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分析61 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6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分析61 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分析61 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Keywords:
Residents;
Thedeathrate;
Constitute;
Themalignanttumormortality
目录
1、我国居民死亡率及构成概况……………………………………………………1
1.1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现状……………………………………………1
1.2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成因分析………………………………………………2
2、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差异析………………………………………3
2.1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4
2.2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5
2.3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差异分析………………………………………6
3、相关建议…………………………………………………………………………10
参考文献……………………………………………………………………………12
附录1………………………………………………………………………………13
附录2………………………………………………………………………………15
附录3………………………………………………………………………………17
1.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概况
根据近几年研究表明,中国存在十大疾病是造成居民病死率的主要病症。
现阶段而言,该十大疾病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及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同时存在一些其他相对比重较少的疾病,但每年也仍然会造成很大的居民死亡。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以及心脏病在十大疾病中一直处于前三的位置。
可能在不同地区三者的排名不同,但是却是主要的三大原因。
这三种疾病粗死亡率之和已超过居民总死亡的一半。
从资料上显示,2000年开始这三类疾病便开始明显站在主要位置上。
在2013年所发布的官方上,不难发现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的数据中心脏病开始逐渐取代脑血管病,并成功成为中国居民致死率第二的疾病。
1.1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现状
表1-12000~2013年我国居民死亡情况表(单位:
1/10万人)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粗死亡率
569.48
554.3
549.82
545.75
552.67
528.9
513.1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569.21
594.6
606.42
600.91
604.28
613.67
607.44
(数据来源: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表1-22000~2013我国总人口数情况表(单位:
/人)
总人口
126743
127627
128453
129227
129988
130756
131448
132139
132002
133450
134091
134735
135404
136072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1)基于人口基数的变化对粗死亡率进行分析。
粗死亡率是指死亡率说明综合因素对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全部人群生命威胁程度的统计量,故一般又称为粗死亡率。
如表达某疾病对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的全部人群生命威胁程度称为死亡专率、即某病死亡率。
下表列举出2000年至2013年我国总人口数和主要疾病粗死亡率,可知全国总人口数和居民主要疾病粗死亡率均表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
(2)从表1-1以及表1-2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亡人数是逐渐增加的。
2000年与2013年进行比较,得出粗死亡率增加6.67%,并且人口基数也有相应的提高,可知2013年死亡人数相对增加。
对医学统计和医疗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
科学研究表明,当国家物质水平有显著提高时,人们便开始关注并去寻找一条更加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品质的方式,相应的便会刺激医疗科技的发展,促使从事有关工作的人员和相关行业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新,这是人们对医学在某些程度上的再一次挑战。
(3)对国家社会层面的挑战,表现出农村的看病难。
政策上提出来的越来越多的名次便是居民的看病难。
经济压力和就医环境的压力都是人们现在迫于解决的问题。
偏远地区已经大面积的出现医疗卫生资源在短缺,配置不合理的情况。
现在超过80%的医疗资源处在城市,相比较而言,农村在卫生医疗方面与大城市悬殊过大。
1.2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成因分析
(1)饮食习惯的改变。
由于日益趋近全球化人们生活习惯从而开始改变,并受到西方的膳食模式影响,国民摄取油炸性食品快餐食品的可能性增加,某些西方食品致癌率较平常食物高出很多倍,居民得癌率的威胁日益明显。
然而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居民在受到西方膳食模式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吃快餐油炸性食品,而且这种趋势越演越烈。
尤其是专家提出的油炸性食品,油炸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丙烯酰胺,这是一种2A级致癌物,对人体的危害是难以想象的,这也是经过科学家研究出来的无疑争辩的定论。
(2)环境的变化。
城乡居民近些年的主要疾病种类变化日益明显,造成这些原因的有很多。
例如肺癌,具体表现为全国各年龄段人民的初始吸烟年龄逐渐年轻化,且数量巨增,吸烟率高,人们得肺癌的几率大大增加,死亡率也随之变化。
由肺癌可看出,某些疾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环境的影响也是造成恶性肿瘤的一个重大原因。
近些年,恶性肿瘤已成为三大主要疾病之一。
(3)社会的进步。
社会进步是造成变化的根本原因,又可细分各个方面以及各个领域。
众所周知,中国近些年在各个层面上的发展和进步都是让世人瞩目。
各种疾病的改变和存在都与社会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专家认为,社会每发展到一个阶段,都会在各个方面产生一些细微的变化。
