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精神 神经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06649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9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精神 神经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7精神 神经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7精神 神经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7精神 神经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7精神 神经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精神 神经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

《7精神 神经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精神 神经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精神 神经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

小儿麻痹症。

●注意:

老子的根据地在中央前回,儿子的根据地在脊髓前角细胞。

与运动有关的都是在前的。

(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

1.解剖生理

2.临床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引起的是硬瘫(老子强硬)。

特点:

病灶对侧瘫痪。

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失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正常: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3.定位诊断:

注意与感觉障碍相联系。

(1)皮层:

病变部位在●中央前回。

皮层受损:

对侧单瘫:

表现为对侧的一边上肢、下肢或面部瘫痪。

皮层刺激:

杰克逊癫痫:

刺激性病灶还可以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局灶性抽动发作。

(2)内囊:

对侧三偏征

(3)脑干:

交叉瘫:

同侧面部,对侧躯体,还有个Weber综合征: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4)脊髓:

病变部位在前根。

脊髓有两个膨大:

颈膨大和腰膨大

颈膨大以上颈脊髓(是指颈1到颈4的脊髓)损伤:

四肢中枢性瘫痪;

颈膨大(是指颈5到胸1的脊髓)病变:

上肢周围性瘫痪、下肢中枢性瘫痪;

胸段脊髓病变:

双下肢中枢性瘫痪

腰膨大(是指腰1到骶2的脊髓)病变:

双下肢周围性瘫痪。

(5)脊髓半切综合征:

对侧浅,同侧深,脊髓半侧损害会引起:

对侧浅感觉(痛温、粗触觉)和同侧深感觉(位置、运动、震动觉)障碍。

●记忆歌诀:

皮层受损是单瘫;

内囊总是三偏见;

脑干受损交叉瘫;

上(肢)软下(肢)硬颈膨大;

颈大以上是硬瘫;

对浅同深脊半切。

(同学情深)

(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

1.临床表现: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引起的是软瘫(儿子)。

表现为肌肉的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萎缩早期出现,可见肌束震颤,无病理反射。

肌电图明显异常:

神经传导速度减低和失神经电位。

2.定位诊断:

管运动的都是前面的(男人在前面运动)

1.●脊髓前角细胞:

局限于前角的病变引起的弛缓性瘫痪,而无感觉障碍,瘫痪呈节段性分布。

慢性起者因部分损伤的前角细胞受病变刺激出现肉眼可识别的肌束震颤(小儿麻痹)

2.前根:

呈节段性分布,不伴感觉障碍。

3.神经丛:

引起单肢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周围神经:

手套和袜子感

(三)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表现(信访办)

主要有两种表现,肌张力的变化和不自主的运动

1.锥体外系统肌张力增强:

铅管样强直、齿轮样强直,

2.静止性震颤:

铅管样强直、齿轮样强直和震颤就是帕金森病,它的病变部位在黑质(怕黑的女人)

3.舞蹈样动作:

它的病变在纹状体(能文能武的女人)

4.肌张力障碍:

是由促动肌和拮抗肌不协调收缩造成的不自主运动和异常扭转姿势。

(1)颈部肌张力障碍称为痉挛性斜颈(和落枕差不多);

(2)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称为扭转痉挛。

(四)小脑损害的临床表现:

●同舟共济+喝醉酒

1、Romberg征阳性:

●同侧躯干共济失调,即平衡障碍,表现为站立不稳,摇晃欲倒,像喝醉酒的人。

2、指鼻试验阳性:

三、感觉系统

1.一般感觉:

①浅感觉:

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

②●深感觉=本体感觉:

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的本体感觉:

如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和精细觉;

③复合感觉:

如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和实体觉等。

2.特殊感觉:

如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

3.感觉的形成:

三元二换一交叉

浅感脊髓丘脑束、脊神后角丘脑团、灰质联合交叉前。

深感薄楔内侧系、脊神薄楔丘脑团、内侧丘系为交叉。

浅深感觉传导束比较

浅感觉传导束

深感觉传导束

感觉类型

温度、痛觉、粗触觉

位置、运动、震动、精细觉

传导束

脊髓丘脑束

薄楔束、内侧丘系

I⊙

脊神经节

II⊙

后角细胞

薄楔束核

交叉

灰质前联合交叉

内侧丘系交叉

III⊙

丘脑核团

(1)躯体皮肤粘膜痛温觉周围感受器→脊神经节假单极神经元(I)→脊神经后根→髓内上升1-2个节段→后角细胞(Ⅱ)→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脑干→丘脑腹后外侧核(Ⅲ)→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2)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节假单极神经元(I)→脊神经后根→脊髓后索薄束/楔束→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Ⅱ)→丘系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Ⅲ)→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3.感觉障碍的定位

