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备课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06115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备课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备课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备课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备课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备课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备课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备课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备课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备课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6)波状热:

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鲁斯菌病。

第二节疼痛

一、头痛

头痛通常是指头颅内、外各种性质的疼痛。

头痛的特点

(1)头痛发生的缓急:

急起的头痛,特别是第一次发生的剧烈头痛,原因常为器质性,

可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中暑、三叉神经痛、急性青光眼、急性脑血管疾病、牙原性头痛等。

急性头痛伴有意识障碍与呕吐者,青壮年应注意蛛网膜下腔出血;

老年人多注意脑出血。

慢性头痛进行性加剧并伴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者,常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

不伴颅内高压症的慢性头痛,以肌收缩性头痛与鼻原性头痛为多见。

慢性复发性头痛是偏头痛的特征之一。

(2)头痛的部位:

颅内或全身急性感染所致的头痛多为全头痛,呈弥散性,较少放射,随感染的缓解而好转。

伴颈部剧烈疼痛和脑膜刺激征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侧性头痛见于偏头痛、丛集性头痛与脑神经痛。

颅外病变(眼、鼻、耳、牙原性头痛)为浅在性头痛,位于刺激点或受累神经分布的区域内。

颅内病变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肿瘤等引起的头痛常较弥散与深在,其部位不一定与病变部位相符合,但疼痛多向病灶侧的外面放射。

(3)头痛的性质:

血管性头痛多为胀痛、搏动性痛。

脑神经痛多为电击样、烧灼样或

刺痛性质。

肌收缩性头痛多为重压感、紧箍感。

颅内高压性头痛多属深在性,呈胀痛、钻痛、牵拉痛、转动性痛等。

神经官能性头痛性质不一、部位不定,或弥漫全头部。

(4)头痛的程度:

头痛的程度和病情轻重之间通常无平行的关系,而可能与患者对痛

觉的敏感性有关。

一般以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脑膜刺激所致的头痛最为剧烈。

有时神经官能性头痛也可相当剧烈。

眼原性、鼻原性、牙原性头痛多为中度。

脑肿瘤的头痛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可能为轻度或中度。

(5)头痛发生时间与规律:

颅内占位性病变所致头痛常在晨间加剧,与睡眠后颅内压

相对增高有关。

高血压性头痛也常于晨间较剧,其后逐渐减轻。

由于睡眠中鼻窦内脓液积蓄,副鼻窦炎可出现有规律的晨间头痛。

丛集性头痛往往于夜间发作。

眼原性头痛在长时间阅读后发生。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持续数秒至1~2min,骤发骤止。

偏头痛的特点是头痛呈周期性反复发作,多于上午发生,持续数小时至1~2日。

脑肿瘤所致头痛通常为慢性进行性,早期可有或长或短的缓解期。

脑外伤性头痛有明显的发病日期。

神经官能性头痛以病程长、明显的波动性与易变性为特点。

(6)激发、加重或缓解头痛的因素:

对提示诊断常有帮助。

如摇头、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使颅内压增高的动作,常使脑肿瘤与脑膜炎的头痛加剧。

神经官能性头痛因精神紧张、焦虑、失眠等诱发或加重。

丛集性头痛因取直立位而减轻;

腰椎穿刺后的头痛则因直立位而加重。

颈肌急性炎症时的头痛因颈部运动而加重;

而与职业有关的颈肌过度紧张所致头痛则在颈部活动后减轻。

组胺试验可诱发丛集性头痛;

而麦角胺可使偏头痛缓解。

头痛的伴随症状

(1)伴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与头痛同时出现者,常为急性感染、中暑等;

急性头痛后出现体温升高,可见于脑出血、某些急性中毒、颅脑外伤等。

(2)伴剧烈呕吐:

常见于颅内高压症,如脑膜炎、脑炎、脑瘤等;

偏头痛在呕吐后头痛明显减轻。

(3)伴剧烈眩晕:

见于小脑肿瘤、小脑脑桥角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基底型偏头痛等。

(4)伴神经精神症状:

急性头痛可见于颅内急性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氧化碳中毒等;

慢性进行性头痛须注意脑肿瘤。

慢性进行性头痛如突然加剧,神志逐渐模糊,提示有发生脑疝的危险。

(5)伴视力障碍:

多为眼原性(如青光眼)和某些脑肿瘤。

短暂的视力减退可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作或偏头痛发作开始之时,偏头痛发作开始时可有闪光、暗点、偏盲等先兆。

(6)伴癫痫发作:

可见于脑血管畸形、脑寄生虫囊肿、脑肿瘤等。

(7)伴神经官能症症状:

见于神经官能性头痛。

二、胸痛

胸痛主要由于胸部(包括胸壁)疾病所引起,有时腹腔疾病也可引起胸痛

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疼痛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或剑突下。

三、腹痛

腹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症状之一。

系由腹部或腹外器官疾病所引起,可为急性或慢性。

.腹痛的部位:

腹痛的部位常为病变的部位。

如胃痛位于中上腹部;

肝胆疾患疼痛位

于右上腹;

阑尾炎疼痛常位于McBurney点;

小肠绞痛位于脐周;

急性盆腔炎症、结肠绞痛常位于下腹部;

膀胱痛位于耻骨上部。

但某些疾病如早期急性阑尾炎、肺炎球菌肺炎、心肌梗死等则不尽然。

也有疼痛可为广泛性与不定位性,如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腹膜粘连、血卟啉病、结缔组织病所致的腹痛。

腹痛的性质与程度:

消化性溃疡常呈周期性、节律性中上腹刺痛或灼痛,如突然呈剧烈的刀割样、烧灼样持续性疼痛,可能系并发急性穿孔;

胆绞痛、肾绞痛、肠绞痛也相当剧烈,病人常呻吟不已、辗转不安;

剑突下钻顶样痛是胆道蛔虫梗阻的特征;

持续性广泛性剧烈腹痛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脊髓痨胃肠危象表现为电击样剧烈绞痛;

肝癌疼痛多呈进行性加剧;

肠寄生虫病多呈发作性隐痛或绞痛;

结肠病变常呈阵发性痉挛性痛,排便后常缓解;

直肠病变常伴里急后重;

慢性肝炎因包膜牵张常表现为肝区胀痛;

幽门梗阻时上腹痛于呕吐后减轻或缓解。

第三节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严重时出现鼻翼扇动、发绀、端坐呼吸及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

类型

(1)吸气性呼吸困难:

由于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炎症、水肿、肿瘤或异物等引起狭窄或梗阻所致。

其特点是吸气显著困难,高度狭窄时呼吸肌极度紧张,胸骨上窝及锁骨上窝、肋间隙、腹上角在吸气时明显下陷(称为“三凹征”),常伴有频繁干咳及高调的吸气性哮鸣音。

(2)呼气性呼吸困难:

由于肺组织弹性减弱及小支气管痉挛、狭窄所致。

呼气时气流

在肺泡和细支气管的阻力最大。

其特点是呼气显著费力、延长而缓慢,常伴有广泛哮鸣音。

常见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等。

(3)混合性呼吸困难:

由于广泛性肺部病变使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所致。

表现为呼气与吸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增加。

见于广泛性肺纤维化、大片肺不张、重症肺炎、大量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等。

左心功能不全所致呼吸困难其特点是劳动时发生或加重,休息时缓解或减轻;

仰卧位时加重,坐位时减轻.当左心功能不全时,因为肺淤血,常常会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多在夜间睡眠中发作,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一般认为是由于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使冠状动脉收缩,支气管痉挛,心肌供血不足,肺通气量下降,以及卧位时肺活量减少、下半身静脉血回流增加,致肺淤血加重之故。

发作时病人常在睡眠中突感气闷或气急而惊醒,被迫坐起。

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消失;

重者可有气喘、面色灰白、发绀、出汗、咯粉红色泡沫痰,双肺有哮鸣音及(主要是中、下部)湿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等。

