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07624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兽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兽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兽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兽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兽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兽医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兽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兽医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兽医Word文档格式.docx

6、肾开窍于耳,司二阴:

肾阳不足,尿频繁、阳萎;

肾阳不足阳虚火衰落,便秘或便溏等。

二、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第三章气血津液

一、气

气指维持生命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它的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

气的功能:

具有生化、推动和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推动脏腑,经络的活动等。

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常见的气病有:

气虚证(四君子汤),气陷证(补中益气汤),气滞(橘皮散),气逆证(旋覆代赭汤)

二、血

血是一种含有营气的红色液体,通过气的推动,循着经脉运行周身,是维持动物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常见的血病有血虚证(四物汤),血淤证(桃红四物汤),血热证(犀角地黄汤),出血症

三、津液

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液来源一致,但清而稀的称为“津”,浊而稠的称为“液”。

临证不能截然分开,而常常津液并提。

第四章经络

一、经络的组成

(一)经脉:

经脉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

(二)络脉:

络脉包括十五大络、络脉、孙络、浮络和血络。

//304

(三)内属脏腑部分

(四)外连体表部分

第五章病因与病机

病因:

或称为“病源”或邪

病因包括外感、内伤及其他(外伤、虫兽伤、寄生虫、中毒、痰饮及瘀血)

一、外感致病因素:

外感致病因素包括六淫和疫疬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热(火)等六种异常气候转化为病

(一)风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①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始)

②风性轻扬开泄

③风善行数变

④风性主动

(二)寒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①寒性阴冷,易伤阳气

②寒性凝滞,易致疼痛

③寒性收引

(三)暑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①暑性炎热,易致发热

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③暑多挟湿,易困脾胃

(四)湿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①湿郁气机,易损脾阳

②湿性重浊,其性趋下

③湿性粘滞,缠绵难退

(五)燥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六)火

1、火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①火为热极,其性炎上,

②炎灼脉络,迫血妄行

③火邪易伤津液

二、内伤

内伤主要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引起,概括为饥、饱、劳、役四种。

三、其他致病因素

四、病机

(一)邪正消长

(二)升降失常

(三)阴阳失调

第六章四诊(望、闻、问、切)

一、察口色

(一)察口色的部位

(二)口色

1、舌诊所应

舌色应心,唇色应脾,金关应肝,玉户应肺,排齿应肾,口角应三焦

2、口色分类

正色、病色、绝色

有病口色

(1)白色:

主虚证,为气血不足之征兆

(2)赤色:

赤色主热,为气血趋向于外的反应

(3)青色:

青色主寒、主痛、主风,为感受寒邪及疼痛的象征

(4)黄色:

黄色主湿,多为肝、胆、脾的湿热引起

//305

3、病苔:

舌苔为胃气熏蒸而成。

其变化反映胃气强弱、病位深浅

(1)白苔:

主表证和寒证,临床最常见

(2)黄苔:

主热证和里证,淡黄色为微热,深黄为热重

(3)灰黑苔:

主热、寒湿或虚寒证,表示湿浊重,病情危重

二、切脉

(一)切脉的部位

1、马切颌外动脉或颈总动脉

2、牛切尾中动脉或颈总动脉

3、猪、羊切股内动脉

(二)脉象

1、平脉:

正常脉象。

2、反脉:

常见的基本病理脉象有以下六种

(1)浮脉与沉脉

(2)迟脉与数脉

(3)虚脉与实脉

第七章辩证

第一节八纲辩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是概括证候类型的纲领。

一、表里

(一)表证

表证特点:

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

证候特点:

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常伴有咳嗽、鼻流清涕等症状。

(二)里证

二、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热可以概括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两种证候。

(一)寒证

1、寒实证:

阴盛所致,起因为外感风寒或内伤阴冷,所谓“阴盛则寒”治则与风寒表实证。

2、虚寒证:

阳衰所致,起因为慢性或消耗性疾病消耗了畜体阳气,所谓“阳虚则外寒”,治则宜温补。

(二)热证

热证形成的原因为阳盛与阴虚。

1、实热证:

起因为外感风热、暑热、或风寒湿等入里化热,或为内伤火毒。

临床反映出发热、脉象洪数等阳盛证候。

治则清热泻火。

2、虚热证:

瘦弱或长期患病后期,体液消耗,所谓“阴虚则内热”治则养阴清热。

三、虚实

虚证和实证是辨别畜体正气的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个纲领。

(一)虚证

虚证的症状:

毛焦体瘦,耳耷头低,精神倦怠,行走无力,卧多少立,口色淡白,舌质如绵,舌无苔,脉虚无力,易汗,虚喘,粪便稀薄等。

虚证有表虚、里虚、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

(二)实证

主要症状:

一为有形实邪停滞存在,二为功能亢奋,脉沉或洪而有力。

四、阴阳:

阴阳为八纲辩证的总纲

第二节脏腑辩证

一、心与小肠病辩证

1、心气虚与心阳虚

为年老体弱,或由其他疾病转变,或由于汗、下太过及各种损伤气血的原因而成。

治则:

心气虚益心气;

心阳虚温心阳;

心阳虚脱宜回阳救逆。

2、心血虚与心阴虚

//306

心血虚与心阴虚,或由于血液生化之源不足,或继发于失血之后。

心血虚者证见心悸、躁动,口色苍白,脉细弱。

心阴虚者证见心悸、躁动,午后发热或低热、盗汗、口干,脉细数。

1、心热内盛

证见高热,大汗、神昏狂燥,口色赤红,脉洪数。

治则宜清心泻火,养阴安神

方剂可用《白虎汤》

2、痰火扰心

主证:

眼急惊狂、狂燥奔走、咬物伤人,口色赤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心祛痰,镇惊开窍

方剂:

朱砂散加减

3、痰迷心窍

神识痴呆,行如酒醉,口垂痰涎、苔白腻,脉滑

祛痰开窍

导痰汤加减

4、心火上炎

治则宜清心泻火,利水通淋

5、小肠冷痛

治则宜温中散寒,和血顺气

二、肝与胆病辩证

1、肝血虚及肝阴不足

贫血、眼干、夜盲、视力减退

滋肾益肝,明目退翳

方例:

八珍汤加减

2、阴虚阳亢

神识痴呆,肢体麻木,口眼歪斜,瘫痪或抽搐,脉弦细

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镇肝熄风汤

3、血虚生风及阴虚生风

肢体麻木,肌肉震颤,四肢拘挛

滋阴养血,平肝熄风

天麻散加减

1、肝火上炎

急性结膜炎或角膜炎等视力障碍

清肝泻火,祛风散热,明目退翳

决明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2、热动肝风

高热、四肢痉挛抽搐,角弓反张

清热、熄风、镇痉

羚羊钩藤汤加减

3、肝胆湿热

黄疸,尿液短赤,带下或瘙痒

清得肝胆湿热

茵陈蒿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4、寒滞肝脉

形寒怕冷,耳鼻和外肾冰冷

温肝暖经,行气破瘀

茴香散加减

//307

三、脾与胃病辩证

1、脾气虚

(1)脾虚不运

草料迟细,体瘦毛焦、腹胀体肿

益气健脾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气下陷(中气下陷)

中气下陷

补气升提

补中益气汤加减

(3)脾不统血

各种慢性出血

益气摄血,引血归经

归脾汤加减

2、脾阳虚

脾不健运,形寒怕冷,腹痛泄泻

温中健脾

理中汤加减

3、胃阴虚

食欲差,口干唇燥,粪干尿少

养胃汤加减

1、寒湿困脾

耳耷头低,草料迟细、浮肿

温中化湿

胃苓汤加减

2、湿热困脾

食欲废绝,肚腹胀大

清热利湿

茵陈五苓散加减

3、胃寒主证:

形寒怕冷,口腔滑湿,粪软尿清

温胃散寒

桂心散加减

4、胃热

耳鼻温热、草料迟细、粪球干小

清胃泻火,生津止渴

清胃解热散加减

5、胃食滞

废食肚胀,起卧翻滚,嗳气酸臭

消食导滞

曲麦散或保和丸加减

四、肺与大肠相表里

1、肺气虚

久咳久喘,咳喘无力,日渐消瘦

补肺益气,止咳定喘

补肺散加减

2、肺阴虚

日轻夜重,干咳气喘

//308

滋阴润肺

百合固金汤加减

3、痰饮阻肺

咳嗽气喘,量多胸胁疼痛

燥湿化痰、泻肺行水

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

4、大肠液亏

粪便秘结、弩责难下、口臭

润肠通便

麻仁汤和当归苁蓉汤加减

1、风寒束肺

咳嗽气喘、遇寒加重

宣肺散寒,祛痰止咳

紫苏散加减

2、风热犯肺

鼻涕黄稠,咽喉肿痛,发热

疏风清热,宣通肺气

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

3、燥热伤肺

干咳无痰,唇焦鼻燥

清燥润肺

清燥救肺汤加减

4、肺热咳喘

气喘息粗,鼻流浓涕,咳声洪亮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清肺散或麻杏石甘汤加减

5、食积大肠

肚腹胀满、粪便不通、口腔酸臭

通便攻下,行气止痛

大承气汤加减

6、大肠湿热

腹痛发热、泻痢腥臭

清热利湿,调气和血

郁金散或白头翁汤加减

7、大肠冷泻

耳鼻俱冷,肠鸣泄泻

温中散寒、渗湿利水

加味猪苓散加减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1、肾阳虚(四种类型)

