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汇率发展历程及启示图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149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日两国汇率发展历程及启示图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日两国汇率发展历程及启示图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日两国汇率发展历程及启示图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日两国汇率发展历程及启示图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日两国汇率发展历程及启示图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日两国汇率发展历程及启示图文.docx

《中日两国汇率发展历程及启示图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两国汇率发展历程及启示图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日两国汇率发展历程及启示图文.docx

中日两国汇率发展历程及启示图文

经济研究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5卷第6期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ol15No62009

收稿日期:

2009-07-0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72100;重庆市教委软科学研究项目(KJ070608

作者简介:

谢非(1964-,男,四川人,重庆理工大学副教授,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风险管理、企业管理研究。

中日两国汇率发展历程及启示

谢非1,2,陈利军2,秦建成2

(1.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2.重庆理工大学,重庆400050

摘要:

汇率制度的安排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文章对比中日两国汇率发展历程发现:

中日两国汇率发展历程有相似性;汇率变化是各自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国际经济政治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研究阐明:

一国汇率制度的安排应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新形势下的人民币汇率变化应立足中国当前国情采取平稳审慎的态度,以避免重蹈日元被动大幅升值给日本经济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覆辙,确保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

关键词:

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浮动汇率

中图分类号:

F8307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85831(200906003508

一、引言

汇率制度是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

规定。

在国际金融史上,一共出现了3种汇率制度,即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

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统计,截至2001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85个成员国实行了8种汇率安

排[1]。

这8种汇率安排可以归纳为3类:

较为固定的汇率制度、中间汇率制度和

浮动汇率制度。

建国以来,中国的汇率制度安排相继经历了单一汇率制、双重汇率制和有管

理的浮动汇率制3个阶段。

适时选择的汇率制度安排很好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

发展,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迅速增长,外汇储备规模迅速扩大。

然而,外界要求

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各国加深了

对汇率制度安排的认识。

我们可以从中日两国的汇率制度发展历程中得到一些

启示,以利于中国汇率制度的制定。

二、中日两国汇率发展历程

(一日本汇率发展历程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日本汇率制度的演变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固定

汇率制阶段(1949-1971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阶段(1973-1985年和自

由浮动汇率制阶段(1985年至今。

1.固定汇率制阶段(1949-1971年

从1949年至1971年的22年间,日本政府以贸易立国为口号,美国政府

也采取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日本经济发展,从1949年4月25日开始日本一直采

取1!

360的固定汇率制[2]。

持续保持22年之久的360日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

35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5卷第6期

率,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得日本企业能够在20多年内,不必理会汇率的变化,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扩大产品出口等方面。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国力的上升使得日元汇率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美国开始在金融领域要求日元升值。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下,尤其是美国政府于1971年8月单方面宣布以放弃美元兑换黄金、对进口货物强制性征收10%进口关税等为主要内容的紧急经济政策,进而从根本上动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使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动荡加剧,日元汇率开始上升。

日本政府为维护360日元兑1美元的汇率水平,多次入市干预,抛出日元、购买美元,想借以达到抑制汇率浮动的目的。

但这些措施都无济于事,日元仍在升值。

而欧美国家还是不断批评日元升值幅度不够。

在此背景下,经过有关国家多次磋商,1971年12月,西方10国财政部长在华盛顿史密森博物馆召开会议,决定将日元汇率升值16.8%,即1美元=308日元(上下可浮动2.25%,并以此作为标准汇率。

2.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阶段(1973-1985年

1973年2月13日,美国财长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10%。

日本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很快突破两位数,日本银行将贴现率提高至6%,但于事无补,日本从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转变,开始推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日元从1973年2月到1985年9月逐步升值为1美元兑240~250日元。

3.自由浮动汇率制阶段(1985年至今

从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开始,日元采取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1985年,美英法日德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促使日元、西德马克对美元升值的协议,从此之后,日元汇率开始迅速上升,进入了长达10年之久的升值周期。

到1995年,日元曾一度达到80日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

1998年4月,日本修改并实施了∀外汇和外贸法#,规定日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基本完全开放,日元汇率由市场决定[3]。

日元升值给日本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是导致日本泡沫经济产生并最终破灭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经济由此陷入不景气。

为了挽救本国经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阻止日元升值的策略。

从2001年开始,日本政府放弃过去长期使用的扩大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了日元贬值的努力,但收效甚微。