这种阵发性呼吸困难称为“心原性哮喘”,可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左房室瓣狭窄等。

伴咯粉红色泡沫样痰见于急性肺水肿。

第四节咳嗽与咯痰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借助咳嗽可将呼吸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和从外界进入呼吸道内的异物排出体外。

咯痰是将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借助咳嗽反射而排出口腔外的动作,属病态现象。

一、病因

咳嗽:

1呼吸道疾病;

2胸膜疾病;

3心血管疾病;

4中枢性因素。

二、问诊要点:

1.咳嗽的性质2.咳嗽出现的时间与节律3.咳嗽的音色4.痰的性质与痰量:

支气管扩张与肺脓肿患者痰量多时,痰可出现分层现象:

上层为泡沫,中层为浆液或浆液脓性,下层为坏死性物质。

5.伴随症状

三、检查要点

第五节 咯血

喉部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称咯血。

咯血量每日十数口至100~900ml者属小量咯血;

每日咯血量200~500ml者属中量咯血;

每日咯血量超过500ml者属大量咯血。

肺部疾病;

支气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

其它。

二、问诊要点

1病史;

2卡血量及其性状:

咯血量较大而骤然停止,可见于支气管扩张,因出血来自支气管动脉系统,压力高,出血量常较多;

但动脉壁弹性好,收缩力强,可较快止血。

第六节恶心与呕吐

恶心是一种上腹部的特殊不适、急迫欲呕的感觉,常伴有头晕、流涎、脉搏缓慢、血压降低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常为呕吐的先兆,但也可单独出现。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

当腹腔内感觉神经受到刺激,特别是腹腔内脏病变侵及腹膜时,

可引起反射性呕吐。

其特点是有恶心先兆,呕吐后并不感觉舒适。

此外,恶心呕吐是急性

肠梗阻的主要症状,伴有肠绞痛、停止排便与排气为其特点。

颅内压增高所致呕吐呈喷射性,常无恶心先兆,吐后不感觉轻松;

胃肠梗

阻引起的呕吐多剧烈;

呕吐物呈咖啡色,混有食物

残渣,多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并发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胃癌和出血性胃炎等。

第七节呕血与黑便

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

胃内或返流入胃内的血液经呕吐从口腔排出称为呕血;

血液在肠道内停留过久,经硫化物作用而生成硫化铁,随粪便排出使之成为黑便。

1.消化系统疾病2.血液病3.急性传染病

二、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失血量与速度,同时和病人的

年龄、心肾功能等全身情况有关。

一般说来,病人多先有恶心,然后呕血,继而排出黑便。

门以上(食管或胃)的出血常以呕血为主,幽门以下(十二指肠及以下部位)的出血则以黑便

为主,但并非绝对。

出血虽在幽门以下,但出血量大,血液可逆流入胃,也可表现为呕血;

血虽在幽门以上,但量少,则可仅表现为黑便。

一般呕血均伴有黑便,而黑便并不一定伴

呕血。

当成人失血量超过400ml

时,可出现皮肤苍白、厥冷、头晕、乏力、出汗、脉快、心悸等失血性贫血症状;

如出血量大,超

过800~1000ml时,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脉搏细弱、呼吸加快、血压下降等急性周围循环

衰竭的症状。

三、问诊要点

伴左锁骨

上窝淋巴结肿大,应考虑胃癌与胰腺癌。

四、检查要点

失血量的估计:

上消化道出血量达到约20ml时,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当出血量达50~70ml以上,可表现为黑便。

如果出血量在400ml以内,由于轻度的血容量减少可很快被组织间液与脾脏贮血所补充,一般无其他症状;

当出血量超过400ml,失血又较快时,患者可有头晕、乏力、心动过速和血压偏低等失血性贫血症状;

