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源生态鸡养殖可行性报告40陇南市武都区4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03806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鸿源生态鸡养殖可行性报告40陇南市武都区4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鸿源生态鸡养殖可行性报告40陇南市武都区4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鸿源生态鸡养殖可行性报告40陇南市武都区4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鸿源生态鸡养殖可行性报告40陇南市武都区4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鸿源生态鸡养殖可行性报告40陇南市武都区4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鸿源生态鸡养殖可行性报告40陇南市武都区41Word文档格式.docx

《鸿源生态鸡养殖可行性报告40陇南市武都区4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鸿源生态鸡养殖可行性报告40陇南市武都区41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鸿源生态鸡养殖可行性报告40陇南市武都区41Word文档格式.docx

专项

自筹

陇南市武都区鸿源生态养殖场

武都区桔柑乡何家沟村

2万只以上

工程:

新建标准化鸡舍2000㎡,改造排污管道200m,新建兽医室60㎡,消毒室60㎡,办公室60平方米

设备:

围网1500米,育雏设备2套,消毒设备2台,混合饲料加工机械一套,栖息架600套。

180

31.71

7

10

228.71

200

28.71

10)效益分析:

(1)环境效益:

项目本着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的原则,通过对养殖场污染物综合治理,可以有效的处理粪便456t、污水750t,避免了粪便、污水等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

(2)社会效益:

提高生态鸡产业的发展水平,推动生态农业迅速发展,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经济效益:

项目通过基础设施改善、五良技术推广和合理的粪污处理措施,在形成一定规模经济效应的同时,有助于降低养鸡生产的疫病风险,挽回部分因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节约生产成本。

项目正常年新增收益约40万元。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背景

武都区是陇南市市政府所在地,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逐年增长,市场对各类畜禽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我区禽类市场不难看到,禽类产品品种少、质量差,淘汰蛋鸡、短期催肥的肉杂鸡几乎占据了肉用鸡市场的全部,很难看到出售的土鸡和生态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消费层次和消费观念正在发生着改变,消费不再只是追求数量和价格,更多是讲求营养和健康,更加注重产品质量本身,天然绿色的畜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

生态鸡以其肉质细腻、营养丰富、口味香浓、低脂肪、低热量,适宜任何人群食用,倍受市场欢迎,显示出巨大的市场竞争力。

调查结果表明,武都区市场每日消费的肉鸡大致1200只,7200公斤左右,全部为淘汰蛋鸡和小型鸡场饲养的肉杂鸡,价格每公斤9——13元,而土鸡、生态鸡极少,价格每公斤25元左右。

在经济发达地区,生态鸡产品被人们视为禽类产品中的精品,市场货源十分紧缺,价格居高不下。

全国各地乡村农户利用当地林地资源发展生态鸡养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产品远销省内外,上门求购者更是络绎不绝,产品供不应求。

短短几年,农户通过养鸡彻底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生态鸡养殖已成为农村农民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

据市场分析者认为,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生态鸡产品市场呈持续紧俏之势,价格将居高不下,除个人自购消费外,饭店、餐馆、火锅店、农家乐将是生态鸡产品的主要消费群。

(二)必要性

1、发展生态鸡养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区现有鸡存栏68万只,年出栏商品鸡54万只,从出栏商品鸡的构成来看,95%以上为淘汰鸡蛋鸡、小型鸡场饲养的肉杂鸡,生态鸡市场占有量不足5%。

淘汰蛋鸡肉杂鸡由于受品种、饲养方式、饲养环境等因素影响,其肉质较差、香味、口感都很难得到市场的欢迎。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

现在市场出售的鸡味道不行,吃起来不香,农户家养的土鸡和放养的生态鸡,味道就是好。

市场已经为生产者提出了要求,市场的需求就是投资发展的方向。

2、发展生态鸡养殖是对养鸡产业的补充和完善。

畜牧业必须面向市场,顺应市场规律,把握市场信息,拓展市场空间,才能不断发展状大,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