(二中国人民币汇率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人民币汇率发展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单一汇率制阶段(1949-1980年,双重汇率制阶段(1981-1993年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阶段(1994年至今∃。

1.单一汇率制阶段(1949-1980年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期间,中国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阶段,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这段时间中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4-5]。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而外汇主要靠私营企业和海外汇进的侨汇,使得外汇收入短缺,人民币汇率实行爬行钉住汇率制,且汇率调整频繁。

随着私营外贸和国内物价急剧上升,为了扩大对外经贸往来,中国将汇率目标定为扶持出口,根据内外物价之比,人民币汇率频繁下调。

直到国内物价稳中有降,而国外物价上升,人民币汇率开始持续上调。

到1953年,中国汇率趋于稳定。

1953年至1972年,由于国际汇率体系显示平稳运行的态势,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使中国对外依赖程度很低,国内物价稳定,人民币汇率钉住美元维持了长期的稳定。

其间由于美国出现通货膨胀,产生了人民币低估的现象。

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导致国际上主要货币固定盯住美元的汇率安排结束,世界主要货币采取浮动汇率制且美元趋于贬值。

为适应新的国际汇率制度环境,中国改变了原有基于购买力平价的物价对比法,转而按照一篮子货币对汇率水平进行计划调节。

篮子货币的币种,选择当时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可自由兑换货币,权重则按照所选货币的重要程度、对外政策需要以及一些具体情况调整确定。

同时,中美两国政治上的和解,部分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对外经贸迅速发展,贸易逆差出现并扩大化,出现了人民币高估的现象。

2.双重汇率制阶段(1981-1993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新时期。

为鼓励外贸企业出口,中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

36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谢非,等中日两国汇率发展历程及启示

(1985-1993年2个汇率双轨制时期[4-5]。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为了扶持出口,增加外汇储备,在汇率制度安排上,人民币实行复汇率制度,在官方公布的汇率之外,还实行了贸易内部结算价格(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换1.5人民币,贸易内部结算价格为1美元兑换2.8人民币。

至1985年,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为了平衡国际收支,人民币汇率调整主要以出口换汇成本为依据。

外汇管理制度也实行了改革,政府允许企业创汇可以按比例提成,多余外汇可以到官办的外汇调剂市场进行交易。

因而,在官方公布的汇率之外,又产生了人民币调剂汇率,实行复汇率制度。

这期间,官方汇率和人民币调剂汇率都在不断下调。

3.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阶段(1994年至今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

改革外汇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

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6],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体包括,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1996年12月1日,中国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完全可兑换,中国正式确立了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维持一定管理的外汇管理框架。

直至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双顺差,使得维持汇率稳定有了坚实的基础以后,中国开始采取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

1994年开始,人民币相对美元慢慢升值,到1997年底,人民币汇率相对美元升值了5.1%,1998年之后,汇率变动变得微小。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东南亚国家货币纷纷贬值,促使这些国家纷纷放弃实施多年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转而实施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但时隔不久,这些国家的货币又向钉住美元复归,中国政府在这段时期坚持了人民币不贬值。

危机过后,人民币本质上实行的是单一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方案。

其主要内容是:

(1放弃与美元挂钩,引入参考一篮子货币;(2由1美元兑8.6725人民币改为1美元兑8.11人民币,升值2%;(3银行间一篮子货币兑人民币的每日收市价,作为翌日买卖收市价,上下波幅0.3%。

至此,中国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为基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

三、中日两国汇率发展历程的对比

由于中日两国在国内国际发展环境中面临不同的情况,因此,两国汇率制度演进过程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看,中日两国汇率变化的过程都是两国本币不断升值的过程,升值过程都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体现和国际环境变化外在要求的综合结果。

(一汇率的变化是其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体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集中全部精力大力发展经济。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发展,日本很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日本的工业兴国政策也使其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在汇率选择方面,日本根据日美两国协议采取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此后22年都保持此汇率制度不变。

该汇率选择使日本在国际贸易中始终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国际贸易顺差越来越大,国民财富空前增长。

从日本国内的发展看,日本有条件和理由在随后汇率上选择升值和抑制过快升值的发展历程。

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首要任务是要巩固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际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有了今天中国2.1万亿的外汇储备。

因此,中国在汇率制度选择上,先采取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