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的根本之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046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的根本之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创新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的根本之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创新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的根本之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创新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的根本之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创新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的根本之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的根本之策.docx

《创新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的根本之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的根本之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的根本之策.docx

创新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的根本之策

创新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的根本之策

  一、概述

  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教育都承担着为本国培养未来人才的历史使命。

教育的成果会在多年后影响或主宰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前景。

教育出来什么类型、具备何种能力和素质的人,就必将会对国家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它是知识传播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场所。

  而人才能力中的一个重要能力是创新能力。

必须从小培养人的自主、自信和自立的精神,走入工作岗位后才能成为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这是教育所具有的独特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创新能力需要从实施创新教育中获得开发和提高。

  那么,什么是创新呢?

新华字典中解释为:

“创新”就是“抛弃旧的、创立新的”。

即在已有的基础上,提出独特的、新颖的且富于成效的见解与思维。

  当然,创新不是凭空臆造的,它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基础之中。

创新是知识的重新组合,它是把以往拥有的知识从既定的结构中游离出来,然后在全新的组织中产生全新的系统。

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离不开知识的占有,尤其是多方面知识的掌握。

  进而,什么是创新教育呢?

创新教育是指对所有人,甚至需从幼儿园起,就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能以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心态,敢于否定旧的事物,提出新的思路或事物;使他们能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尝试不断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建立全面的基础。

  长期以来,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传递已有的知识经验,这种状况在社会变革、知识更新速度缓慢的时期可能较为适用,而在科技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是不能适应科技发展与知识更新的速度的。

因为创新不是知识的简单迭加,而是以知识为原料产生的深层次的变化,这种变化摆脱了简单的识记和回忆,是个人能动探究的结果。

  创新教育应是以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为目的、以创造性思维或创新思维为桥梁的。

也就是说,它是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创新精神的养成为指向的。

  只有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

  二、国内外创新教育的现状

  1、中国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中国的学校教育一直以传授知识、以应付考试和追求升学率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这样使教师和学生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

教师只注重对知识的灌输、传授和积累,片面强调繁琐的练习、盲目的抄写、过多的背诵以及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主要教育学生用对知识的记忆来掌握和继承知识。

这样,学生只关注如何学习老师所教知识的本身,而不注重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去学习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思路及方法,即知识的重用和再学习的本领和能力。

  传统教育的这些目标和观念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在以升学为目标的指导下,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更不会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基本雷同,缺乏个性、缺少创见。

总之,这种重知识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自由的、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教育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去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去静态地接受知识,以至于使学生不敢于质疑、不善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几乎没有固定的教育环节和课程设置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远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

  2、美国及西方教育的特点

  西方的教育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本身,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

因此,学生更多的是要从讲授的较少知识内容中领悟出更多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验知识的运用。

他们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带领学生扩大思路,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和学习解决方案,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

在小学生是否可使用计算器的问题上,中美两国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

我国教育界历来认为基本运算是数学的基础,所以不允许中小学生使用计算器。

然而在美国,基本运算在计算机信息时代不再受重视,计算器在中小学的使用很普遍。

美国人认为,计算器既然算得又快又准,又何必劳神费力地用脑算呢,人脑完全可以省下来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

我国的教育是培养学生使用大脑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能快地提取知识,因而中国学生的大脑在这两方面是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美国教育认为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前提下,应放弃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工作范畴所需的能力,只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无法工作的领域所需的能力。

因此,在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下,美国学生比不过中国学生,但是,在可以随意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现实研究中,中国学生就远远比不上美国学生了。

显然,在利用和开发大

  脑的内在功能上,中国的教育是有成效的,但在利用和综合外界各种信息以及扩展大脑的功能方面,美国的教育则更胜一筹。

  美国和西方的教育多为能力教育,强调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本领,发动学生动脑筋,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和对知识与权威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他们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去动态地改变知识,因此是一种注重知识的广而博、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自信、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

  3、国外创新教育状况

  在前苏联,创新教育非常普及。

多所大学为本科生开设了triz的有关课程。

  莫斯科大学规定学生选择有关triz课程的时间必须在140-220学时之间。

  莫斯科国立工业大学在1993年成立了“国际工程创新教研中心”,为学生开设了“现代工程思维和大学生创新方法的发展”一课。

此外,所开设的课程“基础工程创造与计算机智能支持思维”分成了以下若干部分:

“triz的入口”(36小时),“天才想象力的创新发展”(36小时),“启发式的接受”(36小时),“triz特征”(144小时))。

  莫斯科国立航天大学于1991年在“航空制造技术”专业开设了44小时讲课加26小时自习的“理论解决技术作业”课程。

  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除开设公共大课“基本的创造活动”(讲课36小时,自习实践36小时)外,还通过各年级的专门课程,训练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在2年级开设36小时的“激活创新思维的方法”;3年级36小时的“技术系统发展的定义”;4年级进行36小时的“基本的创造活动”。

  此外,triz还是前苏联两年到两年半研究生的研究方向。

  在美国,大多数院校已开展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院校都设有triz方面的课程。

如康涅狄格大学(universityofconnecticut),mit,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stateuniversity)等。

  在北欧和西欧,大多数院校都已经开设了创新的课程。

如瑞典的皇家技术学院,意大利的米兰大学和佛罗伦萨大学等。

  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创新教育也已经变得非常普及,许多高校都开设了triz课程。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长时间以“模仿”为主要特征,立足于利用别国创新的知识来制造产品。

虽迅速崛起,但由于未形成创新能力和机制,一度在亚洲金融危机时遭受巨大损失。

那时日本的教育抑制个人的发展、抑制个性,使日本人没有活力,缺乏创造性。

20世纪80年代日本进行第三次教育改革,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重视个性,以便在教育中注意尊重个性、尊重自由和培养学生自律与自我负责的精神。

  三、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前中国,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国策,创新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这是多数中国人都认识到的。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面向2020年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时,再次提出:

“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温家宝提出:

“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

十六大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中国传统的教育给我国带来的副面影响已逐步突显出来。

  首先,当今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实力和创新实力。

从诺贝尔奖设立至今已经进行了96次评选,然而在这96次千余人的获奖名单中,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中国籍公民却没有一人获奖。

而杨振宁、李远哲、李政道、朱棣文等6位美籍华人却在西方的国土上获此殊荣。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而现实的问题,为什

  

  么同类中国人只能在外国的环境中才显示出他们更高的创新才能呢?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深思的问题。

  我国在世界经济论坛《-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所列举的全球117个国家排名中,已从最高时的39位下滑到了第49名(比下降了3位)。

为什么经济发展了,但竞争力却下降了呢?

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依据于技术、公共机构和宏观经济环境这三个指数。

其中,技术指数由创新、技术转换和信息三个子指数构成。

由于我国技术创新少,不注重技术的吸收和转换,技术指数则很低。

而公共机构指数指公共制度(包括银行系统效率、社会基本保障体系、教育体系质量、法治环境等)的品质。

宏观经济环境指数由宏观经济稳定性、国家信誉级别和政府消耗三个子指数组成。

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指数从的排名47,到陡降10位,为第57名,严重影响了我国竞争力的总体排名。

从全球竞争力排名看出,中国除宏观经济环境急需改善外,技术创新则是我国走向世界前列的最大障碍。

  急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现代社会近30年的知识总量相当于过去知识的总量,可见知识的发展与更新的速度之快。

但人只有一个大脑,精力和时间都十分有限,根本不可能通过“记忆型”方式把人类迅猛更新的知识都记下来。

所以更要注重学生终身自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中国的教育从单纯学习型教育转向创造学习型教育。

  当前,中国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触目惊心:

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日益加剧,我国关键技术依赖国外进口也日益严重。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两会期间就建设创新型国家答记者问时指出:

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依靠进口;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许多重点领域、特别是国防领域的对外技术依赖会对国家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此外,全世界%的研发投入、%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我国极少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如我国仅万分之三的国有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所以不得不付出国产手机价格的20%,计算机价格的30%、程控数控机床价格的40%的专利费用。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面前,只有加强创新教育、提高创新能力,我国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从“制造型大国”转变为“创新型国家”。

  创新能力是21世纪综合能力素质之首,是面对社会挑战的必备基本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源泉。

  高等院校学生、特别是工科学生毕业后将走入社会,进入企业、参与工业化建设。

除在校学习创新理论和方法外,更要关注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而企业的创新最主要的是技术创新。

  随着企业中老同志退休等因素,使原设计所用的经验、创意、原理、方法等非物化知识流失,企业的智力资产大量流失。

如何把知识留在企业?

如何进行知识的传承和新老交替,而现有的ca信息化体系是不适合作为创新设计平台的。

因此,企业的创新教育也刻不容缓。

  全面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创新教育人手。

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