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科学研究都极具专业性,决策者有必要多咨询专业人士意见,防止“政绩冲动”和“商业驱使”误导决策。
一切技术创新的目的都在于提升生活品质,理应多从人文领域寻求灵感启发和精神支柱,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
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内蕴着“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规律。
让科技的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摘编自刘根生《技术也可以“诗意盎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而设计出的“夜光自行车道”,路面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
B.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因为它们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且这两种价值交相映衬,相得益彰。
C.“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与传统观念里的钢筋水泥风格格格不入,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人的“诗意的栖居”。
D.“技术的诗意”,如同庖丁解牛那样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它并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技术和艺术分别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B.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钟世镇院士在标本制作方法上大胆创新,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恐惧顿失,兴趣盎然。
C.“技术的诗意”凝聚着尊重规律、以道驭术的“真”,凝聚着简约利物、惠而不费的“善”,凝聚着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美”。
D.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的原因并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B.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还应该有“诗性思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广、公共广场唯宽大是从,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C.技术创新理应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多些“技术的诗意”,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D.立足于“人的尺度”的科技之美,是愉悦源泉,也是巨大竞争力,这种美可观可触可感,会使“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早日实现。
【答案】1.C2.B3.D
【解析】
3.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立足于‘人的尺度’的科技之美,是愉悦源泉,也是巨大竞争力”说法有误,原文最后一段相关表述是“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
“会使‘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早日实现”也有误,文中相关表述是“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点睛:
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古以来,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仪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包括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南宋时,著名大儒朱熹撰写了《家礼》一书,其中依据古时礼仪,并参考北宋时司马光撰写的《书仪》,对士大夫的冠、婚、丧、祭四礼作了设计,而加冠、结婚、丧葬、祭祀,确是古代人们在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四件大事;
这四方面的礼仪,确是当时的家庭和家族所要践行的最重要的礼仪。
自南宋至清末的近千年间,中国传统的家族礼仪,即当时大大小小的家族所遵行的居家礼仪,大体依据着《朱子家礼》中的规定。
由于家族礼仪不仅有代代相承的基本面,也有不断演化的另一面,后世的人们仅凭古籍的文字记载往往不能真切地了解古代的礼仪。
东汉时,著名的大儒郑康成率先对先秦的《礼记》作了图注。
随后出现的同类著作有阮谌的《三礼图》,夏侯伏朗的《三礼图》,张镒的《二礼图》,梁正的《三礼图》,以及由隋文帝敕撰的《礼图》等。
