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穴位常识致命36穴位致残103穴位及针灸配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99898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穴位常识致命36穴位致残103穴位及针灸配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体穴位常识致命36穴位致残103穴位及针灸配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体穴位常识致命36穴位致残103穴位及针灸配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体穴位常识致命36穴位致残103穴位及针灸配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体穴位常识致命36穴位致残103穴位及针灸配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穴位常识致命36穴位致残103穴位及针灸配方文档格式.docx

《人体穴位常识致命36穴位致残103穴位及针灸配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穴位常识致命36穴位致残103穴位及针灸配方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穴位常识致命36穴位致残103穴位及针灸配方文档格式.docx

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任脉、系心之募穴。

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于脐窝正中。

任脉。

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于脐下三寸处。

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

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

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

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足阳明胃经。

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在乳头中央。

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

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属肝经,肝之募穴。

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

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

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

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足太阳膀胱经。

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属足太阳膀胱经。

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督脉。

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

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

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手太阴肺经。

肺之原穴,百脉之会。

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

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

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足少阴肾经。

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致命36穴位及致残103穴位

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

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

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

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

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

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

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

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

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

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

脐下三寸。

11.水分穴:

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

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

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

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

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

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

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

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

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

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

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

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

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

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

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

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

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

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

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

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

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

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

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

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

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

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致晕11穴部位

1.脑户穴:

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

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

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

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

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

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

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

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

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

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

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

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

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

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

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

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

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

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

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

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

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

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

即膝盖骨。

13.膝眼穴:

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

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

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

即两耳。

17.乔空穴:

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

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

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

即眼梢。

21.大中穴:

即鼻中。

22.人中穴:

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

即鼻梁。

24.咽空穴:

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

即唇口。

26.咽喉穴:

即喉管。

27.将台穴:

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

舌上咽腔。

29.童骨穴:

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

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

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

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

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

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

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

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

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

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

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

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

即肛门口。

42.冲阳穴:

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

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

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

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

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

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

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

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

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

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

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

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

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

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

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

枕骨正中。

58.正额穴:

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

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

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

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

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

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

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

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

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

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

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

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

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

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

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

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

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

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

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

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

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

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

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

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

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

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

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

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

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

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

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

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

即膀胱。

91.泪孔穴:

(又名睛明):

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

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

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

外踝上三寸。

95.膈俞:

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

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

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

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

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

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

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

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

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针灸配方

1、大椎、曲池、合谷

功能:

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六淫邪气在表诸证、疟疾及一些热病。

方义:

大椎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统全身阳气而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皆能疏解。

曲池、合谷乃手阳明原合之穴,主气化而能传导,助大椎而调和营卫,故清里达

表。

如果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

无汗恶寒,则可补大椎以发表。

对疟疾寒热,能调和营卫。

于虚劳骨蒸、盗汗,有养阴清热的作用。

2、合谷、曲池、外关

清热散风,宣通上焦

头痛、腮肿、耳鸣、耳聋、吐血、鼻衄、手腕及指节疼痛,胸痛等。

曲池性走而不守,合谷升散而上浮,外关为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之一,又通阳维脉,故能清热散邪。

三穴配合,为治头面、五官诸证属实者,确有效验。

3、合谷、复溜

发汗、止汗

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

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

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4、百会、水沟、风府

醒神开窍

一切卒急昏厥

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厥阴肝脉之会,具有通阳安神,缓解厥阴筋急,清醒头脑之功。

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为诸阳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泻此

穴具有通泄督脉,清理阳明,调整气机,开窍救急之功。

风府为足太阳经、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刺此穴,以搜脑府之风邪。

三穴相伍,能是关窍立开,随之苏醒,言语自如,转

危为安。

5、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

疏通气血,搜风除湿

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如中风,偏枯,诸痹等上肢疾患。

二穴俱属手阳明,肩髃卧针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皆可治之。

6、环跳、阳陵泉(治下肢之主方)

疏筋利节,调和气血

中风偏枯、诸痹不仁、痿废不用等下肢疾患。

两穴均属足少阳经,能舒通宣散。

阳陵泉又是筋会,具有舒筋利节之功,环跳搜经络之风,二穴相应,相得益彰。

7、曲池、阳陵泉

舒筋利节,清利疏泄

上下肢麻痹,胸胁疼痛,热结肠胃之腹胀便浊。

曲池、阳陵泉居肘膝之处,皆属大关节,肘部曲池行气血通经络,清肺走表。

阳陵泉又能舒筋利节,泄肝胆清里,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浊泻火,肝肺气郁胸胁作痛,

