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走进化学世界中考真题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走进化学世界中考真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走进化学世界中考真题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吹灭蜡烛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C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D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的明亮程度
A.AB.BC.CD.D
【答案】C
A、主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属于解释与结论;
B、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属于解释与结论;
C、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属于设计实验方案;
D、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的明亮程度,属于实验现象的分析;
故选C.
3.学习化学过程中需要经常做实验。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闻气味B.倾倒液体C.取粉末D.过滤
【答案】B
试题分析:
根据实验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A、闻气味:
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要在瓶口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故A不正确;
B、倾倒液体时,取下瓶盖,要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故B正确;
C、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故C不正确;
D、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液体,不能直接倒入漏斗内,且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故D不正确。
故选B
考点:
嗅闻气体的方法,液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实验室里几种物质在互相谈论着。
你认为它们的叙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试管:
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
B.浓硫酸:
我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增加了
C.灯泡:
我通电后发光了,给学生带来光明
D.铁钉:
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空气中生锈了
A、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浓硫酸:
我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增加了,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把空气中水蒸气吸收到硫酸溶液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灯泡发光只是由电能转化为光能,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铁钉:
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空气中生锈了,铁生锈后有新物质铁锈生成,是化学变化,故正确。
5.关于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探究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将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不变浑浊,说明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呼出气体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呼出气体中不含氧气
C.空气不能在干燥玻璃片上形成水雾,说明空气中不含有水蒸气
D.对着干燥玻璃片哈气形成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增多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将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变浑浊,是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体积分数为0.03%),不能说明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错误;
B、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呼出气体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是因为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不能说明呼出气体中不含氧气,错误;
C、水蒸气遇冷能凝结成水雾,空气不能在干燥的玻璃片上形成水雾,不能说明空气中不含有水蒸气,错误;
D、水蒸气遇冷能凝结成水雾,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形成水雾,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增多,正确。
6.下列仪器中,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有
①试管②集气瓶③瓷质蒸发皿④量筒⑤烧杯⑥燃烧匙⑦石棉网
A.①④⑤⑥⑦B.①③⑥⑦C.①③⑤⑥⑦D.①②③⑤⑥
:
①试管②集气瓶③瓷质蒸发皿④量筒⑤烧杯⑥燃烧匙⑦石棉网.中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
试管、瓷质蒸发皿、燃烧匙、石棉网;
集气瓶、量筒不能用于加热;
烧杯可垫石棉网加热.
7.利用数字化实验可以形象地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
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固体发生反应,瓶内气压的变化如曲线所示。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①表示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B.b点表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已停止
C.等质量碳酸钙粉末产生的CO2的质量最多
D.对比分析点c、d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粉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A、曲线①气压增大加快,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较快,表示的是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错误;
B、b点时气压还在上升,表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还在进行,错误;
C、等质量碳酸钙无论是粉末状还是块状,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相同,只是反应速率不同而已,错误;
D、对比分析点c、d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粉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正确。
8.成语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积土成山B.木已成舟C.死灰复燃D.海市蜃楼
A、积土成山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木已成舟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海市蜃楼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C。
【点睛】
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过滤B.
倾倒液体C.
点燃酒精灯D.
移走蒸发皿
A.过滤操作中注意事项较多,可总结为:
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液面低于滤纸边远、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烧杯尖嘴靠在玻璃榜上、玻璃棒下端靠在三层滤纸的中间、漏斗下端靠在烧杯的内壁上,无玻璃棒引流,故A错误;
B.液体药品的取用时,瓶口紧挨、标签朝向手心、瓶塞倒放,故B正确;
C.酒精灯使用中经常要注意:
二查二禁一不可,包括查灯芯是否齐整、酒精是否适量、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就酒精、不可吹灭等,故C错误;
D.移走加热的蒸发皿需要用坩埚钳完成,以防烫伤,故D错误;
故选B。
10.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
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
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
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白烟,就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颗粒,而不是液态石蜡,故A的说法不正确;
B、子火焰能够燃烧是因为,蜡烛中主要物质的沸点较低,而不是熔点低,故B的说法不正确;
C、导气管太长,石蜡蒸气因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试验不会成功。
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故C的说法正确;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故D的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1.醋酸CH3COOH是一元有机酸,具有酸的通性.现取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和醋酸溶液等质量,分别放在甲乙两只烧杯中,各加入相等质量的镁粉,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为6:
5.则甲乙烧杯中的反应情况可能是( )
A.甲和乙中金属都过量
B.甲和乙中酸都过量
C.甲中酸过量,乙中镁过量
D.甲中镁过量,乙中酸过量
A、甲和乙中金属都过量,则两种质量相同的酸完全反应,因此设酸的质量都为m,生成的氢气分别为x、y,则:
显然二者的质量比不是6:
5,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B、甲和乙中酸都过量,说明镁完全反应,镁的质量相等,产生的氢气应该相等,说法错误;
C、镁的质量相等,产生的氢气应该相等,而甲中酸过量,则镁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多;
乙中镁过量,则镁没有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少,因此可以符合6:
5,说法正确;
故符合题意;
D、镁的质量相等,产生的氢气应该相等,而甲中镁过量,则镁没有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少;
乙中酸过量,则镁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多,因此不符合6:
故选C
本题考查了金属与酸反应情况的分析,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量的分析计算。
12.下列实验操作所产生的现象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不同的是
A.给水通直流电B.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C.将大理石和稀盐酸混合D.向铁粉中滴入稀盐酸
A、给水通直流电,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气泡产生,错误;
B、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沉淀产生,正确;
C、将大理石和稀盐酸混合,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错误;
D、向铁粉中滴入稀盐酸,铁与稀盐酸反应有氢气产生,错误。
13.如图表示初中化学常见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点燃酒精灯B.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读出液体的体积D.
液体的取用
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
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考查化学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化学实验操作。
14.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A、野火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燃料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过程中发生了生石灰与水、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形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15.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含量降低,故曲线①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故错误;
B、反应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反应,故正确;
C、蜡烛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故错误;
D、当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蜡烛就熄灭,故错误。
16.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树根“变”根雕B.葡萄“变”美酒C.玉石“变”印章D.机器人“变”形
A、树根“变”根雕,本身的物质没有变,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葡萄“变”美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C、玉石“变”印章,本身的物质没有变,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机器人“变”形,本身的物质没有变,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17.壹元钱的硬币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
就这些同学的“认为”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B.观察C.假设D.做结论
A、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而不是实验,故A不正确;
B、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而不是观察,故B不正确;
C、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故C正确;
D、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而不是做结论,故D不正确。
18.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磨杵成针B.积土成山C.木已成舟D.死灰复燃
A、磨杵成针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积土成山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木已成舟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9.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液体喷出B.
污染试剂
酒精溅出D.
读数偏大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会导致液体沸腾喷出伤人,故A正确;
B、使用胶头滴管时,用自来水冲洗,会使滴管沾有自来水,自来水中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所以能污染试剂,故B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发生火灾,故C错误;
D、用量筒量液读数时,视线偏高(俯视)会导致读数偏大;
故D正确;
20.下图所示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冰雪融化B.
燃料燃烧C.
橙子榨汁D.
品红溶液
A、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燃料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苹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