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不可忽视的时政微热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27500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2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备考不可忽视的时政微热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备考不可忽视的时政微热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备考不可忽视的时政微热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备考不可忽视的时政微热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备考不可忽视的时政微热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备考不可忽视的时政微热点.docx

《高考历史备考不可忽视的时政微热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备考不可忽视的时政微热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备考不可忽视的时政微热点.docx

高考历史备考不可忽视的时政微热点

2017备考不可忽视的时政微热点

热点1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凝聚中国复兴梦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1.地主阶级—帝国梦:

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追求“坚船利炮”之梦;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追求“自强”“求富”之梦。

2.农民阶级—天国梦:

太平天国运动追求“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资产阶级—复兴梦:

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向西方寻求复兴之梦。

4.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强国梦:

三大改造实现社会主义之梦;“一五”计划、中共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之梦;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和谐社会、小康社会之梦;和平崛起的外交强国大国梦。

1.(2017·重庆满分检测)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

因此,“中国梦”(  )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选C。

本题可用排除法。

“冷战”时期苏联的梦是要称霸世界,这与中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梦是截然不同的,排除含②的选项。

2.(2017·湖北黄冈期中)“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

……但是紧张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

”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

A.军事准备不足B.政治经验短缺

C.思想理论肤浅D.经济基础薄弱

解析:

选D。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

”由此看出,不成熟的关键在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选D项。

3.(2017·山东济宁联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梦之“天国梦”醒

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抵广州。

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

采取撤买办工役、封锁商馆等正义措施。

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

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

他坚信民心可用,组织地方团练,从沿海渔民、村户中招募水勇,操练教习……此时他已觉察英国正蓄意发动侵华战争,以所得西方消息五次奏请令沿海各省备战。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攻粤闽未逞,改攻浙江,陷定海,再北侵大沽。

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在广东“办理不善”,屡次下旨斥责。

九月,林则徐被革职,留粤备查问。

材料二 中国梦之强国梦碎

李鸿章: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1901年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白银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4亿5000万两,是针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

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

材料三 中国梦之建国梦成

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整整走过了109年,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

在这一百余年的前80年间,中国人民始终在黑暗中探索。

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才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

在整个中国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国梦”牺牲了数百万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牺牲了上千万英雄儿女,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

对于这段历史、对于为这段历史而献身的先烈,我们要永远铭记。

材料四 中国梦之富国梦显

结合上述四则材料,你认为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除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外,还需要哪些条件?

答案:

政治: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经济: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军事:

重视军事,特别是海防建设。

外交: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为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外交环境。

(如答其他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热点2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打开“筑梦空间”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它为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机制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1.汉代陆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流;明清闭关锁国对文明交流的影响。

2.近代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与中国发展的互动影响。

3.现代中国不同时期对外政策、对外交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

4.经济全球化、中国入世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1.(2017·湖北孝感统考)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

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

A.交通十分发达

B.商业贸易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解析:

选C。

“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的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A、B两项不够全面,C项正确;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2017·山东烟台联考)有学者认为:

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

……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

A.长安       B.北京

C.上海D.广州

解析:

选D。

18世纪中国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允许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故答案选D。

3.(2017·山东济宁五校联考)全球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传统中国被全球化击败,却也从全球化中崛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白海军《大预言:

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 1870—1914年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通常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多个工业国家的崛起打破了英国独霸世界市场的局面,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世界市场走向成熟。

——王加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塑造者,逐渐走向了全球化舞台的中央,……今年,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正式出台,这不单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升级版,也是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版的全球化方略:

一带一路》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早期全球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中国应对全球化的角色变化及方略,并从历史和国际的视角分析其合理性。

解析:

(1)问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归纳得出西欧国家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归纳得出殖民扩张与掠夺是全球化的主要途径。

第二小问,依据题干中“1492年”明确全球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2)问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世界市场走向成熟”归纳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二小问,依据中国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与民族危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作答。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题干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塑造者,逐渐走向了全球化舞台的中央”“这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正式出台”归纳得出中国角色方略为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塑造者;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

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中国历史上的陆海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历史经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国际视角。

答案:

(1)特点:

西欧国家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殖民扩张与掠夺是全球化的主要途径。

原因: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表现:

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影响:

欧美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加剧,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不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同时也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角色方略:

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塑造者;提出“一带一路”战略。

合理性:

古代海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历史经验;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趋势的加强提供了机遇。

热点3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习近平指出: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推行整体的法治,而非个体的人治。

1.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1)概况:

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明朝在地方设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司法。

(2)评价:

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但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2.近代西方的权力制衡制度:

三权分立制度在西方各国的具体模式不尽相同,但体现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国家职能部门分别拥有其特定的权力,并在相互牵制中达到权力的平衡。

3.巴黎公社的廉政措施:

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

4.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原则的新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依法治国、建立法制国家的目标。

1.(2017·河北衡水学情检测)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通判还有一个职责: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由此可见,通判(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解析:

选D。

材料中“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行政事务必须由通判和守臣(知州)共同掌握,故A项错误;B项通判并不掌握军权,故错误;C项表述不全面,仅对后半部分进行总结,故错误;D项完整的概括了材料信息,前句讲述了通判掌握有行政权,后句“刺举以闻”讲述了通判可以监察地方官,故正确。

2.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

“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深入不下去。

”为此,国家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的新尝试是(  )

A.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加强立法,完善国家法律体系

C.恢复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D.平反冤假错案,重塑法律尊严

解析:

选A。

注意“新尝试”这一信息。

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答案为A。

B、C、D三项与题干要求不符。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联邦政府

国会(立法权)

总统(行政权)

最高法院(司法权)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

众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总统任命联邦法官

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

总统任命的司法法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

国会可依法弹劾总统

总统无权解散国会,但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1787年宪法》

材料二 而这个政府则应当按工人代表苏维埃的方式组织起来。

苏维埃不仅把立法权和对执行法律的监督权集中在自己的手里,而且通过苏维埃全体委员把直接执行法律的职能集中在自己的手里,以便逐步过渡到全体劳动居民人人履行立法和管理国家的职能。

——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三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摘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说明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维埃俄国政体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代议制民主对政治文明发展历程所起的进步作用。

答案:

(1)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法治。

(2)代表由人民民主选出;立法权与行政权统一。

(3)权力主体是人民(或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选举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权力广泛;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4)①推动世界政治现代化(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②保证公民广泛参与管理国家(人民拥有一定的权利和自由);③有利于政治稳定,缓和社会矛盾。

(言之有理即可)

热点4 中国自贸区战略

自由贸易区战略,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式的重要举措。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对象国均为周边国家和地区。

发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建立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基础的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框架,成为中国自贸区战略的核心。

1.现代中国改革开放决策及立体开放格局。

2.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趋势。

3.中国入世必要性及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2017·安徽阜阳检测)“中国已不再是旧式‘中央帝国’或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孤独的革命者形象’,而是‘今日地球村’里维护整体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的一个重要成员。

”这一变化缘于(  )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C.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D.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解析:

选C。

本题材料表达了我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发挥积极作用,而造成该局面的主要原因当然是我国自身的因素,故C项正确。

2.(2017·山东德州名校联考)它的签订,至少体现了三方面的意义,首先,制定了国际贸易活动的“行为准则”使国际贸易行为规范化、国际市场秩序化。

其次,通过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限制非关税壁垒,奠定了国际自由贸易的基础。

最后,充当国际“商务法庭”,发挥贸易仲裁作用。

“它”是指(  )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雅尔塔体系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D.欧洲经济共同体

解析:

选C。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制定了国际贸易活动的“行为准则”使国际贸易行为规范化、国际市场秩序化,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通过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限制非关税壁垒,奠定了国际自由贸易的基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二战后就开始充当国际“商务法庭”。

所以本题的答案选C。

3.(2017·山东潍坊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有秩序的方法来决定国家货币单位的价值,……我们希望把国际货币体系从大规模投机活动的负面影响中解脱出来。

——1943年美国前财政部长助理怀特

材料二 关贸总协定从未得到成员国立法机构的批准,它是一个临时性的多边贸易机构,其中也没有建立组织的条款。

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协议是永久性的。

作为一个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具有良好的法律基础,因其成员已经批准世界贸易组织协议,而且协议本身规定了世界贸易组织如何运作。

——摘编自《人民日报》1999年12月30日

材料三 每次金融危机必然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变革,1930年代大萧条催生布雷顿森林体系,1970年代的汇率动荡和通货膨胀为欧元诞生铺平道路。

——向松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思想和战略》

(1)二战后西方国家找到的“有秩序的方法”是什么?

效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相比有何特点?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二者在宗旨和基本原则方面又有何相同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元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答案:

(1)方法:

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

效果:

稳定了世界货币金融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特点:

常设性(永久性)的机构,具有法律强制性。

相同:

原则上,开放市场、非歧视性;宗旨上,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

(3)原因:

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70年代的汇率动荡和通货膨胀。

影响:

欧元对美元的国际地位构成有力挑战,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热点5 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国家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核心使命,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当前构建民生国家的具体举措与内涵。

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经济发展始终是民生改善的基础,而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

1.古代涉及“民生”的历史现象

(1)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思想、强调轻徭薄赋不夺农时;荀子提出“君舟民水”;墨子:

代表平民利益,主张“兼爱”“非攻”。

(2)中国古代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

2.中国近现代民生问题

(1)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2)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3)中国共产党采取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措施。

①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实行土地改革,平抑物价,打击投机倒把,合理调整工商业等。

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初20年里,“左”倾错误泛滥,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③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促进科技、文艺的繁荣发展;制定教育方针,发展人民教育事业,加强教育立法,改革教育体制;发展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等事业。

3.其他国家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

(1)美国:

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政策,加强社会救济工作,通过立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

(2)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保障。

(3)苏联(俄)

重视民生:

新经济政策规定实行粮食税与自由贸易,进行工业化建设等。

忽视民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斯大林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1.(2017·江苏南京名校调研)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据关键信息“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可知D项符合题意。

2.(2017·山东曲师附中月考)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4月)中指出:

“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苦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当时政府帮助农民克服困难的措施是(  )

A.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B.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C.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确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解析:

选B。

据材料信息“1953年4月”可知,当时正处于三大改造时期,故B项符合题意。

3.“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是其核心问题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农村政策文件选编》

(一)

材料二 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

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

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据上述材料,指出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或调整经历的几个步骤。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3)材料三的变革方式是对材料一、二变革方式的彻底否定吗?

为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农村经济政策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答案:

(1)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

(2)原因:

急于求成,片面强调农业合作化规模和公有化程度。

特点:

一大二公(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影响:

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生产者积极性。

(3)不是。

公有制前提不变,农民只是拥有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4)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关注民生;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热点6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谋求共同富裕新思路

中国“六位一体”新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