近年来,武都区在蛋鸡规模化、科学化养殖方面,涌现出了一批饲养量在10000只以上的养鸡场,为稳定禽类产品市场,保证城市消费者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养鸡业发展的不均衡性。

一是注重工厂化养鸡,对生态养鸡缺乏探索,导致市场产品单一,肉鸡产品质量不高;

二是养鸡生产经营者缺乏对消费者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研究;

三是在发展特色养殖、生态养殖方面开拓创新意识不强。

引导扶持农户发展生态鸡养殖对繁荣禽类产品市场,提升消费层次、缓解供求失衡矛盾、增加群众收入,丰富和发展养鸡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3、发展生态鸡养殖是一项短、平、快致富项目。

武都地处山区,在农村、在山区,具备生态鸡放养条件的地方不胜枚举。

长期以来,受传统养殖模式思维的制约,人们很难将林地和规模养鸡联系起来,现在看来,我区丰富的林地是发展生态鸡养殖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生态鸡养殖所需设施简易,投资少,饲养周期相对较短(4—6个月),技术操作简单易懂,群众容易掌握,便于大群饲养,市场风险小,投资生态鸡养殖项目,必将取得很好的效益回报。

4、发展生态鸡养殖是贯彻落实全市举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号召精神,推动养鸡业快速发展的有效举措。

近年以来,随着物价上涨,尤其是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导致饲料价格一路攀升,畜禽养殖成本不断增加,发展规模养殖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这些因素无疑加大了养殖投资风险。

发展特色产业,就是要立足当地,着眼市场,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现有资源,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当地资源适合发展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只要抓住资源和市场,就能走出一条成功的路子。

开发生态鸡养殖,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出发点。

第三章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

从陇南畜牧产业开发的现状与前景分析,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户分散养鸡的情况将是减少的趋势,而发展规模养殖和标准化生态鸡将是大势所趋,全市的规模化养殖将是加快发展的趋势。

从市场情况来看,武都区的鸡肉以自产自销为主,很少有外销量,每年都要从周边市县调进一定数量的活鸡来补给当地市场,随着武都城市人口的增多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这种状况还将会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

就全市而言,生态鸡鸡肉也是一种紧缺状态。

因此,在武都区发展生态鸡养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第四章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养殖户:

何永安,经过多年的筹资兴建,已完成了第一期设施建设,仪器设备采购,水、电、路配套等工作,目前鸡场占地面积48亩,水、电、路及防疫消毒设施配套齐全,鸡场已正式投入生产营运。

鸡场现有职工4名,其中管理人员1名、技术人员1名,饲养人员2名。

现有固定资产60万元,流动资金45万元,年产值28万元。

按规模化饲养,标准化养殖的要求,现已建成鸡舍300平方米,办公室、仓库等180㎡,水、电、路及防疫消毒设施配套齐全。

已购置粉粹机、疫苗冷藏设施等仪器设备1台套。

养肉鸡8000多只,前半年出栏肉鸡5000只,产值达15万元。

第五章项目地点选择分析

武都区位于东经104°

34'

~105°

38'

,北纬32°

48'

~33°

43'

之间,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海拔660~3600m,位于白龙江中游,受地理位置、地形、大气环境、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气候既有南方特点,又有北方气息,属于我国北亚热带湿润、暖温半湿润、高原湿润等多种气候过渡地带,全区平均气温14.6℃,年平均降雨量642.7mm。

桔柑乡位于武都区东南部,距城区20公里,鸿源生态鸡场位于武都区桔柑乡5公里。

林地资源丰富,植被覆盖良好,既有大面积自生林,又有人工经济林,总面积千余亩。

项目区地势高燥向阳,远离村庄,空气新鲜,光照充足,水源广,水质好。

林地养鸡是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有效途径,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第六章技术方案

6.1设计原则

1)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养鸡生产方式,提高鸡肉质量和饲养水平,建立“资源节约、质量安全、环境友好”型的标准化生态鸡养殖小区,实行清洁养殖,改善养殖区的卫生状况和生活环境质量,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养鸡产业持续发展。

