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01588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8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文言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文言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文言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文言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文言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相与笑之曰:

鄙鄙:

卑鄙

“鄙”在现代汉语中,有“卑鄙”之意,但“鄙”在古代汉语中,绝没有“卑鄙”之意,而只有“浅陋”之意,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所以,A项就犯了以今义解释古义的错误,正确的解释应为“浅陋”。

【错误类型三】不明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

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仍按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福建卷第2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履苍莽中履:

鞋子

该句中的“履”是词类活用,属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解释为“行走”,成语中“如履薄冰”的“履”字就是这种意思。

而D项在解释“履”时,不明白这一词类活用现象,仍按“履”的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导致了解释的错误。

【错误类型四】不分单双

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果把它们误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词,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或过称其文字过称:

过分称赞。

该句中的“过称”是两个单音词“过”和“称”的连用,应该分别解释为“过分”和“称赞”,如果考生把它们误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过称”,从而觉得这个解释是错误的而误选该选项,就掉进命题者设置的陷阱里了。

四、【真题体验】

(《世纪金榜》教师用书P194)(略)五、【考点分析与训练】?

考点:

依据条件,判断通假

(一)尝试练习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其义

(1)往而不反者

(1)“返”返回

(2)失其所与,不知

(2)“智”明智(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3)“蚤”通“早”(4)无能为也已(4)“矣”句末语气词(5)共其乏困(5)“供”供给(6)秦伯说(6)“悦”高兴(7)秦王必说见臣(7)“悦”高兴(8)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8)“震”惧怕(9)卒起不意(9)“猝”突然(10)秦王还柱而走(10)“环”环绕

(二)整合点拨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对于它,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

这两个条件为:

①通假字自身特点:

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

②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

(三)即时小练

(1)皆为龙虎,成五采

(1)“彩”彩色

(2)距关,毋内诸侯

(2)“拒”把守“纳”接纳(3)张良出,要项伯(3)“邀”邀请(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4“背”违背(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5)“早”早早地(6)令将军与臣有郤(6)“隙”隔阂,嫌怨(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7)“座”座位(8)悟言一室之内(8)“晤”面对面(9)举酒属客(9)“嘱”劝人饮酒(10)冯虚御风(10)“凭”乘

第2课时

巧记本义,紧扣语境,正确理解一词多义。

巧记本义,紧扣语境,正确理解一词多义

请解释下列各句中“爱”的意思。

(见小册子)

(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4)爱而不见(xiaà

),搔首踯躅。

(《诗经·

静女》)(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爱慕、欣赏)

(二)整合点拨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是个普遍现象,有的词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义项,这给掌握多义实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

【本义】快步跟随心里喜爱的人——喜爱。

【成语举例】爱财如命——爱憎分明——爱如珍宝——爱不释手

【成语例释】爱屋及乌:

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

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出自《尚书大传·

大战》:

“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爱不释手:

释,放下。

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经典文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

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引申义】

1.对于自己喜爱的人总是寄予同情和爱护——同情、爱护【成语例释】爱民如子——爱莫能助

爱民如子:

旧时称赞某些统治者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

爱莫能助:

爱:

爱惜。

莫:

不。

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经典文言】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

2.自己喜欢的东西舍不得送给别人——吝惜、吝啬、舍不得、爱惜【成语举例】爱日惜力爱日惜力:

珍惜时间,不虚掷精力。

【经典文言】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3.自己喜爱的东西不想让别人发现——隐蔽、躲藏(三)即时小练

1.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徒”的意思。

(“徒”的义项:

①徒步,步行;

②步兵;

③党徒,同一类的人,同一派别的人;

④门徒,徒弟;

⑤徒众,众人;

⑥被罚服劳役的人;

⑦空;

⑧白白地;

⑨只,仅仅;

⑩官名;

○11乃,竟。

(1)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3)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4)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5)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何者?

积威约之势也。

(6)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7)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8)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9)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1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12)为楚怀王左徒。

(1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14)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2.请解释下列各句中“亡”的意思。

义项:

①逃亡;

②逃亡到国外;

③出外,不在;

④失去,丢失;

⑤灭亡,死亡;

⑥通“忘”,

忘记;

⑦通“无”,没有;

⑧通“无”,不;

⑨逃跑的人;

⑩通“无”,无论。

例句: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4)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6)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7)是以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8)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9)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10)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11)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12)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13)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1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5)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16)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17)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1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9)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扩大

(2)沛公居山东时..古义:

崤山以东今义:

山东省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缩小(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

外交使者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转移(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古义:

重金收买今义:

购买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弱化(5)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古义:

遗憾,不满今义:

仇恨,怀恨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强化(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

爪子和牙齿,这里是其本义,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今义:

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词词义变化特点:

感情色彩变化

(二)整合点拨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

①词义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②词义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③词义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④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

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⑤词义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

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⑥感情色彩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

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

今义是“迎合”,贬义。

另外,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

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与今天不同的,即现代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

(三)即时小练

1.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

(1)出使的人。

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

那人,指秦穆公。

第3课时

了解词义演变特点,重点掌握古今同形异义词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父母兄弟等亲属

妻子。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

泛指主人。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

走投无路。

今义:

贫穷。

(5)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古义:

眼泪今义:

鼻涕。

(6)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

礼品。

货币。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

袒露一只臂膀。

偏袒双方中的一方。

(8)沛袒露一只臂膀。

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儿女亲家,女方父母为婚,男方父母为姻。

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

意外的变故。

副词,很。

(10)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

人。

代指刘备。

现在的人。

词义扩大(1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

求学的人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缩小

(12)秦以虎狼之心,与中国抗衡古义:

中原地区今义:

全中国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扩大(13)秋天漠漠向昏黑

秋日的天空今义:

秋季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转移(14)颜色不少变

容颜,脸色今义:

色彩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转移(1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仇恨,怀恨今义:

埋怨,责备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弱化?

先帝不以臣卑鄙

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

表示品德低下

感情色彩变化

2.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体会这一特点。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其实:

那实际上

(2)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

两个词,指,指出;

示,给人看。

(3)(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亲信:

亲近信任

(4)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夫人:

平常人

第4—5课时

找规律、析特点,掌握名词活用。

类别:

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教学过程】

(一)尝试练习

1.找出下列各句中名词的活用,说说其用法,想一想,有什么规律。

例句译法

类型及规律

①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像?

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②吾得兄事之(《鸿门宴》)用对待?

的方式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③函封之用?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④其势必不敢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依据?

,按照?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⑤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在?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从?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在(当)?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2.找出下列各句中名词的活用,说说其用法,想一想,有什么规律。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副词(“不”“无”“相”等)+名词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十步跑十步能愿动词+名词(3)舍相如广成传安排住宿名词+名词(4)填然鼓之击鼓名词+之(5)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名词+名词(6)客逾庖而宴:

吃饭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使?

为王。

使动用法(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

以?

为伴侣。

友:

为朋友。

意动用法(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

为?

办丧事。

为动用法

1.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做是什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

为老师”的意思。

1.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规律和特点。

(1)东犬西吠:

西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草、露、日(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5)而相如廷叱之:

廷(6)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7)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8)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东、南规律和特点:

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

2.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

(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

第二个“君”“臣”②二月草已芽:

芽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第二个“师”④君子不齿:

齿

规律和特点:

名词前有副词(“不”“无”“相”等),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左右欲刃相如:

刃③云青青兮欲雨:

④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能愿动词(指“能”“得”“欲”等动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3)①沛公军霸上:

②鹪鹩巢于林: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④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

道路

⑤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名词前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4)①驴不胜其怒,蹄之:

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④塞者凿之,陡者级之:

级⑤填然鼓之:

名词后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5)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衣、怀

②道海安、如皋:

道③大楚兴,陈胜王:

王④范增数目项王:

两个名词连用(或者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至于哪个名词活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6)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②缇骑按剑而前:

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东④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构成主谓关系)=活用动词+而+动词(动词短语)。

或者:

动词(动词短语)+而+名词=动词(动词短语)+而+活用动词。

(7)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②空以身膏草野③徐孺下陈蕃之榻④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规律和特点:

名词的使动用法(8)①越国以鄙远②既东封郑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吾从而师之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⑥襟三江而带五湖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规律和特点:

名词的意动用法

第6课时

找规律、析特点,掌握动词活用。

动词活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

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

赐以恩惠。

(2)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

视觉和听觉。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

到达的人。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

流传的文字。

(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

活着的人。

死:

死去的人。

(6)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

金银珠宝等宝物。

(7)项伯杀人,臣活之活:

活。

(8)舞幽壑之潜蛟舞:

舞。

(9)宁许以负秦曲负:

担负。

(10)哀吾生之须臾哀:

哀叹。

1.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有时又;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

1.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

(1)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畜:

牲畜;

(5)不敢复有株治株治:

株连治罪的事情(6)追亡;

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

2.

1.动词用作名词

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

活命”的意思。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

哀怜”的意思。

1.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规律和特点。

(1)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畜:

牲畜。

(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

处境。

(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

谗言。

(4)而其见愈奇见:

看到的景物。

(5)不敢复有株治株治:

株连治罪的事情(6)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亡、北:

逃兵。

(7)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

水。

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

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

2.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与为动用法的词,并试着找出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规律和特点。

(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

停止。

内:

进入。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

跟从。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

亡。

(4)屈心而抑志兮屈:

屈。

抑:

抑。

(5)所以游目骋怀游:

游。

骋:

骋。

(6)泣孤舟之嫠妇泣:

泣。

(7)木直中绳,糅以为轮糅:

通“煣”,使?

用火烤。

(8)外连衡而斗诸侯斗:

争斗。

(9)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

漂。

(10)吞二周而亡诸侯亡:

灭亡。

(11)序八州而朝同列朝:

朝拜。

(12)却匈奴七百余里却:

退却。

(13)秦王恐其破壁破:

撞破。

(14)毕礼而归之归:

归。

(15)欲因此时降武降:

投降。

(16)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

满意。

征:

信任。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