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散文一Word文件下载.docx
《现代文散文一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散文一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寒风一一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日两日。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自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
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
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
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⑤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
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
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
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
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
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⑥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入静后的景况。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
(1)作者认为冬景有“一种特殊的情调”,如果用文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应是_____。
(2)作者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这一个境界”是一个怎样的境界?
(不超过20字)
2.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这样安排材料的目的是什么?
(1)(不超过8字)
(2)(不超过25个字)
25
3.在江南“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不超过40个字)
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
展示交流自主预习题1
活动二:
讨论归纳方法技巧
活动三:
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1:
我与地坛①(节选)
史铁生
①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
心与坟墓。
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②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
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
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
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
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
“哟,你还在这儿哪?
”她问我:
“你母亲还好吗?
”“您是谁?
”“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
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
……”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中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敢。
③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④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
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
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⑤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
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
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
很可能是这样:
我同时是他们三个。
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闲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来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云的路上。
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⑥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救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⑦当然,那不是我。
⑧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注)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
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
请简要说明。
(6分)
(1)
(2)
(3)
2.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1)孩子:
(2)老人:
(3)热恋中的情人:
3.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我爱水
张秀亚
①我爱水。
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布景,但我总喜欢滨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听到那清淡的柔声,明晨启扉,更可见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
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前滑流着,滑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悄然独立,盈耳只有那琤琮微响,向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
②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
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
③什刹海正位于我母校的后门,度过一道筑在溪水上的石桥,再一转弯,便会听见那愉快的水声,伴着水滨青翠的树色在欢迎来访者了。
逢着清晨无课,我总是拿了一本诗集,在水边倘佯,那时候,正是充满了诗意与幻梦的年纪,水边有时是“自在飞花轻似梦”的诗境,有时是“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凄凉境界,还有什么更适于少年的心灵流连徘徊?
我常是将书放在身边,双足垂到水面,叫水上的白云,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
我曾有一首小诗,其中两段是:
我曾持一卷诗一朵花来到你身旁,
在柳荫里静听那汩汩的水响。
诗,遗忘了;
花,失落了,
而今再寻不到那流走的时光。
你曾几番入梦,同水上一片斜阳,
还有长堤上卖书老人的深色衣裳。
我曾一叠叠买去他的古书,
却憾恨着买不去他那暮年的悲伤。
④诗中“你”的称谓,即是指什刹海,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
⑤什刹海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变”,在于它的“常”,晴阴风雨,春去夏来,水边的景色不同,而它那最高度的美与宜人处,却永远蕴藏在那一片朦胧水雾,以及潋滟清光里,引人系恋。
⑥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
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声鹧鸪的啼唤,像是那么遥远,又像是那么逼近,听来似是不分明,然而却又是那般动听,直扣人的心门。
再过几天,水边的杨柳出了浅浅的绿痕,水堤上的泥土渐软了,而几场雨后,水已平了堤,时时刻刻似乎要涨溢出来,却又似被一道神秘的边界拘拦住了。
一直在那里溶溶漾漾,如同一个殷勤的主人的手,将酒杯斟得太满了,使每一个来游者,都想一尝这葡萄色的琼浆,而低吟:
“呵,你新鲜的湖水,陶醉了我的心灵。
”
⑦放假的日子,水边那块大石,便是我露天的座位了,水声轻柔,水光明媚,教给我无穷尽的智慧,将已逝去的,正在进行的,将要发生的一切,缓缓地告诉了我。
我就这样坐着,听着,想着,直到夕阳将辉煌的火炬投入水中,将对岸人家的窗子也照亮了,我才将水色水光摄录心坎,带了回去。
⑧最可爱的还有那水边新秋,北方的秋天本来是悄悄地来,比春天来得更幽俏,有一天,你一凝眸,不免惊讶水的颜色浅了,堤边水位低了,水蓼花的颜色更深了一些,而荷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
那么,秋意便是满了什刹海了,渐渐地,水过桥头,有个老人在卖荷叶粥了,水面上,更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赤足在采鲜藕,什刹海在荷叶的摇曳中已另有一种感伤的情调,但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⑨岛上乡居,流水绕墙,每天望着这蜿蜒而去的山溪,我更怀念起什刹海了……
5.“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这里“怅惘”的含义是什么?
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分)
6.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7.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请简要分析。
(8分)
活动四:
课堂小结归纳
课后巩固练习:
扛椽树刘成章
①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千万年来,是在等谁呢?
