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干燥与存储情况调研汇报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粮食干燥与存储情况调研汇报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干燥与存储情况调研汇报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延迟收获易造成倒伏、自然落粒等损失,以道路等为晒场不仅需天气帮忙,还易受污染,且易夹带杂石砂等,影响粮食品质,也严重影响道路交通,而粮贩或粮食加工企业直接收购达不到含水标准的谷物,不同程度造成谷物霉变。
(二)农户粮食储藏的主要方式主要有:
1.存放的方法:
在调查中有80%的农户储粮都是采用袋装,少部分为铁皮仓、或零散堆放。
杀虫方法和用药情况:
85%用纱布或棉布包扎磷化铝埋入粮袋中杀虫;
10%农户使用甲敌粉、敌毒粉拌在粮食里入仓杀虫;
储藏条件好当年用完不留余粮的,不施任何农药的农户5%。
二、储粮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储粮存在的问题
1.无适用的存放设施。
目前,农户储粮既无适合的农家仓房,又无适用的储粮器具,少部分农户将粮食堆放在没有防潮的地板上,由于达不到防潮要求、又缺乏储粮技术,虫蛀、霉变屡见不鲜;
大部分农户将粮食堆码在厨屋或住室边角部位,由于达不到有效防护,雀食、鼠盗极为普遍;
还有少数农户由于居住面积较小,将粮食堆放在简易棚中,更免不了家禽家畜的随意糟蹋。
粮食存储损耗量较大。
由于近年来,农村强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农户家中缺乏劳动力,所储的粮食没有能力管理和晾晒,除正常的虫蛀、鼠盗之外,还有部分粮食因入储时没时间整晒水分较高或在储存期间返潮、结露等原因造成霉烂变质,农户留下的自用粮食损失率8%12%左右。
二)企业存储
目前我区发展粮食烘干机械的主体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贸粮系统,主要是国有粮食储备公司,占32%;
二是种子储藏和流通企业,占16%;
三是粮食加工企业。
无论是哪一类的主体,发展粮食烘干机械的目的还是为了满足自身粮食加工与储藏的需要。
三、粮食存储烘干发展趋势
一)社会要求增强粮食存储能力。
我区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粮食流通渠道进一步畅通,同时,目前影响粮食安全的供需问题越来越突出。
主要有:
一是粮食种植面积逐年下降。
随着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经济作物面积大幅度增加,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二是粮食消费快速增加。
随着我区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的成倍集聚,食品、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我区粮食消费快速增加,粮食缺口逐年扩大,并呈增加趋势,粮食供求矛盾日趋突出。
三是社会存粮明显减少。
近年来,由于流通渠道的畅通,原来较大数量的社会存粮所剩无几。
除种粮农户保持一定数量的口粮储存外,吃商品粮的居民、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缺粮农民等的存粮在一定时点下平均每户为20公斤左右。
社会存粮的明显减少,增加了粮食应急供应的压力。
二)增强烘干能力。
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粮食干燥问题越来越突出。
特别是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大力推进,粮食生产进一步向规模大户发展,种粮大户对粮食烘干机械化需求越来越迫切。
目前,我区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需要机械烘干的粮食在20万吨左右。
散户农民生产粮食用于自留在30-35万吨,多余粮食进入流通,或是自行卖出或被订单收购。
全区需要机械烘干粮食的量在40万吨左右,并随着土地流转面积扩大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将进一步增加。
(三)科学的运行机制。
为适应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际,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模式,提高机械化干燥设备的利用率和效益:
一是专业户或专业服务公司。
采取政府补贴或示范的办法发展烘干专业户和专业联户,重点推广小型多功能移动式干燥机,逐步形成农机专业服务公司,在烘干时,可以把一家一户同品种粮食或其它经济作物经清选、测定含水率和质量后,集中烘干,烘干后按比例分到各户和承担费用。
二是按照合作互助、代贮代管、市场运作的基本要求建立产区粮食合作银行。
由农民承担干燥和储存管理费,农民用粮时凭储粮凭证随时提取;
需用钱时,也可按合同或市场价格提取现金。
三是建立粮食烘干加工销售中心。
由农业合作社统一建立一个或多个粮食烘干加工销售点,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中心。
合作社成员一起分担加工过程的各种费用,然后根据各人售出的情况,共同分享利润,如果亏本则共同承担。
这种形式可以有效达到提高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四、当前发展粮食存储烘干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社经营粮食存储烘干困难
从目前的情况看,现有粮食烘干机械的经营主体主要是粮食储备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或加工企业所创建的专业合作社)。
粮食储备企业其经营性质为国有。
粮食加工企业拥有的烘干机,依托粮食加,通过订单收购,解决了不少种粮户的后顾之忧。
但粮食加工企业数量少,不可能大面积解决粮食烘干问题。
而种粮大户一般多为经济条件不宽余,经营水平普遍不高,而且种粮的经济效益低下,加上粮食烘干经营投资大,因此,种粮大户的购买力达不到发展粮食烘干机械化的能力。
全区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7家,但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不多,而且大部分合作社农机大户合作创办,投资烘干机械的难度也很大。
二)经营场地难于落实
农机具的仓储问题和农机化经营用地难,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农机化促进法对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政策作了详细规定。
但在实际执行中,农机专业合作社申请经营用地依然十分困难。
许多农机专业合作社,由于没有机库,把农机具停放在露天,或寄放在农户家中。
建设粮食存储烘干用地非常困难。
三)投资大收益小
每烘干一吨粮食所需要的最低成本要11
44元。
开展粮食机械烘干经营,配备一台烘干机,除去国家补贴也需要30多万元的投资,而年作业量在1000吨以下,如每吨粮食加上20元的利润,年净收入仅为2万元。
而农民每种一亩粮食,成本就得增加少则140元,多则200元,较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四)土地流转承包期与面积的不稳定性
由于承包种粮的土地流转价格低,农民不愿意签订较长时间的流转协议,一般为一年一签,指望来年能提高流转价格,造成种粮大户承包面积的不稳定。
土地流转承包期与面积的不稳定性,给规模大户发展粮食烘干机械化带来了较大影响。
五)天气变化的不确定因素
机械烘干粮食的作业量和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天气的变化。
如果在收割季节天气晴好,种粮户适当延迟收割时间,稻谷的含水率基本能达到收购标准,烘干的作业量将大幅减少,烘干机组的作用和效益也明显下降。
因此,天气变化的不确定因素,是影响投资烘干机械的重要原因。
五、对策与建议
一)大力培育粮食烘干经营主体
1.以粮食储备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为主体,鼓励和支持发展粮食烘干机械化。
根据粮食作物的分布和地理位置特性,建立区域性粮食烘干中心,实行粮食订单生产和订单收购,切实解决种粮大户的后顾之忧。
3.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其他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投资经营粮食烘干机械。
二)建立粮食烘干政策保障体系
1.加大烘干机械及其配套设施的补贴力度。
目前,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尽管对烘干机的补贴额度已达到了60%,但烘干机的投入,仅占整个机组总投资的三分之一。
建议应将配套设备设施的投资也列入补贴范围。
2、切实解决农机经营用地问题。
经济较发达的镇村,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按照生产经营与生活分离的要求,把农机经营用地和农机具仓储列入规划中,切实把解决农机经营用地难落到实处,建议由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报批。
3.建立农机金融支持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了政府可采用贴息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供贷款,而我区却没有农业机械贷款业务,农民购置农机多通过民间高息借款解决资金周转问题。
