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优秀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08065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伶官传序优秀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重点辨析本文中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更正)

2.分组讨论,指定回答:

(1)提问:

“虽曰……岂非……”是一个什么句式?

其作用是什么?

(学生解答,教师补充)

明确:

“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

强调“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点拨:

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字面相反的意思,无疑而问,语意表达的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彩。

(2)看课文,当文章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用“方其……可谓壮哉!

”“及……何其衰也!

”句式,接着又用“岂……欤?

”“抑……欤?

”的句式,各是什么句?

有何作用?

(讨论后定人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方其……可谓壮哉!

”这是两个感叹句,又是对称句。

感叹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前一句表示对庄宗胜利的赞赏之情,后一句表示对庄宗失败的悲叹之情。

对称句,节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本文的对称句在内容上都是正反对照的,不仅有音乐美,而且给人鲜明的对比感,表达了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气势十分充沛,感情色彩浓郁,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是反诘语气的选择关系的复句,前者被否定,被舍弃,后者被肯定,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

(3)请同学们再找出几个对称句和反问句,念给同学听。

对称句:

“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反问句,例: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3.概括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

通过阅读课文,给李存勖编一个履历表(课文P97注释:

李存勖885~926),主人公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几个年代里,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908年是23岁;

912年是27岁;

923年是38岁;

926年是4l岁。

提问:

在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尽可能用课文的原句回答)

①李存勖23岁时的事: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齐声朗读: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

从这铿锵的节奏中,可以看见一位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年轻统帅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②主人公27岁时的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这是公元912年,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其家族,刘守光逃到沧州,乃被捕获。

父子都被处死,灭燕)

③主人公38岁时的事:

“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

李存勖从受命到立国,经过了整整15年。

④主人公4l岁时的事: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指导读文(慢节奏)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学生在凝重的气氛中静思两分钟,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的悲惨情景,并和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武进行对照比较。

(4)点拨,提问:

在这无声的静寂中,学生们心潮翻卷,历史的风云变幻掠过心头。

在这生生死死、盛盛衰衰的变化中,不正寓含着某种哲理吗?

请同学们思考:

①庄宗灭敌立国。

用了15年时间;

然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的3年。

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论点:

“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

②呼应论点的结论是什么?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提问:

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一百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这件史实,他要人们记取什么样的历史教训呢?

④这一句让同学们共同诵读,并翻译此句。

从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一盛一衰。

那么一盛一衰的关键问题是由于“人事”和呼应这一论点的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它揭示了“人事”的内涵,从而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深刻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

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在这里讽谏了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

五、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从唐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这篇文章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

励精图治。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讨论《伶官传序》与《六国论》在写作上的异同,并背诵名言警句。

《伶官传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为其《新五代史·

伶官传》所写的一篇序文。

此文作为宋代文学的名篇佳作,与苏洵的《六国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兴衰的道理,都总结了历史经验,都有劝谏统治者之意。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两文,回答问题。

二、提问

1.《六国论》与《伶官传序》两文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

《六国论》是一开始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伶官传序》也是一开始采用反诘句式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的中心论点。

2.提问:

《六国论》与《伶官传序》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似点?

《六国论》提出论点时从反面否定,与正面肯定两方面提出论点。

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然后作者承题作两方面分析,一是赂秦的国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秦的国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紧接着论证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与不赂秦者灭亡的原因。

赂者,用引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不赂者,用例证,(齐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赂者与不赂者正反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并以议论兼抒情,假设论证反面推进,似乎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实是告诫北宋“为国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伶官传序》采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读者读后深感道理确凿。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文章依据史实对比推理,自然得出结论:

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叮嘱庄宗不忘世仇,实现遗愿。

是时,庄宗重任在肩。

兢兢业业,用兵时负矢直前,惟恐有负先王。

终于获得成功;

及至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

以至政纲倾颓。

衰败随之。

文章以成功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失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十分鲜明地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对此,作者未直陈己见,而是用反诘句式予以表达。

“岂……欤?