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
②滔滔的河,滔滔的神话和历史,滔滔的云中飘带和地上脚步。
自周至春秋,花开花落五百年,星转斗移五个世纪,五百年五个世纪十几万个晴晴阴阴的日子,纷来沓至,应接不暇,等来了古神州的第一批诗人。
诗人们如鸟如蝉如蛙,吟诵之声不绝啊不绝。
吟出了“风”,吟出了“雅”,吟出了“颂”,吟出了一部《诗经》。
吟出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绝妙佳句。
不过,此句绝妙是绝妙了——引得后辈子孙竞相模仿,竞相依依——但,它却与这柳无干。
依依者在水一方,若窈窕淑女,不在陕北。
陕北是满眼的干山圪塔。
依依者不是这柳。
——也难怪,这柳只生长在遥远的绝域,诗人们何得一见?
③一次一次地被冷落,尽管是可以理解的,但碰到谁的头上,都无疑是重大的打击,都会有情绪上的波动。
这柳,我心想它一定是一副失望的颓废的样子了。
殊料,它心静如水,仿佛世界上什么事情都不曾发生。
④然而,当我的身影出现在柳的眼帘中的时候,柳不平静了,柳借漠风狂舞,首如飞蓬。
而我,也恍若又见故人,顿生亲切感,真想喊着叫着猛扑过去。
我感到了心和心的相撞,但我茫然不知何以如此。
阳光下,柳的影子已拥抱着我,如亲人温热的襟怀。
原来,是柳在等我。
哦,柳!
陕北的柳!
朴拙如庄户人的柳!
令人兴奋令人落泪的柳!
!
⑤描绘它,没借鉴可寻。
不论是关于柳的任何文字,都与它挂不上边。
所以,什么蛾眉呀发丝呀的种种女儿气,应该首先在天地间扫荡净尽。
——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不能有刘三姐的影子。
甚至京华柳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柳中原柳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黑。
黑还要浓黑。
于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变成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外泼。
泼一柱疙疙瘩瘩的铁的桩子,泼一片铁的定格了的爆炸,泼一股爆炸了的力的冲击。
或者,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
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
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刚强汉子。
我还想把它泼成鲁迅。
鲁迅虽是南方人,但他的骨头却像这柳。
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这就是这柳。
⑥倘问:
这柳没有枝条吗?
有。
但它的枝条不是垂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众多而凌厉的轨迹,像英雄举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枪。
它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
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
⑦说到椽,这柳的枝条,确实是做椽用的。
人们砍了它用来盖房子。
一棵树可以砍六七十根。
但砍了它,用不了几年工夫,
又一层新的椽子又蓬蓬勃勃地生成了。
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
往复无穷的是浓郁的泥土气息,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
它常常悲壮得像断肢折臂的战士。
但即使年迈了,衰老了,它的躯体变得干瘪而空洞,甚至于剥落成扭曲的片状,仍不忘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
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这就是陕北的柳。
⑧我的描绘如果就此结束,我知道,还是对不住它的。
我还应该用我满腔的浓浓的墨汁,泼出它的名字。
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头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树。
我特别喜欢最末这个名字,因为这个名字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
那么,就让我在浓浓的墨汁中饱和上深厚的感情,像暴雨一样,痛畅地泼下它吧——扛椽树!
泼下它的时候,应该再次泼下它的奇崛形象,那形象仿佛是黑桩子,黑碑石,黑煤垛,黑旋风,黑爆炸,黑白故事片中的黑脸黑衣传奇英雄,黑得使人过目难忘。
这还不够,还应该泼出它黑色躯体中的代代相袭的遗传基因,以及由于这基因才一辈辈地、一年年地、永不歇息地扛着椽,扛着椽站起啊站起,献给父老兄弟姐妹,修筑广厦千万间。
还应该泼出它的声音。
那是负重的声音,那是拼争的声音,那是乐此不疲、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从来不说一个不字的声音。
——那是粗重的从胸膛发出来的喘气的声音。
那声音如一股一股的西北风,风撼北国大野,壮我中华万世之威!
(原文有删改)
1.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分)
2.作者为何只喜欢“扛椽树”这个名字?
3.扛椽柳为什么千百年来不为众多作家欣赏,却能激发本文作者如此浓烈的情感?
