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文档格式.docx
《大学科技园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科技园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基本模型
古典的知识生产函数是一个标准的C-D函数,用投入产出的方法研究区域知识创新活动的效率及其溢出效应:
log(Ki,t)=β0+β1log(Ui,t-q)+β2log(Ri,t-q)+ε
其中i=1,2,……n
(1)
(1)式中,K表示区域知识产出,U和R分别表示高等院校和企业商业研发活动的研发支出,q表示知识生产的投入与产出的固定时滞,下标i,t分别表示区域(地区)和时间,β0、β1、β2是模型参数,ε是随机误差项。
模型
(1)的建立隐含一些基本的假定,一个区域内企业的知识生产不仅依靠自身的研发努力,而且还受到企业外研发投入的影响即还会接受其他组织的知识溢出。
(二)扩展模型
高等院校与企业知识的生产效率不仅取决于它们的R%26amp;
D投入,还要受到组织管理这一深层次的制度环境的影响,要保证高校与企业知识创新与溢出的效率就必须建立一种有利于加强两者沟通与协调的组织管理模式。
基本模型可改进成扩展模型:
其中i=1,2,……n
(2)
模型
(2)中,δj是i个外生变量Zi的弹性系数,Zi是i个外生的组织管理变量,本质上是反映i个区位因子对区域知识生产的影响。
(三)空间计量模型
该模型假定高校知识溢出具有空间局限性。
通讯革命使得跨空间传递信息的边际成本成了恒定变量,但是传播知识尤其是“缄默知识”和“黏性知识”的边际成本却是随距离递增的。
Keller,W.(2000)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扩散和R%26amp;
D溢出具有很强的空间局限性,外国R%26amp;
D对本国生产率的影响是随输出国与输入国的地理距离而衰减。
Jaffe(1993)也得出过类似结果。
既然知识溢出具有空间局限性,那么知识生产函数就得进一步改进,从而知识生产函数演变为:
Isi=(IRDsi)β1×
(URsi)β2×
[URsi×
(GCsi)β3]×
ε
s=1,2,……n;
i=1,2,……n(3)
模型(3)中,I表示知识产出,IRD是私人公司的R%26amp;
D支出,UR是大学从事研究的支出,GC是大学研究与公司研究的距离。
下标s表示区域,i表示产业。
其中β0、β1、β2大于0。
从知识生产函数模型
(1)→模型
(2)→模型(3)的演变路径,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各自的解释作用:
模型
(1)只研究高技术产业的R%26amp;
D投入对其知识生产的直接影响和区域内或邻近区域高等院校R%26amp;
D投入对高技术产业知识生产的间接影响;
模型
(2)不仅反映高技术产业与高等院校R%26amp;
D投入的影响,还反映聚集经济效应中的知识外部性对区域知识生产的重要影响;
模型(3)考虑到了空间局限性对知识生产的影响。
大学科技园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从知识生产函数的空间计量模型和扩展模型可以看出,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要受到空间距离和组织管理两个因素的制约。
一些学者对我国高校R%26amp;
D知识溢出作了实证研究,证明高校知识溢出的空间地域性和聚集效应的存在。
那么,什么样的组织模式能够把高技术产业集聚在高校周围并为研发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效率提供组织管理保障,为区域整合创新资源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
笔者认为,大学科技园这一区域创新网络组织可以有效地解决知识溢出或技术扩散的空间距离和组织管理两个制约因素的问题。
(一)大学科技园的组织管理模式
大学科技园运用创新的观念、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大学科研成果的扩散和高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及科技创业提供了体制和机制方面的保障。
1.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体制。
以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为载体的行政管理体系和以科技园股份XX为载体的市场运作体系。
行政管理体系一般包括五个各具功能的服务部门:
技术转移部,负责园区科技项目开发,高新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以及入园孵化项目评估工作;
创业投资部,负责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和融资、投资工作;
产业发展与合作部,负责园区企业管理和创办高新企业、组织实施产业化项目工作;
综合事务部,负责园区行政办公,人力资源、财务和物业管理工作;
教育培训部,负责园区创业人员培训和非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工作,开展执业资格、职业技能培训等业务。
市场运作体系:
大学科技园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科学处理大学与科技园的产权关系。
大学委托所属资产经营公司为发起人,以技术和资本等有形无形资产为纽带,同时引进社会优秀合作伙伴,共同设立科技园股份XX,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企业化运作,进行招商引资、资产运作和资本运作等业务。
2.科技园的运行机制。
人才引进机制: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的人才、社会人才和国外人才到科技园创业,通过年薪制、奖励制、股份期权制等分配方式建立创业人员的激励机制。
风险投资与资本运行机制:
科技园通过建立项目培植基金、技术评价体系、项目入园审批制度、贷款担保金、资本退出机制等,把大企业、投资公司、银行、外资、民间资本等各种资本吸引到园区来,建立科技园科技企业投资公司和风险基金,支持企业的孵化和创新。
项目策划机制:
包括项目的选择和项目选择的组织。
科技园根据市场需求和科技园或国家的发展需要等为出发点,在高校及其他科研机构选择重大项目,引入科技园进行孵化。
退出机制:
指企业孵化成功后出园和投资方的资本退出。
3.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大学科研成果的扩散和商品化过程中的作用。