失血超过800~1000ml时,可出现失血性休克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

第八节腹泻

肠粘膜分泌旺盛与吸收障碍、肠蠕动过快,致排便次数增加、粪质稀薄或含有异常成分者称为腹泻。

1.急性腹泻

(1)急性肠疾病

(2)急性中毒(3)急性全身性感染

2.慢性腹泻

(1)消化系统疾病

(2)全身性疾病

1.急性腹泻:

起病急骤,每天排便可达10次以上,粪便量多而稀薄,常含病理成分,如

致病性微生物、食入的毒性物质、红细胞、脓细胞、大量脱落的肠上皮细胞、粘液等,排便时常

伴腹鸣、肠绞痛或里急后重。

2.慢性腹泻:

起病缓慢或起病急而转为慢性,病程在两个月以上。

大多每天排便数

次,伴有或不伴有肠绞痛,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常含有病理成分。

霍乱、急性砷

中毒,粪便呈米泔水样;

伤寒粪便常呈稀糊状;

白色念珠菌性肠炎粪便常呈蛋清样;

伪膜性肠

炎粪便量多,呈蛋汤样。

粘液血便或脓血便可见于细菌性痢疾、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

肠癌、结肠血吸虫病、嗜盐菌食物中毒等。

阿米巴痢疾粪便常呈暗红色果酱样。

第九节  黄疸

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致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渗入组织,使巩膜、粘膜和皮肤等发生黄染称为黄疸。

当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在17.1~34.2μmol/L之间,临床上尚未出现黄疸者,称为隐性黄疸;

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临床上出现黄疸者,称为显性黄疸。

一、黄疸的类型、病因及临床特点

正常人胆红素的生成、转化与排泄保持动态平衡,当这种平衡遭到破坏时,就出现黄

疸。

胆红素代谢有3个环节:

红细胞被破坏和分解,成为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

肝细

胞将其摄取并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胆红素的排泄。

(一)溶血性黄疸

临床特点

(1)急性溶血:

症状常严重,表现为寒战、高热、头痛、呕吐等:

常有血红蛋白尿,严重病例可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

(2)慢性溶血:

多为遗传性与家族性。

多呈轻度黄疸,常有脾肿大与不同程度的贫血。

(3)由于非结合胆红素增加,结合胆红素形成也增加,但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之比值

<20%;

肠道尿胆原形成增加,粪中粪胆素增加,粪色加深;

因肝功能减弱,处理大量从肠道吸收回肝内的尿胆原能力减弱,致尿中尿胆原增加,但尿中无胆红素。

(4)溶血性贫血的表现:

如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红系细胞增生旺盛等。

(二)肝细胞性黄疸

由于肝细胞受损,处理胆红素代谢的能力下降,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

另一方面,因肝细胞坏死或胆汁排泄通路受阻,转化成的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加。

从而出现黄疸,称为肝细胞性黄疸。

(1)常有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病例有出血倾向。

(2)肝功能试验阳性。

(3)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加。

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不定,<20%或>20%。

(4)尿中尿胆原与粪中粪胆素的多少,取决于肝细胞损害与毛细胆管阻塞的程度:

在肝细胞损害程度相似的情况下,如毛细胆管阻塞严重,则粪便中粪胆素与尿中尿胆原均减少,如毛细胆管阻塞较轻,则粪便中粪胆素尚可正常,尿中尿胆原排量增多。

(5)尿中胆红素定性试验阳性。

(三)阻塞性黄疸

各种原因使肝内或肝外的胆管发生阻塞,其上方的胆管内压力增高,胆管扩张,引起肝内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入血所致的黄疸称为阻塞性黄疸。

(1)血中胆酸盐增高,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皮肤瘙痒;

刺激迷走神经,使心率减慢。

(2)血清结合胆红素增多,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40%。

(3)粪便中粪胆素减少(不完全梗阻)或消失(完全梗阻),致粪色变浅或呈灰白色。

(4)尿中尿胆原排泄量减少(不完全梗阻)或消失(完全梗阻),但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色深。

(5)血清碱性磷酸酶(胆汁淤滞指示酶)明显增高。

伴随症状

(1)伴寒战、高热:

要考虑胆囊炎、胆管炎、溶血性贫血、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疟疾、肺炎球菌肺炎、肝脓肿等。

(2)伴腹痛:

持续性右上腹痛可见于肝癌、肝脓肿;

阵发性右上腹绞痛常为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

轻度肝区痛常见于病毒性和中毒性肝炎。

(3)伴消化道出血:

可见于肝硬化、重型肝炎、急性出血性胆管炎、壶腹癌等。

(4)伴肝肿大:

肝脏质地稍硬者见于肝炎、急性胆道感染等,肝质硬者见于肝硬化,有时也见于肝脓肿;

肝质硬、表面不平、有多数结节或大块隆起者,常见于肝癌。

(5)伴胆囊肿大:

主要见于肝外阻塞性黄疸,如胰头癌、壶腹癌、胆总管癌等。

(6)伴脾肿大:

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遗传性溶血性疾病、疟疾、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7)伴腹水:

可见于重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等。

(8)伴恶病质:

可见于肝癌、胰头癌、胆总管癌、壶腹癌、晚期肝硬化等。

皮肤:

呈浅柠檬色者多属溶血性黄疸,金黄色或橘黄色者多为肝炎所致的黄疸;

暗黄色或黄绿色者常见于长期阻塞性黄疸,是由于部分胆红素转化为胆绿素所致。

第十节抽搐

抽搐是指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肌的不自主的发作性痉挛,常引起关节的运动或强直,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全身性抽搐呈现全身骨骼肌痉挛,其典型表现为病人突然意识模糊或丧失、两跟上翻或斜视、双手握拳、全身强直,持续半分钟左右;

继而四肢发生阵挛性收缩、口吐白沫、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皮肤先苍白后发绀,持续数分钟后自行停止,也有反复发作呈持续状态。

亦有仅表现为持续性强直性痉挛,伴肌肉剧烈的疼痛,见于破伤风病人。

见于感染性疾患,如小儿的急性感染,但也可见于胃肠功能紊乱、重度失水等。

注意抽搐也可引起体温升高。

(2)伴高血压:

见于高血压病、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铅中毒等。

(3)伴脑膜刺激征:

可见于各种原因的脑膜炎、脑膜脑炎、虚性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4)伴瞳孔扩大、意识障碍、舌咬伤与大小便失禁:

见于癫痫大发作而不见于癔病性抽搐。

(5)伴肢体瘫痪者:

见于脑血管疾病。

(6)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特殊苦笑面容者:

是破伤风。

(7)发作前有剧烈头痛:

可见于高血压、急性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外伤、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第十一节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是由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受损所引起的。

人类意识活动包括“觉醒状态”及“意识内容”两个方面。

意识清晰者指对外界及自身的认知能力,最基本的就是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定向力(判断能力);

对自身的认知即自知力,包括对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身份等的确认。

意识内容是指精神活动,即知觉、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情感、记忆、意志活动等心理过程。

意识障碍是指病人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辨认能力及反应能力的减退或丧失,或者说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刺激缺乏作出有意义的反应的能力。

1.觉醒障碍这类意识障碍以觉醒状态改变为主,可分为三种类型。

(1)嗜唾:

是一种病理性倦睡。

表现为持续性的、延长的睡眠状态,但当呼唤或推动病人的肢体时,病人可立即转醒,并能进行一些简短而正确的交谈,或执行一些命令,如活动肢体、伸舌、用眼睛追逐物品等。

然而刺激一旦撤除,又迅速入睡。

临床上很常见,可以是严重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

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或器质性脑病的早期。

(2)昏睡:

是一种比嗜睡深而又较昏迷稍浅的意识障碍。

昏睡时觉醒水平、意识内容及随意运动均减弱至最低限度。

对呼唤或推动病人肢体已不能使其觉醒,但给予强烈的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缘内侧可使其眼睛睁开。

但觉醒反应是不完全的,意识仍不清,反应迟钝;

