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新修概论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7616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9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新修概论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社会学新修概论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社会学新修概论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社会学新修概论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社会学新修概论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新修概论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社会学新修概论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新修概论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新修概论重点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运行论)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体系、特点及功能

一、社会学学科的知识体系

社会学理论:

古典社会学理论,当代社会学理论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SPSS

应用社会学:

——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组织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等。

社会学可分为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

理论社会学历史地形成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有关着重从正向探讨社会良性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的内容;

第二,有关着重从反向探讨有效地消除妨碍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因素的内容;

第三,有关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避免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的方法和手段的内容。

二、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

3、科学性;

4、应用性;

5、建设性和批判性。

三、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社会学与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的关系

2、社会学与历史学和人类学的关系

3、社会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1)从对象上看,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学则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特殊规律。

(2)从科学层次上看,历史唯物论是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社会学则没有这么高的概括程度。

(3)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论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学则着眼于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观点研究社会。

四、社会学的功能

1、认识功能;

描述性、解释性、预测性、规范性。

2、实践功能;

社会批评功能、社会控制功能

第三节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

社会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19世纪初——19世纪末(创立时期);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科化的经典时期);

(三)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社会学时期)

第一部分社会学的产生

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一)思想背景

1、思想背景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勾画了理想的社会,认为社会起源于人们共同的生活需要,社会要有一定的分工与秩序。

是乌托邦思想的早期代表。

卢梭——近代启蒙思想家,提出社会契约论。

基本观点是:

个人自然地或道义性地被赋予了某些权利,但这些权利的行使受国家的调节和限制,国家由此发挥其控制功能。

孟德斯鸠——社会学的先驱之一。

在《论法的精神》中,研究了政治、法律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认为社会制度是一定物质条件的产物。

他是第一个通过对社会特性的考察而解释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的理论家,是法律社会学的先驱。

2.社会思想背景

霍布斯:

提出了社会契约说;

卢梭:

分析了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孟德斯鸠:

批判了专制制度,颂扬了政治自由;

圣西门:

指出历史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3.学术背景

早期的社会调查研究为社会学的产生提供了学术基础。

17世纪,“政治算术”和人口统计技术开始在英国兴起并逐渐被西欧各国采纳。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社会调查和研究大大发展,其涉及范围广,这些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翔实的经验资料。

(2)社会背景

工业革命——18世纪到19世纪,首先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使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迁。

欧洲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同时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引起人们关注。

法国大革命——近代资产阶级的一场政治革命,是对封建制度的彻底变革。

剧烈的社会变迁使阶级矛盾与冲突加深。

大革命造成“失范”状态,使人们提高了社会反思意识。

两次大革命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催生了社会学。

两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革命——经济危机、贫富悬殊、犯罪、自杀、失业

二、社会学的创立

1.社会学的创立或发端阶段

时间范围:

19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

代表人物:

孔德(法)、斯宾塞(英)

特点:

一是与哲学关系密切;

二是受实证主义思潮影响极大;

三是创立社会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

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的名称,并力图把它建设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而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

代表著作:

《实证哲学教程》、《论实证哲学的精神》、《实证政治体系》。

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论和实证观

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进步”为其社会学研究的两大根本原则,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分成两类,即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贡献之一:

最先提出并使用“社会学”概念。

贡献之二:

对科学发展阶段的划分。

贡献之三:

提出了社会学的定义及其构成部分。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进步和社会秩序的科学;

社会学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

贡献之四:

提出了人类智力(知识)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论。

神学阶段(或称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称抽象阶段)、科学阶段(或称实证阶段)。

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发展三阶段是“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和“工业时期”。

贡献之五:

提出了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四种基本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比较法;

历史法。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

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鼻祖,英国社会学的创始人,功能主义观点的早期代表。

代表作:

《社会学原理》、《第一原理》、《社会学研究》。

提出社会既是系统又是个人集合体的学说,主张社会学侧重研究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发展演化。

把进化中的社会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贡献一:

提出了社会有机论。

贡献二:

提出了社会进化论。

贡献三:

提出了社会类型说。

卡尔•马克思(1818-1883)

与孔德一同被视为理论社会学的两大鼻祖。

19世纪上半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批评孔德学说的保守性,主张对现实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开创了批判社会学的传统。

2、社会学的形成或经典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迪尔凯姆、韦伯

一是确立自己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二是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具体

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

又名涂尔干。

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真正创始人,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第一个社会学专职教授。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

