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核心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核心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核心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④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学记》
地位:
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1)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尊师重道: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3)藏息相辅:
课内外相结合: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4)豫(预防)时(及时)孙(循序)摩(观摩)
(5)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6)长善救失: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扬长避短)(7)循序渐进:
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
二、西方的萌芽1.苏格拉底:
以其问答法著名,产婆术、助产术(西方最早)2.昆体良:
l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l代表作: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核心考点六
独立形态阶段★★★(考频14次,单选13次,辨析1次)培根: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归纳法
一、学科建立阶段1.夸美纽斯:
1632年《大教学论》
l地位:
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l主要思想:
“泛智”教育: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l班级授课制:
系统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2.卢梭:
代表作:
《爱弥儿》倡导自然主义教育3.康德:
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
3.洛克: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论,代表作:
《教育漫话》二、规范教育学阶段
1.赫尔巴特:
传统教育理论代表人
1806年《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性教学原则,“旧三中心”:
课堂、教师、教材2.杜威:
现代教育理论代表人
l“新三中心”:
学生、活动、经验
l三即两学无目的: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育无外在的目的
核心考点七
多元化阶段(考频1次,单选1次)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凯洛夫:
《教育学》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2)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核心考点八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考频1次,单选1次)
1.蔡元培:
l“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毛泽东评论
l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2.陶行知:
l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l“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评论;
l“万世师表”——宋庆龄评论。
核心考点九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l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l教育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变成复杂的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l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
l反映: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l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增长率:
33%(1929~1957)2.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保存和活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和整理、提升文化)(3)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
(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核心考点十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考频1次,单选1次)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孟子、卢梭、威尔逊、高尔顿、格赛尔、霍尔和弗洛伊德
(巧计:
内蒙四耳佛)
谚语:
“生而知之”的“天才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性也者,与生俱也”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考频8次,单选6次,辨析1次,材料分析1次)
1.遗传:
物质前提
l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l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3.环境:
外部动力
“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则直”
3.教育(学校教育):
主导作用
(1)教育对人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教师,相对而言教育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主导作用表现)
①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③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个体主观能动性:
决定作用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考频7次,单选7次)
1.顺序性:
循序渐进,学不躐等,豫时孙摩,不可陵节而施。
2.阶段性: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工作中不搞“一刀切”“一锅煮”。
3.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不平衡;
在教育工作中要抓住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
4.个别差异性:
指的是两个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如:
有的人,有的人;
在教育工作中要进行因材施教。
核心考点十一
教育目的的概述★★★(考频4次,单选2次,辨析2次)
1.教育目的: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2.培养目标:
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有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3.确立教育目的依据: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
人的根本途径、唯一途径、唯一方法。
核心考点十二
教育目的的理论★★★(考频5次,单选4次,辨析1次)
1.个人本位论:
确立教育的根据是人的本性,强调本性、潜能、需要、天赋。
2.社会本位论:
确立教育的目的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强调国家、社会等。
涂尔干:
使青年社会化凯兴斯泰纳:
培养国家公民
核心考点十三
全面发展的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组成部分★★★(考频4次,单选1次,简答1次,辨析2次)
1.体育:
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
2.美育:
又称审美教育:
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美育对学生德、智、体、劳各方面的发展意义表现在:
(1)美育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2)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
(3)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4)美育有助于学生劳动观点的树立、劳动技能的形成3.五育之间的关系:
(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平均发展
(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核心考点十四
教育制度的概念(考频1次,单选1次)
l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l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核心考点十五
建立学制的依据★★(考频2次,单选1次,简答1次)
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核心考点十六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考频1次,单选1次)
(1)双轨学制:
西欧(英国、法国、德国)
(2)单轨学制:
美国,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3)分支型学制(“Y”型学制):
苏联和我国我国学制是由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核心考点十七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考频4次,单选3次,辨析1次)旧中国的四个学制:
(1)1902年的“壬寅学制”(日本)《钦定学堂章程》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2)1903年的“癸卯学制”(日本)《奏定学堂章程》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规定男女不可同校;
思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日本)蔡元培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规定男女同校(4)1922年的“壬戌学制”(美国)
又称为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在高中增加职业科和升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及类型:
四层次五类别
l类别结构: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l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
核心考点十八
义务教育制度★★(考频3次,单选1次)我国义务教育主要实行“九年一贯制”
核心考点十九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考频3次,单选3次)
1.调查研究法:
依据调查的对象,可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在和个案调查
l全面调查也称普遍调在,是指对调查对象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或个人都进行调查;
l重点调查是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l抽样调查是指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对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特征推算总体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l个案调查又称为典型调查,是指从总体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若干人或典型单位进行调查。
2.历史研究法:
是以系统方式收集、整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史料,诠释、理解史料及事件关系的方法。
核心考点二十
课程类型★★★(考频8次,单选6次,简答2次)
1.学科课程:
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如语文、数学、物理...最古老,使用最广泛的的课程类型。
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
2.活动课程:
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活动课程特点:
(1)主体性:
重视学生主动精神,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乡土性:
以儿童所在地区的课题为题材
(3)综合性:
打破了传统学科框架,以生活题材为学习单元(4)经验性:
学习者通过解决面临的问题重构经验
3.地方课程:
是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
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4.隐性课程:
校风、学风、班风、教室的设置、学校的管理制度、师生关系等核心考点二十一
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考频2次,单选1次,简答1次)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又称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儿童中心课程理论,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
(1)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
(2)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
(3)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①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发现
②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速八)
③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赫钦斯(恒河)核心考点二十二
课程内容★★★(考频11次,单选7次,简答4次)
目前我国课程主要由: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个文本层次组成。
1.课程计划:
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l包括:
(1)教学科目设置(课程设置)中心和首要问题
(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l作用:
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2.课程标准:
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注意:
它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
要标准。
3.教材的编排方式:
l螺旋排列式:
前后内容重复出现
l直线排列式:
直线推进、不重复
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基本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首要原则)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4)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核心考点二十三
课程评价(考频1次,单选1次)一、4种评价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
课程评价之父
确定目标是最关键的一步。
以目标为中心展开;
关注预期、计划。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
关注非预期的、实际的结果,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
3.CIPP评价模式:
斯塔弗尔比姆
步骤:
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巧记:
背书过程)核心考点二十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考频1次,简答1次)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密切课
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考频9次,单选7次,简答2次)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构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
(2)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3)综合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信研社劳)核心考点二十五
教学的意义★★★(考频2次,辨析2次)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核心考点二十六
教学的一般任务★★(考频2次,辨析2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基础)
(2)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核心考点二十七
教学过程的本质★★(考频3次,单选3次)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
①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②认识方法简捷性与高效性
③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
④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⑤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核心考点二十八
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考频13次,单选:
3次,简答:
3次,辨析:
5次,材料分析:
2次)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间接性规律)
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③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④要防止两种倾向(教师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①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
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③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④防止的两种倾向:
形式教育论:
重智力、思维代表人物:
洛克、裴斯泰洛奇实质教育论:
重知识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斯宾塞(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①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③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要防止两种倾向。
核心考点二十九
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考频2次,单选1次,简答1次)
①激发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包括感知和理解教材
核心考点三十
教学原则★★★(考频11次,单选6次,辨析1次,简答1次,材料分析3次)1.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贯彻要求: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直观性原则:
教师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三种直观类型: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视频、图片、表格、录像带)、言语直观
3.循序渐进原则: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4.因材施教原则:
①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②从学生实际出发;
③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5.启发性原则: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人名言:
l苏格拉底——产婆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l《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l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贯彻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首要问题)
②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6.量力性原则:
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而至如从事焉”核心考点三十一
教学方法★★★(考频5次,单选5次)
1.讲授法: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其智力的教学方法。
优点:
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缺点: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效果
2.谈话法:
问答的形式,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3.讨论法:
全班或小组,适用于高年级4.演示法:
老师演示,学生再看
国外教学方法:
(1)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沙塔洛夫,是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工具。
(2)暗示教学法:
洛扎诺夫,是一种利用联想、情境、音乐等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
(3)非指导性教学:
罗杰斯,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治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核心考点三十二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教学组织形式(考频2次,单选2次)
l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l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
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馆
l分组教学:
外部分组(取消年龄,按成绩或能力)内部分组(先按年龄,在按成绩)
l贝尔—兰喀斯特制(导生制):
英国
l道尔顿制:
柏克赫斯特自学
l特朗普制:
大班教学、小班研究、个别结合
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考频3次,单选1次,简答2次)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备课
l备课的意义: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l备课的要求:
三备: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三写:
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
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核心考点三十三
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考频3次,单选2次,辨析1次)
(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l诊断性评价(前):
摸底考试
l形成性评价(中):
改进和完善教学
l总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后):
期中期末
(2)根据教学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l相对性评价:
常模参照性评价、选拔性考试如:
高考、招教考试等
l绝对性评价:
目标参照性评价,如:
教师资格证考试
个体内差异评价
(3)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学生学业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评价核心考点三十四
中学德育的内容(考频2次,单选1次,辨析1次)
1.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核心考点三十五
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考频1次,单选1次)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联系:
教育与发展
区别:
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外在教育过程)
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
(内部发展过程)
(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