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圈题新课标I卷高考生物总复习 题组训练15 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200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圈题新课标I卷高考生物总复习 题组训练15 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圈题新课标I卷高考生物总复习 题组训练15 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圈题新课标I卷高考生物总复习 题组训练15 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圈题新课标I卷高考生物总复习 题组训练15 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圈题新课标I卷高考生物总复习 题组训练15 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圈题新课标I卷高考生物总复习 题组训练15 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docx

《高考圈题新课标I卷高考生物总复习 题组训练15 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圈题新课标I卷高考生物总复习 题组训练15 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圈题新课标I卷高考生物总复习 题组训练15 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docx

高考圈题新课标I卷高考生物总复习题组训练15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

题组15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

(一)考法解法

【命题特点分析】

本部分属于每年高考常考内容,近年来多以非选择题(选做题)的形式呈现,难度系数在0.5-0.6之间;考查重点为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培养。

试题多以进行实验设计或者其他考查,考查的内容多种多样。

既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又重点考查“双基”和实验能力。

【解题方法荟萃】

解决该部分试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1.微生物的营养

营养要素

来源

功能

碳源

无机碳源

CO2、NaHCO3、CaCO3等含碳无机物

①构成细胞和合成一些代谢产物②有些既是碳源又是异养微生物的能源

有机碳源

糖、脂肪、蛋白质、有机酸、石油、花生粉饼等

无机氮源

NH3、铵盐、硝酸盐、N2等

合成蛋白质、核酸及含氮的代谢产物

有机氮源

牛肉膏、蛋白胨、核酸、尿素、氨基酸

生长因子(特

殊营养物质)

维生素、氨基酸、碱基

①酶和核酸的组成成分

②参与代谢过程中的酶促反应

水和无机机盐

外界摄入

水不仅是优良溶剂而且可维持生物大分子的稳定;无机盐是细胞内的成分和调节物质等

2.培养基种类及用途

划分标准

培养基种类

特点

用途

物理性质

液体培养基

不加凝固剂

工业生产

半固体培养基

加凝固剂,如琼脂

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分类鉴定

固体培养基

微生物分离、鉴定、活菌计数、保藏菌种

化学成分

天然培养基

含化学成分不明确的天然物质

工业生产

合成培养基

培养基成分明确(用化学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成)

分类、鉴定

用途

选择培养基

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

培养、分离出特定微生物(如培养酵母菌和霉菌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的食盐)

鉴别培养基

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

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可用伊红—美蓝培养基鉴别饮用水或乳制品中是否有大肠杆菌(若有,菌落呈深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

3.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1)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

①筛选菌株:

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

②过程:

土壤取样→样品的稀释→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2)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①原理:

即:

可根据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②流程:

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挑选菌落。

(3)鉴定方法:

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

含酚红指示剂的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细菌→指示剂变红,则该菌能分解尿素

鉴定纤维素分解菌

(4)计数方法:

①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容积样品中的细菌数量。

该方法不能区分细菌的死活。

②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的理论依据是: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即代表一个活菌。

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每个稀释倍数涂布3个平板进行计数,取平均值。

【特别提醒】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条件

结果

常用方法

应用范围

消毒

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

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部分微生物

煮沸消毒法

一般物品

巴氏消毒法

不耐高温的液体

化学药剂消毒法

用酒精擦拭双手,用氯气消毒水源等

灭菌

强烈的理化因素

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灼烧灭菌

接种工具

干热灭菌

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

高压蒸汽灭菌

培养基及容器的灭菌

(二)真题剖析

【题干】(2011·全国新课标卷理综·39)有些细菌可以分解原油,从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

某同学欲从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

请回答:

(1)在筛选过程中,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           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

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

(2)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两种,即         和          。

(3)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单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         。

(4)通常情况下,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     和      。

无菌技术要求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          附近进行,以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答案】

(1)原油 选择 

(2)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3)强 

(4)干热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 火焰

【解析】

(1)欲筛选出能降解原油的菌株,培养基中应只含有原油而无其它碳源,这样,不能降解原油的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存,这类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2)分离纯化菌种时,需采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使聚集在一起的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以便纯化菌种。

(3)降解原油能力越强的菌株,在菌落周围形成的分解圈越大。

(4)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如接种环)、干热灭菌(如培养皿)、高压蒸汽灭菌(如培养基)等。

无菌操作要求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操作都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以避免周围微生物的污染。

【题干】(2014·全国新课标I卷理综·39)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

回答下列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将分解成。

(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色氢合物,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

注:

“+”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培养基乙(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答案】

