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女画家缪嘉蕙花鸟四条屏赏析参考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04827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00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女画家缪嘉蕙花鸟四条屏赏析参考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清代女画家缪嘉蕙花鸟四条屏赏析参考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清代女画家缪嘉蕙花鸟四条屏赏析参考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清代女画家缪嘉蕙花鸟四条屏赏析参考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清代女画家缪嘉蕙花鸟四条屏赏析参考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代女画家缪嘉蕙花鸟四条屏赏析参考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清代女画家缪嘉蕙花鸟四条屏赏析参考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女画家缪嘉蕙花鸟四条屏赏析参考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代女画家缪嘉蕙花鸟四条屏赏析参考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不愧“花中之王”的美誉。

牡丹上面的树上栖停着一对白头鸟,鸟儿一俯一仰,神态怡然自得。

第二条屏是“一路连科”图:

此画为竖构图,布局和谐自然,分近景、中景和远景。

近景的塘中双鹭徜徉于水中嬉戏觅食,一只白鹭曲颈缩首,另一只高举着长喙似刚吞下美食,双鹭毛羽用留白法,焦墨点染出白鹭眼、喙,生动传神。

中景,白鹭后面,苍翠墨绿的荷叶间,莲花错落有致,有的盛开、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莲蓬包满,姿态不同。

远景是莲花丛中,一花一叶高高的申出水面,似微风中悠然起舞少女,亭亭玉立于中景之上。

叶绿清新,叶筋脉络分明,荷花用粉红色晕染,花瓣由红到白,过渡自然和谐。

墨绿荷叶与粉红荷花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见墨笔勾痕,全以没骨法晕染,呈现了一片清秋昂然生机。

姿态优雅的白鹭与昂然生机莲花完美组合,有“一路(鹭)连(莲)科”的喜事到来?

第三条屏是“缅怀恋情”图:

一珠风姿卓约的罂粟花与可爱的三只鹧鸪组合。

前面是三只五彩斑斓的红腿鹧鸪(竹鸡)在地上玩耍。

两只头、上背、下体及两翼都是白色,翼尖和尾部杂黑色花斑的在玩“战争”游戏,而头黑带栗色眉纹,身披黄色带黑斑与棕褐色羽毛的似乎在举头“观战”。

这悠闲的小鸟儿演译的是不是温庭筠《菩萨蛮》“双双金鹧鸪”男欢女爱的甜美恋情呢?

鹧鸪后面是一珠罂粟花(缅怀之花),纤细的花茎上长着抱茎而生的边缘满是羽状深裂锯齿形的碧绿色叶片,大而艳丽的花朵,红、白两色在枝头绽放,有一个枝头上已经结出了椭圆形的球形罂粟果实。

纤细的罂粟花脚下是一珠矮剑兰,粗壮茎直立着,叠状排列的叶片剑形硬质,高出叶头的花茎上,排列着四五个花冠筒形膨大的漏斗状的红白色花朵。

在鸦片泛滥成灾的清末,画家用这珠风姿卓约的罂粟花,向世人讲述着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正如“刀子是没有罪的,有罪的是用刀子杀人的人。

”一样,这美丽罂粟花并没有罪,带来的无尽痛苦和毁灭的是吸食罂粟果(鸦片)的罪人!

因为,罂粟自古就有镇咳、止痛、停泻等作用,它的种子还可以抗癌化瘤,延年益寿,上好的中草药。

在古埃及,罂粟被人称之为“神花”。

古希腊人为了表示对罂粟的赞美,让执掌农业的司谷女神手拿一枝罂粟花。

在欧洲,罂粟花被看成“缅怀之花”。

美国人用佩带罂粟花对在第一次世界大中为国捐躯者的悼念。

第四条屏是“玉堂金鸡”图:

海棠与锦鸡入画,图中景物有动有静,配合得宜。

一只美丽的红腹锦鸡(谐音金鸡)从栖息的高枝上腾空起飞,锦鸡俯视下方,伸颈展翅飞向下面海棠的神态,十分生动。

它头顶黑褐色羽冠;

