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自然发火防治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06628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45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层自然发火防治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煤层自然发火防治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煤层自然发火防治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煤层自然发火防治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煤层自然发火防治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层自然发火防治设计.docx

《煤层自然发火防治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层自然发火防治设计.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层自然发火防治设计.docx

煤层自然发火防治设计

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矿区概述

1.1.1井田位置、范围、地形特点和交通位置

涡北煤矿位丁淮北平原西部,行政区划届安徽省涡阳县管辖,其中心南距涡阳县城4km涡北矿矿井范围:

南起F9断层,北至刘楼断层;东起太原组第一层灰岩顶界面的隐伏露头线,西止丁32煤层-1000m水平等高线的地面投影线。

平面上近似为一矩形,南北长5.62〜6.53km,东西宽2.33〜3.71km,面积17.117km2矿井东南约3km处有滩阜铁路从通过,涡阳火车站距矿井中心约5km;在矿井的

西部(直线距离)约40km处有京九铁路;涡阳至河南省永城,涡阳至阜阳、蚌埠、亳州、淮北及邻县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涡河可长年通航小型机动船,上游可达亳州,下游直通淮河,具体位置见图1-1。

评触

卜询靖

根桥承

楚店镇

矿内地势平坦,地面标高29.49〜31.8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矿内河渠纵横,村庄密布,河渠两岸及道路两侧绿树成荫。

1.1.2矿区水文情况

本区届淮河水系。

涡河及其支流武家河为长年性河流,由西北向东南流经矿井西南部。

夏季洪水期,涡阳城关节制闸上游最高洪水位(1963年8月7日)标高为30.45m,秋冬季枯水期,河水水位一般较低。

人工开挖的灌溉沟渠中,较大的有涡新河。

区内河渠纵横,河流较多。

主要河流有岱河、闸河、滩河、新汴河、沱河、洽河、溜河、涡河、北醐河等。

各河大致自西北流向东南,大部分汇入淮河(新汴河直接汇入洪泽湖),流迳洪泽湖然后入海。

各河届中小型季节性河流,河水受大气降水控制。

雨季各河水位上涨,流量突增;枯水期间河水位回落,流量减

少甚至干涸。

各河年平■均流量3.52〜72.10m3/s,年平均水位标高为14.73〜

26.56m。

本区地下水较丰富,一般能满足居民生活及工业用水。

1.1.3矿区气候条件

本区气候温和,届季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春秋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多风。

1956〜1990年年平均气温14.6C,最高气温(1964年7月9日)41.2C,最低气温(1969年2月5日)-24C。

春秋季多东北风,夏季多东〜东南风,冬季多北〜西北风,平■均风速为3.2m/s。

年平均降水量为811.8mm雨量多集中在七、八两个月。

全年蒸发量1890.6mm全年无霜期215天,冻结期最早为11月10日(1968年),最晚可至次年3月16日(1959年)。

冻土最深可达19cm(1977年1月6日)。

1.1.4矿区地震情况

本区处丁东西向和南北向大断裂的交汇带,曾有小地震发生,但没有灾害性

的大震。

根据安徽省地震局1996年编制出版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查得,本区地震基本烈度值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

1.2井田地质特征

1.2.1井田地形

本矿井为一走向近南北,南部略转向南东,向西倾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沿走向和倾向均有一定的变化,一般为20°〜30°;依据钻探、地震资料,区内断层较为密集,同时小构造亦较发育,因此,矿井的构造复杂程度应届中等局部中等偏复杂。

本矿井为全掩盖区,第三、四系厚度变化不大,一般在400〜420mfc右,古地形东高西低。

区内地势平坦,潜水面较浅,在潜水面下3〜5m多为砂质粘土或粘土质砂与粉砂互层,地震勘探施工条件和地震波激发条件较好。

本区届华北型晚古生代含煤盆地,二叠纪煤系沉积相对稳定。

岩煤层具明显的物性差异,其波阻抗差较大,较易获取煤层反射波。

1.2.2井田勘探程度

矿井勘探工作量:

测定勘控测距导线22条,109个点,共60.45km;测定钻孔95个;测定二维地震测线129条,共389.54km。

在查明本区地层的基础上,对含煤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古生物化石情况进行了详细研究,论述活楚。

