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成语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齐文化成语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文化成语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一树一获者,谷也;
一树十获者,木也;
一树百获者,人也。
”
意思是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五谷;
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树木;
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材。
种谷,是一种一收;
种树,是一种十收;
培育人材,则是一种百收的事情。
管仲的言论,表现了齐国执政者对培养人才的重视。
齐国是一个从太公“尊贤尚功”开始就高度重视人才的国家。
齐国“任人唯贤”的用人思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用人模式,在先秦各诸侯国中特色鲜明,历史悠久,蔚为传统。
6、和而不同
《晏子春秋·
外篇第七》记载:
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来诣见,景公说:
“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呀!
”晏子回答说:
“梁丘据与您只是相同而已,哪里说得上和谐。
”景公说:
“和谐和相同不一样吗?
”晏子说:
“不一样。
和谐就象调治羹汤,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肉,用柴火烧煮,厨师调配,使味道适中,味道不够就增加,味道过了就减少。
君子吃了它,心情平和。
国君与臣子的关系也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行而其中有不可行的,臣子指出其中的不可行,正是促成国君认为可行的;
国君认为不可行的,而臣子指出其中可行的,去掉不可行的,所以政治清平而不相抵触,百姓没有争夺之心,所以诗经上说:
‘有着美味调和好羹汤,五味齐备又平和,精诚感动神来享,一致肃静无争论。
’先王之所以调备五味,调和五声的原因,是用来平静内心,成功地治理他们的国家。
声音和味道一样:
是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相互组成的。
是由清浊、大小、短长、缓急、哀乐、软硬、快慢、高低、出入、疏密互相调节的。
君子听了,内心平静。
内心平静德义就和谐。
所以《诗经》上说:
‘德音没有瑕疵。
’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行的,他也说可行;
国君认为不可行的,他也说不可行。
如果用水去调剂水,谁去吃它?
如果琴瑟老弹一个音,谁去听它?
“好!
”
7、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意思是一只平时不鸣叫的鸟一叫,声音惊人。
比喻一个人平时默默无闻,突然有惊人的表现,干出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
“一鸣惊人”源于《史记·
滑稽列传》。
战国时期,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赘婿,身高不足七尺,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使齐国从未受过屈辱。
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
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
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
淳于髡就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
有一次,淳于髡对齐威王说:
“大王,我给您说个隐语玩玩,怎么样啊?
”齐威王兴致高涨地说:
“寡人智慧超群,有什么隐语能难到我呢?
快说。
淳于髡就笑着说:
“我们齐国的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
”齐威王听后,怔了怔,心中忽然有所触动,心情似乎有点沉重,低下头来,陷入了沉思之中,良久,对周围的大臣们郑重地说:
“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
不鸣则已,一鸣就使人惊异。
淳于髡的隐谏使齐威王醒悟过来,开始励精图治。
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了忠于职守、政绩卓著,但不会奉承阿谀的即墨大夫;
烹杀了荒于政务,靠贿赂齐威王身边的人而求取名声的东阿大夫;
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
齐国的声威竟达三十六年。
齐威王一鸣惊人的典故,两千年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在中国可谓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这个典故说明,一个人有错误并不要紧,关键是要能猛然惊醒,翻然悔悟,勇于改过。
一个人只要能够认真、坚决的改正错误,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8、门庭若市
提要:
“门庭若市”指门前和院子里的人很多,像市场一样。
比喻来的人多,非常热闹。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
齐策》,出现于“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的结尾部分:
(威王)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齐威王时期,齐国相国邹忌明明不如徐公长得美,然而却受到了妻、妾及客人的奉承,都说他比徐公美。
邹忌从此事中悟出:
执政者只有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才能掌握真实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施政。
第二天,邹忌把自己悟出的道理告诉了齐威王,借以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多听取、采纳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齐威王欣然纳谏,立即下令:
“不论朝中大臣,地方官吏,还是平民百姓,凡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给上等奖励;
用书面形式指出我过失的,受中等奖励;
能在大庭广众之中议论我过失的,受下等奖励。
”命令颁布的最初几天,向威王提意见的人很多,宫门和朝廷里人来人往,热闹得如同市场一样。
几个月以后,来提意见的人就少了;
过了一年,齐国人想提意见,也没有可批评的了。
其他国家看见齐威王如此谦逊宽容,热爱民众,纷纷到齐国来朝拜,齐国的国际声望和地位大增,这就是在朝廷、在国内战胜了敌国。
“门庭若市”这个成语阐明,一个品德高尚、大气智慧的领导者,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只要采取措施,鼓励、支持人民群众积极参政议政,聚民心,集民智,自己的施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从而取得成功。
9、百家争鸣
齐宣王尊贤礼士,喜文学游说之士,大兴在田齐桓公时期就已经建立的稷下学宫。
他在政治上给稷下学者相当高的地位,在经济上给他们以丰厚的待遇。
凡来稷下的学者,都要经过齐宣王召见,通过问答及对其学术水平、社会名望、带徒多少、资历深浅等条件的了解,授予不同的等级称号,按等级享受不同标准的待遇。
当时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76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的职位。
例如号称“稷下之冠”"
的淳于髡有功于齐,被贵列上卿,赐之千金,革车百乘。
齐宣王以“养弟子以万锺”为条件来挽留孟子,孟子被列为客卿,孟子出门时“后车数十乘,从着数百人”。
田骈虽“设为不宦”,齐宣王却给他“訾养千锺,徒百人”。
由此可见齐宣王给予稷下先生俸禄的优厚。
齐宣王还为稷下先生们建筑高门大屋,处处尊崇他们。
优厚的俸禄,壮观的府第,使天下贤士、诸侯宾客大都投奔齐国。
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各派林立,各抒己见、相互问难、互融互长、共同发展,出现了“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盛况。
可以说,齐宣王时期的稷下学宫,其规模之大,人数之众,学派之多,争鸣之盛,都达到了稷下学宫发展史上的颠峰。
10、滥竽充数
出自《韩非子·
内储说上》: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禀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
“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in)王继承了王位。
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
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齐文化成语之平易近人
源于《史记·
鲁周公世家》。
公元前11世纪,商朝灭亡后,西周王朝为巩固其政权,推行了分封制,将其贵族和功臣,列封于四方,建都立国。
姜太公被分封到齐地,建立了齐国。
周公的儿子伯禽被分封到了鲁地,建立了鲁国。
姜太公封齐建国,仅过了五个月,就安定了齐国,而向周公汇报在齐地施政的情况。
当时,周公感到很惊奇,便问他说:
“怎么这么快啊?