五代时,聂崇义“博采众家,参以己意”,又纂成了一种《三礼图》。
随后,他又向宋太祖赵匡胤进呈了该书的修订本。
此后,配有图说的礼学著作才有所出。
例如,在南宋时,朱熹的学生杨复推出了《仪礼图》,布衣杨甲纂成了《六经图》。
到清代,由于进一步认识到庶民直至皇室都应依据礼仪图来行各种礼仪,并要根据礼器图来制作器皿,如果这些图画出现错误,便会误导整个社会,动摇皇朝的根基,因而清政府就直接组织了礼图的编绘。
在此期间,便出现了经乾隆皇帝御览的《钦定仪礼义疏》《礼器图》。
尽管这些配有图画的著作不免有若干差错,但因它们的作者几乎都是著名的礼学专家,从总体来说,经他们确认的图说都较为精确。
有了这些资料,后人对传统的家族礼仪便可有较为形象的认识。
除了上述阐明礼仪的图画外,还有一批更为生动的作品可以帮助后人认识传统的家族礼仪。
它们是自古代直至民国初期描绘民间日常生活的图画。
于明代、清代出版的很多小说、剧本等,如小说《西游记》《聊斋志异》,剧本《西厢记》《金钗记》等等,都有插图。
这些插图显示的是小说或戏剧的重要情节,其中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的各种礼仪。
到清代后期,随着近代新闻事业的逐步发达,多种图说社会新闻的画报先后问世。
其中最著名的是《点石斋画报》。
此外,较有影响的还有环球社的《图画日报》等。
由于各地的人们在践行各种家族礼仪时往往受到地方风俗的影响,这些画报的绘画者们所绘的是他们目击或熟悉的情况,其作品的有些细节未必符合传统的家族礼仪。
不过,这些图画有血有肉,描绘的常常是令人喷饭的社会趣闻,因而有较强的可读性。
在经历了唐代末年与五代十国的大动乱后,自古以来拥有大庄园的名门望族土崩瓦解,小家庭成为宋初基本的社会细胞。
后来,这些小家庭演化成了不同的家族。
这些家族陆续纂修本族的族谱,兴建本族的宗祠,并大多参照朱子《家礼》制订了本家的宗祠祭礼。
这些宗祠礼仪,以及家族在墓地举行的祭祀礼仪,无疑也成了传统家族礼仪的组成部分。
各个家族在纂修或生修族谱时都会将有关文字,直至绘制的有关图画,载入此类家族的史册。
(摘自《中国家族传统礼仪•前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有删改)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有助于人们具体认识传统家族礼仪”的一项是(
)
A.礼仪渗透到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南宋至清末的近千年间,大大小小的家族所遵行的居家礼仪,大体依据《朱子家礼》中的规定。
B.五代时,聂崇义又纂成了一种《三礼图》,随后,他又向宋太祖赵匡胤进呈了该书的修订本。
C.明、清出版的很多小说、剧本有描绘民间日常生活的插图,其中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的各种礼仪,如小说《西游记》,剧本《西厢记》等。
D.唐代末年与五代十国动乱后,出现了不同的家族。
这些家族在纂修或生修族谱时都会将有关文字,直至绘制的有关图画,载入此类家族的史册。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加冠、结婚、丧葬、祭祀是当时的家庭和家族所要践行的最重要的礼仪,这些礼仪是著名大儒朱熹依据古时礼仪,并参考司马光的《书仪》所设计的。
B.《礼记》《三礼图》《二礼图》《礼图》等图注和《钦定仪礼义疏》《礼器图》等图画,使后人能较形象地了解、认识古籍记载的传统家族礼仪。
C.清代后期,随着新闻事业的发达,出现了图说社会新闻的画报,如《点石斋画报》《图画日报》等,因而这些图画有血有肉,可读性也较强。
D.经历了唐代末年与五代十国的大动乱后的大大小小的家族陆续纂修本族的族谱,兴建本族的宗祠,大多参照朱子《家礼》制订了本家的宗祠祭礼。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朝时,尽管政府直接组织了礼图的编绘,且经几乎都是著名的礼学专家确认,但这些配有图画的著作也不免有若干差错。
B.乾隆皇帝御览《钦定仪礼义疏》《礼器图》的原因,是清统治者意识到错误礼仪图会误导整个社会,动摇清王皇朝的根基。
C.唐代末年与五代十国动乱后出现的一些小家庭的宗祠礼仪和家族墓地举行的祭祀礼仪,也成了传统家族礼仪的一部分。
D.《家礼》中对“冠”“婚”“丧”“祭”四礼设计的礼仪到现在都受到人们的推崇,是由其具有代代相承和不断演化的特点决定的。
【答案】4.A5.C6.D
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6.试题分析:
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是由其具有代代相承和不断演化的特点决定的”,不合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徽章
高军
他抬头看看妻子身上的制服,那左领口处的徽章,就像一只明亮的眼睛,直直地盯着他,他的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
妻子身材苗条,穿制服显得温柔中不失威严,但她下班后着便装其实更漂亮。
平时,妻子也是很喜欢下班后就换为便装的,这几天不知为什么,在家中一直穿着上班的服装。
他心中生出一种别样的感觉。
他知道,检察官主要是办理贪污贿赂犯罪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等案件的,妻子有时候也会在自己面前唠叨他的单位搞关口前移,查办、预防一起抓等创新工作,他听了也就听了,觉得都很正常。
妻子有时也会笑他:
“你也是我们的工作对象,为了这个家咱可不能搞贪腐那一套啊。
”他拍拍胸脯:
“我走到这一步容易吗?
