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最新版Word下载.docx
《心理学最新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最新版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身体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旁边。
儿童大肌肉运动觉成熟较早,刚入学时就有相当发展,但小肌肉运动觉发展较迟,还未发展好。
感觉的基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
刚刚能引进感觉的一定刺激强度值叫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阈限则是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也叫感觉的下阈。
感受性与实践
人的各种感受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别。
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由于长期使用某一感官,使得相应的感受性也逐渐提高。
为什么感受性可以训练提高?
这是因为人的感受器本身的结构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感觉器官的感受性遵循“用进废退”的规律。
(二)刺激与感觉变化
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
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联觉是一种感觉的刺激引起了另一种感觉,是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现象叫作感觉的后效。
肤觉的痛觉后效特别明显,视觉的后效也很显著。
视觉后效即是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有两种:
正后像和负后像。
知觉的特征
(一)相对性(选择性)
根据客观事物间的相对关系来进行选择的特性叫知觉的相对性
容易成为图形的刺激物有如下特点:
结构有一定的规律性;
有鲜明的较为封闭的轮廓线
在刺激强度上与背景形成明显的对比;
知觉者熟悉的或是有意义的
(二)整体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部分或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关系。
(三)理解性
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
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影响对同一对象的知觉。
(四)恒常性
人们在剌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主要有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等。
恒常性的存在能使人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社会知觉:
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投射效应、社会刻板效应
错觉:
是错误的知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观察是对特定事物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使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观察能力是小学儿童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研究、创造和发明的重要基础。
观察活动包含三个要素:
有预先的目的和任务;
观察过程中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参与;
观察时有非常稳定的注意力来组织知觉,时间较为持久,观察结果倾向于系统、全面和准确。
(一)小学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儿童只看到图画中的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儿童看到了各个对象之间能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
(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儿童能认识各个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的因果关系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认识整幅画的内容,依据图画中所有事物的全部联系,完整地把握对象的总体,理解图画主题
小学儿童观察发展的阶段性,在很大程度上收到图画内容的影响。
(二)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顺序性3、观察的精确性4、观察的深刻性
小学一年级儿童观察品质各方面的水平都较低,经过两年的教育和训练,到小学三年级时,儿童观察品质已有明显的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的培养:
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2)记忆的种类、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基本环节: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记忆的品质:
识记的敏捷性;
保持的持久性;
记忆的精确性;
记忆的准备性
记忆的种类:
1、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
2、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方式不同)
3、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
的不同)
4、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根据记忆的时间不同)
(记忆保持一分钟)(记忆保持一分钟乃至终身)
注意
信息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的记忆是在学前记忆发展的基础上,在小学教育的要求下,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
由无意识记忆为主到有意识记忆;
由机械记忆大有意义记忆。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直观形象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
特征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
归类比较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
自编提纲记忆法;
定位法
保持就是记忆的规律,或称为如何帮助学生记忆
(一)保持材料由偏重于具体类型发展到抽象类型
1、具体材料的保持优于抽象材料的保持
2、具体材料和抽象材料保持的差别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小
(二)保持时以视觉加工为主
(三)逐渐使用复述策略来保持信息
识记:
按目的任务分为:
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按材料性质分为:
意义识记、机械识记
影响识记的因素:
活动的目的任务和性质、材料的数量和性质、不同分析器活动、知识经验和意识倾向
再认与回忆的区别:
东西是否在面前
(3)想象及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
表象:
是个体头脑里所保持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映象。
想象产生需要两个条件:
表象、运用智力
想象的功能:
预见功能;
补充功能;
代替功能;
调节功能
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把想象分为:
无意想象(梦)和有意想象
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像、创造想象和幻想
模拟事物形象、模拟事情发生,以及在头脑中做实验的能力,我们就称之为想象力。
想象力的培养:
1)临摹仿效
想象力的培养、模仿往往是第一步。
正如你临摹字帖,天长日久就可以写好字。
模仿是一种再造想象。
2)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发展想象力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没有知识和经验的想象只能是毫无根据的空想,或者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
生活经验的多寡,直接影响到想象的深度和广度。
3)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优良心理品质
巴尔扎克曾说过: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应该都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
4)参加创造活动
创造活动特别需要想象,想象也离不开创造活动,因此,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是培养想象,特别是创造想象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5)培养正确幻想
(4)思维的类型、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与间接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的类型:
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按思维内容分)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以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
4、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程度)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方法,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
思维品质:
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创设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氛围
3、加强发散性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
4、陶冶创造型的人格
1、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的情景
2、丰富学生必要的感性知识经验
3、引导或指导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5)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创造性及其培养
问题解决:
是指已有条件与所要达到目标之间存在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知识表征的方式(知觉情境---发生问题的客观情境及问题的表述方式)
2、迁移作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3、原型启发
4、定势的影响
5、功能固着
6、动机和情绪状态
7、个性特征
中等强度动机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动机强度是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①流畅性(再规定时间反应多)
②变通性(不墨守成规)
③创造性(独具慧眼,超越同辈)
高智商虽然不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它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高智商的人不一定有高创造力,有高创造力的人一定有高智商)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环境;
智力;
个性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6)注意及其规律的运用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指向性;
注意的集中性
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紧张度;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功能:
(一)选择功能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
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
(2)保持功能
外界信息输入后,每种信息单元必须通过注意才能得以保持,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很快消失。
因此,需要将注意对象的一项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中,一直到完成任务,达到目的为止。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有意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当转移。
注意的规律:
不随意注意的规律(无意注意):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运动变化,对比性)
2、人本身的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情感,个人期待,有机体状态)
前者是引起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随意注意的规律(有意注意):
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2、对兴趣的依从性
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4、对个性的依从性
注意与知觉的区别:
例子看电视时不断地换台进行选择是注意,停下看了就是知觉
提高注意力的方法:
1、静视——目了然2、行视——边走边看3、抛视——天女散花4、速视——疏而不漏5、统视——尽收眼底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情感的发展及其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①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客观事物是情感的源泉,人的需要是产生情感的中介。
随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关系的不同,人对客观事物就产生不同的态度,从而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
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或符合人的愿望的事物,就会引起愉快、喜爱等积极的情感;
凡是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的事物,就会引起难过、愤怒等消极情感。
至于那些与人的需要无关的事物,一般不能引起人的情感。
②情感是人对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
情感不同于认识过程,它以主观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当人们对客观事物采取肯定的态度时,就会体验到满意、喜悦、幸福等;
采取否定态度时,就会体验到悲哀、恐惧、愤怒等。
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①信号功能:
情感在信息交流中具有信号意义。
教师能以体验的方式表达出对自己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并对学生施加影响。
②调节功能:
情感在教育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引和维持方向的作用。
某些行为若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使人产生积极模仿与反复进行的趋向,而不愉快的情绪则会使人产生改变或避开的趋向。
③感染功能:
情绪的感染功能能使教师的要求较容易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感到亲切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
而且教师的情感感染功能还在于教师以自己但是信心和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增强处理冲突与挫折的勇气和摆脱由挫折造成的消极情感。
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世界观、价值观
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2)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人们自觉地确立目标、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意志体现了人类活动家的主动性和必然性。
意志表现为意识对行为的调节。
由于动物没有意识,决定了动物的行为只是对直观事物的直接作用。
意志的基本特征:
意志是有目的的行动;
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体现在克服困难之中
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意志的培养
1、小学生自觉性的培养:
开展理想教育活动。
是培养小学生自觉性的有效途径
2、小学生果断性的培养:
责任感,义务感,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当机立断
3、小学生坚韧性的培养:
独立完成作业,在实际行动中克服苦难
4、小学生自制力的培养:
与自觉性月坚韧性培养相结合,
3、人格发展与教育
(1)需要、动机、兴趣与教育
需要是个体真实存在的或主观感受到的某种必要物的缺失,它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人类需要层次: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认知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的特征:
客观现实性;
主观差异性;
动力发展性;
整体关联性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朝着某个目标产生行为的内在动力。
动机的作用(功能):
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与动机相关联的需要的起源)
2、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暂时的、具体的动机(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长短)
3、高尚动机和卑下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
4、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大小)
5、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根据动机的意识性)
①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学习动机