”充满感慨之情,增强了感染力,写到这里又用古训“满招损,谦得益”,追本求源,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照应上文,揭示了人事的实在涵义。

最后推而广之,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着眼于历史教训,收束全文,论证中同样用例证与对比论证方法。

点拨:

《六国论》《伶官传序》两文的作者都以讽喻现实为写作目的。

史论性的作品,往往名为论古,实为喻今。

因此,透过作者对纷繁的历史事实的评述,弄清他们讽喻现实的写作目的,是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3.讨论,提问:

《伶官传序》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讨论后指名回答

(1)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

写史论使用例证法,可以以论带史,以史论证。

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件。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选材的匠心。

(2)对比论证。

本文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

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4.提问:

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呢?

(1)语言委婉,气势旺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

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落人“晋王三矢”的叙事;

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

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发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

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

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5.讨论,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讨论后指名回答,补充更正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

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的叙述,不必重复。

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

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

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

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三、课堂小结

全文以“盛”“衰”二字为中心,先以反问指出国家盛衰与人事有关,而后对庄宗用兵报父仇作了肯定叙述,也为表述其功业之盛张本。

第三段就盛衰对比提出设问,最后得出论断,亦即全文的中心论点,末段再次将盛衰对比,进而指出庄宗困于伶人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写《伶官传》的缘由。

“兴亡规律”——即是“规律”,要用事实来检验它是否正确:

庄宗:

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

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

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

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

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布置作业。

继续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第三课时

归纳讲解文言知识,并进行课外拓展延伸。

一、结合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1.词语

[与]

与尔三矢(给)

求!

无乃尔是过与(读yú

,通“欤”)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归]

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

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

[易]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

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告]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

2.活用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振兴,使……兴盛;

亡,使……亡。

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夜,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

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3.句式

[被动句]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笑”。

“为”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智勇多困于所溺

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于”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反问句]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句末用的是叹号,但仍是反问句。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警句

满招损,谦受益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二、延伸阅读

(一)阅渎下列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评曰: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

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

终于帮域之内,成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参考答案:

(1)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一一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虽仇必赏;

违犯法令,怠慢职事的人虽亲必罚。

(2)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花言巧语,掩饰罪过的人,罪虽轻也必加严惩。

(3)善无微而不赏。

恶无纤而不贬——善再小也无不奖赏,恶再细也无不贬斥。

(4)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一—大概随机应变的军事谋略不是他的特长吧!

三、课堂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相关练习。

《伶官传序》教案

第二课时

攸县三中谭琨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方法

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文言知识检测

二、导入

还记得李清照的那首《咏项羽》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同学们记得吗?

(“此天亡我也!

非战之罪也!

”)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

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事?

三、合作学习

(一)第一段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呢?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翻译(国家兴盛或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没有。

古人常说: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 

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翻译(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4、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呢?

明确:

用庄宗如何得天下及怎样失天下的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二)第二、三段

1、合作学习:

默读二、三段,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注释,为庄宗做个简单的履历表。

年代岁数事件

908年,23岁,接受三矢,继父遗命。

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

”(灭燕)

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亡梁)

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

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盛”——“忧劳可以兴国”“衰”——“逸豫可以亡身”。

翻译: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3、“兴国”时庄宗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的?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

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4、等到庄宗即将要灭国时,作者是如何描写那种场面的?

作者描写前后两种不同的场面有何用意?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回答:

与前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引人震撼,发人深省。

5、想象场面,分组朗读,感受对比。

6、通过对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的分析,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齐读: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书》

曰: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评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就是作者给出的结论。

“忧劳”和“逸豫”都是人的一种行为,但其结果却是完全不同,庄宗已经成为历史一面永远的镜子,当他国破家亡对天长叹时,早已忘记了古人的一句名言:

“成由勤俭败由奢。

7、论证方法归纳

例证法、对比法、引用法

(三)第四段

行文到第三段,已得出结论,似乎可以结束了,那么最后一段是否多余?

为什么?

齐读第四段

推论:

“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

翻译: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首先,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强调可以扣住题目。

其次,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身死国灭。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借古讽今,现实的针对性强。

四、合作探究

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回顾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首先,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

其次,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

五、课堂小结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六、迁移训练

文章中作者通过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说明了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这些道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何帮助?

你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

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然后写一篇500字的心得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