渗透压,酸碱度以及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

有一些呈不溶解状态的无机物,形成固体的沉积物,作为支持和保护性的结构,如碳酸钙是软体动物贝壳的主要成分,脊椎动物的骨骼含有碳酸钙和磷酸钙以及镁、氟等离子。

7.水:

含量最多,一般占60~90%。

不同种类的细胞,含水量相差很大。

水成为生物的一个理想的组成成分:

●常温下为液态,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良好溶剂和运输介质。

●水是细胞内化学反应的参加者或产物。

没有水,生物就不可能生存。

●水有较大的比热,对温度的调节很重要。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一)原核细胞

核区(类核体、拟核):

染色体只由环状DNA组成,不含组蛋白。

细胞器:

仅有核糖体,70S。

细胞壁:

主要成分为含乙酰胞壁酸的肽聚糖。

(二)真核细胞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质膜(细胞膜):

生活细胞的外表,都有一层薄膜包围,将细胞与外界分开,这层薄膜称为细胞膜或质膜。

细胞膜与细胞内的所有膜统称为生物膜,是一种半透性膜,对进出细胞的物质有很强的选择透性,其物质组成和基本结构相似。

①质膜的组成:

主要是脂类物质和蛋白质,还含有少量的多糖、微量的核酸、金属离子和水。

②质膜的结构:

在电镜下呈现暗—明—暗三条平行的带,即内外两层暗的带(由大的蛋白质分子组成)之间,有一层明亮的带(由脂类分子组成),这样的膜称单位膜。

③膜的流动镶嵌假说:

脂类物质分子的双层形成了膜的基本结构的衬质,膜的蛋白质分子则和脂类层内外表面结合,或嵌入,或贯穿。

膜及其组成物质是高度动态的、易变的。

其磷脂和蛋白质都有一定的流动性,使膜的结构处于不断变动状态。

膜中的蛋白质有的是特异的酶类,具有识别、捕捉、和释放物质的能力,从而对物质的透过起主动的控制作用。

④物质通过膜的运输:

单纯扩散:

通过膜上的小孔,从高浓度到低浓度。

协助扩散:

由载体协助,从高浓度到低浓度。

主动运输:

由载体协助,并且要消耗能量,从低浓度到高浓度。

胞吞和胞吐:

质膜能向细胞内形成凹陷,吞食外围的液体或固体的小颗粒。

吞食液体的过程称为胞饮作用,吞食固体的过程称为吞噬作用。

将细胞内的分泌小泡或其它由膜包被的物质排出细胞外的过程,称为胞吐作用。

2.细胞质:

是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

可分为胞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器是细胞内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亚细胞结构。

胞基质是包围细胞器的、没有特定结构的细胞质。

胞质运动:

生活细胞的胞基质在细胞内不断流动。

(1)线粒体:

除了细菌、蓝藻和厌氧真菌,生活的细胞一般都有线粒体。

线粒体是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细胞器,是细胞能量代谢的中心。

呈球状、杆状、具分枝或其它形状的。

直径一般为0.5~1.0μm,长约1~2μm。

不同细胞中,线粒体数目差别较大。

用电镜观察,线粒体外有双层单位膜。

外膜包被整个线粒体,内、外层膜之间有宽约80?

的间隙,内膜在许多部位向内伸入到线粒体基质中,形成片状或管状的内褶,称为嵴。

内膜及其所形成的嵴的内表面上,均匀地排布有形似大头针状的结构,称为电子传递粒(缩写ETP),ETP含有ATP酶,能催化ATP的合成。

在嵴之间基质,与呼吸作用有关的一系列的酶,定位在基质和内层膜中,基质中还含有DNA、脂类、蛋白质、核蛋白体和含钙颗粒。

细胞内的糖、脂肪和氨基酸的最终氧化是由线粒体进行的,最后释放能量,供细胞生活的需要。

线粒体经分裂或“出芽”增殖。

(2)核糖核蛋白体(核蛋白体,核糖体):

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存在于胞基质、细胞核、内质网外表面及质体和线粒体的基质中。

完整的核蛋白体是由两个近于半球形而大小不等的亚单位结合而成。

由几个到几十个核蛋白体和mRNA长链结合,成为念珠状复合体,称多聚核糖核蛋白体。

(3)内质网(缩写ER):

是由膜围成的扁平的囊、槽、池或管,并形成相互沟通的网状系统。

在ER腔内充满了液状基质。

有些内质网的外表面有核蛋白体,称为粗糙型内质网(缩写rER)

另一些内质网外表面则没有核蛋白体,称为光滑型内质网(缩写sER)。

ER膜可和核膜的外层相连,也可经过胞间连丝和相邻细胞的ER相连。

内质网的功能:

●具有制造、包装和运输代谢产物的作用。

rER能合成蛋白质和脂类,合成的物质可能经ER运到sER,再由sER形成小泡,运输到高尔其体中,然后分泌到细胞外。

●ER是许多细胞器的来源,如液泡、高尔基体、圆球体及微体都可能是由ER特化或分离出的小泡而来。

●内质网的分室作用:

分隔细胞成许多小室,使各种不同的结构隔开,能分别地进行着不同的生化反应。

(4)高尔基体:

是一叠由平滑的单位膜围成的囊组成,囊作扁平圆形,边缘膨大且具穿孔。

每一个囊称为潴泡或槽库,从囊的边缘可分离出许多小泡—高尔基小泡,它们可转移到胞基质中,和其他小泡融合,也可和质膜结合。

高尔基体凸出的面是形成面,凹入的面是成熟面。

高尔基体在来源上和ER有密切的关系。

(5)中心体:

位于细胞核附近。

光镜下的中心体通常是两个球形细粒,称中心粒,其周围有一层浓稠物质,称中心球。

电镜下,呈圆柱状结构,直径约0.15mm,长0.3-0.6mm。

两个中心粒互相垂直排列。

整个圆柱由九组纵行的微管很有秩序地排列而成,每组有微管三根。

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移动以中心粒为方向,当中心体遭到破坏时,细胞即失去分裂能力。

(6)溶酶体:

是分解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细胞器,具单层膜,含多种水解酶。

功能:

分解从外界进入细胞内的物质(异体吞噬),也消化自身局部的细胞质或细胞器(自体吞噬)。

当细胞衰老时,其溶酶体膜破裂,释放出水解酶,消化整个细胞而使细胞死亡(自溶作用)。

溶酶体是由内质网分离出来的小泡形成的。

凡含有溶酶体酶的小液泡,就是溶酶体。

(7)细胞骨架:

是由3种蛋白质纤维组成的支架。

3种蛋白质纤维是微管、肌动蛋白和中间丝(中间纤维)。

●微管:

直径24nm的中空长管状的纤维。

除红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微管,纺锤体、鞭毛、纤毛都由微管构成。

微管蛋白:

a和b亚基双分子螺旋排列构成微管。

秋水仙素能与a、b双体结合,阻止a、b双体连接成微管。

(多倍体);

长春花碱破坏纺锤体,使癌细胞死亡;

紫杉醇阻止微管解聚,促使微管单体聚合。

●肌动蛋白丝(微丝):

是实心纤维,直径4-7

nm。

肌动蛋白由哑铃形单体相连成串,两串以右手螺旋形式扭缠成束。

肌动蛋白丝有运动的功能,与细胞质流动有关。

●中间纤维:

介于微管与微丝之间的纤维,8-10nm。

构成中间纤维的蛋白质5种多,常见的是角蛋白、波形蛋白、层粘连蛋白。

3.细胞核:

是细胞的控制中心,遗传物质DNA几乎全部存在于核内。

(1)细胞核的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