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宏盛安泰重大危险源辨析评估监控管理制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075501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宏盛安泰重大危险源辨析评估监控管理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山西宏盛安泰重大危险源辨析评估监控管理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山西宏盛安泰重大危险源辨析评估监控管理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山西宏盛安泰重大危险源辨析评估监控管理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山西宏盛安泰重大危险源辨析评估监控管理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宏盛安泰重大危险源辨析评估监控管理制度.docx

《山西宏盛安泰重大危险源辨析评估监控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宏盛安泰重大危险源辨析评估监控管理制度.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宏盛安泰重大危险源辨析评估监控管理制度.docx

山西宏盛安泰重大危险源辨析评估监控管理制度

山西宏盛安泰煤业有限公司

重大危险源辨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

应急预案

为保障安泰煤矿安全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进一步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切实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根据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法律、法规要求,结合煤矿行业技术标准规范和我矿实际,特制定《宏盛安泰煤业重大危险源辨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以提高我矿安全管理人员及全矿职工对重大危险源的辩识能力、安全管理能力、事故控制应变能力,并对重大危险源采取相应的检测、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以控制和降低重大危险源的泄漏,从而控制和减少、消除事故的危害。

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

一、井田概况

1、地理概况

山西宏盛安泰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柳林县城北部直距17km处王家沟乡南焉村东,行政区划属柳林县王家沟乡。

该矿地处县城北部17km,从王家沟乡到县城的县级公路从井田东侧通过,经该公路在县城与307国道和孝柳铁路青龙站连接,交通运输条件较为便利。

该井田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吕梁山中段西侧,属黄土高原地貌,黄土丘陵沟壑发育,形成黄土梁、塬、峁地貌特征。

井田地势总体东高西低,最高点位于井田南部官庄潭测点,海拔1123.95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部的沟谷中,海拔855.00m,最大相对高差268.95m。

井田内无常年性河流,沟谷均有季节性流水,雨季有雨时流水,冬季枯干,其季节性流水最后向西流进黄河,属黄河流域黄河水系。

2、地层与地质构造

1)地层

井田位于鄂尔多斯聚煤盆地东缘的河东煤田中段东边缘。

河东煤田位于华北地块之次级构造单元河东块凹之中,块凹与吕梁块隆以南北向坳隆为特征。

河东煤田处在吕梁山西坡南北向构造带上。

总体上是一个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属于吕梁复背斜西翼的一部分。

本井田大部分被黄土覆盖,基岩零星出露。

2)井田构造。

本井田总体为一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西的单斜构造,倾角4°~9°。

本井田内未发现断层及陷落柱,在今后生产中应注意隐伏断层和陷落柱,以防透水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本井田构造为简单类型。

二、煤层与煤质

1、可采煤层

(1)4号煤层。

4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其顶板为泥岩,底板为泥岩、细砂岩,煤层厚度0.80~1.61m,平均1.24m,不含夹矸,结构简单,为稳定的可采煤层。

(2)8号煤层

8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中下部,上距4号煤层53.04~68.35m,平均61.42m,其顶板为石灰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煤层厚度1.92~2.80m,平均2.38m,含0~1层夹矸,结构简单,为稳定的可采煤层。

(3)9号煤层

9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上距8号煤层11.45~27.84m,平均17.05m,其顶板为泥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煤层厚度0.95~6.00m,平均3.19m,含0~3层夹矸,结构简单~复杂,为稳定的可采煤层。

4、8、9号可采煤层主要特征详见煤层特征表。

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号

煤层厚度(m)

最小-最大

平均

间距(m)

最小-最大

平均

结构(夹矸数)

可采性

稳定性

顶底板岩性

顶板

底板

4

0.80-1.61

1.24

53.04-68.35

61.42

简单

(0)

赋煤区可采

稳定

泥岩

细砂岩

8

1.92-2.80

2.38

简单

(0-1)

赋煤区可采

稳定

石灰岩

泥岩

11.45-27.84

17.05

9

0.95-6.00

3.19

简单-复杂

(0-3)