4.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请探究“这柳”的象征意义。
注意几种关系:
(1)题目与文章
文章的题目,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信息。
一般来说,它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为我们的阅读试题的作答以启迪,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所以,在考场阅读中,我们一定要惜字如金,仔仔细细地过滤阅读试题中的每一个字,包括文章前后所标示的题目与出处,利用好每一个字所发出的信息,解答好每一道题。
(2)文章与文段
在考场阅读中,我们同样需要重视文章与文段的关系。
既要利用对每一文段理解的基础来形成对整个文章的总体把握,又要利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来加强对每一文段的准确深入的理解。
考场阅读的考察中,很多情况是考我们的精读,尤其是对某一段某一节的深入理解。
(3)文段与中心句
根据中心句的相关因子作答;
根据对中心句的逻辑分析解题;
根据中心句的关联判断解题。
(4)中心句与标志词
利用文段里的中心句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内容,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加快对文章的理解。
如:
总之、进一步说、因此、所以、第一、一方面、原因之一、既、又、并且等等。
利用中心句以及标志性的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常常可以通过它们来检索、补充、概括以及作文意补充等,以达到明重心、作比较、抠字眼、画标志的考场阅读中所需的一些具体试题的作答的目的。
(5)题面与题眼
题眼,就是题目命制时的着眼点,常常能反映出命题者在设置这道题时的测试目的,以及构思这道题时的兴奋点。
预习[解析]
第一步:
定内容,定文体
1.定内容。
题目——《江南的冬景》,读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的开头结尾部分,可知这篇文章正如题目,写的是江南的冬景。
读作者——郁达夫,联想学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而略推本文的风格。
2.定文体。
以上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下一步的研读中,就要注意体会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点,从而确定作者的感情,即文章的主旨。
第二步:
定结构、定中心、定特点
3.定结构。
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开头写的却是北国的冬景,接着写江南的冬景之美,从地质到河港到一天中冬景的变化。
即:
北国之冬景——江南的冬景:
地质,河港,一天中冬景的变化。
4.定中心。
文章中并无直接地抒发感情的句子,但从作者对景色的描写中,能够体会出作者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之情,联系《故都的秋》的描写手法,可知这种喜爱之情就是文章的主旨。
5.定特点。
文章借景抒情,完全把情融于景中,这就是本文的特点。
第三步:
审题干、定区位;
抓语词、定重点;
多联想、定答案
1[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
找到需要找的句子,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的最后。
B.抓语词,定特点。
读句子“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这是一个判断句,抓住其中“便是”这个词,答案显然就在其后面。
C.多联想,定答案。
根据以上的分析,注意字数问题,确定答案为:
明朗。
2[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
找到原文,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句中有一个重要的指示代词——“这一个”,这说明关于“怎样的境界”的问题,应从前面的段落中去寻找。
①原句所在的第五个自然段的开头句末尾有“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句子,这其中的“悠闲”很显然是关于“怎样的境界”的问题的关键词,画出来。
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后面都是描写性的话,直到“你说还够不够悠闲”,显然都是在解说“悠闲”的,没有重点词。
而接下来的一句“若再要点景致进去……”中有“再”.则说明后面的“景致”也是“境界”的一部分,将“景致”画出。
是什么景致呢,从后文看,地方——乡村;
时间——傍晚。
则这种景致可总结为“乡村晚景”。
③“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句中还有一个重点连词“又是”,说明关于“境界”,前面应还有内容。
到上一段中,我们可以找到与“境界”有关的一些语词,分别画出来,它们是“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以上按文序画出的重点语词有:
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悠闲、乡村晚景(乡村的傍晚景致)。
c.多联想,定答案。
根据以上的分析,将上面画出的词连词成句,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注意字数问题,则得出答案:
悠闲地、无肃杀、含蓄有生气的乡村晚景。
3[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
从题干中可知,作者描写北国的冬天的内容在文章的开头,且问的是写作手法方面的。
这就给了我们答题的方向,应从“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景”之间的关系着手找答案。
读原文可知,写北国在前,写江南在后.且全文写的是江南的冬景,“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景”之间不是平等关系,江南为主,北国为副。
江南温暖,北国寒冷。
根据以上的分析,联想前面关于文章表现手法的内容,可知这里采用的是衬托手法,且是衬托手法中的反衬。
得出答案:
衬托(反衬)。
4[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
基本同上一题。
这一题实际上问的就是文章使用衬托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同上一题。
C.多相联,定答案。
根据前面的分析,联想上面的衬托手法的表达作用是:
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
结合问“作用目的”时的答题方式:
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具体的表达效果。
得出答案为:
运用反衬突出江南冬日的生机,表达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5.[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
“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很显然答案就在这一句的前后的段落中。
字数的限制是40,这说明要找的内容较多,可能有多个方面。
B.抓语词。
定特点。
在区位中,找有关的内容,并画出来。
依次可以画出这样的一些句子:
①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
②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③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
另外,前面第二自然段中也有重要的两句,即:
①寒风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②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
根据以上分析,注意字数的限制,得出答案:
江南之冬,天气不冷,芦花不败,树叶难凋,草色不枯;
太阳出来,鸟雀吱叫,生机遍地。
课堂训练1
1、【答案】
(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
(自然现象)
(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
(生活变故)
(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
(心理感受)
【考点】【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
【解析】题目中明确规定是阅读第二段,这是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考查。
答案要点不难拟出。
因为第二段就写了三个片段,很容易概括。
尤其是第二个要点如果注意到“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就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