后颈、肩、上体均披深黑色羽毛,下体(脖、腹、肚)通红,嘴角和脚红黄色。

张开的左翼翅露出美丽的白色飞翼。

红腹锦鸡翱翔在海棠上空,是动的一面。

锦鸡的下面是一珠设色艳丽的海棠,叶柄粗壮,椭圆状叶片深绿,叶片先端急尖,叶基部近圆形。

细长的花梗上,六七朵花蕾簇生在枝头,椭圆花蕾,倒卵形花瓣,淡粉红色的花朵迎风峭立,花姿明媚动人。

花叶用颜色层层渲染,阴阳向背交代得十分清楚,这是静的一面。

此花鸟四条屏,画面构图精心巧置,工写结合;

牡丹、荷花、罂粟、海棠,构图独立成像,各条屏又相互照应,使层次、空间各得其法。

盛开的花朵色彩缤纷,浓淡相宜.疏密有致,变化多端,层次分明。

鸟儿的栖息与飞翔使画面活跃起来,呈现勃勃生机。

可见画家的笔法精工,设色艳丽。

处处显示出她扎实的写生功力。

用笔沉稳。

是女画家中不可多得的“伟丈夫”。

①缪嘉蕙(中国清代画史著作)《寒松阁谈艺琐录》(清)张鸣珂撰。

②恽南田(1633—1690),清初书画家。

初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又号白云外史。

武进(今江苏常州)人。

恽南田与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吴历合称“清六家”,或称“四王吴恽”。

(中国清代画史著作)《寒松阁谈艺琐录》(清)张鸣珂撰。

 

 

图\文:

喻兰琼

水烟筒

前两天在馆里的二楼展厅加班,再一次看到展厅里的“哈尼老爹”悠闲自在地抽着水烟筒时,突发想了解水烟筒来源及其制作过程的念头,于是……

水烟筒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吸烟用的工具,它最早是由土耳其人发明的。

当时,守卫亚克城的土耳其军队受到拿破仑炮兵的攻击,士兵队公用的水烟筒被炮弹击毁,嗜烟如命的土耳其人就用点枪炮的火药纸来卷烟叶,这样就发明了香烟。

我国的水烟筒有传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郑和下西洋后,大量经济作物种子从国外传入中国,烟叶便是其中的一种。

水烟筒一般用约一米长的直径七八厘米左右的茅竹杆做的,上面开口并做得很滑,是把嘴贴紧吸烟的,下面不开以便储水及烟渣,并要打通竹节,然后在杆身中段钻一个洞,再用一支约20厘米长的小竹管与杆身夹45度角向下斜插内里用于点烟丝,然后倒水进去,水的高度差三四厘米到小竹管顶。

据说,这样吸烟,烟要经过水的过滤,少了许多毒素,故而比吸旱烟纸烟科学。

但水烟筒要经常换水的,因为那些水是死水,而且随着抽的次数多了,积聚的烟渣也多,隔得久不换,不但有异味,而且于身体更不好。

乡下的竹子多,要做水烟筒是很容易的事。

也有些厂家专门批量生产了,用铁皮、铝皮等制作。

吸烟时,听其声音,“咕咚咕咚”之声音清脆而长,是上乘的水烟筒。

抽惯水烟筒的人会对它情有独钟,可以说,也是一种爱好,即使是外出出差学习也会随身带着。

偶尔也会见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会随身带着一个小型的水烟筒。

水烟筒还起到交流的桥梁作用。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它是接待贵宾的一种礼仪,是拉近干部与群众感情关系的桥梁。

即使是陌生的路人走到抽水烟筒人的身边借其水烟筒过一把瘾,并边抽边讨论水烟筒秘笈或谈论国家大事,似乎没有任何的隔阂。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烟筒也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

制作水烟筒的烟托艺术师们手法各异,有镂有雕有砣有琢,表现题材丰富多彩,有祝愿:

如一帆风顺、马上封侯、平平安安。

有吉语:

如富贵延年、延年益寿、大吉大利、知足长乐。

有传说故事:

鸟鹊填桥、嫦娥奔月、百年和合。

有动物:

牧牛图、喜鹊闹梅。

有花卉树木:

牡丹富贵、松鹤长寿等等。

水烟筒的文化,不在于外形独特,而在于蕴含的风情:

田间树下,屋前檐后,水烟筒均可轮流“咕噜咕噜”,浓浓乡情,尽融其中。

罗晶(文

徒步滇越铁路追忆百年荣辱

红河州博物馆志愿者张友贵代勤飞

2009年3月5日至7日,红河州博物馆志愿者代勤飞、张友贵以及红河学院学生张有顺、杨枝济、李漂、刘会艳一行6人(4男2女)重走了滇越铁路芷村至人字桥段,大约50公里的路程。

感受了世界三大奇迹工程之一的雄风,重温了滇越铁路的百年荣辱。

我们中只有3人有过几次徒步旅行和野外露营的经历,两个女生以前连续走过的最远路程才8公里左右,这对她们来说绝对是个不小的挑战。

好几个人的脚也磨出不少水泡。

但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到达人字桥使我们忍住了疼痛,坚持了回来。

3月5日(星期四)下午14点,我们到达了第一站——芷村,在芷村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调查了解。

在吃了两次闭门羹后,终于遇到一位极其热情的老扳道员,他老远就主动和我们打招呼,接着他就几乎一刻不停的给我们聊了许多东西。

老扳道员姓胡,头发有点微白,但身体和精神还很好。

他有57岁了,从18岁开始就在铁路部门工作到现在已经有39年了,要到60岁才让他退休。

他对生活看得很开,很乐观。

他说:

“我调过很多工作,在这里扳道也有7年了,和我一起工作的很多老战友都过世了,只有我还活着。

有些事情需要较真,但是很多事情没必要那么较真,什么事情都较真,活得太累,这不符合养生之道。

”可能就是胡老用这种理解、宽容的态度看待社会的一切,所以他对法国人和滇越铁路有不同一般的看法,他更愿意看到积极的一面:

“其实法国人也很划不来的,他们花了十几年勘测、修筑,耗资1.59亿法郎,运营后成本都没有捞回,就被中国收回了。

而中国虽然死了很多民工,但中国却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这条铁路给沿线老百姓长了见识,带来了新东西,建国后都得到多少好处,现在客运停了,最多时一天还是达到20几趟车。

此外,胡老先生还给我们讲了铁路部门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还了解到全国的铁路除了这条以外其他铁路都盈利,每年国家都要给滇越铁路拨大量资金补助。

他工作39年了,现在有时可以一个月拿2000多工资,有时还不到2000块。

铁路工人的生活单调、枯燥、乏味,饭碗是不会丢,饿不着,但是常常误了家庭,忽视了个人问题。

许多铁路工人长期没有时间找对象,年纪大了就到附近的苗族村寨找个苗家女孩结婚。

但是带出深山的苗家女孩见了世面后就和铁路工人离婚了,这种事情在铁路工人中很普遍。

从他这里我们知道了沿线的一些基本情况:

沿线村民朴实,我们的吃饭不成问题;

芷村站到落水洞站约10公里,到戈姑站20来公里,到再下一站倮姑站30多公里,然后从倮姑站再有10公里就到达人字桥了。

芷村到人字桥总共也就接近50公里。

因为时间紧,我们被迫停止聊天。

接近16点时我们开始从芷村出发,目的地是落水洞。

开始还有点平坦,后来山变得越来越高,谷变得越来越深。

18点30到达落水洞,这是我们的第二站。

我们在河边找了块空地扎营、做饭,22点开始睡觉。

3月6日早晨7点多,我们为了赶路,没有做饭吃,随便吃了些干粮又继续上路。

从落水洞出来就遇到我们盼望已久的第一个隧道,虽然只有二三十米,但是我们很是兴奋。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铁路像蛇一样蜿蜒在半山腰,越往前越是险峻。

