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部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11264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人教部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教材人教部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教材人教部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教材人教部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教材人教部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人教部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docx

《新教材人教部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人教部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人教部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docx

新教材人教部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

静女

《诗经.邺风》

教学目的:

1、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2、反复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3、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教学难点:

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剧《静女》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迁移训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3分钟)

由本人的专题讲座《古典文学与爱情》导入,超链接相关课件

二、教学新课(30分钟)

(一)了解本文出处,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5分钟)

提问:

大家学过哪些出自《诗经》的古诗呢?

(《关雎》、《兼葭》、《采薇》等,课件出示)谁能够简介一下《诗经》呢?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现存诗305篇。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楚辞是诗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以“国风”为代表,楚辞以“离骚”为代表。

“风骚”并称,借指诗文,引申为文米、风米等。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静女》就选自《诗经•郝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

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一一联想

4、相关文化常识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

1、一读:

教师范读课文。

正音、标注通假,完成课后练习1字音:

静女其姝(shu),俟(si)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chichu)o静女其娈(ludn),贻(yi)我彤(tong)管。

彤管有炜(wei),说怪(yi)女美。

自牧归英(tl),洵(xiin)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通假字:

爱(蔓4i隐藏)而不见(现xidm现身)说(悦y曲喜悦)怪女(汝E你)美

自牧归(馈kui赠送)萸匪(非f&i不是)女(汝rti你)之为美

2、二读:

学生齐读。

研讨重点文言词语,尝试翻译,完成课后练习2

文言词语:

静:

文静,娴静姝、娈:

美俟:

等待蜘蹦:

由于心急而来回走动

贻:

赠送炜:

光彩鲜明,有光泽牧:

牧场,郊外野地洵:

实在

特殊句式:

俟我于域隅(状语后置句)

课后练习2(以诗译诗):

(附教师译文,仅供参考)

静女

张香来

娴静女孩真俊俏,独自等我在城角。

故意躲藏不现身,(急得我啊)抓耳捞腮来回跑

文静女孩真秀丽,送我一支彤管笛。

彤管笛啊有光泽,你的美丽让我喜。

郊外采黄送给我,真是美啊真特别。

不是黄草生得美,美人送我多情谊!

3、三读:

学生有感情齐读。

讨论诗歌层次,完成课后练习3

相候一一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相见一一爱而不见,搔首蜘踞。

相赠一一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相悦彤管有炜,说怪女美。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品评欣赏(15分钟)

1、四读课文,研讨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姑娘?

男主人公又是怎样一个小伙呢?

女主人公:

美丽文静“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活泼主动“爱而不见”、“贻我彤管”

男主人公:

憨厚纯朴“搔首蜘瞩”

真挚痴情"说怪女美”

2、五读课文,研讨艺术特色:

(1)赋比兴的运用

%1“赋”一一铺陈描写一一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城隅”幽会的情景。

%1“比”一一比喻一一以“彤管”、“美”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1"兴"一一引出一一由喜欢“彤管"、"英”草引出喜欢静女。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1侧面描写:

“说怪女美”、“洵美且异”

%1细节描写:

“爱而不见”、“搔首踹踞”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刻画人物形象:

女子调皮;男子心急。

(3)一语双关、一波三折、象征

一语双关:

“说怪女美”

一波三折:

“爱而不见”“匪女之为美”

象征:

彤管如火,象征爱情真挚热烈;萸草如雪,象征爱情质朴纯洁

(4)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3、六读课文,概括诗歌主旨:

孔子认为: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朱熹却说《静女》是“淫奔期会之诗”。

研讨:

元芳,你怎么看?

《静女》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恋人约会的情景,展示了静女与男子之间的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反映出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迁移训练,活动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5分钟)

课本剧现场表演,详情见本人创作的《〈静女〉课本剧脚本》(学生第七八读)

课堂小结:

一一理性地看待爱情(可借用本人的《古典文学与爱情》课件的相关内容)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背诵《静女》,默写。

2、尝试转换叙述角度来叙述该故事,完成课后练习4

板书设计:

r相候

相约I大胆而热烈

静女1相赠|美好而甜蜜

I相悦J纯朴而真挚

艺术特色:

赋比兴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一语双关一波三折象征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朗读,让学生获得对全诗的整体认识,感受诗歌的语

言魅力。

思维发展和提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学习诗中对写法的表现手

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审美鉴赏和仓U造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

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文化传承和理解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本诗中对写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解题

1.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这是人们的共识。

但是,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诗歌的发展也是一样,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

在这发展过程中,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将学习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为“五言之冠”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2.《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南北朝时期萧统编纂的《文选》中的一组“杂诗”的标题,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矢志无成和游

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但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组诗歌,得到古人极高的称誉。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钟峡《诗品》说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朗读感知

指名朗读。

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品味鉴赏

1.一二句画面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

芙蓉、兰泽、芳草;意境高洁、清幽;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荷的意象:

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以荷花喻美好纯洁的女子;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芙蓉谐音夫容。

2.三四句情感的巨大变化?