赋煤区可采

稳定

泥岩

泥岩

2、煤层对比

本井田煤系地层的划分对比,是以标志层、岩相沉积旋回、主要煤层等综合对比法进行对比。

三、水文地质

(一)区域水文地质

区域位于黄河东岸,属吕梁山系,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经过长期剥蚀和堆积形成现在的一个似簸箕状向西南开口的地形形态,地表水系也随地形形态发育,河流、沟谷以主河道为轴向两岸切割地层,形成河谷两岸的黄土、基岩侵蚀中等山地地形以及河谷堆积地形。

1、地表水

区域内河流属黄河流域黄河水系,以黄河为主干随地形发育,呈树枝状分布,较大河流有湫水河和三川河。

2、主要含水岩组

含水岩组的划分是以地下水、含水介质及其赋存特征和水动力条件来划分的。

(1)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区域内主要指奥陶系石灰岩地层。

地表出露主要在柳林城东青龙城附近,另外沿区域东边界一线有零星出露,出露厚度约60m。

含水层岩性为石灰岩、豹皮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

各种岩性富水性不一。

(2)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

①、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碎屑岩类夹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含水亚组

含水层由3-5层石灰岩组成,单层厚度1-8m,其富水性受构造补给条件制约,变化较大,水平方向上富水性具不均一性,位于断裂带附近或基岩面埋藏较浅时裂隙岩发育,富水性较好。

单位涌水量0.14-0.792L/s.m,水质属SO4.HCO3–Na.Mg.Ca型。

②、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亚组

含水层由粗粒砂岩组成,厚度变化不大,裂隙发育差,富水性弱,单位涌水量0.00039-0.485L/s.m,水质属SO4.HCO3–Na.Mg.型,矿化度0.77g/L。

③、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及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砂岩裂隙含水亚组

这几组均为非煤系地层,含水层以中粗粒砂岩为主,富水性构造、埋深、补给条件影响而有所差别。

断裂带和风化裂隙发育的地带,富水性较强。

浅部裂隙水一般以泉的形式溢出地表,泉流量一般为0.1-1.01L/s。

(3)松散岩类孔隙含水亚组

①、上第三系上新统孔隙含水亚组

含水层主要为其底部的半胶结状砾石层,厚度不稳定,沟谷中多见有小泉水出露,泉流量一般为0.001-0.1L/s,富水性弱。

②、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全新统孔隙含水亚组

中上更新统含水层为黄土中的砂砾石层,其连续性差且分布于梁峁高地,补给条件不好,多为上层滞水,富水性极弱,甚至为透水不含水层。

全新统含水层主要分布于区域内湫水河、三川河的河漫滩及较大沟谷中,含水层为砂卵砾石层,主要受常年性河流补给,富水性较强,富水地段可作为较好的生活用水水源地。

3、隔水层

(1)本溪组隔水层

奥灰水与煤系地层之间的隔水层主要为本溪组,厚度16-44m。

本溪组主要由铁铝岩,粘土泥岩及泥岩组成,底部为山西式铁矿或黄铁矿及G层铝土矿,向上为泥岩段,夹薄层砂岩及煤线。

泥岩及粘土岩、铝土岩致密细腻,砂岩裂隙不发育,加上太原组9号煤层之下至本溪组之间的泥岩、砂质泥岩、铝质泥岩及粉砂岩可作为奥灰水与煤系地层的良好隔水层。

(2)煤系地层粉砂岩、泥岩隔水层

山西组、太原组各含水层之间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致密细腻,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可作为煤系地层各含水层之间的隔水层。

4、地下水的补径排泄条件

(1)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

区域奥陶系岩溶水属柳林泉域,奥灰岩在出露区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流水补给后,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向柳林泉汇集、排泄,区内人工开采量不大。

柳林泉位于柳林城东青龙城附近,属侵蚀阻溢型泉水,中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灰岩是其主要含水岩组,该泉以泉群的形式排泄,出露标高为790-801m,泉群流量3.6m3/s,泉水温度15-20℃,水质类型较复杂,以HCO3-Ca.Na型,矿化度0.3-1.3g/L。