你放心就是了。
”说实话,这些年他也希望自己再升一升,对一些诱惑也摇摆过。
但想到妻子的话,他还是把握住了自己,一直平平安安过下来。
他知道,妻子对他一直很放心。
否则妻子是不会开这种玩笑的。
生活中,妻子真正在乎的事情,从来不直接说。
妻子相信他能把握好,更主要的是知道不直接说更能给他留有尊严。
妻子穿着制服不换,他劝她说这样太拘谨了,休闲一点的服装穿着会更舒服一些。
妻子说:
“不拘谨,不行那我摘掉徽章,不就和普通服装一样了?
”说着,妻子真的摘掉徽章,用一块软布认真擦拭了一番,很随便的地放在电视机边一块小石头前,他看到斜靠在石头上的徽章仍然像眼睛一样直视着他。
又是几天过去,妻子每天回来总是先从制服上拿下徽章,习惯性地放在这块石头前。
当妻子多次重复这个动作后,他的心里再次咯噔了一下。
这块石头是前几天他到本县一个矿山检查时,矿长送给他的。
当时他很警惕,坚决不要。
他想千万别是什么贵重物品啊,那样岂不是要毁掉自己的前程?
矿长看透了他的心思,就告诉他:
“这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如果是,哪里会随便放在这里,你看看这里面是含有豆粒大小的零星玉料,但不值得解剖加工,所以并不值钱。
但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几个玉石点的排列有点像北斗星的形状,没舍得扔就随意放在这里了。
”他这才接过来,看了几眼,觉得是有点像北斗七星的形状。
他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里连电灯都没有,夏天晚上会在小场院里一边乘凉一边听大人指点天上的星星,他记得当时大人说的名字叫勺星。
回忆起少年时候的乡村生活,他感到对这块石头有了亲近感,于是矿长再次递给他时,就顺手拿回来随意放在了电视旁。
第二天,他安排秘书去找玉石部门进行了认真鉴定,秘书回来告诉他结果的时候有些吞吞吐吐,他生气地问:
“怎么啦?
实话实说就是了嘛!
”
秘书告诉他,据鉴定,这块石头价值百万以上。
他一下子呆住了,秘书告诉他,看着就是几个玉点,其实里面是很纯的一块好玉料,鉴定部门觉得这是特意加工而成的。
他惊出一身冷汗,马上小心地拿上这块石头,让秘书陪他来到矿长的办公室。
矿长正巧在,热情相迎。
他们坐下来,一边喝着茶水,一边随意聊着一些轻松的话题。
临走时他才拿出那块石头告诉矿长:
“我越看越不像北斗星的形状了,放在家里还碍手碍脚的,所以还是把它还给你吧。
”矿长一愣,无奈地笑笑,接过顺手放进了垃圾桶:
“觉得不像你直接扔了不就是了,还值得拿回来让我再费事?
”他笑笑说:
“谁的东西谁处理不就对了嘛。
路上秘书不说话。
他知道秘书心中存有疑惑,难道矿长真的会不知道这块石头的价值,随便当做一块普通石头扔掉了?
