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09258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大量的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非常丰富,语言非常风趣,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读中抓住这些富有情趣的语言,体会使用它们的妙处,并由此引申到对观察方法的感悟,同时要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4、睁大观察的眼睛,述说感悟的心灵。

  教学《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时,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并且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5、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语文园地二》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检验学习成果的机会,学生通过表达见解、交流感受、展示作品、对比竞赛、亲身实践等活动更加明确了观察的重要性,同时这些活动也为演练和展示自己学到的观察方法提供了一个平台。

5、古诗两首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

三棱柱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探究、自学法、配乐朗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

(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

(展示庐山的图片)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

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

(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

(横看:

山峦起伏、连绵不断;

侧看:

奇峰陡峭;

远看:

隐天蔽日;

近看:

危崖险岩;

高处俯看:

身沟幽壑;

山下仰望:

重峦叠嶂。

  师小结:

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

诗人为什么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

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

呢?

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录音,配乐朗读。

(师引发情感:

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

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七、作业布置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背诵这首诗并向同学或家长说说自己的感悟。

八、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教学反思

1、学习第二首古诗《 

游山西村》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理解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所蕴含的哲理。

5、学会一类生字豚。

背诵古诗,理解诗中所含哲理。

 风景画、录音机、课本插图、字典。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探究、自学法、配乐朗读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 

题西林壁》 

2、说说从《 

这首诗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了解诗意 

1、自由读《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再次自由读古诗,思考诗中主要写了什么?

三、读出诗的韵律美 

游山西村 

南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读懂诗句,感悟诗理。

1、自由读古诗,读懂诗句。

〔 

学法尝试:

要读懂这几句诗,可以想一些办法。

诗句下面有一些词语的注释,读一读注释,也许会有帮助;

书上还有插图,看一看插图,说不定会受到启发,还可以与同学讨论讨论。

〕 

、按照:

“学法尝试”中的思路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力争读懂诗句。

、集体交流。

( 

)从注释中知道了“腊酒”“豚”“疑”等词语的意思,读懂了第一、二行诗。

注意:

不要在"

豚"

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

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从插图中,了解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是怎样的景象,知道了“疑无路”的意思,知道了“又一村”是指什么。

学法反思:

课本中的注释对我们读通诗句有很大帮助;

课本上的插图对我们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象也作了提示,抓住这些,就是抓住了读懂诗句的根本。

、感悟诗理。

)指名读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示课本插图,思考:

“山重水复”与“疑无路”、“柳暗花明”与“又一村”之间的联系?

想象诗人心理活动的变化?

)指名回答。

)再次启发思考: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从诗人游山西村的经历、从你举的例子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柳暗花明:

绿柳成阴、繁花似锦的美景。

五、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有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六、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1、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2、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八、板书设计:

(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景、议论)

6、爬山虎的脚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里面没有一点;

“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

“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

“隙”字右边上面的小字没有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十、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

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图片: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启发式、讲授法、归纳法、朗读体会法。

 读、思、议相结合。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

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示句子,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

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图片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

为什么?

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六、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七、质疑

八、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九、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6、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

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

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

牢固 萎了

7、蟋蟀的住宅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且学会生字新词。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师准备:

插图、录音机、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一、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

叫什么?

  蟋蟀。

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

(蛐蛐)

 师:

“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

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

(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

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

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

(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

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们认识老师的住宅吗?

(不认识)

(惊讶、不认识)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

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

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

好不好?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

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

有什么特点?

请各评委了解一下。

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指导:

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b、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

(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

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五、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

(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2、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3、指名读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

(第2小节)

  别的昆虫:

临时隐蔽所

  蟋蟀:

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

4、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

是文中的哪些词让你喜欢它的?

(不肯随遇而安、常常、一定要、一点一点……)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

(自豪、骄傲)

5、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节。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它又是怎样挖掘的?

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六、作业布置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七、板书设计

zhù

zhá

iyǐnbì

ngxué

xuǎnzé

住宅隐蔽洞穴选择

wājué

zhǐqīngxié

pāoqì

挖掘地址倾斜抛弃

 7、蟋蟀的住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挂图、小黑板。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②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

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作客,去看看这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

二、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

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

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

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

谁的住宅好?

(当然老师的好)

三、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

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

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

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小黑板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四、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

(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五、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

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六、看文章,做练习。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以下两题任选一道做:

(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2)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