疾病种类的改变不光是其本身的变化,可能以前也存在,只是医学知识水平有限,难以被人们认知。
2.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差异分析
首先根据2013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的表格绘制出各项疾病的死亡率构成,进而发现哪些疾病占据重要的位置。
绘制下图,如图所示:
图2-12013年城市居民死亡率构成扇形图
由扇形图可看出,死亡率主要有几大主要疾病构成,其分别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和血液造血器官及免疫疾病。
其总和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利用柱状图更能直接明了的看出各项疾病所占比重大致在什么范围内。
如下图所示:
图2-22013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柱形图
由以上两图可看出,造成2013年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有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损伤和中毒外部有原因。
这五种主要疾病死亡率总和高达87.71%。
其中位居第一的是恶性肿瘤,占总死亡率的25.97%,其次是心脏病,所占比重为22.03%。
接下来依次为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其次根据2013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来看,城市和农村在诸多疾病上的死亡率相似。
图2-32013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柱状图
由图表直接看到的是恶性肿瘤虽然不是排名第一,但是和脑血管疾病以及心脏疾病相差不多,位居前三。
紧跟其后的便是呼吸系统疾病和损伤和外部中毒外部原因。
农村所处的环境与城市略有区别,不管是卫生条件还是医疗条件都有着较大的出入。
最后对城市和农村进行具体分析。
2.1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
利用附录1可对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进行分析。
根据表格对比,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呼吸道结核的范围变化
2000年和2013年所定义的传染病所包含的种类存在差异。
2000年中所定义的传染病是不含肺结核,并将肺结核单独列成一种致死率将高的疾病。
2013年特地指出传染病包含呼吸道结核。
肺结核属于慢性呼吸道结核,因此可以说2013年的传染病在种类上扩大了。
原因可能是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卫生状况的改善,人们患上呼吸道传染病的可能性有所降低,固将其列在传染病的范围内。
前者包含的是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后者增添了免疫疾病。
2000年所指的先天异常在后者中改成了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将其更细化。
(2)围生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变化。
围生期疾病是指围生期,也称:
围产期。
是指孕妇围绕生产过程的一段特殊时期。
分为产前,产时和产后三个阶段。
围生期保健则是预防与生产有关的各种疾病的重要措施,应该受到足够重视。
其产下的男婴或者女婴在这个阶段要格外受到保护。
2005年以前,是没有围生期疾病的,2005年增添了一项名为“起源于围生期某些情况”的疾病,2006年则更改为“围生期疾病”。
2000年时统计局命名的神经系疾病,2005年就将其改成了神经系统疾病。
说明医学体系在不断完善。
(3)诊断不明
从附录1的对比来看,可以看出2013年表的结构更加完善且更加合理。
2000年的表格中,人们并未将诊断不明的疾病列入主要疾病当中,而随着人们对科学的探索,求知欲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疾病能被人所知并被归类。
然而,人们也同样会遇到人们并不确定的领域,故将这些疾病划分在诊断不明的范围里。
2005年出现了“诊断不明”这一项。
(4)主要疾病的构成变化
由附录2可知,2008年~2013年主要疾病的前十名是没有变化的,只是位置上可能发生了变化。
神经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在2011年超过了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排名第九。
2012年其他疾病的死亡率高达23.82(1/10万人),排名第六,2013年又返回至第八位。
恶性肿瘤在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总死亡率的构成比是缓慢下降的,说明单位人数中得恶性肿瘤的人数在变少。
而心脏病却恰好相反,属于逐步上升的疾病,脑血管疾病发展的十分平稳。
2.2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
同一年制定的城市和农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应该是相同的,因此呼吸道结核的范围变化、围生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变化以及诊断不明的出现也都是农村主要疾病的死亡率概况。
接下来,分析2008年至2013年农村居民死亡率。
如表所示:
由附录3可知,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排名第一的可能是恶性肿瘤,也可能是脑血管疾病,其构成比重大概在22%或者25%之间,两者之和大约是主要疾病总死亡率的50%左右。
2013年传染病(含呼吸道结核)突然进入前十,粗死亡率高达7.94(1/10万人),该年份暴发的传染病引起较大死亡人数的增长。
如附录3可知,脑血管疾病的比重呈现出平稳的状态,而心脏病却是有明显增加的幅度。
由2008年的14.37%上升到2013年的21.90%,比重变化十分明显。
同时,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及构成也有较为明显的改变,2008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比重为17.19%,而至2013年死亡率比重降至11.49。
说明近几年,农村居民患心脏病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致死率越来越高,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却在逐渐降低,人们在处理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和用药上更加完善。
2.3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主要疾病的死亡差异分析
2.3.1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因构成差异分析
根据附录2和附录3可知,近几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排名第一的是恶性肿瘤,高达157.77/10万。
排名第二以及第三的是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死亡率是133.84/10万人和125.56/万人。