且反应时间持续很短,很快又进入昏睡状态。

昏睡时可见到运动性震颤、肌肉粗大抽动、不宁或刻板的动作、强握和吸吮反射,而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及腱反射存在。

(3)昏迷:

病人的觉醒状态、意识内容及随意运动严重丧失。

是意识障碍最严重的阶段,也是病情危急的信号。

任何强大的刺激均不能使之清醒。

按其程度大致可区分为,①浅昏迷:

意识大部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

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可存在。

②深昏迷:

意识全部丧失,强刺激也不能引起反应。

肢体常呈弛缓状态,深、浅反射均消失。

偶有深反射亢进与病理反射存在。

机体仅能维持呼吸与血循环功能。

2.意识模糊

3.意识内容障碍

(1)谵妄:

又称急性精神错乱状态,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

表现为意识内容清晰度降低,伴有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和精神运动性行为。

病人对客观环境的认识能力及反应能力均有轻度下降,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对时间、地

点、人物的定向力完全或部分发生障碍;

有感觉错乱(幻觉、错觉)、精神紧张、恐惧、躁动不

安、言语杂乱。

无动性缄默症:

为脑干上部或丘脑的网状激活系统损害所致,大脑半球及其

传出通路无病变。

临床主要表现为缄默不语或偶可用单语小声答话,安静卧床,四肢不能运

动,对疼痛刺激多无逃避反应,系由“意识内容”丧失所致。

病人能注视检查者及周围的人,

存在“睡眠—觉醒”周期。

检查见肌肉松弛,无锥体束征。

大小便失禁。

③持续性植物状态:

亦称慢性植物状态(植物人间),近年来还有的称“植物人”、“植物症”。

是由于严重的脑部损

害后缺乏高级神经活动而长期存活(持续在3个月甚至1年以上)的一种状态,即仅有躯体

的生存而缺乏智力与社交活动。

病人处于觉醒状态,无意识内容活动,无自主性运动。

眼睛

睁开,眼球无目的地活动,不会说话,不能理解别人的言语;

对疼痛等有害刺激可引起肢体的

屈曲性回缩,常有咀嚼、磨牙动作,把食物放入口中可以吞咽。

这类病人共同的特点是失去

了大脑皮质的功能,其病变部位在大脑皮质、皮质下结构、脑干或同时受累。

其预后大多死

于并发症,仅少数病人可望恢复。

件随症状先体温升高后有意识障碍,可见于急性感染如病毒性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斑疹伤寒、伤寒、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脑型疟疾、肺炎球菌肺炎等;

先有意识障碍后有

体温升高,可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伴呼吸缓慢,是呼吸中枢

受抑制的表现,可见于吗啡、巴比妥类、有机磷农药等中毒,银环蛇咬伤。

伴深大呼吸及呼出

特殊气味则要注意肝昏迷、尿毒症等。

主诉

迫使病人就诊的最主要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为主诉。

2.深部触诊法用一手或两手重叠由浅入深、逐渐加压,触摸深部脏器或病变,可更精

确地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

深部触诊法主要用于腹部检查。

根据检查目的和手法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深部滑行触诊法:

瞩病人张口平静呼吸,或与病人谈话以转移其注意力,尽量使腹

肌松弛。

医师以并拢的二、三、四指末端逐渐压向腹腔的脏器或包块,并连同该处的腹壁皮

肤一起,在被触及的脏器或包块上,作上下左右的滑动触摸。

如为肠管或条余状包块,则应

作与长轴相垂直方向的滑动触摸。

深部滑行触诊法主要适用于腹腔深部包块和胃肠病变的

检查。

(2)双手对应触诊法:

右手置于被检查部位,左手置于被检查脏器或肿块的背部,左手

将被检查脏器或脚块推向右手,此时右手趁脏器或肿块被固定且更接近于体表的机会认真

触摸。

双手对应触诊法主要适用于肝、脾、肾、子宫、腹腔肿块的检查。

(3)深压触诊法:

以一两个手指在腹壁上逐渐用力按压,深入触摸腹腔深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