手套袜子感

(2)后根:

根性疼痛

①脊髓后角:

分离性感觉障碍,出现病变侧痛温觉障碍,而触觉和深感觉保存

②脊髓半切综合征:

同深对浅

③脊髓横贯性损害:

病变平面以下完全没有感觉

●注:

脊髓前角管运动,后角管感觉,侧角管交感

同侧面部、对侧躯体痛温觉减退或缺失

对侧三偏

(6)皮质

四、脑神经(12对)

1、脑神经按功能不同分为运动性神经(第Ⅲ、Ⅳ、Ⅵ、Ⅺ、Ⅻ对)、感觉性神经(第Ⅰ、Ⅱ、Ⅷ对)和混合性神经(第Ⅴ、Ⅶ、Ⅸ、Ⅹ对)。

歌决: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听八面九舌咽,迷走副神舌下全

2、纹状体由3部分组成:

壳核、尾状核以及苍白球;

壳核、尾状核组成核团。

(1)新纹状体:

核团(壳核+尾状核);

(2)旧纹状体:

苍白球

3、动眼神经副核(又称E-W氏核):

它支配瞳孔括约肌,能使瞳孔缩小,属于副交感核团。

4、特殊内脏运动核团包括:

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和副神经核

(一)视神经

1、解剖生理

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就会出现在对侧)→视束→外侧膝状体(换神经元)→内囊后肢→形成视辐射→枕叶视中枢皮质。

2.临床表现请结合上面的图看

1 视神经:

患眼全盲(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2 视交叉:

两眼颞侧偏盲(●考点:

记住奥特曼)

3 视束:

双眼对侧同向偏盲

4 视辐射:

下部受损,双眼对侧同向上1/4象限盲,如颞叶病变;

上部受损,双眼对侧同向下1/4象限盲,

(二)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

1、动眼神经:

分布于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

●记忆歌诀:

上提下斜无外直

(1)动眼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使瞳孔缩小,受副交感神经支配;

(2)动眼神经麻痹: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眼球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运动。

2、滑车神经:

分布于上斜肌,使眼球向外下运动

小偷推滑车

滑车神经麻痹:

眼球向外下方运动受限。

3、外展神经:

分布于外直肌

外展外直肌

外展神经麻痹:

内斜视,眼球不能向外转动。

(3)三叉神经

三个分支:

眼支、上颌支、下颌支。

2.临床表现

三叉神经损害:

同侧面部感觉障碍和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向病侧偏斜。

(4)面神经

(1)运动:

支配面上部肌肉的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控制,支配面下部肌肉的神经元仅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控制。

(仅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控制的神经元只有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下部)记住两个下就是面神经控制

(2)感觉:

舌前2/3味觉

没有表情。

(五)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1.解剖生理

(1)舌咽神经:

舌后1/3味觉

舌前面,舌后咽,三叉神经管一般

(2)迷走神经

舌咽、迷走神经损伤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咽反射消失。

一侧损害不出现球麻痹症状,双侧皮质脑干束损伤才出现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而咽反射存在,称假性球麻痹。

3.各脑神经核脑内分布位置(考点)

中脑:

III、IV(动眼、滑车)

桥脑:

V、VI、VII、VIII(展神经核、面神经核、三叉神经核、上泌涎核、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耳蜗神经核、前庭神经核)

延脑:

IX、X、XII(三叉神经脊束核、孤束核、下泌涎核、疑核、迷走神经背核、副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34中、58桥、910+2变延髓

(六)神经系统的检查

1.反射

(1)浅反射包括:

①角膜反射;

②咽反射;

③软腭反射;

④上、中、下腹壁反射(胸7~8、9~10、11~12);

⑤提睾反射(腰1~2)

上中下,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2)深反射包括:

①肱二头肌反射(颈5~6);

②桡骨膜反射(颈5~6);

③肱三头肌反射(颈6~7);

④膝反射(腰2~4);

肱二桡骨颈五六,肱三六七腰二四

临床意义:

深反射减弱或消失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一个重要体征;

深反射增强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体征。

(3)病理反射:

①巴彬斯基(Babinski)征;