(1)肾阳虚衰

形寒怕冷、腰痿、阳痿或不孕

温补肾阳

肾气散或右归丸加减

(2)肾气不固

尿濒数清、滑精早泻

固摄肾气

缩泉丸或固精散加减

(3)肾不纳气

//309

久咳气喘、形寒怕冷、遗尿多汗

补肾纳气

人参蛤蚧散加减

(4)、肾虚水泛

后肢浮肿、宿水停脐或阴囊水肿

温阳利水

肾气丸或真武汤加减

2、肾阴虚

腰胯无力,低热盗汗、滑精不孕

滋阴补肾

六味地黄汤加减

尿濒或尿难,或尿有砂石脓血

清利湿热

八证散或滑石散加减

第三节防治法则

治法

一、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是中兽医药物治疗的是基本的方法。

第二部分中草药与方剂

第八章中药性能及组方原则

第一节中草药的一般性能

一.四气五味

(一)四气:

四气指温、热、寒、凉四种药性。

(二)五味: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二、升降沉浮

三、归经

第二节中草药的配伍禁忌

一.七情

1.单行:

用单味药治疗病情简单的疾病。

2.相须:

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3.相使:

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味药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可提高主药的疗效。

4.相畏:

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5.相杀:

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6.相恶:

两种药物合用,能相互牵制而使原有药效降低或丧失。

7.相反:

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二.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三.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相遇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监炙煨莫相依。

四.妊娠用药禁忌

1.妊娠禁用药

妊娠禁用药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

2.慎用药

妊娠慎用药大多是具有小毒或通经祛瘀、行气破滞、或辛热的药物。

如泻下的大黄、

//310

芒硝;

活血祛瘀的桃仁、红花;

破滞的枳实;

辛热的干姜、附子、肉桂等。

五.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原则,一般可用主、辅、佐、使四个字来概括(祖国医学亦称君、臣、佐、使)。

解表药及方剂

一.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

1、麻黄:

发汗解表,平喘利尿。

2、桂枝:

发汗解肌,温经通阳。

3、荆芥:

发汗解表,祛风、止血。

4、防风:

祛风发表,胜湿解痉。

5、紫苏:

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下结气、安胎气。

6、细辛:

发表散寒,温肺化痰,祛风止痛。

7、白芷:

祛风止痛、消肿排脓、通鼻窍。

二.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

1、柴胡:

治疗感冒热证,常与薄荷、连翘、银花等同用;

治疗寒热往来,可用柴胡配黄芩、半夏、甘草等药,如《小柴胡汤》;

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子宫脱垂等证,可与黄芪、党参、升麻等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2、葛根: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举阳气。

3、薄荷:

疏风退热、清利头目。

4、桑叶:

疏风清热、清肝明目、凉血。

5、升麻:

疏风清热、解表透疹、升阳举陷。

三、辛温解表方:

1、麻黄汤:

2、桂枝汤:

3、荆防败毒散:

四、辛凉解表方:

银翘散

清热药及方剂

一.清热泻火药

1、石膏: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煅用外用生肌收口.

胃无实热及体虚者忌用。

2、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本品常与石膏同用,如《白虎汤》;

3、栀子:

清泻三焦火、凉血解毒。

栀子研末外用,还可治疗跌打损伤。

4、芦根:

清热生津、除烦止嘔。

白虎汤:

如乙型脑炎,中暑,肺炎等出现的高热大汗,口干舌燥,大渴贪饮。

二、清热凉血药

1、生地: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生地与石膏,知母均能治热病烦渴,石膏知母治气分之热,舌质正常,生地治阴分,血分之热,舌质红绛者。

2、玄参(元参):

可与百合、生地、贝母等同用。

3、地骨皮:

本品为枸杞的根皮,清热凉血、退虚热。

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鼻血、尿血,可与生地、元参、黄柏等同用;

用于退虚热,可与知母、青蒿等同用。

4、丹皮:

丹皮为牡丹的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地骨皮善清肺热,肺热咳喘之后宜之,而丹皮凉血之力较地骨皮大,并能活血消淤,因而血热,血瘀者多用之

