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上册 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04568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 上册 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年级 上册 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年级 上册 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年级 上册 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年级 上册 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 上册 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 上册 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 上册 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 上册 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黄帝(轩辕氏)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等。

炎帝(神农氏)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发明纺织、会煮盐。

这一联盟后来逐渐形成华夏族主干。

因此后人尊崇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一黄帝为主),每年海内外炎黄子孙祭拜炎黄,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5、原始农业发展的标志:

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出现、聚落产生、磨制石器的使用

6、神话传说和真实历史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

远古传说不等于历史史实。

远古传说是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经过整理、加工而成。

真实历史是可靠的,是客观事实。

联系:

两者之间存在联系,远古传说蕴含这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是对历史资料的一种补充。

8、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传位方式是:

禅让制(尧、舜、禹)

9、大禹治水体现了什么精神?

坚持不懈、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品质。

10、人类产生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考古发现

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成

特点

巩固措施

灭亡国君

灭亡时间

公元前2070年

阳城(河南登封)

二里头遗址(阶级分化)

公天下—家天下

禅让制—世袭制

公元前1600年

前期—亳后期—盘庚迁殷

纣(酒池肉林)

公元前1046年

西周

周武王(牧野之战)

镐京(陕西西安)

分封制

周幽王

公元前771年

东周

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

洛邑(河南洛阳)

1、分封制:

目的:

巩固统治、加强王权

内容:

周王根据血缘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室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诸侯国应承担义务:

定期向周王纳贡、服从周王调兵;

分封制下分为四个阶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作用:

保证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稳定政局。

2、国家形成的标志:

城墙、宫殿、军队、刑法、监狱、国家机构

3、周平王迁都的直接原因是:

犬戎族攻破镐京

4、从夏商周灭亡中得出什么规律:

“暴政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

时期:

商周时期

作用和功能:

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

价值:

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国家权力的代表。

代表:

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商朝)

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特点: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

5、甲骨文:

名称:

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

商朝内容:

涉及祭祀、战争、天文历法、农牧业、官制、刑法

地位:

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重要资料。

造字特点:

最原始最主要的造字方法:

象形

最为进步、现代很多汉字使用的造字方法:

形声

5、汉字演变特点:

由复杂到简单,书写逐渐规范化。

6、汉字演变顺序: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7、青铜器和甲骨文共同的历史价值:

都是重要的实物史料;

帮助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都是承载文字的工具。

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王室衰微的表现:

周天子地位下降,分封制逐步瓦解

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口号:

尊王攘夷

齐桓公(春秋第一个霸主、管仲改革)

晋文公、楚庄王(问鼎中原、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吴国与越国(春秋后期长江流域、卧薪尝胆)

3、春秋时期农业发展有什么变化?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条件。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4、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积极方面: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方面:

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5、春秋战国的分界点:

三家分晋(晋国分为韩、赵、魏)时间节点:

公元前476年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2、战国时期战争代表: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完璧归赵、纸上谈兵)

3、商鞅变法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时间: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了对人民管理,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废井田,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调动农民积极性,有利于经济富国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有利于新兴地主通过军功途径参政,壮大秦国军事力量

5、商鞅变法有什么意义?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商鞅由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7、都江堰:

时间:

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

地点:

成都岷江人物:

李冰

构造:

鱼嘴(分水堤坝)、飞沙堰(滚水坝)、宝瓶口(出水口)、

功用:

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的作用

意义:

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

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发挥了巨大作用,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

8、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社会基本特征):

政权分立、兼并战争不断、制度变革(社会转型)、思想学术繁荣

9、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山西境内),意义:

提高了秦国军事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第八课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时代

思想主张

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著作

地位

道家

老子

春秋

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政治上“无为而治”

告诉人们要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这一思想奠定了辩证法的思想理论

《老子》又称《道德经》

道家学派创始人

庄子

战国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儒家

孔子

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贵贱有序”

对后世统治者的治国理政和公民个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语》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孟子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

“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尚俭”

墨家创始人

法家

韩非

以法治国,君主专制

(法、术、势)

为后世王朝的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奠定理论基础;