利用综合勘查方法查明了本区的构造形态,查明了第

一水平落差大丁20m勺断层,基本查明了首采区落差大丁10m勺断层,主采煤层底板等高线控制严密,井田边界已经控制,岩浆岩对煤层煤质的影响已详细了解。

查明了本区煤层的层数、层位、厚度、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各可采煤层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及本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1.2.3井田煤系地层概述

本矿井内古生界岩层均隐伏丁新生界松散层之下,经钻孔揭露,自下而上分

别为奥陶系考虎山组、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

石盒子组、石千峰组,第三系、第四系。

各组岩性特征由老到新简述如下:

(一)奥陶系(Qt)

老虎山组:

揭露厚度10.76(6

(1)孔)。

为深灰色略带肉红色块状微晶白云质含泥质灰岩,含燧石结核,裂隙尤为发育。

(二)石炭系(C)

矿井内6

(1)孔揭露出本溪组和太原组地层剖面。

1、中统本溪组(Gb):

与下伏老虎山组假整合接触。

厚43.73m,为深灰色钙质泥岩、暗紫色〜杂色铝质泥岩、铁铝质泥岩为主,上部火浅灰白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两层。

2、上统太原组(C3t):

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厚127.70m。

根据岩性特征分段叙述如下:

下段:

为深灰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含蜓类、海白合、有孔虫、瓣色思类等动物化石。

中段:

浅灰色〜灰色细中粒石英砂岩、泥岩火薄煤三层及生物碎屑灰岩一层。

上段:

灰〜深灰色泥晶生物碎屑灰岩5层夹深灰色泥岩及薄层细砂岩。

灰岩

中含较多蜓类、腕足类、珊瑚、海白合茎等动物化石。

(三)二叠系(P)

1、下统山西组(P1S):

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

底界以太原组L1灰岩之顶为界,上界至铝质泥岩下骆驼钵砂岩之底,厚66.85〜108.11m,平均厚87.76m。

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含10、11两煤层(组)。

2、下统下石盒子组(Rx):

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

下界从骆驼钵砂岩之底,上界至3煤组下K孙岩之

底,地层厚246.73〜255.31m,平均厚250.04m,岩性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

本组为本矿主要含煤段,含4、5、6、8等四个煤组,其中81、82为本矿主要可采煤层,62、63为局部可采煤层。

3、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与下伏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

下界从K3g>岩之底,上界至平■顶山砂岩之底,厚约642m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

泥岩、粉砂岩颜色变杂,紫色和绿色增多。

含1、2、3三个煤层(组),其中32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

4、上统石千峰组(P2h):

与下伏上石盒子组整合接触,揭露厚度>310m

下段:

厚约80m为灰白色粗粒石英砂岩火砖红色细砂岩、粉砂岩薄层,石英含量可达85〜90%含长石及重矿物,接触式、基底式胶结,填隙物主要为硅质、少量泥、钙质,局部可见泥岩角砾,厚层状,层理不发育。

上段:

砖红色粉砂岩为主,火细砂岩薄层,镜下鉴定石英含量可达75〜85%长石含量10%fc右,含有重矿物,基底式、接触式胶结,填隙物主要为钙质,少量泥质,常见钙质结核,平行层理发育,层面含白云母片。

(四)上第三系

1、中新统

本统与下伏二叠系呈不整合接触。

厚度111.20〜147.80m,平均为133.50m,一般可分为三段:

下段:

为残坡积相沉积,岩性较杂,其厚度变化大,为0〜11.35m,一般厚度3〜4m,为深黄、灰白、灰绿及棕红色砂砾、砾石、粘土砾石、粘土质砂及钙质粘土组成,多呈半固结状。

中段:

为湖相沉积,岩性为灰绿色粘土和半固结及固结状灰白色泥灰岩及钙质粘土。

泥灰岩坚硬有溶蚀现象,具溶孔或小溶洞。

一般厚度10mfc右。

上段:

为湖相沉积,岩性由灰绿、灰白、灰黄色厚层粘土及砂质粘土间夹5〜8层细砂或粘土质砂组成。

粘土单层厚度大,分布稳定,质纯致密,具静压滑面。

一般厚度110mfc右。

2、上新统

与下伏中新统呈整合接触,为河湖相沉积物,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段:

棕黄、灰绿、灰白色中细砂及粉砂、粘土质砂间夹3〜6层砂质粘土及粘土组成。

一般厚度55mfc右。

中段:

棕黄及浅黄色中细砂和粉砂间夹3〜5层粘土或砂质粘土,砂层单层厚度大,结构松散。

局部夹1〜3层薄层呈透镜状分布的砂岩(盘),钙泥质胶结,岩性坚硬。

本段厚度95mfc右。

上段:

灰绿、浅黄、棕黄色粘土及砂质粘土夹2〜3层细砂及粘土质砂。

顶部富含钙质及铁铤质结核组成古土壤层,相当丁沉积问断古剥蚀面,是第三系与第四系地层的分界线。

厚度32mfc右。

(五)第四系

该地层假整合丁上第三系之上,厚度83〜99m一般为91mfc右。

1、更新统

为河流相沉积,岩性变化大,由浅黄色细砂、粉砂和粘土质砂问夹多层粘土和砂质粘土组成。

顶部有一层约1〜2n®的深灰色砂质粘土,富含腐殖质,含螺、蚌壳化石碎片。

厚度一般70mfc右。

2、全新统

假整合丁下伏更新统之上,厚度为30m£右,本统届河流〜河漫滩相沉积,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

土黄色、浅黄色粉砂、细砂及粘土质砂问火薄层砂质粘土,砂层较松散,具有2〜3个韵律和微薄水平■层理。

上段:

褐黄色、灰黄色砂质粘土,垂深5〜7m富含钙质结核(砂僵)。

顶部近地表0.5m为褐灰色耕植土。

1.2.4井田地质构造

涡北煤矿届丁涡阳矿区,涡阳矿区的控煤构造与淮北煤田东部的徐宿弧形推覆构造和淮南煤田南缘的推覆和滑脱构造是完全不同的,它是一种裂陷控煤构造。

其构造作用方式和形成时代都有其自己的特点,这与其所处的构造环境有关。

图2-1。

图1-2涡阳矿区构造略图

地堑--地垒组合是涡阳矿区的主要构造表现形式。

涡阳矿区的地堑--地垒组合具有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两种展布形式,其中东西向者规模相对较大。

它们复合后的形态正好是类似基底的网格状。

两种方向的地堑--地垒构造问复合具有多种型式,其复合效应在新生界地层沉积,煤系地层因此被深埋;在地堑和地堑的复合部位,下第三系红层比较少见,煤系地层赋存较浅;在地垒和地垒的复合部位,可见基岩露头零星裸露,煤系地层或赋存较浅,或被剥蚀。

涡阳矿区的褶曲构造不甚发育,或不具规模。

过去,涡阳矿区曾被归纳为徐宿弧形构造的外围构造,即弧形构造的向西过渡,褶曲构造较为发育,并因此将涡阳矿区定名为亳州穹褶曲。

如“芦庙--梅城背斜”、“信湖背斜”、“永城背斜”等及其配套“向斜”构造存在其间,现今,这种构造认识已被大量实证资料所否

定,其相应背斜位置皆为地垒或断隆(背形);向斜部位则皆是地堑或断陷(向形)。

涡阳矿区构造具有复杂多变的组合型式,这是构造多期次活动和构造继承的结果。

早期发生的构造在晚期再次活动,使其兼具晚期构造运动的特点;晚期构造的多次运动使其在切割关系上乂显现出早期构造的特征。

所以,断层切割关系

十分复杂。

涡阳矿区构造是在其网格状破碎基底上发育而来的裂陷控煤构造。

印支--燕山期,本区地壳一直处丁一种挤压应力背景之中。

但由丁其距板缘构造运动带较远,因此板缘强烈的褶皱作用或逆冲推覆作用都不应是本区所具有的构造活动方式。

基底的脆形变形,即基底网状裂面的发生和发展(也应包括一些区域性大

断裂向盖层的发展)应该是本区此时期构造运动的主要方式。

晚白垩世晚期(即喜马拉雅早期)及其后,该区地壳运动已实现了由挤压缩短机制向拉张断陷机制的转变。

丁是夏邑--固始断裂开始发生和发展,西部巨厚的新生界盆地即将堆积;丁是宿北断裂和光武--固镇断裂间的光武--涡阳大地堑开始加大其垂向反差,顺应其地堑中心部位,在涡阳矿区出现了下第三系红层的堆积。