加强了大学R%26amp;
D机构与企业之间协作与交流。
在科技园区内,大学R%26amp;
D机构与企业之间联系越密切,科技园促进R%26amp;
D、高技术企业、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的作用越强。
加强科技园区内、外人才交流与研究交流。
这种交流越活跃,科技园内的信息沟通与融合越顺利,在知识与技术扩散过程中,由于信息黏滞而导致的障碍越少。
协调科技园内企业与投资经营主体的关系,争取全方位对R%26amp;
D的支持和服务功能的构建。
培育园区内不断创新的文化氛围,形成鼓励创新、创业、流动与竞争的激励机制。
(二)大学科技园的资源整合功能
“整合”即是“调整组合、整顿协同”之意。
资源的整合,是进行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要涉及的问题。
大学科技园是一种新型经济组织,有其整体的经济效益目标和社会效益目标,所以科技园在获取这些目标过程中也需要利用资源整合的方法解决资源矛盾。
而且,由于科技园自身的特点和它的组织管理模式使得科技园自身具备一定的资源整合功能。
1.大学科技园拥有的关键资源。
要分析科技园的资源整合功能首先得清楚地识别科技园拥有的关键资源。
产业集群——组织资源,是大学科技园里的一种高技术产业集群。
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具有灵活性、专业性、有效性、规模性等特性。
它既能把各种资源聚集在一起并为其互动提供平台支持,又能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模式促进其有效整合,还能为各主体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
企业家队伍,即管理者队伍,是科技园中的主要创新者之一,企业家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否活跃,创新活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战略眼光,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成功实际上取决于企业家对创新过程的成功管理。
政府——政策资源。
当一个事物在一些地方取得先行者效益时,自然会提升政治力对该事物的支持,科技园也不例外。
区域政府不仅会为整个园区的建设、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也会为园区内的各创业主体提供政策扶持。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智力资源,包括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
高等院校是科技园不可分割一部分,而且科技园还会吸引一些其他科研机构,他们既能生产出供企业进行商品化的技术资源,还能为企业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资源,促进企业的自主研发。
金融资源,科技园通过建立项目培植基金、技术评价体系、项目入园审批制度、贷款担保金、资本退出机制等,把大企业、投资公司、银行、外资、民间资本等各种资本吸引到园区来,建立科技园科技企业投资公司和风险基金。
金融支持体系的支持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强劲动力。
专业孵化器,科技园本身就是一个企业孵化器,它还会与其他企业孵化器合作,共同为创业企业提供资金、管理等各种服务,促进创业企业的成长壮大。
中介组织,大学科技园以科技园股份XX为投资主体,通过参股、合作、引入等方式组建专利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资产评估公司等专业性很强的中介机构,形成功能齐备的中介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管理咨询、项目评估、企业策划、专利事务、法律、会计、审计等全方位的服务。
2.大学科技园的资源整合功能。
大学科技园的资源整合功能依赖其组织管理模式的作用发挥。
科技园内的资源围绕着技术创新链以虚拟组织的形式来配置。
虚拟组织即科技园资源整合网络平台以网络的形式连接各个资源的供应者和需求者,转变原有的企业—市场两层次为企业—网络—市场三层次。
通过虚拟经营变原有简单的“价值链”为复杂的“价值网”,促进了本地知识的创造、流动、更新和转化。
科技园内资源的配置主体主要包括:
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等。
在科技园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协调和保障下,科技园内的各主体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履行各自的职能。
大学与研究机构作为知识与技术的源头,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园中人才知识、信息、技术等的生产和储备,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政府对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技术研究进行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企业的成功孵化;
中介机构及时地传递行业信息、科技信息,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财务会计、资产评估等服务;
金融机构利用资金积极参与企业的孵化;
科技园浓厚的创新氛围和良好的创新环境,增强了企业之间交往、合作的便利性,促进了知识的溢出和资源的共享;
而且科技园内各主体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频繁等因素形成与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有利于资源的集约利用;
主体所提供的资源最终通过企业的利用,转化为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进而进行商品化并取得经济效益。
3.科技园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这一作用是通过科技园的资源整合功能与区域创新系统的耦合达到的。
区域创新系统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各种与创新相关联的主体要素和非主体要素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网络。