!
”姜太公回答说:
“我简化了君臣之间的礼节
,顺应当地风俗,所以这么快。
”伯禽到了鲁地后,过了三年才向周公汇报鲁地的施政情况。
周公很不满意地问他:
“为什么这么迟才来汇报呢?
”伯禽回答说:
“改变那里的风俗,革新那里的礼法,三年后才能看到效果,所以才这么晚。
”周公不由叹息说:
“唉,鲁国的后代将要当齐国的臣民了!
政令不简约易行,百姓就不会对它亲近;
政令平和易行,百姓就必定会归附。
”
民间风俗习惯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它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由于它是社会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环境中最稳定的因素,因此顺应民俗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安定民心的作用,有利于统治和管理。
“因俗简礼,平易近人”是姜太公建国的三大基本国策之一。
他给齐国带来的舒缓、达观的国风,自由、开朗的民风,为齐国称霸春秋,威冠战国七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齐文化成语之平易近人
出自《史记·
齐太公世家》。
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在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
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均用其所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一用人路线,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举贤任能,唯才是举。
姜太公把用人提升到事关国家兴亡的高度,还提出了
“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
所谓“六守”,指的是仁、义、忠、信、勇、谋六个方面,这是姜太公选拔人才的标准;
所谓“八征”,就是姜太公考察人才的八种方法,即通过交谈问话、辩论、财物诱惑、女色、处理危难艰险、喝酒饮宴等全面了解人才的品德、能力;
所谓“六不用”,就是姜太公认为有六种人不可任用:
奸佞之徒、诈取名誉的人、假公济私者、互相拆台者、结党营私者、嫉贤妒能者。
姜太公发现了人才使用的客观规律,开创了“尊贤尚功”的人才使用之先河,为后来齐国称霸称雄,位于列国至尊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尊贤尚功”思想作为齐文化的精髓之一,为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强盛铺平了道路。
齐文化成语之因俗简礼
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在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
所谓“俗”,指“夷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
所谓“礼”,指“夷礼”,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
所谓“因其俗,简其礼”就是尊重东夷人的文化传统,不强制推行周礼。
东夷齐地素有尚武、重仁等传统,东夷土著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性格特征和风俗习惯,如“八主”祭祀、长女不嫁等。
太公认为,如果在齐地强力推行周礼,容易产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国安邦。
经过再三斟酌,他决定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且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礼的新制。
这样,既赢得了民心,又调动起齐民兴齐建国的积极性。
历史证明,姜太公“平易近民”“以俗治国”的治国方略促进了周文化与东夷文化的融合,为齐文化的勃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齐文化成语之安步当车
“安步当车”,这则成语旧时文人常借用来表示退隐不仕,安于贫苦生活的清高思想或官场失意后无可奈何的心情。
现在用来形容缓慢而安稳的步行,当作坐车。
“安步当车”这则成语源于《战国策•齐策四》:
“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颜斶,齐国人,是齐宣王时期的一位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有一次,齐宣王接见颜斶的时候,颜斶直言不讳的谏说齐宣王要“贵士”,颜斶广证博引,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理论分析,充分论证了士人,即知识分子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古代的贤明君主,之所以贤明,就是因为他们“得贵士之力”。
颜斶认为,士所以比君更为宝贵,就在于他们是君主治国安民的决定因素,王侯是依赖那些有才能的士人辅佐,才能成就功业。
就当时来说,齐宣王要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就必须破除“王贵”思想,树立“贵士”观念,否则将一事无成。
从而,使齐宣王真正认识到士人的价值和作用,开始从”好士”向”贵士”转变,也使他在历史上留下重士的英名,这正是接受了颜斶的“贵士”思想的结果。
齐宣王听了颜斶的进谏,知道颜斶是个人才,就对他说:
“只要你愿意出来做官,就请先生到我这儿来住,咱们一同生活,一块游玩,我保证您每顿饭都有肉吃,出门有车坐,给您的夫人和孩子穿上漂亮的衣服,让您一家人享受荣华富贵,怎么样?
”颜斶从来不愿意做官,听了宣王的话,就回答说: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娱”。
意思是说,吃不起肉,就推迟吃饭时间,等饿厉害了再吃就好比吃肉一样香了;
没有车坐,步行时只要走的安稳些,就好比坐车一样舒服了;
当老百姓,只要不做坏事不犯罪,清白正直,就比升官发财还自在。
颜斶表示自己做到尽忠直言就行了,却坚决拒绝出仕,甘愿过他的清贫生活。
颜斶这种不慕权利,甘于清贫的高尚品质。
不做官,但热衷于关心国家大事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就人格和精神而言,可以说,颜斶不仅是古代士人的楷模,也是后代知识分子效法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