或热结肠中及胃,腹胀便浊,借之清利疏泄。

8、曲池、三阴交

清热凉血,祛瘀生新

妇女经闭,崩漏带下,积聚毒疮,诸般肿痛,瘈疭热厥。

曲池性游走通导,善清热搜风,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会,属肝脾肾之枢纽,为治疗血分要穴。

两穴配伍,则血分之瘀滞、热毒自清。

9、足三里、三阴交

益气养阴,健脾补虚

脾胃虚寒、纳谷不香、饮食不化、食少纳呆、形瘦身弱、或呕或泻,腿脚麻木、疼痛。

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乃虚损治疗不可缺少。

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补三阴交而泻足三里,为补阴之中兼行清浊。

又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胫麻木疼痛时

作,一以振阳,一以和阴,则有舒筋理痹之功。

10、阳陵泉、足三里

调和肝脾,舒肝健胃

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泄泻呕吐,下肢痿痹。

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泻之以肃清净之府,平肝火之上逆,胆府清疏,胆汁入胃,化食消滞;

三里为胃府合穴,泻三里,以导胃中之浊气,使其浊阴得降,清阳自生,两穴配

伍,对肝胃不和之症,用之有效。

阳陵泉为全身之筋会,大有舒筋利节,搜风祛湿之力;

足三里有通阳活血渗湿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诸痹、膝关节痛、筋挛历节、痿躄脚气。

11、合谷、太冲

宣导气血,镇肝熄风

癫痫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儿惊风,中风昏迷、口禁不开等。

合谷属手阳明原穴,为阳主气;

太冲属足厥阴原穴,为阴主血,两穴皆为气血通行之关,故为治气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12、丰隆、阳陵泉

降逆通便

大便秘结

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太阴,其性通降,阳陵泉为胆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气之功,而无承气之峻猛,治大便秘结,甚为稳妥。

13、气海、天枢(主下腹部疾患)

补肾壮阳,导滞清浊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奔豚、疝瘕、遗精阳萎、小便不利、妇女月经诸疾。

气海为任脉之要穴,是本经脉气所发,生气之海,气血所会,呼吸之根本,藏精之府,故为下焦之要穴。

针宜补法,犹如釜底添薪,蒸蒸不衰。

天枢以分利水谷,吸收精微

,传话糟粕,清导浊气,为其所长。

两穴配伍,具有振奋下焦阳气,清浊导滞,非常适应于下焦积寒与痼冷。

14、中脘、足三里(主上腹部疾患)

燥湿健脾,升阳益胃

胃中虚寒,饮食不下,脘腹胀痛,积聚或停痰,停食,宿饮,痞块,霍乱等症。

中脘为君,统治六腑之疾。

虚证,用补法者,以壮胃气,散其寒邪,调畅中气。

泻中脘者,以疏其滞,胃气降,脾气升,津液上潮,呕吐等证自除。

取三里为臣,为其有升

阳益胃之能,可助中脘安胃益脾。

泻三里,为其能降浊导滞,而佐中脘以利运行,二穴相合为君臣之方,临床确有殊功。

15、内关、三阴交

养阴清热

治阴虚劳损之症,如骨蒸盗汗、干咳、失血、梦遗、经闭等。

内关清心胸,利达三焦,三阴交滋阴养血,交济心肾,此法确有交济坎离之功。

16、鱼际、太溪

滋肾清肺

虚劳骨蒸、咳嗽、咯血。

鱼际清肺火,太溪滋肾阴,上清下滋,使火不上炎,金不受克,虚劳诸症悉平。

17、合谷、足三里

调理中焦,宣通胃府

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香,湿热壅滞,秽浊滞于中焦,宿食停饮,腹胀噫秽。

合谷为大肠原穴,能升降宣通。

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补之益气升清,泻之通阳降浊。

二穴皆属阳明,一手一足,上下相应,肠胃并调,若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畅,

则补三里,应合谷以升下陷之阳,俾胃气充足而饮食自进。

若湿热壅塞,浊滞中焦,这样则蓄食停饮,腹胀噫哕,则泻三里,引大肠合谷下行,以导浊降逆,中气自然和畅。

18、劳宫、足三里

清泻心胃之火,开胸降逆

伤寒结胸,痞闷胀满,噫气吞酸,呕吐干哕,烦倦嗜卧。

劳宫属心包络,性清善降,能开七情郁结,尤能清胸膈上焦之热,导火下行;