明确:

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遗谁”这句问话的意味。

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

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所

思在远道”这句话的位置。

难道诗人“涉江采芙蓉”时原来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

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这位“所思”吗?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

“涉江采芙蓉”也还是为了他。

如果入首就开门见山,把他表出,诗就平板无味了。

在头两句中他是藏锋不露,第三句一转,就趁势把他突然托出,才见出这句话有雷霆万钧之力。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3.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4.在最后的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主人公有怎样的“情”?

明确:

主人公痛苦、忧伤的心情;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忧。

四、讨论探究

1.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或者说可以是谁?

学生讨论,可对比已经学过的《氓》女子的口吻,《采薇》男子的口吻等。

明确:

“涉江”者有可能是思妇,“还顾”者则有可能是游子;“涉江”者可能为思妇,“还顾”可能是思妇从对面曲揣彼意,想象游子一定是望乡时而感叹长途;穷困潦倒的游子在客愁中,想象家中“思妇”也有离愁别绪,这思妇在想象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游子思归、思妇怀远,二者皆有。

对写法,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

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种写法使诗歌的内容从单一转向多视角。

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构建了诗歌富有立体感的意境。

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

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碰着一个难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词,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

谁在“还顾”?

谁在“忧伤”?

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

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

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就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理解。

2.你认为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情感跌宕起伏,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五、拓展延伸

阅读《月夜》回答下面问题:

月夜杜甫

今夜魅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结合全诗,体会诗歌在情感抒发上的特点。

明确:

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由自己的独看想到妻子的独看。

诗歌的内容从单一转向多视角。

“闺中只独看”,表现了妻子对我担忧,其实我也担忧妻子。

但是诗人不直接说出,却借妻子的心表现出来,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

2、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9.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

对李煜其人及其词有一定的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感受李煜的愁情之源。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了解词人亡国后的深哀巨痛,领会词作感动人心乃至传颂至今的深刻原因。

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学习过程

1.知识链接一文学常识

(1)词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称为长短句等。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牌”。

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3)宋词有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

(4)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千古杰作《乌夜啼》等词。

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2、背景资料

李煜的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

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

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

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明确】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屈辱生活的延续,何时是头啊?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

(即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明确】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一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

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

3.“问君能有几多愁”,作者的愁有哪些?

【明确】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4.这首词运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比喻夸张借代设问对比

5.“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请赏析.

【明确】本句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

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白我检测

一、基础知识。

1、词语解释。

(1)了

(2)故国

(3)砌

(4)应犹

(5)朱颜改

2、翻译。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阅读词曲,回答下列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

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5、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具有什么表达效果?

让你产生了哪些想象?

6、本词中,有几问几答,分别是什么?

7、本词中,有几组对比,试着找一找。

8、本词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请概括。

参考答案

1、

(1)T:

了结,完结。

(2)故国:

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3)砌:

台阶。

雕栏玉砌:

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4)应犹:

一作“依然”。

(5)朱颜改:

指所怀念的人己衰老。

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2、

(1)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

(2)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3)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4)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二、

1、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

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2、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的尊荣等,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

3、“东风”表示季节更替,“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渐破灭。

4、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

5、设问、比喻。

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6、何时了?

一一又东风;知多少?

一一故国不堪回首;几多愁?

江春水。

7、第一组对比:

春花秋月-一往事;“春花秋月”是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而“往事”则是人世间短暂无常的。

两者千差万别,以宇宙的无限去比较人生的有限,表明了造物主的造化弄人,人生命运的不可捉摸。

第二组对比:

小楼东风一一故国明月;“小楼东风”是李煜自己现在不自由的真实写照,表明了囚徒身份的悲惨;"故国明月''则象征了过去美好而自由的生活,那个时候有尊严,有安全感;以过去的美好自由反衬现在处处受限制、处处不自由,越发使这种处境显得悲苦。

第三组对比:

雕栏玉砌一一朱颜改;“雕栏玉砌”,喻指故国美好事物永恒存在;但是以前那个在这样美好事物前流连忘返的人却已经容颜衰老To两者相比,清楚地表露了作者对人生心灰意冷的黯淡心态。

8、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渐破灭。

《鹊桥仙》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体会词的平仄诵读要领;品味该词富

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其形象性,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思维发展和提升引导学生理解本词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审美鉴赏和创造通过《鹊桥仙》一词感受秦观“长于议论,文

丽而思深”的词风;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诗词欣赏能力。

文化传承和理解以短暂与永恒为欣赏要点,体会古人对爱情的

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分析意境,理解情、景、理交融的特点,背诵《鹊桥仙》。

教学难点以短暂与永恒为欣赏要点,体会古人对爱情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说

1.爱情是人类最珍贵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对爱情的传诵古今中外皆有,外国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的则有四大爱情传说(白蛇传、孟姜女、梁祝、牛郎织女)。