(2)碎屑岩类裂隙水

主要在裸露区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流(包括季节性河流)水补给,其浅层水受地形和地层产状控制,大部分以侵蚀下降泉的形式排出地表,其特点是迳流途径短,无统一水位。

深部承压水主要受地质构造控制,裸露区接受补给后沿层倾向向西南方向迳流,达到一定深度后,地下水迳流变缓,甚至停滞。

各含水层水力联系较弱,主要排泄途径是生产矿井的矿坑排水。

(3)松散岩类孔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全新统含水层接受河流水补给为主,迳流途径较短,一般在沟谷中形成小泉水,与地表水关系密切,互为补排关系,另外,人工开采也是其主要排泄途径之一。

(二)矿井水文地质

井田内无常年性河流,仅在井田中部有一季节性河流,平时基本无水,雨季时有短暂洪水流过。

井田内各含水层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

各含水层均沿裂隙、岩溶向深部径流以泉水形式排泄。

井田内地形相对高差268.95m,地表径流较快,不易积水下渗补给下部含水层。

1、井田主要含水层

(1)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埋藏于井田深部,据大庄煤矿详查钻孔揭穿厚度141.49-141.67m,岩性以石灰岩为主,次为泥炭岩、角砾状泥灰岩、石膏和少量白云质灰岩、泥岩等,其中岩溶裂隙发育的石灰岩、泥灰岩为含水层。

井田内奥灰岩溶裂隙水水位标高791.85m左右,富水性中等。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属富水性中等的含水层。

(3)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属富水性弱的含水层。

(4)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本组在较大沟谷内有出露,含有多层中粗粒砂岩,厚度较大,近地表处风化裂隙发育,易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局部含水性较好。

(5)上第三系、第四系孔隙含水层

上第三系上新统在沟谷中出露较多,含水层主要为底砾岩,厚度不稳,富水性弱。

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广泛分布于井田内,其含水层补给条件不好,连续性差,富水性弱。

2、井田主要隔水层

井田内本溪组厚度30m左右,岩性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和铝土泥岩组成,质地细腻,致密,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为井田主要隔水层组。

此外,相间于石炭系太原组各灰岩含水层和二叠系各砂岩含水层间的泥岩、砂质泥岩,由于其岩性致密,可起到层间隔水作用,但当其位于浅部层段,因受风化作用影响,隔水性能受到不同程度破坏。

3、井田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奥陶系岩溶水的补给主要为基岩裸露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

井田内奥灰水属区域岩溶水径流区,岩溶水由北向南方向运移,据本矿水井资料,本井田奥灰岩溶水水位标高为791.85m左右。

石炭系和二叠系的砂岩裂隙水,在接受大气降水和季节性河流以及上覆含水层的入渗补给后,顺岩层倾斜方向运移,上部含水层在沟谷中以侵蚀下降泉的形式排泄,下部含水层顺层向西排出井田外。

现采煤矿的矿坑排水和民井开采是其主要的排泄方式。

(三)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及水害防治措施

1、构造对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井田基本呈单斜构造,未发现断层和陷落柱,断裂构造不发育。

井田地形切割较深,地表水易于排泄,不利于地下水补给,因此,构造一般不会对井田水文地质条件造成影响。

2、地表水对煤矿开采的影响

井田内无常年性河流,仅在井田中部有一季节性河流,平时基本无水,雨季时有短暂洪水流过。

区内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

经向矿方调查,各井口处近年来洪水位标高均低于井口标高,并筑有防洪墙和排水涵洞,所以一般情况下,矿井不会受到洪水威胁。

3、采空区对矿井的充水影响

经向矿方调查和预测,原南峪煤矿开采4号煤层,有两处采空积水,积水量分别为150m3和700m3;原刘家山煤矿开采9号煤层,有一处采空积水,积水量约5000m3。

在今后开采过程中也应引起重视。

4、含水层水对矿井的充水影响

(1)煤系地层含水层

井田内对煤层开采有影响的为煤系地层含水层主要有山西组、上下石盒子组的砂岩裂隙含水层和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水含水层。