由科技园的资源整合功能可知,科技园内资源的配置主体主要包括:
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等,而这些主体也同时处于区域创新网络系统的各个节点中,所以科技园作为一种区域创新网络组织本身又是开放的,与区域创新体系必然存在着地域、结构、功能和目标等多项关联。
科技园是区域创新的源头,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在功能和目标上与区域创新系统有重叠性,它通过资金、人才、技术和产品的辐射以及企业组织的扩展将网络联系伸向园区外区域、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地,成为全国创新网络、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更好地获取各种外部资源,促进园区的进一步发展。
又由于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知识的溢出和技术扩散的地域X围和有效性被限制在园区所在的附近区域。
这样科技园所整合的各种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通过区域创新系统的传输途径和关系网络就只能辐射到其所在区域,与区域的其他创新组织相结合,增加区域的知识、人才、技术的储备总量,增强了区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氛围,完善了区域创新网络系统,从而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提升大学科技园区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议
资源整合与区域创新系统结合的关键在于较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利用区域创新系统的传输途径和关系网络建立资源配置的网络化模式,达到资源配置与区域创新系统的有效结合。
在资源整合的网络化模式下,要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资源整合功能以及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必须从多个方面加以努力和配合。
(一)从政府的角度
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与外部主体的一个重要纽带,不仅推动和加速了大学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而且直接沟通大学与企业界人员、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流动与整合。
大学科技园以大学的技术成果为依托,吸引大量风险投资企业家到科技园兴办高技术产业,加速知识的生产、流动和转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因此,政府要努力依托区域内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联合大学、企业、中介机构等主体建立大学科技园,要制定大学科技园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发挥政府在区域整合中的管理和协调作用,以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为中介目标来促进整个区域的发展,进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二)从科技园自身的角度
大学科技园应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我国高新开发区数量之多与开发区高新技术之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追根溯源,对于理念,不管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还是园区层面,都不缺少创新的理念。
所以,问题出在创新的制度上,开发区缺乏的是高新技术创新和开发的管理制度以及落实制度的措施和手段不到位,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比空讲理念、空喊口号更具实际价值。
(三)从区域环境的角度
大学科技园的资源整合功能的发挥以及其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的实现,都要受到区域交通运输条件、物流设施与技术、信息化建设状况、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这三个方面的条件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传输途径和关系网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输途径和关系网络又构成了区域资源整合的网络化模式,由此而制约着大学科技园的资源整合功能的发挥以及其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的实现。
所以,为了完善区域创新网络,区域要加强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加速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加快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梁琦.产业集聚论[M].商务印书馆,2004
2.王立平.我国高校R%26amp;
D知识溢出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J],2005(12)
3.陈清龙.大学科技园:
大步往前走.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J],2002(8)
4.徐艳丽.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科技园.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J],2004
(1)
5.陈放.整合策划技术[M].时事,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