1.2.4.1井田地质构造及分布特征

涡北煤矿位丁涡阳矿区的东北部,地处宿北断裂、光武〜固镇断裂及夏邑〜固始断裂和丰涡断裂所围成的菱形地块内。

主体构造表现为一遭受断层(块)切割了的西倾单斜。

矿井构造明显受到区域构造的制约。

图1-3涡北井田(基岩)地质简图

涡北煤矿总体上为一走向近南北,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在

20〜300。

其南、北自然边界分别为F9、F9-1和刘楼断层。

区内的F22(纵向)和F26(横向)两条相交的正断层将矿井分割成四个小区。

I区:

刘楼断层〜F26间,F22〜矿井浅部边界;

皿区:

F26〜F9及F9-1问,F22〜矿井浅部边界;

用区:

刘楼断层〜F26间,F22〜矿井深部边界;

W区:

F26〜F9问,F22〜矿井深部边界;

除第用小区断层相对稀少外(2条),其它3个小区的断层较发育,其中以第W小区最复杂。

但“出露”丁基岩面的仅有28条,见图2-2。

区内构造特点以断层为主,褶皱不太发育。

全矿井共查出断层54条。

其中正断层51条,逆断层3条。

在54条断层中,落差<10布8条,<20株勺21条,》20湖勺占33条,另还有孤立断点46个。

总的来看小断层还是较为发育,特别是在浅部或一些较大的断层附近。

现有资料统计,矿井内<10株勺8条小断层和46个孤立断点主要分布在F25断层附近和以北地段中的一水平■范围内(7条小断层及30个孤立断点,占近70%。

1.2.4.2井田内主要断裂构造

涡北井田内断层数量多,据地震提供的断点和岩煤层对比,结合矿井构造规律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组合成断层54条。

井田内断层展布方向规律明显,除8条近东西方向的断层外,其它断层均在NdN\^向之间,其中乂以NN卸NNW方向为主的展布方向规律明显,查出的54条断层,除3条边界断层及两条分区断层对煤层影响最大以外,其它断层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各分区内的煤层或煤组。

中影响8煤组的断层有43条,除F25、F8、F1、F34^四条断层的落差A100R#,其它断层一般都在50时右,其中<20忒勺19条,占44%井田内主要断层包括以下断层,对应位置见图2-2。