山西组4号煤层上部的中、粗粒砂岩裂隙含水层,是4号煤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含水层富水性弱,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小;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富水性中等,对8、9号煤层开采有一定影响。

总之,只要矿井正常抽排水,煤系地层含水层一般不会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危胁。

(2)奥陶系含水层

井田内奥灰岩溶裂隙水位标高为791.85m左右,4号煤层最低底板标高为750m,8号煤层最低底板标高为690m,9号煤层最低底板标高为680m,均低于奥灰水位,井田西北部各可采煤层均不同程度地为“带压开采”。

4、8、9号煤层最大突水系数小于受构造破坏地段突水系数临界值0.06MPa/m,因此,在带压区开采4、8、9号煤层时,发生奥灰水突水的危险性较小。

5、井田水文地质类型

井田4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为上覆砂岩裂隙含水层,由于补给条件差,富水性较弱,一般不会对煤矿生产造成影响。

井田8、9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富水性中等,对8、9号煤层开采有一定影响。

只要矿井正常抽排水,太原组灰岩水一般不会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危胁。

综合分析,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属中等类型。

6、水害防治措施

(1)定期清理井下水仓和大巷水沟,做好防水排水工作。

(2)矿井要配备探放水设备,对于有积水的可疑区域,一定要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做好探放水工作。

(3)加强地面监测工作,对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应及时用黄土封填,防止雨季洪水灌井,发生水害事故。

(4)煤矿生产中密切注意井下涌水量、水质的变化,当发生较大变化时,分析是否为四邻采空区透水先兆。

(5)工业广场附近要做好防洪工程。

(6)加强水文地质工作,进一步查明井田内隐伏构造的分布及导水性,防止发生奥灰突水事故。

(四)矿井涌水量预算

采用富水系数法进行预算,矿井田兼并重组整合后生产能力达到120万t/a时,开采8、9号煤层时的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200m3/d,最大涌水量为1600m3/d。

(五)供水水源

目前供水水源为2008年12月第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为本矿施工一供水井(X=4162475.38,Y=19490150.37,H=889.85m),出水量960m3/d,能够满足矿井生产和生活需要。

四、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1、瓦斯

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晋煤安发[2009]88号文批复,山西柳林富安南峪煤矿有限公司4号煤层2008年度瓦斯相对涌出量2.3m3/t,绝对涌出量0.31m3/min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2.6m3/t,绝对涌出量0.35m3/min。

为低瓦斯矿井。

据吕梁市煤炭工业局吕煤安字[2008]540号文批复,山西柳林刘家山煤业有限公司9号煤层2008年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为3.27m3/t,绝对涌出量为0.64m3/min;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为3.99m3/t,绝对涌出量为0.78m3/min,为低瓦斯矿井。

虽为低瓦斯矿井,但要注意瓦斯的局部聚集和反常现象,应采取严格的监测措施。

2、煤尘爆炸性

根据2009年9月06日由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对该矿4、8、9号煤层采集样品的测试结果,4号煤层火焰长度>400mm,抑制煤尘最低岩粉量75%,煤尘具有爆炸性。

8号煤层火焰长度50mm,抑制煤尘最低岩粉量60%,煤尘具有爆炸性。

9号煤层火焰长度300mm,抑制煤尘最低岩粉量65%,煤尘具有爆炸性。

由上可知井田4、8、9号可采煤层煤尘均有爆炸性。

该矿应做好综合防尘工作,防止发生煤尘爆炸事故。

3、煤的自燃倾向性

根据2009年9月06日由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对该矿4、8、9号煤层采集样品的测试结果,4号煤层吸氧量0.44cm3/g,自燃等级为Ⅱ,倾向性质为自燃。

8号煤层吸氧量0.56cm3/g,自燃等级为Ⅱ,倾向性质为自燃。

9号煤层吸氧量0.44cm3/g,自燃等级为Ⅱ,倾向性质为自燃。

建议在今后工作中应做好巷道及采空区密闭工作,保证安全生产。

4、地温地压

井田在开采过程中,未发生过地压、地温异常现象,据邻矿资料地温为17.6-23.7℃,平均地温梯度为2.14℃/100m。

该区地温地压均属正常区。

第二章矿井开采概况

一、井田境界

依据2009年10月30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为该矿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C140000************1015,批准山西宏盛安泰煤业有限公司开采4、5、8、9号煤层,生产能力120万t/a,井田范围由下列12个拐点坐标连线圈定。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80坐标系)