②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与远景间接性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类型③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④一般学习动机与具体学习动机认知
⑤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兴趣是人力求探索某种事物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兴趣的种类:
1、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2、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兴趣的品质:
倾向性;
广阔性;
持久性;
效能性
(2)能力的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即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
能力的类型: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在各种活动中共同具有的最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而且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以保证个体容易,有效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特殊能力——是指为完成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它是在特殊专门领域内必需的能力。
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能力的差异:
能力的差异在心理学中有两层含义。
其一,指个人之间的差异;
其二,指群体之间,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社会文化、不同职业之间的差异。
能力的测量:
能力的测量是心理测试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是以某种方式的测量人的能力,以量化的表示。
能力测量有不同分类。
按照能力种类分,有
(1)智力测验
(2)特殊能力测验(3)创造力测验。
按照测验的方式分,有
(1)个人测验
(2)团体测验。
按照能力内容表达形式分,有
(1)文字测验
(2)非文字测验等。
能力的培养
(3)气质与教育
气质是指一个人典型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
气质特性:
感受性;
耐受性;
反应的敏捷性;
可塑性;
情绪兴奋性
气质类型:
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气质的测量:
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
性格与气质:
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有好坏之分
气质是先天、稳定、遗传。
气质无好坏之分
如何根据气质性格教育孩子?
多血质培养孩子的专一性,黏液质培养孩子的计划性
胆汁质培养孩子做班干部使他的精力等到宣泄
(4)性格的形成与教育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换句话说就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特点:
复杂性;
独特性(差异性);
整体性;
持续性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2、家庭因素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父母的教养态度
(2)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榜样
(3)学校教育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4)社会文化因素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5)个人主观因素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4、学习心理
(1)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的分类、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是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只有通过反复练习、训练,使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才能称为学习。
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掌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惯,以及修养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的发展。
小学生的学习既有上述学生学习的特点,又表现出其年龄阶段所特有的特点。
研究者将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概括为直观——操作性、指导——模仿性、基础——再现性。
直观——操作性是指小学生对实物、模像、言语等直观形式的直接感知来接受知识。
由于直观—操作具有多种不同的水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所授课程特点,采用恰当的直观方式和操作活动,促使小学生的思维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象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指导——模仿性是指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师的教授和同伴的学习活动的模仿而得的,这反应了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依赖性及活动方式的未定型性,同时也表明教师在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础——再现性是指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掌握未来社会学习生活有关的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文明规范为主要内容的。
因此学习的方式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以基础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其主要记忆方式也是再现式的,虽然期间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学习的主线还是基础知识的存储。
这种系统性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也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根基。
学习的分类:
1、根据学习的主体分为动物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机器的学习三种。
2、根据学习水平的分类:
信号学习(巴普洛夫)、刺激-反应学习(桑代克,斯金纳)、系列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最高层次的学习)。
3、根据学习的性质: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奥苏泊尔特别重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是他的学习理论的核心。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最常见的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4、根据学习结果的分为(加涅):
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态度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
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代表人物巴普洛夫;
桑代克;
斯金纳;
班杜拉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巴普洛夫的经典实验刺激→反应(狗的唾液分泌)
(强化)
经典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1、获得律与消退律2、刺激泛化与分化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性的反应)3、高级条件作用律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从桑代克的猫到斯金纳的老鼠)
桑代克认为,在试误学习过程中要遵循三条学习原则:
1、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准备状态。
2、练习律,是指学会了的反应,经过多次重复练习后,会增加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否则这种联结就会减弱。
3、效果律,是指一种行为后面如果跟随着一种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
如果跟随的是一种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操作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正强化(给予奖励)
2、负强化(取消厌恶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叫负强化,例如四人拼车过桥)
3、消退(不予强化)
4、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