12点多到达第三个站——戈姑站,稍作补给就继续上路。

这里开始的铁路往下看,深达几百米的山谷让人头晕目眩,心中不禁寒颤,要是不小心掉下山,极有可能滚入右边几百米深的山谷中。

左边的悬崖上多处写着“危石,高100米”、“危石,高180米”等,心中更是不寒而栗。

山间处处蹦出清凉的泉水,六七十度的斜坡上虽有刀耕火种的迹象,但自然环境总体还不错。

下午16点到达第四个站——倮姑站,我们这一天已经走了接近30公里了。

我们都很累了,需要扎营休息。

因为我们带的东西多,有米还有干粮和水。

男生都负荷十多公斤,还要轮流抗10几公斤重的帐篷。

特别是女生没有走过这么远的路,但是她们的坚强让我们佩服,忍着不叫累。

于是我们和站上的工作人员商量把他们的柴房给我们扎营,但是铁路公司规定在车站周围和各铁路看守点不能有外人停留。

但是这里前后十多公里的铁路几乎都是在悬崖上开凿出来的,两边没有可以扎营的地方,站上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离人字桥只有不到10公里的路程,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到了。

想到马上就可以见到梦寐以求的人字桥,我们就来劲了,立刻鼓起勇气向前走。

穿过一个个隧道,跨过一座座桥梁。

有的地方甚至隔10多米的一座桥梁又是一个隧道,连着四五个隧道。

隧道多数长100米,短的几十米,最长的达到300米。

隧道里每隔10多米就有一个避车洞。

晚上统计了一下我们通过了20多个隧道。

走在路上劳累、枯燥、乏味,我们不时说说笑话,讨论问题,欣赏风光,感慨铁路的险峻,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保持活力。

就这样,我们整天走了至少37公里路,我们的脚都有点酸疼了,我们男生有过多次徒步的经验,并且经常锻炼身体,但是对两个小女生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下午18点过几分,我们终于到那个达传说中的人字桥了。

顿时大家都兴奋起来,突然全身都没有了一点疼痛,忙着从不同角度感受人字桥的魅力,大声呼喊着“人字桥,我来了!

”人字桥果然名不虚传,她坐落于两个90度的峭壁之间,先通过一个260多米的隧道,接着是67米长、4米左右宽的人字桥,接着又是200多米长的隧道。

桥离谷底约100来米,谷中清澈的河水哗哗流过乱石之间,往下望让人浑身发寒;

桥离山顶至少也有200多米,估计人字桥仅居山的1/3或1/4处。

旁边有一间6平方米的小屋是看守人字桥的工作人员住的。

桥身都是钢铁结构,但是你别想找到一点焊接过的痕迹,密密麻麻的都是螺丝钉和螺丝母铆合而成,旁边的石碑介绍说整座桥由2万多件钢铁部件铆合而成,并且每一块部件重量都不超过140千克。

一百多年来风吹雨打,火车通过没有换过一颗螺丝钉,整个人字桥可以堪称人间建筑奇迹。

站在人字桥上,望着她安静的悬挂在山腰,回顾当年的那段历史。

眼前浮现了一幅幅画面:

一对法国父女在谷底苦苦研究建桥方案,冥思苦想都无结果,父亲累得叉开腿、伸开双臂伸懒腰、打哈欠,以便让自己放松一下。

在一旁那个聪明的女儿立刻从中领悟出建桥方案,这个女工程师就是鲍尔﹒波丁。

之后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3月到次年12月这段时间,2万多中国民工用自己的血汗甚至灵魂、肉体在两个峭壁之间架起了这座人间的建筑奇迹,800多名壮士从100米甚至200米、300米高的峭壁上像流星一样坠如谷底。

是的,没错,是人字桥,是名副其实的人字桥,她不只是形状像“人”字那么简单,她是800多条灵魂、肉体还有2万多人的血汗粘合成的人字桥,800多条生命支撑着她走过100多年的历史,支撑着火车100多年的轰隆声,支撑着近代中国耻辱与荣誉,支撑着东西文明在滇南这块土地上的碰撞,支撑着千万人的梦。

火车驶过,桥震得发出丝丝叫声,是桥哭了吗?

还是是800多壮士呐喊的声音?