5、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本品为治血痢要药,如配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汤》治热痢、血痢;

配龙胆草、黄连治仔猪白痢。

//311

犀角地黄汤: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三、清热燥湿药

1、黄连:

川连,雅连(良药苦口)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传统

(1)用黄连治痢,特别是胃肠湿热雍滞所致的里急后重,可配木香,白头翁同用;

(2)取本品大苦大寒之功,疗疔毒内攻或温热病热邪炽盛的败血症,脓血症等,可与黄芩,栀子等同用,如黄连解毒汤(3)黄连煎汁或浸人乳点眼,用治目赤肿痛(4)配桔矾治中耳内流脓生疮中耳炎等.(5)配肉桂治心肾不齐(6)黄连配吴茱萸可治肝胆火(7)配细辛用于口疮(8)配木香治痢疾(9)配干姜用于腹寒痛下痢(10)配大蒜用于便血,

2、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

泻肺火为长,对于肺热咳喘,可与止咳平喘药同用;

3、黄柏(黄檗):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但长于泻肾火,治阳毒疮疡,可与当归、白芨等同用;

本品还善于退虚热,可与知母、熟地等同用

4、秦皮:

清热燥湿、清肝明目。

用于湿热引起的痢疾,常与黄连、白头翁同用;

用于肝热上冲的目赤云翳,可配黄连同服,也可煎水外洗。

5、苦参:

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治皮肤瘙痒,疥癣等。

6、清热燥湿方剂:

白头翁汤:

治热毒血痢之要方,常用地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

茵陈蒿汤:

是治疗湿热黄疸的基础方。

郁金散:

是治疗马急性肠炎的基础方。

四、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双花、二花):

清热解毒(清风瘟之热,解血中之毒)。

(1)清热解毒,凡有红肿热痛,症状属阳者均可用,

(2)解表清热药,瘟病初起,邪在卫分,热在上焦,用本品清营散热,可与连翘同用,如《银翘散》,还可治大叶性肺炎,与牛蒡子,桔梗同用.

(3)清热止痢,治热毒泻痢.

2、连翘: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为治疗疔疮肿毒的常用药,治疗疔疮脓肿,常与金银花、赤芍、贝母同用;

也常用于风热表证,如《银翘散》。

3、紫花地丁(犁头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本品为治疗疔疮肿毒的常用药,尤其是热毒证,常与金银花、野菊花等同用。

4、蒲公英:

清热解毒、散结消痈。

对乳痈效果较好,常与紫花地丁配用,也可治疗其它疮痈肿毒,如《公英散》。

5、板蓝根(附:

大青叶、青黛):

清热解毒、凉血化斑、利咽。

治疗热毒疮痈可与黄连、栀子等同用;

用于凉血化斑,治疗热毒入血分,可与赤芍、丹皮同用;

还常用于治疗瘟疫,与黄药子、白药子等同用。

清热解毒方:

黄连解毒汤:

可用于败血病,脓毒血症,痢疾,肺炎及各种急性炎症

泻下药及方剂

一.攻下药

1、大黄:

泻热通便、活血祛瘀。

如配芒硝、厚朴、枳实组成《大承气汤》治疗胃热便秘实证。

如《桃花散》用大黄与陈石灰炒至桃红色,去石灰后将大黄研末外敷。

2、芒硝:

朴硝`、皮硝、元明粉,清热泻火、泻下润燥。

本品主治实热便秘,牛百叶干,瘤胃积食等证。

与大黄、枳实等同用如《大承气汤》;

治疗牛的百叶干可配大黄、甘遂、大戟、滑石、续随子、当归、枳实、猪膏等如《猪膏散》。

3、番泻叶:

泻下通便

//312

治疗慢性便秘、大便困难,可与蜂蜜同用;

单用可泡汤服或研粉末服

4、巴豆:

民间常以绿豆汤,豆浆或冷米汤灌服解救.