(1)纤维二糖   葡萄糖

(2)红色      透明圈 

(3)不能     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  不能      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粉 

【解析】

(1)纤维素是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如下图:

 

(2)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3)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只有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才会发挥作用。

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

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要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需要以纤维素为主要碳源的培养基,培养基乙不具有选择的作用。

 

(三)高考圈题

【题干】同学们为了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对尿素是否有分解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并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尿素的细菌(目的菌)。

培养基成分如下表所示,实验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问题:

(1)简述土壤中可分解尿素的细菌的鉴定方法及原理:

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指示剂,细菌合成的将尿素分解为,pH升高,使指示剂变为红色。

(2)培养基中加入尿素的目的是筛选目的菌,这种培养基属于培养基。

(3)“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分别来自培养基中的和,实验中需要振荡培养,原因是。

(4)如图是利用法进行微生物接种,把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

(5)关于如图的操作方法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A.操作前要将接种环放在火焰边灼烧灭菌。

B.划线操作须在火焰上进行。

C.在5区域中才可以提到所需菌落。

D.在1、2、3、4、5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灭菌。

【答案】

(1)酚红  脲酶  氨

(2)选择

(3)尿素    葡萄糖   为目的菌提供氧气

(4)平板划线

(5)D

【圈题理由】该题涉猎知识内容为该题组下常考重难点知识。

【解析】

(1)要筛选能降解尿素的细菌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并且加入酚红指示剂。

分解尿素的细菌能产生脲酶,会将尿素分解为氨,使酚红指示剂变红。

(2)培养基中加入尿素并以此为唯一氮源,起到了选择作用,只有能利用尿素的细菌才能生存下来。

(3)题意中的目的菌氮源来自尿素,碳源来自葡萄糖。

振荡培养主要是可以为目的菌提供氧气。

(4)图中有明显的划线和分区,所以是平板划线法。

(5)平板划线法操作前要将接种环放在火焰外焰灼烧灭菌,故A错误。

划线操作须在酒精灯旁进行,故B错误。

在3-5区域中都有可能得到所需菌落,故C错误。

在1、2、3、4、5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灭菌,接种前灭菌时为了防止外来杂菌,每次结束灭菌是为了杀死上次残留的细菌,故D正确。

【题干】牛奶是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培养基。

生鲜牛奶中的微生物情况反映了奶牛的健康状况,也影响奶制品的运输和贮藏。

牛奶在饮用前都要经过巴氏消毒,以杀死有害微生物。

为检测消毒前后牛奶中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做如右图所示操作。

用无菌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1mL生牛奶稀释液至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合均匀,如此再重复2次。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巴氏消毒的方法是,使用这种方法对生鲜牛奶进行消毒的好处是。

(2)取最终的牛奶稀释液0.1mL滴在培养基上进行涂布,应选择的涂布工具是下图中的。

(3)图中所示方法为稀释培养法,理想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落。

若用该方法培养设置了3个培养皿,菌落数分别为35个、33个、34个,则可以推测生牛奶中每毫升含细菌数为___个。

运用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往往较实际值(填“偏大”或“偏小”),原因是。

(4)消毒后的牛奶中绝大部分细菌被杀死,若继续用该方法检测消毒后的牛奶中细菌的数量,则在操作步骤上应做什么改动?

(5)从生牛奶取样培养得到的菌落中,混有各种杂菌,从中检测出大肠杆菌的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人,菌落具有特征的可以认定为大肠杆菌。

【答案】

(1)70—75℃煮30分钟(80℃煮15分钟)    牛奶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2)B

(3)3.4×106    偏小   个别菌落可能是由2个或多个菌落形成

(4)稀释次数减少

(5)伊红美蓝   (金属光泽的紫)黑色

【圈题理由】该题涉猎知识内容为该题组下常考重难点知识。

【解析】

(1)采用巴氏杀菌法加工牛奶,在70—75℃煮30分钟或80℃煮15分钟进行杀菌,在杀灭牛奶中有害菌群的同时牛奶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完好地保存了营养物质和纯正口感。

(2)取最终的牛奶稀释液0.1mL滴在培养基上进行涂布,应选择涂布器,即图中的B。

(3)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可推测牛奶中每毫升含细菌数为[(35+33+34)÷3]×104÷0.1=3.4×106。

在统计菌落时,当两个或多个菌落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单个菌落数,所以运用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往往较实际值偏小。

(4)消毒后的牛奶中绝大部分细菌被杀死,若继续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消毒后的牛奶中细菌的数量,则在操作步骤上应减少稀释次数。

(5)欲检测大肠杆菌,可在培养基中加人伊红美蓝,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