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262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藁城一中2018—2019年第一学期高二月考一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0小题,每题1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2.《易》又称《周易》,是阐述关于阴阳变化之书,一度被道家奉为经典。

巧合的是,“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且一再强调“《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

由此可见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B.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C.儒道两家思想已呈融合之势D.晚年孔子因遭受困厄而热衷卜筮

3.“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

这说明(  )

A.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C.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4.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5.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

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

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

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  )

A.谥号是贵族享有的特权                        B.大一统王朝的权威加强

C.谥号具有舆论监督作用                        D.统治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

6.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认为:

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

……(他)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是(  )

A.程颢                    B.陆九渊                 C.朱熹                    D.王阳明

7.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

由此可知王阳明(  )

A.注重道德实践    B.提倡心性修养     C.强调重义轻利    D.批判虚假说教

8.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

这表明李贽(  )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

C.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            D.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

9.朱之瑜(1600~1682)称:

“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颜元(1635~1704)认为:

“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

”两人的本质意图是(  )

A.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B.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

C.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                        D.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10.王夫之指出,为民为公,乃千古之法的精义所在,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属“私”。

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王暴虐地执行法律。

由此可知,两人主张的相似之处是(  )

A.体现鲜明的民主共和精神                    B.勾画未来社会发展蓝图

C.质疑和防止君权过于集中                    D.都有新阶级力量的推动

11.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

“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人物的恩惠更大。

”对该项发明阐述最准确的是(  )

A.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B.炸毁了封建骑士阶层

C.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D.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

12.“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这体现了我国(  )

A.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B.古代科学的实用性特点

C.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D.古代宗教迷信色彩浓厚

13.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

这反映了当时

A.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B.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限

C.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D.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

14.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题画诗写道: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横流乱世权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

”朱耷的题画诗反映了明末清初绘画艺术的特点,符合这一特点的作品还有

A.《游春图》B.《墨兰图》

C.《送子天王图》D.《步辇图》

15.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太守的女儿杜丽娘,梦中爱上少年书生柳梦梅,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

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赴试,杜丽娘的鬼魂与之见面,并获再生。

杜父反对他们结合,经杜丽娘一再坚持,加上柳梦梅被点中状元,由皇帝做主,二人终于成婚。

材料反映了

A.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B.婚姻自由成为了社会时尚

C.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D.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16.宋以后是戏曲的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

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

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材料表明(  )

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17.从明代开始,小说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

其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

B.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条件

C.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阶段,诗赋在科考中失去了市场

D.明末清初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的反映

18.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

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

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

材料反映了(  )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

C.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19.萧功秦教授指出: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君民共治”意识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早期维新派“君主立宪”主张D.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共和思想

20.1877年,洋务派幕僚马建忠从欧洲写信给李鸿章说:

“欧洲各国讲富者以护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

……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

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可见马建忠

A.正确揭示了欧洲各国富强的根本原因B.否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C.批评了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做法D.强调了国家富强是建立民主政治的基础

21.康有为曾言:

“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

盖又如两人有相交之事,而另觅一人以作中保也。

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

”由此可知康有为(  )

A.已具备成熟的民权思想B.强调公民自治和君臣平等

C.强调君主制度的重要性D.大力宣扬君主立宪制思想

22.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核心任务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政治变革决定民众习俗变化D.民众观念的进一步解放

23.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九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持这一观点的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激进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24.陈独秀说: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由此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A.国民热衷于中国党派之争B.维新变法于中国无进步意义

C.陈独秀意在反对政府政策D.很有必要开展思想启蒙运动

25.“观念形态的革命以批判传统为条件,但实现观念形态的变革又不仅仅在于批判传统。

它表现为破坏旧传统与正面重建的同一。

”下列选项能准确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梁启超发表《变法通义》B.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26.1920年之前,十月革命在中国被提及的次数很少,1920年下半年才开始重新被注意,尤其在1921年后出现爆炸式增长。

这一现象表明

A.十月革命的道路适合中国的国情B.苏俄对华平等外交赢得国人好感

C.苏俄在国共合作时起了重要作用D.苏俄新社会模式引起知识界关注

27.孙中山说:

“现在是中国国民驱除衰落的征服者之时机,我们如不急起驱除之,外国列强则将在不久替我们赶走……那么,我们将成为另一统治民族的奴隶。

”由材料可知,当时孙中山的意图是

A.将帝国主义势力驱除出中国B.进行民主革命须先推翻清朝

C.推翻清朝应争取获列强支持D.联合外国力量推动民族革命

28.蔡元培认为:

“三民主义虽多有新义,为往昔儒者所未见到,但也是以中庸之道为标准。

”据此推断,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最符合蔡元培观点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29.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产生的,带有鲜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色彩。

最能体现这一色彩的是

A.反帝反封建B.谋求民族解放

C.实行耕者有其田D.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0.毛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