其中牛郎织女出现在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中,而最早以此为题材的诗歌应该是《古诗十九首》里边的《迢迢牵牛星》,但是流传最为广泛、经久不衰的应该要算秦观的《鹊桥仙》了。

在咏牛郎织女的诗词作品中,诗人们更多的是将眼光投注在牛郎织女的不幸上,对此倾注了他们的同情。

而在这首《鹊桥仙》中,秦观却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看待牛郎织女的爱情,并表达了他对牛郎织女纯洁高尚的爱情的热情赞颂,写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绝句。

2.秦观简介。

秦观,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

北宋著名词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的交谊很深,但词风与苏轼大不相同。

虽然也有少数具有豪放特色的作品,但从总体来看,他是一个标准的婉约词人。

他流传下来的词作,只有90首左右,但名篇佳作不少,所以他历来被视为婉约派的大家之一。

从内容看,秦观词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窄,直接表现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几乎没有,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情”、“愁”二字。

秦观词表现爱情,大多真挚而高雅,揭示出心灵深处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把爱情升华到美的高度来审视。

3.解题:

《鹊桥仙》,词牌名,此调专咏七夕。

鹊桥,据说牛郎织女长年分隔银河两岸,只有七夕这一天才能相会。

在这一天,多情善良的喜鹊从四方涌来,自觉搭成一座桥,牛郎织女由此桥渡河相会。

二、读

1.老师范读

2..全班齐读。

3.分小组赛读。

4.然后让学生说出上下阙的内容:

上阙:

情侣奔赴鹊桥相会(相逢)

下阙:

情侣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离别)

三、赏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纤云弄巧"引出会织彩云的织女,“飞星传恨”引出急切想见到自己心爱的妻子的牛郎。

“银汉迢迢暗度”写七月七日夜,他们从天帝强划的迢迢银河两边双双暗度。

2.“金凤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是情节的发展,写鹊桥相会。

作者只写这么简单的两句:

一是说相逢的时节(秋天的早晨),二是说这样的相逢远胜于人间的相逢。

值的回味的是“金凤玉露”一语,使这秋天的风露,有了象征意义,秋天的露水晶莹剔透,象征着他们的爱情纯洁和高贵,一年只有一次,这此刻是情侣之间最美好的时刻。

至于,"胜却人间无数”的深刻内蕴,则无妨作为一个悬念暂且留下,看多下阙,自会明白。

3.“柔情似水,佳期入梦,忍顾鹊桥归路。

这一句,写的是这对情侣相会时的心情。

“柔情似水,佳期入梦”(从修辞上来讲:

比喻,对偶)。

“柔情似水”着重写情态,托情于物,将两位主人公的万般如情比作银河里的水,含有微波荡漾、绵绵不断之意。

“佳期入梦”着重写心态,极言相会之不易,此所谓:

“既见而惊,惊而后喜,喜而反疑是梦。

“忍顾鹊桥归路”是写不忍心回头看刚刚相会过的鹊桥和分离时的归路,这一句则表现他们难舍难分、难以割舍的情感。

是呀,一次短暂的相距却是此后长久分离的开始,此情此景,让人如何承受呢?

因为来自不易,所以难能可贵,所以他们短暂的相聚比人间夫妇的朝朝暮暮更让人感动,更让人留恋。

这就是“胜却人间无数”的所在。

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词的结句,意思是写两个人的爱情若是象织女和牛郎那样,真挚牢固又长久,又那里在乎什么表面上的时时相守、朝朝暮暮!

意思是尽管相会的时间极其短暂,但只要双方真挚的相爱,坚定不移,则年年必有此会,这是无尽期的爱,永恒的爱。

这就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

到这,词的主旨就升华到一个哲理高度。

这是其一。

只要两情久长,真心相爱,即使不是天天在一起,也胜过朝夕相处卿卿我我的世俗爱情,升华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是其二。

四、议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是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此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

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彼此真城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这两句议论色彩很浓,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

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

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让这首词成为歌颂爱情的千古名句。

但是对于此句的理解一般有多种解说。

现取最常用的两种作为参考:

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旷达话语。

作者认为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就不必在乎是否”朝朝暮暮"的相守。

这是作者在无奈之下的故做旷达之语,是心酸无奈之下的自我安慰。

“自古多情伤离别”,在作者心中,真正相爱的人就应该在一起。

2.关于爱情,舒婷在她的诗歌《神女峰》中提到了另一种与此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她是这样说的:

“与其在悬崖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

”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

“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

”对比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同学们更赞赏哪一种观点呢?

两者提倡的都是一种纯洁的爱,这样的爱情都是美好的,无所谓对错。

舒婷诗倡导的是一种轰轰烈烈的爱,敢于冲破世俗枷锁的爱。

这是一种感性之爱,充满激情,但是缺乏理性。

秦观词倡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