火车才过,她就又静静地躺在两个悬崖之间,独自享受那份孤独和寂寞。

离人字桥几百米远的36户苗族同胞陪伴着人字桥走过每一天,见证着她百年来的惨烈与光辉。

以人字桥为顶点,铁路蜿蜒在山的半腰呈V字形,整个V字形铁路长达20来公里,但是从山的这边到对面直线距离也就两三公里。

中间是几百米深的山谷,四周山上的石缝中昼夜不停地蹦出的清泉汇集到谷中形成一条小河,河中几米深的水仍然可以看见河底奇形怪状的鹅卵石。

据说这是滇越铁路最危险的地段之一。

走过弯曲的铁路,穿过重重的隧道,跨过天险人字桥,我们不禁要问:

当时的法国佬是不是疯了?

居然在这样险峻的山中修筑铁路。

但是冷静思考一下,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法国人侵略中国,掠夺云南资源的决心是多么强烈!

晚上,我们来到人字桥村找了一户人家借厨房做饭吃。

在我们的坚持下,主人家同意我们用自己带的米和菜自己做饭吃,给主人家一点东西和钱推让半天都不要,我们只好放到桌子上。

拉了半天,男主人才和我们吃点菜,并且拿出一壶白酒与我们共饮,又来了两位窜门的与我们边喝边谈铁路、聊生产生活到12点30多才打地铺睡觉。

从聊天中我们知道了怎样从公路回到蒙自;

知道了男主人27岁,女主人才21岁,但是他们结婚已经有6年了,因为男主人结婚后多年外出去年才回来,所以他们还没有孩子;

父母说自己才50多岁,还可以照顾自己,所以不和他们住一起,两老口住在老房子,弟弟到广西入伍一年了,但总是向家里要钱。

他们也感慨生活的变化之大和良好的政策:

“我们建新房子政府给每家5000多元,土地不但不交税,政府还发放各种补贴,真的有点感到意外!

”和我们喝酒的一个屏边县玉屏镇的生意人说:

“现在这个政策真的太好了,我们从中得到的好处太多了。

我前年到北京看长城,看天安门升旗,特别想见到胡主席,要是见到他,我一定要双手拉着他说:

您了不起,咱老百姓感谢您!

”看他们那高兴的样子,我们心里也暖融融的。

3月7日早晨7点,主人夫妇俩就起床来做早饭给我们吃。

由于赶时间,头一天晚上相机没有电了,我们还要再去人字桥周围看一下,拍一点照片,中午还要赶往屏边县城。

主人家说等会儿他们还要上山干活,他们开着厨房门,叫我们玩回来自己吃饭,我们走时帮他家锁一下门就可以了。

主人家对我们的信任着实让我们感动。

中午12点我们回来吃了饭,将我们带的几斤米和一点钱还有一张纸条放在桌子上。

踏上了到屏边的路,走了几公里后拦了一辆货车坐到北寨,已经是下午17点多了,才下车不到一分钟就遇到一辆从河口到蒙自的客车,因为由一个女生早上跌伤了,另一个女生也脚疼得厉害。

我们当即决定直接回蒙自,取消屏边扎营的计划。

在车上睡了一觉,晚上19点30终于回到红河学院。

我们的滇越铁路徒步之旅终于顺利结束了。

大家都感慨:

这又是一件值得我们回忆和终身自豪的经历。

我们锻炼了身体,学到了知识,考验了我们自己,还有了终身难忘而自豪的回忆!

这不会是我们最后一次徒步旅行!

我们的下一次徒步旅行将会很快到来。

这是我们的誓言。

2009年3月9日

《一弦一线思华年》藏品赏析

这幅85cm×

175cm的画,是在2009年1月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成员“送欢乐、下基层”赴红河慰问时,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十世班禅画师尼玛泽仁与黄华三、黄泽森三位画家合作留给红河州博物馆的墨宝之一。

画面几乎不用什么背景烘托,也没有什么复杂的层次结构,画家用两马、二人、一石“物象”作为载体,引领鉴赏者在无限“意象”的时空隧道中穿移:

两匹骏马从空旷的原野上驰骋归来,回到主人的面前,仿佛正迫不及待地向主人倾诉说着什么。

它那粗犷的气息摩挲在戴着眼镜的已经秃顶了有些底气不足的男主人的脸颊上,主人对骏马远行的见闻和在原野上的惬意奔驰倾慕不已,然而在无耐之下,只能洗耳恭听。

他右边身着古装的女主人目视远方,似乎她心灵中的骏马早已跟随两匹骏马的足迹四蹄腾空勇猛狂飙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了。

男主人沮丧的原因何在,对驰骋原野如此神往的她为何不付诸行动?