点号

X坐标

Y坐标

点号

X坐标

Y坐标

1

4163576.47

19489179.51

7

4161564.46

19492222.54

2

4163576.47

19489929.52

8

4161564.46

19491862.54

3

4163101.47

19489929.52

9

4161011.46

19491862.54

4

4163101.47

19491029.53

10

4161011.45

19489449.52

5

4162739.47

19491032.53

11

4162371.46

19489449.52

6

4162739.47

19492222.54

12

4162371.46

19489179.52

井田东西长3.2km,南北宽3.0km,面积5.7186km2。

二、储量

通过资源/储量估算,共获得4、8、9号煤层保有资源储量3588万t,其中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11b)为3012万t,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为540万t,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为36万t。

三、矿井开采情况

(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确定

根据本井田煤层赋存特征、地质构造、开采技术条件及资源/储量、市场供需状况,确定该矿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t/a。

矿井保有资源/储量为3588万t,可采储量为2091万t,服务年限12.4a,虽然不符合《煤矿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规定,但符合山西省兼并重组整合批复精神,有利于企业发展和项目改造,因此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确定为120万t/a是可行的。

(2)井口及工业广场位置选择:

根据开拓方案,在新选工业场地内新建主斜井、副斜井,在主斜井西侧300m处新建回风立井,做8、9号煤主水平回风井,利用原南峪煤矿回风立井做4号煤层辅助水平回风立井,全井田以四个井筒开拓。

四、工业广场布置及地面主要建筑

主工业广场主要设施有:

机修房、联建楼、职工宿舍、压风机房、变电所、污水处理站及澡堂等。

五、生产系统、辅助系统及其工艺、场所、设施、设备的概况

(一)生产系统

1、主井生产系统

本次设计主井为新开拓的主斜井,井筒装备带宽B=1000mm钢丝绳芯胶带输送机,另一侧安装架空乘人装置(即猴车),负责全矿井的原煤提升和行人任务。

2、副井地面生产系统

副斜井辅助生产系统为单钩串车辅助提升系统,主要担负矿井排矸、下放设备材料。

车场形式:

8#煤层为甩车场;9#煤层为平车场,井口为平车场。

副斜井中设一坡三档的防跑车系统。

井口应采取以下安全措施:

井口变坡点前设常闭阻车器;变坡点至绞车房的平车场线路为3%的下坡线。

串车提升设护绳;坚持每班检查钢丝绳、链环、连接销碰头等完好情况等。

矿井矸石出井后由地面轻轨运自装车场卸入汽车,由汽车运到矸石沟充填荒沟。

3、矸石系统

根据开拓布置及采区巷道布置,井下大巷大多为煤巷,出井矸石量较小约占原煤量的1%,全矿井总排矸量为12kt/a。

井下矸石由辅助生产系统提升至地面车场,人工推入矸石线至高位翻车机卸载到临时排矸场地,然后由汽车运送永久排矸场。

(二)通风方式与通风系统

1、矿井通风方式

矿井通风方式主水平为中央并列式,辅助水平为分列式,风机工作方法为抽出式。

2、通风系统

矿井采用主斜井、副斜井进风,回风立井回风,局部通风采用局部通风机通风,主通风机工作方法为抽出式的通风系统。

通风系统:

新鲜风流:

地面→副斜井(主斜井)→运输下山(轨道下山)→运输顺槽→回采工作面。

污浊风流:

回采工作面→回风顺槽→回风下山→回风立井→地面。

(三)矿井安全监测系统

1、该矿井属低瓦斯矿井,煤层具有煤尘爆炸危险性,属易自燃煤层。

选用现在最为先进的集安全监控系统、人员考勤定位系统、通讯系统于一体KJ397监控系统,以保障矿井安全、高效生产,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该系统具有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并且符合AQ6201-2007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采用千兆光纤环网,为千兆拟态网,就像高速公路,各分站如各高速口。