建议金融部门尽快出台农机贷款业务。
4.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流转政策应当对种粮大户实行倾斜,提高种粮大户的积极性。
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当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农作物布局中,实施连片流转,以村为单位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大力推行订单式生产,为粮食烘干机械化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附送:
粮食收储公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体会
当前,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我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面临的重大政治任务。
通过学习我们要努力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
进一步开阔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视野和知识视野,不断提高我们应对各种国际国内挑战的能力,并推动我市粮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学习我本人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对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进一步体会到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对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学习好、实践好科学发展观,能提高我们科学发展能力。
科学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研究解决当代中国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从实际工作中运用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新时期新阶段,如何学习好、掌握好、落实好党的科学发展观,把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的粮食发展中去,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结合本部门粮食工作的实际,从思想灵魂深处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积极转变发展观念,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寻找差距,牢固树立发展、改革、危机、创新、和谐意识,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粮食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粮食工作迈向科学发展的轨道。
1、树立发展意识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动态的持续演进的过程,只有把当前粮食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用现代产业发展理念落实科学发展,发挥粮食流通对粮食生产的引导和服务作用,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2、树立改革意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使上层建筑不断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从而为实现党提出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和机制保障。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前粮食行业在发展中存在一些更加复杂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既艰巨又复杂,要想一帆风顺的完成阶段性的改革任务任务难度很大,必然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和勇气,按照“资源优化、加工现代、管理科学、规模发展、实力强劲”的思路,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的方向,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综合地推进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特别是要加快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积极探索新型粮食流通方式,达到更富有活力、更具有合理性、更加科学流通的粮食发展新局面。
3、树立危机意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清晰认识到我国发展道路的曲折历史和与先进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人口多、耕地少、资源贫乏、技术落后和管理水平低下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极不协调。
特别是在片面追求高增长的背景下,忽视和放松粮食生产,使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不仅给普通民众特别是对贫困人口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影响,而且对我国粮食安全、农业政策及其宏观调控措施发出了警示,提出了挑战。
对此,我们随时应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危机意识,准确把握粮食供需形势和发展趋势,从危机的视角想问题、看问题,把危机和挑战转化为粮食发展的机遇。
4、树立创新意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
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就是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是改革开放的前提,也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没有创新就没有改革发展。
改革创新的力度怎样、成效如何,关键是看重要领域和重点难点问题上是否创新,能否取得突破。
一是大力推进粮食科技创新,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思想理念;
二是把思想观念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意识、做法和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打破一切不适合粮食经济发展的陈旧观念,促使粮食生产、管理、流通、经营、加工过程现代化。
5、树立和谐意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国所有经济社会发展,在力量上要依靠人民,在分配上要惠及人民。
实践科学发展的目的,就是让整个社会和谐,而社会和谐体现的是人民大团结,体现的是社会公平正义,体现的是全民族的心声。
我们从党和国家战略的高度,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深刻认识、全面把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精神实质,创新粮食工作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提高粮食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措施的协调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粮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充分保证人民群众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让和谐的意识深入人心,让和谐的氛围引领粮食科学发展。
要辩证地把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统一在行动中,不是简单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用新的思维高度看发展,是站在新的思想境界看发展。
在接受这个新思维中还要有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也是我们党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
具体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科学发展观同具体的发展实践相结合,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去分析、研究和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