2)利用果园.林地开展生态鸡放养,利用鸡啄食果园、林地害虫,增加鸡只生物蛋白,鸡粪是果树有机肥料,形成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减少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降低药物残留,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体健康。

4)全面推广以良种、良舍、良料、良法、良医为主要内容的“五良”配套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生态鸡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

4)推广粪污综合治理技术,形成鸡—林—菜—农田循环利用,最大限度的保存粪的肥效,减小污染物的浓度,以突出生态为主题,实现粪污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

6.2总工艺流程

本项目以提高生态鸡生产水平和粪污综合治理为目标,采用如图6—1所示的总工艺流程。

图6—1总工艺流程图

6.3技术方案

本项目以推广畜禽生产“五良”技术和粪污综合治理为主线,减小环境污染,达到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业生产水平,促进生态鸡养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

6.3.1“五良”技术推广

6.3.1.1繁育技术

为了充分发挥杂种优势,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分析品种特点,采取科学实用的杂交模式进行生态鸡生产。

6.3.1.2育肥技术

鸡苗20天后,进入育雏室,在育雏室保育40天,体重达250克后,进入放养阶段,体重达到1500克以上出栏。

6.3.1.3环境污染减排技术

鸡场远离村庄和水源,生态鸡放养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6.3.1.4疫病防治措施

1)控制传染病传入:

引种或购买的雏鸡,在隔离鸡舍饲养15天,观察健康无病后混入健康鸡群。

鸡场职工进出车辆及饲养工具在进入场前严格消毒,避免病源交叉感染。

2)认真做好消毒工作:

定期按照程序对鸡舍进行消毒,控制病原在环境中的数量。

每周还选用高效、低毒,对人、鸡无刺激性,对环境、工具没有腐蚀性的消毒剂进行1次带鸡消毒。

此外,定期更换消毒剂,以确保消毒效果。

3)控制场内人员、鸡只和饲养工具、运料车之间互相传染。

生产区与生活区应彻底分开,大门入口处设紫外线照射消毒,通过消毒池进入鸡场,饲养员必须更换工作服和胶鞋,鸡只发病期间饲养人员不准串栏。

春、夏重点灭蚊、蝇和老鼠。

4)定期进行寄生虫防治工作:

采取统一行动按规定进行驱虫。

第七章项目建设内容

一、建设内容(详见附表)

武都区鸿源生态鸡养殖项目建设内容一览表

(一)

土建工程

建筑形式

单位

数量

小计

1

建设鸡舍

2000

2

改造排污管道

m

100

3

建设兽医室

砖混

60

4

建设消毒室

5

建设办公室

(二)

仪器设备购置

规格型号

台套

购置围网

1000

购置育雏设备

购置栖息架

600

混合饲料加工机械一套

消毒设备

台(套)

6

饮水等实施

(三)

购置良种鸡苗

10000

二、主要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及结构方案

4.1.1新建鸡舍

新建鸡舍20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800元,其中:

育雏舍600平方米,成年鸡舍1400平方米,单间建筑面积33平方米,设计使用年限20年。

鸡舍座北朝南,彩钢板单坡式屋顶,屋脊高5米,檐口高3米。

鸡舍内设有食槽、饮水槽、粪沟,舍外为生态山楂林。

4.1.2兽医室

新建兽医室,建设面积6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1200元,砖混结构。

4.1.3新建办公室,建筑面积16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1200元,砖混结构。

4.1.4新建消毒室,建筑面积6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600元,砖木结构。

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的依据

1)国家发改委、建设部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2)本项目土建工程费按现行价格进行投资估算,设备购置费按当年实际价格加运杂费计算;

3)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文件、资料、数据。

2、投资估算

本项目估算总投资228.71万元,其中:

土建工程投资180万元,仪器设备投资31.71万元,种鸡进购7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10万元。

表8-1投资估算表

单价(元)

投资(万元)

800

160

1200

7.2

3.6

建设办公蓿舍室

70.01.