②Chaddock征,③0ppenheim征,④Gordon征

(4)脑膜刺激征:

①屈颈试验;

②克密格征;

③布鲁津斯基征。

2.腰椎穿刺术:

(1)腰椎穿刺的常规部位首选第3~4腰椎间隙

(2)禁忌证:

包括颅内压增高和明显视盘水肿、怀疑后颅窝肿瘤、穿刺部位化脓性感染或脊椎结核、脊髓压迫症,休克状态。

●记住:

有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危险的时候禁用。

3.脑脊液常规检查

糖CSF糖含量受血糖水平影响。

正常值2.5~4.4mmol/L

氯化物正常值120~130mmol/L

第2节:

周围神经疾病(软瘫)

一、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其实就是面神经炎,又称贝尔(Bell)麻痹

一、病因

面神经炎的病因未完全阐明。

可能由于骨性面神经管内狭窄,一旦发生炎性水肿,导致面神经受压。

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

二、临床表现

●患侧表情肌瘫痪,伸舌向健侧偏斜(考点)。

(1)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不能皱眉,不能闭眼,眼球转向外上方,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现象。

(2)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气或吹口哨是漏气。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病通常根据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即可诊断。

四、治疗

1.急性期可口服糖皮质激素;

2.如果是带状疱疹感染引起的可口服无环鸟苷;

3.维生素B族类。

4.眼睑不能闭合,注意保护角膜

二、三叉神经痛

触发点、扳机点,卡马西林是首选。

一、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

触发点、板机点、痛性抽搐(只要题目里出现这个三个词就是三叉神经痛)伸舌向患侧偏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扳机点,以及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诊断不难。

2、鉴别诊断: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的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角膜反射迟钝),还合并其他脑神经麻痹(表现为患侧咬肌无力,张口下颌向患侧偏斜),就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三、治疗

(5)药物治疗:

首选卡马西平(癫痫也用它),它的副作用是过敏性皮炎;

(6)射频热凝术:

老年人首选。

破坏三叉神经的痛觉纤维,不损害触觉纤维。

三、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一、病因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又称吉兰-巴雷(Guillain-Barre)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

是迅速进展而大多可恢复的运动性神经病,主要病变是周围神经广泛的炎症性节段性脱髓鞘(神经末稍、神经节及脑神经),部分病例伴有运段轴索变性。

二、临床表现:

软瘫

1、运动障碍:

四肢对称性无力,瘫痪为弛缓性。

运动障碍比感觉障碍重(可以和小儿麻痹症鉴别)

2、感觉障碍:

手套感袜子感

3、脑神经损害:

腓肠肌压痛

4、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蛋白高,细胞正常)这是特征性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四肢对称性无力+手套感袜子感+腓肠肌压痛=格林-巴利综合征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蛋白高,细胞正常)=格林-巴利综合征

(1)急性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无感觉障碍,脑脊液蛋白细胞都增多

(2)周期性麻痹:

无感觉障碍,血钾低,脑脊液正常。

四、治疗原则

1.用不用激素有争议

2.最主要是:

●血浆交换

3.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

4.呼吸肌麻痹:

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需及早气气管内插管,上呼吸机。

第3节:

脊髓病变

一、脊髓压迫症

1、常见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是转移瘤。

1、脊柱病变:

如外伤,椎间盘突出和肿瘤等。

2、硬脊膜病:

3、脊髓和神经根的病变:

常见的是肿瘤,以转移瘤多见。

二、临床表现

急性脊髓压迫症多表现为脊髓横贯性损害、常伴有脊髓休克。

1.刺激期:

神经根痛(背后疼痛)

2.脊髓部分受压期:

●脊髓半切(Brown-Seguard)综合征(对浅同深)

3.脊髓瘫痪期:

全横贯性损害(压迫部位以下所有感觉都没有了)

脊髓压迫症横向定位鉴别要点(●重点,必考点)

髓外

髓内

肌肉、感觉障碍顺序

多自远端开始向心发展,常有脊髓半横断表现(脊髓半切综合征)

多自压迫水平向远端发展,可有感觉分离

脊髓碘剂造影

阻塞面光滑呈杯口状

脊髓呈梭形膨大

MRI

髓外肿块,脊髓移位

杯口半切外移位,梭形膨大内分离

二、急性脊髓炎

一、病因:

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后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病毒感染:

多数患者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

2、疫苗接种:

有疫苗接种史。

●软瘫+尿储留=急性脊髓炎

出现脊髓休克(脊髓休克就是脊髓横贯性损害)。

病变以下所有感觉减退或消失,痛温觉消失明显。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基本正常,以淋巴细胞为主。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1、确诊:

脑脊液常规、生化

2、鉴别诊断:

格林巴利综合症

相同点:

都是软瘫

不同点:

是否尿储留

(注:

题目中出现软瘫并提到尿储留就是指急性脊髓炎)

五、治疗:

1、治疗目的:

减轻脊髓损害、防治并发症及促进功能恢复。

2、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第4节:

颅脑损伤

一、头皮损伤

(一)头皮血肿

1.头皮下血肿:

脑袋起大包,疼痛明显,但不需要处理。

2.帽状腱膜下血肿:

头皮下波动感

穿刺抽血+局部加压包扎

3.骨膜下血肿:

头皮肿胀仅限一块颅骨范围,边界不跨越骨缝。

禁忌加压包扎,容易形成脑疝(由于骨膜下离颅内很近,一旦加压包扎血有可能渗到颅内)。

注:

不管头部什么血肿,处理的时候都要注意有没有颅骨或颅内损伤

(二)头皮裂伤

头皮裂伤处理时,由于头皮血供丰富,清创缝合的时限可以放宽到24小时(一般的清创时间是6-8小时)。

二、颅骨骨折

按部位分为颅盖骨骨折和颅底骨折,按形状分为线形骨折、凹陷性骨折、粉碎性骨折。

一、颅盖骨骨折:

1.颅骨线状骨折诊断:

颅盖部的线形骨折发生率最高,主要靠颅骨X线片确诊。

2.凹陷性骨折的手术指征:

只要伤到大血管、伤到神经、有功能障碍、开放性的,都需要手术。

二、颅底骨折:

(一)颅底结构:

1、筛板:

嗅神经

2、破裂孔:

颈内动脉(最大的供血动脉)

3、棘孔:

脑膜中动脉

(二)颅前窝骨折

熊猫眼征(眼眶发青)+鼻漏

(三)颅中窝骨折

耳朵在颅中窝,所以颅中窝骨折就会出现耳漏

(四)颅后窝骨折

Battle征:

乳突部(耳后)皮下瘀血、瘀斑

  

皮肤於斑

  

脑脊液(血)漏

颅内积气

颅神经损伤

脑血管损伤

脑损伤

前颅底骨折

眼眶部“熊猫眼征”

鼻漏 

Ⅰ,Ⅱ

额底

中颅底骨折 

颞部,耳后

鼻漏,耳漏

Ⅶ,Ⅷ,Ⅲ,Ⅳ,Ⅴ,Ⅵ海绵窦,颈内动脉

颞底,垂体 

后颅底骨折 

“Battle征”枕下部,咽后壁

枕颈部脑脊液积液

Ⅸ,Ⅹ,Ⅺ,Ⅻ

脑干

(五)颅底骨折的处理原则

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属于开放性损伤,开放性颅脑骨折最重要的处理原则就是止血清创。

(1)头高位卧床休息

(2)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及便秘

(3)预防感染

(4)不能阻塞及冲洗耳道、鼻腔

(5)脑脊液漏停止前不作腰穿

(6)治了一个月,脑脊液还有漏需要手术

(7)合并视神经损伤,应争取在12小时内行视神经探查减压术。

三、脑损伤

1、闭合性颅脑损伤

是开放性还是闭合性就看有没有脑脊液漏

造成脑损伤有两种力:

1.接触力:

(属于加速力性损伤,冲击点伤),物体与头部直接碰撞,导致损害部位的损伤

2.惯性力:

(属于减速性损伤,又称对冲伤),头部在运动中,脑组织大块移位与颅骨或硬脑膜褶皱碰撞造成的损伤,对冲伤常见部位是额颞叶(枕部着力)。

二、脑震荡

1.伤后短暂意识障碍,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发作时间短)。

2.有逆行性遗忘。

3.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4.三无: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脑脊液无红细胞、CT检查无异常。

5.留诊24小时,防止恶化。

三、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

1.受伤后立即昏迷,昏迷时间较长(超过30分钟);

2.CT检查脑内多个点状或小片状出血。

四、脑挫裂伤

1.意识障碍:

受伤当时出现,超过半个小时。

2.局灶症状与体征

3.可以引起颅内压增高与脑疝

4.头痛与恶心呕吐:

对颅内压增高的病人不能行腰穿放液,易引发脑疝,皮下血肿在急性期也不能穿刺放液,易导致出血。

五、脑干损伤

立即昏迷,程度深时间长;

2.瞳孔改变:

瞳孔不等、大小多变或双侧极度缩小或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3.眼球位置不正或同向凝视

4.去大脑强直

5.生命体征紊乱

6.椎体束损害:

病理征阳性

六、开放性颅脑损伤(考点)

1、重型颅脑损伤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脑疝;

2、重型颅脑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感染;

3、重型颅脑损伤最常见的致命性并发症是消化道出血(库欣溃疡)。

四、颅内血肿(必考)

1、按时间分为:

(1)急性血肿:

3天内出现症状;

(2)亚急性血肿:

3天~3周出现症状;

(3)慢性血肿:

3周以上才出现症状;

2、按血肿部位分为:

(1)硬膜外血肿

(2)硬膜下血肿

(3)脑内血肿

(4)脑室内血肿

(5)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1、硬膜外血肿

1、颅内出血:

●小脑幕上20ml,小脑幕下10ml,可以引起脑疝

2、最常见的出血来源是脑膜中动脉

硬膜外血肿典型临床表现:

中间清醒期●只要有中间清醒期就是硬脑膜外血肿(考点)

注:

两次昏迷的原因不一样:

第一次是脑震荡引起,第二次是颅内血肿压迫造成(小脑幕切迹疝)

4、瞳孔改变:

先缩小后散大

5、首选CT:

发现颅骨内析与脑表面之间有梭形、弓形、双凸镜形高密度影

记忆:

雷锋被木桩砸到颞部,硬膜外血肿致死。

二、硬膜下血肿

1.急性硬膜下血肿

(1)出血来源:

皮层动脉或静脉破裂

(2)临床特点:

持续昏迷,没有中间清醒期 

(3)CT检查:

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

2.慢性硬膜下血肿

(1)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的硬膜下血肿(出血不严重)

(2)出血来源:

脑表面小静脉(●桥静脉)

低密度新月形、半月形影

三、颅内血肿的手术指征

(1)进行性颅内压增高;

(2)出现脑疝者;

(3)颅内压>

270mmH2O;

(4)●小脑幕上血肿>

40ml,小脑幕下血肿>

10ml,或中线结构移位>

10mm。

第5节:

脑血管疾病

1、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高血压伴动脉病变。

2、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最多见:

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要么堵了要么漏);

(2)慢性脑血管病发病隐袭、逐渐进展,如血管性痴呆。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一、概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的脑组织缺血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可以反复发作(特征性表现)

二、临床表现:

大脑供血靠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1.颈内动脉系统TIA:

运动瘫(●运动性失语)和感觉瘫(●一过性黑矇)

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眩晕、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共济失调。

鉴别:

1.局限性癫痫:

脑电图有异常;

2.Meniere病:

发作性的眩晕伴听力障碍。

四、治疗:

TIA提示要发生脑梗,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发展为永久性脑缺血。

预防性药物治疗:

①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首选阿斯匹林50mg/d。

②抗凝药物:

肝素、华法林。

脑血栓和脑栓塞共同构成脑梗死:

二、脑血栓形成

一、常见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且常伴有高血压(导致血管狭窄闭塞)。

最危险因素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4.大脑中动脉闭塞:

大脑中动脉的血液供应内囊

(1)主干闭塞:

对侧三偏,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

(2)深穿支闭塞:

对侧偏瘫,无感觉障碍、无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

5.大脑后动脉闭塞:

丘脑综合征: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偏身麻木)

6.椎基底动脉闭塞:

(1)基底动脉或双侧椎动脉闭塞:

眩晕、呕吐、四肢瘫、共济失调,昏迷和高热等;

(2)小脑后下或双侧椎动脉闭塞:

也称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歪了脖)综合征,●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的类型。

●临床表现:

前庭共济交火球

前庭:

眩晕、呕吐;

共济:

同侧共济失调;

交:

交叉性感觉障碍

火:

霍纳综合征:

孔小球陷同垂无汗(压迫颈交感神经)

球:

球麻痹:

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3)脑桥基底部梗死:

闭锁综合征:

只能眼动其它部位都不能动

三、诊断

CT检查:

梗死区低密度灶

四、急性期治疗方法

1.超早期溶栓治疗:

目的是溶解血栓、恢复血流灌注。

(1)静脉溶栓治疗:

(2)动脉溶栓疗法:

尿激酶或r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