回到家中,妻子正在厨房做饭,他看到妻子今天已经穿上了便装,电视机旁也没有了妻子制服上徽章。
吃饭的时候,他对妻子说:
“在家中,你愿意穿制服就穿吧,我觉得那样显得更精神,特别是上面佩戴着徽章,还有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好看的……”
(摘编自2016年10期《百花园》)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前文写丈夫劝妻子在家里脱掉制服,结尾则写他劝妻子穿上制服,首尾呼应,暗示出丈夫在妻子的警醒下,已经改过自新,不想再贪腐下去。
B.第一段写主人公看到妻子的制服领口处的徽章像明亮的眼睛盯着他,他心里“咯噔了一下”,表明他隐约意识到收受石头的行为是不妥的。
C.妻子摘下徽章以后,把它放在了小石头前,小说写这个动作是“很随便地”,但其实这不是一个随便的行为,而是妻子故意把它放在那里的。
D.矿长把特意加工而成的价值百多万的石头,说成普通石头送给“他”,其实不怀好意——矿长想在将来的某一天检举“他”,进而毁掉“他”的前程。
E.小说中的秘书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人物,暗示出主人公“他”是个地位颇高的官员,同时这个人物也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故事不至于显得单调。
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妻子”这一人物心理与行为的变化过程。
9.小说以“徽章”为题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7.CEBAD
8.①看到丈夫拿回石头时,她感到担心,害怕丈夫贪腐,所以天天穿制服,予以警醒。
②当丈夫劝她穿休闲装时,她趁机摘下徽章,把它放在小石头前,进-步暗示丈夫不要贪腐。
③当看到丈夫把石头还了回去时,她放了心,于是不再穿制服,换上了便装。
9.①从情节结构上看,‘徽章”是小说的线索,小说以写“徽章”始,以谈“徽章”终,中间的情节也是“徽章”引出来的,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从主题表现上看“徽章”代表着一种责任,一种督促。
本小说就是借它来表现为官应接受监督、应认真自律的思想。
③从人物形象的刻画来看,徽章表现出妻子严正的立场以及高妙的工作和处事技巧,也表现了“他”警醒和自律的一面。
8.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概括。
概括“妻子”这一人物心理与行为的变化过程,主要围绕动作“穿制服”的变化,结合事物“石头”的去留等分析。
心理主要是从担心,害怕丈夫贪腐,暗示丈夫不要贪腐,放了心等。
9.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标题设置的好处。
理解标题的本义和象征义,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
‘徽章”是小说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徽章表现出妻子严正的立场以及高妙的工作和处事技巧,也表现了“他”警醒和自律的一面。
标题常见的作用:
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
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具有象征意义。
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寄托作者情感。
展开情节,前后呼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
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
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
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
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
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
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
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
”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
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图粉。
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
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10.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1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E.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12.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0.A11.AD
12.答案要点:
①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
②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
③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
④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
12.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虽然是谈自己的看法,但要注意从各材料中提取观点进行概括,不要抛离原文原文进行答题。
注意针对材料的重点从政府、人员、渠道和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
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材料的内容或观点,向外挖掘主要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本题貌似提出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概括材料的观点,注意提取各则材料的中心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廷机。
字尔张,晋江人。
万历十一年,以进土第二授编修。
累迁祭酒。
故事,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
久之,迁南京吏部右侍郎,署部事。
二十七年,典京察,无偏私。
尝兼署户、工二部事,综理精密。
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
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
时已进左侍郎,遂代郭正域视部事。
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馈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
廷机意右楚王,而微为正域解。
三十三年夏,雷震郊坛。
率同列条上修省事宜,复言今日阙失,莫如矿税,宜罢撤。
不报。
廷机遇事有执,尤廉洁,帝知之。
然性刻深,亦颇偏愎,不谙大体。
给事中王元翰等虑廷机且入辅,数阴诋之。
三十五年夏,廷推阁臣,廷机果与焉。
给事中曹于忭、宋一韩、御史陈宗契不可。
帝雅重廷机,命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廷机三辞始视事。
元翰及给事中胡忻攻之不已,帝为夺俸,以慰廷机。
已而姜士昌、宋焘复以论廷机被黜,群情益愤。
廷机求去不已,帝屡诏勉留,且遣鸿胪趣出,坚卧不起。
至四十年九月,疏已百二十余上,乃陛辞出都待命。
同官叶向高言廷机已行,不可再挽,乃加太子太保。
赐道里费,乘传,以行人护归。
居四年卒,谥文节。
廷机系阁籍六年,秉政止九月,无大过。
廷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