40

2200

0.66

90

5.4

35000

3.5

750

0.15

1800

18

(四)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可研报告编制费

1.2

建设单位管理费

0.8

勘擦设计费

1.5

招标费

1.4

监理费

2.1

(五)

预备费

3、资金来源

项目估算总投资228.71万元。

1)省上补助投资200万元。

2)项目自筹28.71万元。

表8-2项目投资汇总及资金来源一览表。

项目

建设投资

土建

仪器

中央

地方

314

70.01

13.2

408.21

380

28.21

比例

78.7%

13.8%

3%

4.5%

100%

87.44%

12.56%

单位:

8-2项目投资汇总及资金来源一览表

第九章建设期限和实施进度安排

1、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限为2011年1月—2011年12月。

2、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及安排

2011年1-3月完成项目可研编制、论证及项目审批;

2011年4-5月完成初步设计、审定及施工图设计;

2011年6月—2011年11月完成鸡舍及配套工程建设;

2011年12月竣工验收投入运行。

第十章节能、节水及环保

10.1节能、节水

10.1.1节能原则

1)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降低成本的原则;

2)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

3)最低消耗,最大效益的原则;

4)节约资源,全员参与原则;

10.1.2节能措施

1)机电设备部分节能措施

(1)电器设备均选用节能型设备。

(2)供配电系统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减少配电距离,使损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力求节约资源。

(3)经常对员工培训,树立节约用电的观念,减少生产、生活中对电力资源的浪费。

2)建筑部分节能措施

(1)鸡舍四周墙体及房顶、地面采用保温隔热处理,在做到鸡舍保温隔热的同时达到节能目的。

(2)设置合理的自动料斗供料和自由饮水系统,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饲料水的浪费。

(3)鸡舍改造应最大的利用原有建筑、建材,节省原材料。

3)其他节能措施

(1)鸡种选育增重快、饲料消耗相对较小的优良品种。

(2)鸡粪、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综合利用,如用作农作物肥料、灌溉用水等。

在注意以上节能措施的同时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抓好能源节约利用,对水、电等能源的使用严格计量、节约管理。

10.2环境保护

10.2.1项目建设地环境现状

项目各建设地均地势高燥、排水良好、易于组织防疫,场址用地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

鸡场周围无大型化工厂、矿厂、皮革、肉品加工、屠宰场或其他畜牧场污染源。

鸡舍内通风良好,区内从无重大疫情发生,适合于鸡场的建设。

10.2.2项目实施对环境污染分析

1)项目建设期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建设地离居民居住地较远,施工期机械产生的噪声不会对周围居民生活产生影响,工程在进行土建项目的施工时,土方的开挖、回填、装卸等会产生扬尘。

10.2.3环境保护措施

1)项目建设中的环保措施

扬尘主要来自土方开挖、回填、堆放、运输、装卸以及道路扬尘,其产生量随着天气条件、施工期不同变化较大。

只要施工过程中土方及时回填,注意作业面洒水,可有效防止扬尘。

2)鸡粪处理

在项目运营中,鸡场产生的鸡粪采用干清粪工艺清出,经过有机肥加工,杀死其中的病原菌和寄生虫等,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后作为农业肥料。

3)废水处理

在项目运营中,废水主要由清洗鸡舍产生,这些废水须经处理后排放。

鸡场产生的废水用集污池进行处理,处理后的达标污水排放进入农田。

4)废气处理

控制和减少鸡粪尿散发出的臭气,最简便的方法是保持饲舍空气畅通,冲淡臭气浓度,减少空气污染;

运用新型环保饲料和防臭剂减少臭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鸡场工作人员要使用防护工具,减少废气对人体的危害。

5)其他废弃物处理

对于办公、生活垃圾设置垃圾箱,由专人管理、清扫、消毒。

为避免鸡场对环境的污染,需要通过整个规划和环境法规的有效执行来加强宏观与微观的长效管理;

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优化生产工艺、因地制宜选择好粪污处理工艺技术,逐步削减污染物;

实行农牧结合,建立生态型鸡场是实现养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0.2.4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区的主要环境影响物污水、鸡粪、废气(鸡粪尿散发出的臭气)及其他污染物等,通过以上方法处理,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第十一章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