安装、维修很方便。

2、地面中心站设置

地面中心站:

地面中心站位于工业场地办公楼,与矿调度室合并。

监控主机选用高性能、高稳定的工控机2台,当主机发生故障时,备机热切换控制器自动投入运行;服务器2台,打印机1台,交流稳压电源2kVA1台,UPS电源2KVA2台,中心站软件一套;工业电视墙一台;调度电话机2台;各矿领导根据职能配置一台监视电脑,通过三层交换机读取相关数据。

矿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均配置电脑,可以随时了解全矿有关信息。

3、矿井工业电视监视系统

本矿选用工业电视监视系统KJ32A一套,该系统对地面及井下主要生产、运输环节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视,能对重要场所实现无人值守。

本矿监控主系统选用KJ397型,设在地面调度中心,地面主系统包括监控主机、视频服务器、大屏幕显示墙等。

本次说明只包括井下新增部分,在主要场所安装本安型光纤摄像仪,传输介质采用矿用阻燃光缆(SYV-50-2-1)。

信号通过第一层环网交换机传递至光纤环网上。

井下本安型光纤摄像仪安装地点:

1、地面:

主通风机房、主、副井口房、副井绞车房、压风机房、筒仓装煤场、磅房。

2、井下:

采煤机、煤仓、中央变电所、副井井底变电所及中央泵房、井底候车硐室。

4、产量监控系统

为了解矿井正常生产,设计采用矿已有的DT-KC2000型产量监控系统对矿井主井皮带进行产量监控,信号通过第一层环网交换机传递至光纤环网上。

5、矿井人员定位考勤系统

本矿选用已有的KJ106井下人员及设备定位系统,是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SUPER-RFID技术的井下定位系统,该系统集井下人员考勤、跟踪定位、灾后急救、日常管理等功能于一体,能够及时、准确的将井下各个区域人员及设备的动态情况反映到地面计算机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井下人员、设备的分布状况和每个矿工的运动轨迹,从而实现井下人员、环境安全状态在井上数字化监控管理的目的;当事故发生时,救援人员可根据该系统提供的数据、图形,迅速了解有关人员的位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提高应急救援工作效率。

该系统主要由KGE36型本安型识别卡、KJF78考勤分站配套识别天线、KJF78隔爆兼本安型考勤定位分站、KCT13型调制解调器、KJJ-1200型数据通讯箱、地面中心站主机等组成。

信号通过第一层环网交换机传递至光纤环网上。

(四)通讯系统

该矿为中国移动覆盖该区,矿井主要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均配备有移动电话;矿井井上下均采用KT31型矿用无线通讯系统。

井下重要场所设置固定电话,电话信号通过环网分站将信号送至光纤环网上。

一、行政及调度通信系统,设备选型

地面通讯采用HYA型通信电缆引至地面各用户点,地面电话均采用KTH-11型电话机,分别安设在主皮带机房、主通风机房、副立井绞车房、地面变电所、火药库、生产调度室及其它相关科室部门,共安设50门电话。

地面场地内通信电缆采用埋地及架空敷设方式。

井下共安设HBZ(G)-1A型矿用本安型电话机30部,井下电话分别安设在回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井底车场、主水泵房、中央变电所、主斜皮带沿线等井下生产场所。

(五)矿井供电系统

1、矿井电源

矿井35kV变电站的一回电源引自龙花垣220kV变电站。

另一回电源引自刘家山110kV变电站。

两条线路均为专线,不得分接负荷。

即矿井电源有保障。

2、矿井变电站及电源线:

结合本矿负荷及周围电源情况,并与电力公司协商,确定在矿井新建的回风立井东面约100米处新建35kV变电站,在新建副井工业场地(生活区场地的西北面))另建一座10配电室、在新建主副井井口东面(选矸楼东20米处)设10kV变电所、办公区设10kV配电点。

两回矿井电源均采用35kV电压架空线引接:

分别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