为国家依法治国提供了思想理论

法家集大成者

1、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基础的兵法著作是《孙子兵法》

2、百家争鸣意义: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高峰。

为古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九课秦统一中国

1、秦灭六国:

背景:

①人民苦于战乱,渴望统一

②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最强

④秦王嬴政重用人才

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咸阳(灭掉的第一个国家是韩国)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其建立的各项制度对后世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2、秦朝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在中央设立中央政权机构,设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设郡守、县设县令或县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秦朝实行的巩固措施:

根本目的:

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项目

措施

作用

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使政令能够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①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车轨

促进了经济交流与发展

①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②开凿灵渠

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修长城的目的是防御匈奴

灵渠具有运输和灌溉的功能

4、秦朝的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1、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残酷)

2、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

高潮:

大泽乡起义(安徽)、建立“张楚”政权(陈县)

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体现了革命首创精神,加速了秦朝灭亡。

3、巨鹿之战:

人物:

项羽(破釜沉舟)

项羽以少胜多,秦军主力被歼灭

4、楚汉之争:

刘邦和项羽

性质:

争夺帝位的战争

结果:

刘邦胜,项羽自刎乌江

5、刘邦取胜的原因:

①善于用人②军纪严明(在咸阳提出“约法三章”)③减轻刑罚

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君主应以民为本,重用人才

6、怎样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既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秦始皇的功绩:

秦始皇重用人才,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和统一道路宽度。

秦始皇的过失:

秦始皇北击匈奴,修建长城;

南征越族,开凿灵渠,修建阿房宫、陵墓,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人民带来了繁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

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总体来说,秦始皇的功绩大于他的过失。

十一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都城:

长安

建立者:

汉高祖刘邦首要问题: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措施:

休养生息政策

2、西汉建立初期,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景象?

西汉建立初期,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

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3、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目的/原因:

汉初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

局势,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①“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②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③鼓励农业生产,轻徭薄赋

作用/影响:

汉高祖和继任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

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巩固了汉王朝的统治。

4、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因为汉初土地荒凉,人民得不到温饱,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民以食为天,所以要以农为本。

5、文景之治: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

①经济:

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②刑罚: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③生活:

提倡勤俭治国

表现: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积累了大量的钱粮,称为“文景之治”。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以民为本,以身作则,勤俭治国。

十二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的功绩:

①政治:

措施:

针对诸侯王:

实行“推恩令”(主父偃)。

影响:

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削爵、夺地、除国。

彻底铲除王国,削弱割据势力。

针对地方豪强,建立刺史制度,负责监察事务。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巩固了中央集权。

②思想:

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

⑵长安兴办太学,把“五经”作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

影响:

使“忠君守礼”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为历代王朝推崇,影响深远。

③经济:

⑴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上写“五铢”)

⑵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⑶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使国家财政状况有了改善,为汉武帝推行政策奠定了经济基础。

④军事:

⑴汉武帝组建骑兵队伍,大举反击匈奴。

⑵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漠北战役,是对抗匈奴的高潮。

匈奴经过漠北战役打击,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汉武帝统治措施的作用: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

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过失:

汉武帝后期,连年征战,重用酷吏,导致社会动荡,后发布《罪己诏》,着手恢复民力,避免了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

2、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

秦始皇焚书坑儒,激化社会矛盾。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学立为正统。

3、汉代耧车:

播种工具4、汉武帝确立察举制

5、“汉并天下”的瓦当反映西汉建立

6、公元多少年,是公元纪年法

汉武帝元朔三年,是年号纪年法

十三课东汉的兴衰

1、东汉建立:

①西汉后期,朝政腐败。

②公元9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及改制失败。

③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政权。

公元25年建立者:

汉光武帝刘秀都城:

洛阳

2、光武中兴:

①经济: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②政治: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③民族关系:

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表现/结果: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以民为本,解决民生问题,减少腐败,勤政爱民。

3、东汉后期政治现象: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4、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原因: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

东汉后期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5、黄巾起义:

①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主要)

②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③自然灾害频繁。

184年(东汉后期)

人物:

张角(太平道)

有组织、有准备的一次农民大起义。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6、东汉末年是一种什么样的什么状况?

为什么出现这样状况?