配足三里,从中焦迫降邪热,上清下降,确为神妙。

19、大椎、内关

调气行水,驱饮降逆

胸膈满闷,喘咳气逆,痰多,胸膈积水等症。

饮为水邪,停于胸脘之间,上逆则肺涨满,胸闷咳喘气逆之症作,然停水总责乎三焦,因它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三焦乃体腔油膜,运行水津道路,津液蒸发是由三焦

下属膀胱,这样则决渎通畅,水无停留之患。

大椎属督脉,手足三阳之会,调太阳之气,阳气通行则水自利,且性能宽胸降气。

内关穴乃是手厥阴心主之络,别走手少阳,宣心阳

而且退群阴,利油膜而通淤塞则决渎畅,饮邪也可自蠲。

20、少商、商阳、合谷

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太阴阳明热邪内蟠,上结咽喉,咽喉肿胀疼痛。

儿科内热上攻烁肺,外感交攻,咳嗽喘逆发烧。

少商为手太阴井穴,其性能宣泻肺热。

商阳在指端,为手阳明井穴,能利气泄热。

二穴点刺出血,有和里清荥之效。

合谷为手阳明原穴,它可清散上焦客热,有釜底抽薪之

功。

(本方对小儿发热、咳嗽、乳蛾、痄腮等症,见效甚捷。

21、隐白、中脘

健脾补气,升阳举陷

脾阳不振,肚腹胀满,泄泻,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妇女月经不调,经血崩漏,赤、白带下等症。

隐白是足太阴脾经之井穴,此经脉根于隐白,上结于太仓(中脘),有补益脾胃,调理气血之宫。

中脘为任脉经穴,胃之募穴,腑之所会。

隐白与中脘相伍,既有经络联系

,又有脏腑表里相合之关系。

故有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消食化饮,升清降浊之效能。

22、大敦、关元

舒肝温经,调理下焦,驱寒湿,回厥逆

各种疝气,妇人阴挺,腹痛下坠,癫痫,遗尿,大便不通。

大敦为足厥阴之井穴,属木。

肝主筋,前阴为宗筋所聚。

足厥阴肝经,环绕阴器上行抵少腹,挾胃,属肝而络于胆。

故能舒肝,补肝,暖肝,疏理三焦气机。

关元为任脉和

三阴经之交会穴,又为小肠之募穴,为元气之关藏,补能填精益肾,温暖下元。

二穴相伍,舒理厥阴之气机,暖肾温经,驱逐下焦寒湿,升阳益气。

故疝气等症得愈。

(此法治疝

气,效果显著。

23、三阴交、至阴

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至阴乃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

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

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

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乃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

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益阴而下行。

傅青主说:

"

难产由于血虚"

难产由于气逆"

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

(临床配合补关元、泻足三里,下死

胎及效。

24、俞府、云门

肃肺降逆、止咳定喘

咳嗽、气喘、胸中闷热、呼吸急促、呕吐纳呆。

云门属手太阴,俞府属足少阴,二穴虽皆居胸之高位,但其经脉行路不同,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胸。

走手者,宣通于上,走足者,敛降于下。

咳喘气促

之证,其表在肺,其本在肾,肺肾同病。

肺受邪则咳,肾虚不纳,则气不归根而逆上为喘,故取云门,宣通肺气,畅胸降逆,取俞府补肾纳气,敛冲降逆。

若加取乳根,以加强安

冲降逆之力,顺阳经气,助云门宣降,俞府敛纳。

25、气海、关元、中极、子宫

养血调经,培补真元,补命门,暖子宫,调经带,育子嗣

子宫虚寒,胞门闭塞,久不成孕,阴缩阳痿,腹痛胀满,转胞。

四穴同属任脉,中极之下为胞宫,其任、冲、督脉,均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

任脉由会阴而行于腹,督脉由会阴而行于背,冲脉由会阴而行于肾经,故为一元三歧。

气海

者,生气之海,元气由存。

关元者,男子藏精,女子蓄血。

中极者,为足三阴经和任脉之会穴,为胞宫之门户。

子宫者,即女子之血室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