(1)刘楼断层

为矿井北部边界。

正断层,走向近ew倾向N,走向长度〉3km落差>1000m倾角30〜50。

该断层在新的构造期再次发生了继承性活动,切穿了新第三系,使上盘地层进一步下滑。

(2)F9断层

为矿井南部边界。

正断层,走向总体为NE^向,在矿井浅部逐渐转向近EW

方向。

倾向S巳走向长度>2.3km,落差>280m倾角70。

,届查明断层。

(3)F9-1断层

为矿井东南边界。

正断层,走向总体为N叨向,倾向S巳走向长度>900m落差>270m倾角50o,南部被F9所截,届查明断层。

(4)F22断层

为分区边界。

正断层,走向SN倾向E,走向长度>6km,贯穿整个矿井。

落差65〜250n^等,北部(构1线〜3线)较小,一般<100m1线附近最小为65m向南变大,最大在9线、11线为250m断层倾角变化也较大,在30〜75。

之间,局部呈舒缓波状,由北向南倾角逐渐增大,造成无煤带水平■宽度在30〜300m^|、H],一般为200nfc右,届查明断层。

(5)F26断层

为分区断层。

正断层,走向NEE倾向NNW走向长度>3.7km,切割整个矿井。

落差在90〜310m^问,倾角为40〜70。

,届查明断层。

(6)F26-1断层

正断层。

走向NEE倾向NNW倾角40〜70o,落差0〜100m为F26的分支。

在平面上与F26®成一长条形断火块,长2.2km,宽0.10km。

在-1000m以深与F26相交,剖面上呈一似“y”字形,对上部煤层有一定影响。

由丁火块较窄,致使块内的煤层无开采价值,届查明断层。

(7)F1断层

正断层。

走向总体近SN在平面上呈一较平■直的“蛇曲形”,走向长度约2km南部被F9所截,向北在8-9线附近交丁F22断层。

落差25〜100m倾角40〜700。

在平面上与F22断层构成一个地堑式的夹块,长1.9km,宽0〜0.23km。

由丁火块较窄,断层落差较大,致使断块内的煤层失去了开采价值,届查明断层。

(8)F25断层

正断层。

走向总体近EW东段由丁受F22的切割影响,使其走向变为NEE]。

深部被F26断层所截。

走向长度约2.2km,贯穿皿、W小区。

落差20〜150m浅部小,深部大,断层倾角700,届查明断层。

(9)F15断层

逆断层。

位丁I区之中,北与F22-1相交,向南被F26-1断层所截。

总体走向SN倾向E,走向长约1.5km,落差0〜50m影响深度在-700m水平以下,对32煤层及一水平的其它煤层没有破坏作用。

断层倾角在5〜300之间,为查明断层。

(10)F63断层

正断层。

位丁I区之中,北与刘楼断层相接,南被F26-1所截。

总体走向SN倾向W在平面上为一向东弯曲的“弓箭”状,走向长度约2.2km,深部被F22W

截。

主要影响32煤层和6煤组的局部地段,对8煤组和112煤层无影响。

断层落差30〜150m北部小,向南逐渐增大,为查明断层。

(11)F8断层

正断层。

位丁W区之中,总体走向NN割北端逐渐转向N,并消失在8-9线附近,南端被F9所截。

走向长度约为2.6km,倾向SWW落差在0〜120m^|、0],由北向南逐渐增大,倾角60〜700,届查明断层。

(12)F3断层

正断层。

位丁W区之中,总体走向N巳北端逐渐转向NN由向,倾向SE,走向长度约1.5km,落差在0〜502间,倾角50〜58o,届查明断层。

1.2.4.3井田内褶曲构造

本矿褶曲不甚发育,仅存在一些宽缓的波状起伏。

F22层层以东的I、II小

区,地层倾角变化不大,一般在270左右;F22层层以西的m、IV小区,地层倾角则相对较为平缓,但沿走向也有一定的变化,北部宽缓,地层倾角在11〜210之

问,一般在170左右。

自第8勘查线向南〜-700m水平以深及F3以南的地段,地层倾角变陡,由210逐渐变为270,致使南部水平■宽度减小,地层走向也逐步拐向SE方向。

1.2.4.4井田内岩浆活动

区内岩浆活动不甚强烈,仅在矿井边缘有两个钻孔(6-1、12-7孔)见到。

6-1孔:

斑状花岗岩,厚度7.80m,侵入层位位丁本溪组顶部;12-7孔:

闪斜煌斑岩,厚度1E侵入层位在上石盒子组上部,下距3煤组约270mfc右。

根据已有资料分析,岩浆岩对矿井内煤层、煤质、瓦斯赋存影响的可能性较小。

从区域岩浆岩资料及本矿井的侵入层位可以推断,区内岩浆岩的侵入时代应届丁燕山期。

1.2.5井田水文地质情况

本矿范围内的地表水均届淮河水系,主要地表水系为涡河、武家河、涡兴河

等。

涡河是淮河北岸的一级支流,流经本矿西南边界,由西北流向东南汇入淮河。

涡河常年水深1〜2m汛期4〜8m3年、5年、10年一遇流量分别为1100m/s、1500m/s、1800ri3/s。

武家河是涡河的支流之一,由北向东南流经本矿西南部,涡兴河是武家河的支流之一。

涡河及武家河为中小型季节性河流,水文动态受气候因素控制,具雨源型特点,表现为洪水期,河水位上涨,流量急增,枯水期河水位大幅度下降,流量减小。

涡河在近40年的最局洪水位标局为30.45m,最大洪峰流量2480n3/s,地表水一般对矿井建设及矿床开采无影响。

1.2.5.1地下水含(隔)水层

矿内煤系地层均被新生界松散层所覆盖。

松散层厚度受古地形所控制,总休

趋势是自东向西逐渐增厚,两极厚度378.80〜445.40m,一般厚度为400mfc右。

按其岩性组合及区域资料对比,自上而下可划分出四个含水层(组)和三个隔水层(组)。

(一)第一含水层(组)

底板深度在31.30〜37.60m之间,一般为35时右。

含水砂层厚度为14.85〜26.00m,一般为20"右。

顶部近地表0.5m左右为褐灰色耕植土,埋深在5〜7m处富含钙质结核和铁铤质结核。

该层(组)主要由浅黄色细砂、粉砂及粘土质砂,夹2〜3层薄层状砂质粘土组成。

据供水总结抽水试验资料:

水位标高27.13〜29.22m,q=0.534〜1.536l/s.m,K=3.58〜8.35m/d,富水性中等。

矿化度0.299〜0.747g/l,全硬度为13.35〜23.38德国度,pK7.5〜8.35,氟含量0.4〜1.4mg/l,水温14〜16C,水质类型为HCO3-K+Na.Mg.O水。

(二)第一隔水层(组)

底板深度45.60〜53.40m,一般为50时右。

隔水层厚6.40〜15.80m,一般厚度10时右。

由浅黄色及浅棕黄色粘土及砂质粘土,夹1〜3层粉细砂及粘土质砂,富含钙质结核及铁铤结核。

分布稳定,隔水性能较好。

(三)第二含水层(组)

底板深度86.30〜104.60m,一般为90时右。

含水层厚度9.40〜28.50m,一股为20时右,由浅黄色细砂、粉砂及粘土质砂,夹5〜8层砂质粘土或粘土组成。

该含水层(组)砂层单层厚度小,变化大,一般砂层不发育。

据供水总结抽水试验资料:

水位标高24.46〜28.01m,q=0.099〜0.564l/s.m,K=0.98〜4.28m/d,富水性弱〜中等。

矿化度0.830〜1.51g/l,全硬度为16.17〜27.15德国度,pH值7.7〜8.30,氟含量0.8〜1mg/l,水温15〜17C,水质类型为HCO3-K+Na.Mg和SO4.HCO3.C1-K+N吏水。

(四)第二隔水层(组)

底板深度116.40〜142.30m,一般为120"右。

隔水层厚度12.80〜46.50m,一般为23时右,由棕黄、灰黄及棕红色砂质粘土及粘土,火1〜3层细砂及粘土质砂组成。

分布稳定,隔水性能好。

(五)第三含水层(组)

底板深度为260.20〜297.60m,一般为270"右,含水层厚度69.50〜124.10m,一股为100n^右,由深黄、棕黄、棕红、灰白色、中砂、细砂、粉砂及粘土质砂,夹5〜8层粘土或砂质粘土组成。

顶部一般夹有1〜2层细砂岩(盘),在195〜225m有1〜2层厚粘土可把该含水层组分为上下两段:

上段砂层较厚一般大丁50m,含

水较丰富。

据供水总结抽水试验资料:

水位标高14.56〜22.31m,q=0.491〜

0.890l/s.m,K=0.89〜3.90m/d,富水性中等。

矿化度0.791〜1.245g/l,全硬度为4.19〜10.01德国度,p血8.30,氟含量1.7〜1.8mg/l,水温18〜19C,水质类型为HCO3.Cl-K+N曲和HCO3.Cl.SO4-K+N型水。

经矿泉水指标测试结果,本层水中钥、碘、偏硅酸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

下段砂层较上段薄,一般厚度为20〜40m砂层泥质含量高,含水性比上部差。

据供水总结抽水试验资料:

水位标高22.61m,q=0.232l/s.m,K=1.25m/d,矿化度1.245g/l,全硬度为5.41德国度,p削8.45,氟含量2.62mg/l,水温17C,水质届为HCO3-K+Nffl水。

但水的矿化度、氟含量及色度多项指标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该层水不宜饮用。

(六)第三隔水层(组)

底板深度为374.80〜442.20m,一般为400"右,隔水层厚59.90〜128.40m,一般为95时右,由灰绿、棕红、灰白色粘土、砂质粘土及钙质粘土,夹4〜10层粉细砂及粘土质砂组成。

底部在6〜12线之间有泥灰岩分布,其厚度1.40〜32.30m,平均厚10.52m。

(七)第四含水层(组)

本含水层(组)直接覆盖在煤系地层之上,其厚度变化主要受古地形控制,含水层厚度0〜11.35m,平均厚3.43m。

其岩性较复杂,多为半固结及固结状砾石及粘土质砂组成。

分布极不稳定,只是在4线和10线局部地段呈透镜状分布。

据10(7)孔抽水试验资料:

水位标高33.312m,q=0.0327l/s.m,K=0.3424m/d,富水性弱。

矿化度3.16g/l,全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