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分别排在四五六位。
经计算,得知前三位总和占疾病死亡率百分之六十八。
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总和已经大于百分之八十。
有关部门数据表示,近几年主要疾病的死亡率都较往年呈缓慢上升趋势。
(1)城乡之间脑血管疾病的构成和排名差异
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排名第一的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排名第二。
造成此原因的是城市农村的生活习惯和卫生健康水平不同。
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疾病同样被列为“三大杀手”之一,但是排名却不像农村如此靠前。
最大的差异是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的健康思维观念与农村有着极大的差别。
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原因有诸多钟。
资料显示,大概60岁以上老年人中40%~45%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糖或者高血脂。
(2)城乡心脏病的发展变化
农村居民死亡率在2008年之前排名都不在前三,而且粗死亡率的变化也很明显。
2013年首次构成比超过20%。
然而城市一直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基本上构成比都在20%以上,两者在构成上面确实存在差异。
造成城市和农村心脏病疾病死亡率差异的原因是城市居民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接触的新鲜事物多,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都是引起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然而这不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它可能是家族遗传或者是在胎儿时期受到某些外部原因而导致的。
(3)恶性肿瘤的构成差异
城市居民中患有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以及其构成比本身就存在差异,其比重在不断下降。
而农村居民中恶性肿瘤的构成比重却在缓慢增加。
恶性肿瘤属于当今社会一种很主流的疾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可能遭遇肿瘤的袭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减小,其中一点就体现在城乡居民之间主要疾病的差异变化。
(4)妊娠、分娩、产褥期并发症死亡率的差异
在居民主要疾病中妊娠分娩产褥期并发症专属女性。
该类疾病死亡率在女性死者中占有相对的比例。
该类疾病可以通过产前检查,也可以早期去发现疾病,早点治疗避免孩子出生后的一些问题,使孕妇安全地渡过妊娠、分娩与产褥期,得到一个健康的孩子。
比如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如果能提早发现,防范于早期,该类疾病的死亡率就不会太高;
反之,一旦发展到最后成子痫,则十分危险,救护治愈难度系数大增,对孕妇还有宝宝都有极大的威胁。
再例如,如果有产道异常或胎位不正等产科异常情况,这些在怀孕期间就能通过胎检能查出来,及时选择纠正;
若短时间无法纠正,也必须做好相应的处理措施,做好准备工作,为准妈妈分娩提高保障措施。
在2013年城市和农村主要疾病死亡率中发现妊娠分娩产褥期并发症,农村中死亡率达到0.06/10万人,城市是0.04/10万人。
农村该种疾病死亡率几乎是城市的1.5倍,说明城乡之间差异很大。
其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各地区医疗水平不平衡,农村相对于城市比较落后。
(5)其它一些疾病的差异
农村居民死亡率紧跟心脏病之后的是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以及消化系统疾病。
城市和农村四五六排名的疾病相同表示两者会造成这类疾病的环境差异不大。
虽然排名相似,但是疾病得死亡率还是有较大的变化,纵向比较,例如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2008年至2013年期间,城市的构成比大约在5%左右,而农村则处在8%至9%期间,这数据非常稳定,所以有理由相信城乡和农村之间是有较大差异的。
2.3.2居民疾病死亡率的性别差异性研究
根据城市居民男女主要疾病死亡率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得出男女性别在主要疾病上的差异。
为保证结果,首先进行t检验,然后再进行F检验利用双样本方差检验时,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通过之后方可进行方差分析。
表2-1:
城市居民t-检验:
成对双样本均值分析结果图
变量名称
变量1
变量2
平均
9.528
9.363
方差
96.32397333
94.12727
观测值
10
泊松相关系数
0.960619189
——
假设平均差
df
9
tStat
0.19036962
P(T<
=t)单尾
0.426622131
t单尾临界
1.833112923
=t)双尾
0.853244261
t双尾临界
2.262157158
——
由图可知:
t=0.19p>
0.05可以认为男女性别当中主要疾病死亡率构成比没有差异。
还可利用F双样本等方差检验:
但是首先需要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表2-2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
96.32397
F
1.023338
P(F<
=f)单尾
0.486575
F单尾临界
3.178893
F=1.023P=0.48>
0.05,所以认为两样本方差齐性
表2-3城市居民t-检验:
双样本等方差假设结果分析图
变量名称
合并方差
95.22562
18
0.037809
0.485128
1.734064
0.970256
2.100922
由于P=0.970256明显大于0.05,表明城市居民中主要疾病的死亡率在性别上没有差异。
利用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构成比进行差异性分析
根据上述结论,农村情况仅用双样本等方差分析:
表2-4农村居民F-检验双样本方差结果分析图
9.542
9.401
92.06868
97.66992
0.942651
0.46567
0.314575
表2-5t-检验:
双样本等方差假设
94.8693
0.03237
0.487267
0.974533
由于P=0.974533明显大于0.05,所以表明农村居民在主要疾病上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
3、相关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人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接下来可从是三个方面解决:
(1)从国家层面来说。
众多农村问题反映出群众看病难以及看病贵其主要的一些问题反映在看病难上。
众所周知,特别是对一些偏远山村的成压力。
现在很多大医院已经处在无床位、挂号、取药等一些基本就医环节农民;
还有一些类似的问题比如说,农村居民选择去城市就医,也同样会给城市造上。
同时,政府在此方面的投入有限,某些措施上更是阻碍了医院措施的自由发展和完善。
医院是一个医生护士以及病人共同作战的地方,各个地方的错误都可能会对居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