11.1项目建设期间的组织管理

11.1.1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成立由武都区财政局、区农牧局、区畜牧中心相关领导、项目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及业务技术骨干、有关技术专家参与的项目建设实施机构,具体负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工作协调和政策指导,检查监督建设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协调办理其它项目建设有关事宜;

参与项目建设工程的招投标,监督建设单位严格按照项目规划、计划进度和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加强对项目建设各阶段、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发现和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1.1.2项目建设管理措施

1)严格项目建设规范管理

项目建设严格贯彻执行有关农业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标准规范,实行项目法人制和责任追究制、招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及工程建设管理合同制。

各实施单位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工作协调与监督管理,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明确分工与职责,任务落实到人,确保各项管理、技术、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2)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严格贯彻执行《农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有关农业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管理规定的要求,项目建设资金专账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统一管理使用。

严格会计制度,加强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3)重视信息管理与使用

应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与手段,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动态信息管理系统。

采集和汇总包括工程规划、设计资料、上级批复文件、计划、财务等有关的工程建设、资金投入、经营管理及技术措施等信息资料,开展科学分析与研究,并及时进行信息与工作交流,形成完整、规范的信息系统体系,为项目建设提供咨询技术服务。

11.2项目建成后的组织管理

11.2.1项目运行机制

根据我国企业法和其它有关规定,为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要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工作体系,以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和质量的稳定提高。

项目建成后,产权隶属项目建设单位,在由区财政局、区农牧局及区畜牧中心的领导下,承担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

同时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机制,加强决策、执行与监督三者之间的制约与监督,严格按现代企业制度对项目进行经营管理,实行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

按照相关规定的程序、标准与规范进行生产。

11.2.2技术培训

技术培训采用有针对性的对职工进行饲养管理、粪污综合处理、有机肥加工生产等的业务技术培训。

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邀请专家以授课方式进行培训,或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组织管理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到外地进行参观学习。

通过培训,学习运用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

生产、技术人员经培训合格(持证)方可上岗。

11.2.3项目运行保障措施

1)确保质量。

在建设内容和方式上要讲求实效。

要科学研究确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养鸡工程管理、运行和维护技术规程。

养鸡工程要委托专业建设队伍组织建设。

要严格执行工程监理制度,实行全过程质量监督。

确保安全生产与利用。

2)加强管护。

根据生产经营完善生产设施配套,保证生产各环节、各工序之间协调运转。

规范管理和使用机械设备,根据生产工艺和技术要求,合理购置机械设备和仪器,严格按安全技术规范进行操作使用;

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保持机械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加强协商。

养鸡场为建设主体,项目建设主体和养殖农户等协商确定各参与方的责、权、利和运行方式,建立稳定长效的运作机制。

第十二章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

12.1效益分析

本项目建设注重养殖环境污染治理,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致力于提高养鸡标准化规模饲养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养鸡生产持续健康发展,项目实施具有较为理想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12.1.1新增固定资产与生产能力

项目建成后,新增固定资产190万元。

正常年存栏生态鸡10000只,可处理养殖场粪便380t、污水650t,可提高项目区的养鸡标准化规模饲养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促进项目区养鸡生产持续健康的发展。

12.1.2环境效益分析

项目本着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的原则,通过对养鸡场污染物综合治理,可以有效的处理粪便、污水,既避免了粪便、污水等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对当地水源保护、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等具有显著作用,又做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把畜禽养殖业纳入良性循环和生态平衡的轨道。

12.1.3社会效益

1)促进养鸡产业的发展。

项目通过配套完善生态鸡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可提高生态鸡标准化规模饲养水平,促进养鸡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稳定市场供应。

项目正常年存栏生态鸡10000只,有利于示范带动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生态鸡产业的发展,推动生态鸡生产的产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推动生态农业迅速发展。

项目建设以生态鸡生产为基础、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工程为纽带,充分利用畜禽粪便资源,既解决了粪便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又做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走集种植、养殖、加工和能源转化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3)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养殖业同种植、加工等行业的有机地结合,一方面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提供了就业空间,使一部分农民在当地发展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