是“城市综合症”的威胁,还是对“天人合一”和谐环境的神往?

画家唤醒的是现代居民对自然本源的关注,还是要表达在“城市压迫症”下挣扎的现代人对精神“宁静”渴求的主题呢……无限的意象空间任你驰骋。

注:

画尼玛泽仁:

男,1944年出生于四川省巴塘县,1962年毕业于四川美学院,为已故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亲赐的班禅画师,中国一级术师,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藏传佛教传统绘画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副会长,四川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巴蜀书画研究学会副会长。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四川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获四川省“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

文/图 

喻兰琼

关于贯彻落实《文物认定管理

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文管会):

《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09年8月10日经文化部部长蔡武签发,并将于10月1日起施行。

为切实做好《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办法》的重要意义。

文物认定是文物保护、管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更是文物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

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加强学习,充分认识贯彻落实本《办法》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对于本《办法》的施行,各地

要给予高度重视,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为文物认定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订具体工作细则和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要求,进行科学管理,确保《办法》各项规定得到落实。

三、积极开展宣传教育,使人发群众充分了解《办法》的内容和意义。

要通过宣传教育,合理引导公从文物保护的热情,使公众自觉维护文物管理秩序,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国家文物局将通过开展专项督察活动,监督检查《办法》各项规定贯彻落实情况。

五、请各地将贯彻落实《办法》过程中的经验及出现的问题及时汇总并上报我局。

附件:

1、《文物认定暂行管理办法》

2、《关于〈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说明》

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文物认定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t

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文物认定,是指文物行政部门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资源确认为文物的行政行为。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第一款所列项,应当认定为文物。

乡土建筑、工业遗产、农业遗产、商业老字号、文化线路、文

化景观等特殊类型文物,按照本办法认定。

第三条认定文物,由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负责。

认定文物发生争议的,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作出裁定。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的要求,认定特定的文化资源为文物。

第四条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发布指导意见,明确文物认定工作的范围和重点。

第五条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文物普查,并由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对普查中发现的文物予以认定。

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完善制度,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发挥作用。

第六条所有权人或持有人书面要求认定文物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提供其姓名或者名称、住所、有效身份证件号码或者有效证照号码,以及认定对象的来源说明。

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作出决定并予以答复。

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告知文物所有权人或持有人依法承担的文物保护责任。

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整理并保存上述工作的文件和资料。

第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书面要求认定不可移动文物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提供其姓名或者名称、住所、有效身份证件号码或者有效证照号码。

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应当通过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并作出决定予以答复。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认定文物,应当开展调查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召集专门会议研究并作出书面决定。

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可以委托或设置专门机构开展认定文物的具体工作。

第九条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自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公告之日起生效。

可移动文物的认定,自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作出决定之日起生效。

列入文物收藏单位藏品档案的文物,自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之日起生效。

第十条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条规定,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文物定级工作。

第十一条文物收藏单位收藏文物的定级,由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确认。

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民间收藏文物定级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民间收藏文物的是定级工作。

定级的民间收藏文物,由主管的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所有权人书面要求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定级的,应当向有关文物行政部门提供其姓名或者名称、住所、有效身份证件号码或考有效证照号码。

有关文物行政部门应当通过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并予以答复。

第十三条对文物认定和定级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第十四条国家实行文物登录制度,由县级以上文物行政部门委托或设置专门机构开展相关工作。

文物登录,应当对各类文物分别制定登录指标体系。

登录指标体系应当满足文物保护、研究和公众教育等需要。

根据私有文物所有权人的要求,文物登录管理机构应当对其身份予以保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