状况: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社会经济衰败,人民生活困苦的景象。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乱不断造成的局面。

7、东汉出土的陶院落反映了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

8、汉高祖“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实行了哪些共同措施?

出现了什么社会局面?

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减轻赋税、减轻刑罚、提倡节俭。

局面:

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治世局面。

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西域:

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时期)

公元前138年

结果/影响: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

目的/影响: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相互了解和往来。

4、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呢?

张骞出使西域使得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打破了西域与汉朝之间的隔绝状态。

5、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①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②促进了西域各国同西汉经济文化交流。

6、张骞精神品质:

不畏艰险、持之以恒、勇于探索的爱国主义精神。

7、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

①汉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

②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8、陆上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9、汉朝传到西域:

丝绸、漆器、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

西域传到汉朝:

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等

10、丝绸之路的特点:

汉朝传入西域的大都是技术类;

西域传入汉朝以物品为主。

11、丝绸之路作用: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2、海上丝绸之路:

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和锡兰。

13、公元前60年,西汉汉宣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14、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投笔从戎)

15、对外:

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16、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十五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造纸术:

西汉已经知道造纸方法(出土最早的纸是西汉时期的)

东汉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改进造纸技术,称为“蔡侯纸”

(优点:

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①改进造纸术,提高纸的质量,降低成本,使纸得以广泛使用。

②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评价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

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称为“医圣”。

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这部著作①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②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

③对症治疗。

④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推动了古代医学的发展。

3、评价华佗?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

①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

②能实施外科手术。

③发明“麻沸散”。

④创编“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4、评价司马迁?

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3000年的史事。

《史记》对古代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精神品质:

意志坚强、个人勤奋、秉笔直书、尊重史实的严谨态度

5、道教:

东汉末年(本土宗教)创始人:

张角的太平道、张陵的五斗米道(天师道)

共同特征:

用治病传道,受到下层民众信奉。

四川成都青城山、玉皇大帝、太上老君

6、佛教:

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创始人:

乔达摩·

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传入时间:

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传入洛阳。

主张众生平等,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河南洛阳白马寺、如来佛祖、观音菩萨

十六课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

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屯田政策

②黄河以北袁绍兵多粮多,想要统一北方

公元200年双方:

曹操、袁绍地点:

河南官渡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结果:

曹操以少胜多歼灭袁军主力

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2、曹操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

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经济上屯田政策

③军事上积极练兵、战术得当

④人才上曹操重用人才,袁绍骄傲轻敌

3、赤壁之战:

①曹操想要统一全国②孙权听从周瑜、诸葛亮意见,与刘备联合

公元208年地点:

湖北赤壁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过程: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孙刘联军赤壁之战胜利的原因:

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

②曹操骄傲轻敌,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③统一全国条件不成熟(根本原因)

5、三国鼎立局面如何形成的?

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6、三国建立:

三国

都城

影响

220年

曹丕

标志着三国时期的开始

221年

刘备

成都

229年

孙权

建业(南京)

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7、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8、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意义?

/为什么说三国时期是历史的进步?

①实现局部统一②各国重视经济发展

③民族关系改善④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9、汉朝的耧车:

播种工具三国时的翻车:

灌溉工具

10、汉代耧车和三国翻车共同作用: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

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西晋建立:

263年,魏灭蜀266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都城: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2、三国灭亡顺序:

蜀——魏——吴

3、西晋时期社会风气?

西晋社会大地主、大贵族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

4、西晋八王之乱的原因:

①晋武帝封同姓诸侯王,诸王势力强大。

②统治腐朽,导致内迁少数民族反抗。

③晋惠帝昏庸无能。

①八王之乱使西晋由盛而衰,造成巨大社会灾难。

②八王之乱使得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大量人口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西晋末年)

5、西晋灭亡:

316年,西晋被匈奴人所灭。

6、西晋灭亡原因:

①西晋统治腐朽②八王之乱损耗了西晋的国力

③西晋暴政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反抗

7、魏晋时期,内迁到山西地区的少数民族有:

匈奴、羯

8、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

9、前秦:

4世纪后期人物:

氐族苻坚任用王猛

改革措施:

整顿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