泻寒积、逐水退肿、祛痰

攻下方剂:

大承气汤:

治疗粪便秘结,腹部胀满,二便不通,口干

二.润下药

1、火麻仁:

润肠通便、滋补养脾。

长于润燥滑肠,常用于热病后期和产后体虚便秘。

常与大黄、当归等配用。

2、郁李仁: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常与柏子仁、杏仁、桃仁等组成《五仁丸》治疗便秘。

3、蜂蜜:

润燥滑肠、滋肺、解毒、补中。

当归苁蓉汤:

主治老弱、久病,体虚患畜之便秘,马的一般结症可用。

偏重于老弱

三.峻下逐水药

1、大戟:

泻下逐水、消肿散结。

本品用于逐积滞,可与滑石、甘遂、牵牛、巴豆、大黄、朴硝同用,如《大戟散》;

泻水饮可与芫花,甘遂,大枣同用,如《十枣汤》

2、牵牛子:

二丑、白丑、黑丑

泻下通便、驱虫除积。

具有泻下和清热作用,还常与其它驱虫药共用,治疗胃肠道各种寄生虫。

3、芫花:

泻肺逐水、消肿杀虫。

4、续随子(千金子):

泻水逐饮、破血散淤

本品泻水饮,治疗水肿,常与大戟,牵牛,大黄,木通同用,

大戟散:

主治水草肚胀,宿草不转。

消导药及方剂

1、神曲:

消食化积、健脾和胃

尤以消谷料见长,常配山楂、麦芽、莱菔子、大黄、芒硝治脾胃虚弱引起的料伤或食欲不振。

2、麦芽:

消食健脾,回乳。

3、山楂:

消食健胃,活血化瘀。

炒焦用于消食导滞.山楂炭适用于消食止泻,但消化能力弱于山楂,

神曲,山楂,麦芽合称三仙,若炒焦则称焦三焦,合槟榔称四仙。

4、鸡内金:

消食健脾,化石通淋。

本品用于消积健脾,常与枳实、神曲、山楂麦芽、白术、茯苓同用,用于化石通淋,常常与海金砂、金钱草同用。

5、莱菔子:

消食除胀,祛痰降气。

本品用于消积化食,常与神曲、山楂等同用,如《保和丸》;

用于祛痰降气,常与苏子、白芥子同用。

曲蘖散:

主治消积化谷,破气宽肠,

保和丸:

主治食积停滞,肚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气酸臭,粪便失常。

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一.清化热痰药

1、贝母:

止咳化痰、清热散结。

本品有川贝、淅贝之分,川贝长于滋阴润肺化痰,淅贝长于清肺热散结。

用于虚咳,常将川贝配伍百合、沙参、知母同用;

2、瓜蒌(栝蒌):

清肺化痰、润肠通便、消肿散结。

全瓜蒌长于清肺化痰,用治肺热咳嗽喘,常配伍贝母、桔梗、前胡同用;

瓜蒌仁长于润肠通便,瓜蒌皮则用于泻肺行水,全瓜蒌还用于治疗乳房炎和外科疔毒。

//313

3、桔梗:

清肺化痰、消肿排脓。

4、前胡:

降气祛痰、清热宣肺。

麻杏石甘汤:

主治肺热气喘,

二.温化寒痰药

1、半夏:

药典中常用的有三种,如半夏、清半夏、法半夏。

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消肿散结。

生用还可治疗疔疮肿毒。

2、天南星:

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

本品化痰功效与半夏略同,治顽痰咳嗽,多与半夏配伍。

祛经络之风痰,破伤风等多与川乌、附子、僵蚕、全蝎等同用。

3、旋复花:

降气平喘、消痰行水。

二陈汤:

主治湿痰咳嗽,呕吐,腹胀。

为治疗湿痰为主的多种痰证的基础方。

三.止咳平喘药

1、杏仁: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有小毒。

本品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喘,常与麻黄、桂枝、甘草同用,如《麻黄汤》;

用于肠燥便秘常与麻仁、桃仁等同用。

2、百部:

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内服治蛔虫,外用治螨灭虱。

3、款冬花:

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民谚]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

4、枇杷叶:

和胃降逆、止咳化痰。

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咳嗽,常配黄连、贝母、桑白皮等同用。

5、白果:

儿童生吃7-15枚即可引起中毒,炒熟后毒性会降低,但仍不能食太多,5岁以下的儿童应禁食。

敛肺定喘、收涩除湿。

止嗽散:

主治外感咳嗽,用于外感风寒咳嗽,以咳嗽不畅,痰多为主证,

苏子降气汤:

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

温里药及方剂

1、附子:

其主根叫乌头,有毒。

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除湿止痛

2、干姜: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1).温中散寒:

故适用于脾胃虚寒症。

(2).回阳通脉:

用于体弱阳虚抵抗力弱,

3、肉桂:

温肾壮阳、温中散寒、活血止痛

肾阳不足所致滑精早泻,腰膝冷痛,母畜不孕,多与附子同用。

适用于因受寒冷之气,导致少腹冷痛,或吐或泻,四肢不温,

4、吴茱萸:

温中止痛、理气止呕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