把社会学和心理学作了严格区分。

继承和发展了社会学的实证主义传统,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客观研究。

界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提出了社会学方法论的几条基本原则。

论述了社会团结。

贡献四:

关于社会反常现象和偏离行为的研究,特别是深入研究了自杀问题。

韦伯(1864-1920)

理解社会学的集大成者,其研究属于百科全书式的,试图把实证主义与德国的唯心主义融合在一起。

提出社会学研究的是有意义的行动,而不是机械反应性的行动。

试图对社会行动作出解释性的理解。

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

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上,强调重点研究人们的社会行动。

对社会行动类型进行了划分。

提出考察现实的概念性工具“理想类型”。

论述了科层制和权威类型。

3、广泛发展阶段(即是指当代社会学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至今

这一阶段主要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流派:

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默顿);

社会冲突论(科塞/达伦多夫);

社会交换论(霍曼斯/布劳);

符号互动论(库利/戈夫曼)

①社会学中心的转移,从欧洲转向美国;

(原因:

欧洲移民的作用;

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独立学科地位的条件逐渐具备;

方法上的促进)

②多样化,指西方没有同意的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流派多元化;

③分科化,应用社会学研究的比重越来越大;

④方法科学化,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加快了资料处理与分析的速度;

⑤马克思主义学说对西方社会学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二部分现代社会学的发展

一、社会学在西方的传播与制度化

芝加哥学派——20世纪20~30年代,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心形成社会学中著名的学派。

代表人有帕克、托马斯、伯吉斯等。

它标志着美国社会学本土化的完成,直接影响了社会学在美国的繁荣发展。

其研究显示了社会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作用,为社会学制度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观点:

重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尤其对城市社会生活问题的研究还形成了城市社会学派;

还提出了城市区位安排的模式,认为城市应该是有一定内部结构的统一体。

二、现代西方社会学的繁荣

(一)功能主义的兴衰

20世纪中叶,功能主义一度成为社会学中的主导性的理论观点。

代表人:

帕森斯、默顿

主要观点:

把社会和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

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和功能;

社会具有生存所必需的一些条件。

对社会各部分来说,其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条件。

功能分析的任务,就是确定不同的功能事项,解决社会系统的功能需要问题。

功能主义的代表人:

帕森斯:

提出了系统的功能主义观点;

提出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应具有四种功能;

他强调社会系统自身的分化与适应,强调系统发展的动态平衡,观点具有保守性

默顿:

强调功能分析的经验性;

他把某项社会事项的功能分为正功能、负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

在理论观点上,倡导发展经验性的“中层理论”,而不是抽象的“大理论”

(二)社会冲突理论

与功能主义理论相对

米尔斯、达伦多夫、科瑟

1、认为冲突现象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2、批判功能主义对社会变迁的研究;

3、强调社会的不平等现象,4、都直接或间接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第三部分社会学在中国

一、社会学在中国的引进与发展(了解)

二、当代中国的社会学研究

1、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2、小城镇与社区发展研究;

3、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4、社会利益群体与中国社会分层研究;

5、中国社会保障研究

第四节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科学是社会学研究的途径

1、科学的特征:

实证、逻辑

2、什么是科学研究方法?

即:

建立起可进行试验的假设,并事先决定好什么样的结果能证实这一假设,什么样的结果可以推翻这种假设,对该假设进行检验。

二、社会学方法研究的常用概念

1、概念和变量:

概念:

社会学的概念就是一种概括,一种对同类事物或过程的标识方法,它可以用来表示有形事物,也可以表示不能直接观察的无形的现象。

它是抽象的,它忽略了同类事物个体的差别,只概括共性;

它又是模糊不精确的,理解它常常要通过上下文。

变量:

那些随时间和地点、或因人或群体而变化的事物的概念就叫做变量,社会学使用的概念就是变量。

具体的社会研究中,社会学家们常常把一般的概念化解为特殊的,可以度量的变量。

2、假设与经验概括

社会学的解释经常要采取对变量关系进行阐述的形式,这就是假设。

经验概括:

对由经验数据证实了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关系的一般阐述,也就是说,如果通过研究,假设被证明是合理的,这个假设就会成为经验概括。

3、理论:

指对观察到的变量间的一种关系或一系列关系的全面综合性解释。

理论与经验概括的关系:

在建立理论过程中,社会学家要透过合理的经验概括而对这些概括作出解释。

反过来,社会学家也可以对其他变量间的关系方式作出预见,这些预见又可以通过新的经验观察来检验。

4、变量分析。

假设是对变量之间的关系的阐述。

因变量是研究者要解释的变量,自变量是可能的解释。

统计控制和变量分析:

有些相关关系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这可以通过运用统计控制来证明其他因素都不是相关原因,从而说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三、社会调查研究的步骤

一般在开展实际研究计划时,要遵循五个步骤:

(1)对要研究的问题作出详细的阐述并形成要调查的假设;

(2)研究设计:

就是一个与事先的假设有关的资料收集、分析和评价的计划、分析的的结果;

(3)根据调查设计搜集资料;

(4)根据假设分析资料;

(5)说明结果并作出结论。

四、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定量、定性。

定量:

用于研究那些能用数字度量的变量。

定性:

用于社会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以准确的词语形式对现实的描述。

具体方法有:

1、调查研究法

这是社会学常用的社会研究方法,对人们的观点、态度和行为进行系统的提问。

具体分为:

(1)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描述;

(2)确定研究总体;

(3)选择样本;

(4)提供研究手段;

(5)资料分析。

2、实验法:

用于检验关于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在实验过程中,以引入一个变量—“自变量”,看它对另一个变量—因变量产生的影响。

3、观察法:

即对社会相互作用进行即时观察并作出记录,它即可在实验室进行,也可以在实地现场进行。

4、二次分析:

就是把以前的研究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对他们进行提炼、再组合以便回答新的问题。

(二)、社会学研究中的客观性

1、客观性。

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客观性问题,在社会研究中应该保持价值中立,但是一般很难做到。

与别的学科一样,社会学的知识来源多是来自与社会学家的研究。

2、社会研究的伦理问题。

因为社会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类,所以必定面临一些重要的伦理问题。

问题一是研究对象的选择;

问题二是社会学家想要知道隐私但被试者有权保护隐私这一矛盾。

3、价值中立。

在科学研究中,价值中立是由韦伯提出来的,但价值中立受到了挑战。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研究者应该参与到事件中去,这样有助于保护社会秩序,这一争论一直在延续着。

(三)、社会学应用

1、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

社会学对社会有什么用的问题,就是社会学应用问题。

(1)基础研究,它回答的问题一般是社会学家们提出的问题。

(2)应用研究则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它着重于决策。

2、评估研究:

这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是对已实施的项目、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价。

20世纪60年代以来,评估研究受到广泛重视,主要是针对政府设定的项目进行评估。

3、社会预测:

对将要可能发生的社会事件进行预测。

在自然科学中,预测某一现象的发生是研究的主要目标。

然而,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相对的不精确,很少能预测社会事件的发生,如战争、革命等。

但社会学研究可以进行一定范围内的预测,如选举结果的预测等等。

4、社会监测和描述:

对社会发展趋势进行描述和监测。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资料收集获得的数据进行描述。

甚至可以通过指标对社会进行监测,掌握不同时期监测所获得得数据,作为指导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

5、社会学知识的运用

(1)政策咨询:

社会学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不仅限于大规模的政策取向的社会研究,政策决策者也会直接向社会学家咨询,请他们提供有关社会的专业知识。

人类已经进入全新的社会,政府的执行能力受到现实的挑战,需要社会学者从专业的视野提供支持。

(2)社会批评:

它是社会学家对社会生活进行的一种分析和判断。

(3)诊所社会学:

它对社会环境进行积极干预,以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变,但在干预之前,先要对问题作专业诊断,以帮助人们解决他们面临的社会问题。

(4)社会实验:

在实施决策、计划前,先对将要实施的决策、计划进行实验,看其效果如何。

(5)政策性社会调查:

这是受到人们重视的应用社会学的主要形式,这些研究通常由政府资助,或者受到资金资助,调查目的是为政府提供有关国家、社会面临的重大政策问题的信息和实验性结论和对策性建议。

(6)比较分析:

对一个以上社会体制之间的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主要依靠二手资料。

社会学从事研究时使用的一些方法:

调查;

实验;

观察;

二次分析;

比较分析。

第二章社会与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

一、社会概念

1、社会的涵义

我国古籍文献中“社”指用来祭神的一块地方,“会”就是集会,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在一定的地方民间举行的集会、祭神等庆祝活动。

到了宋,社会以被赋予了第二个意义:

志趣相同者结合在一起的团体,例:

诗社、文社,相当于西方的俱乐部。

20世纪初,严复进一步提出:

“社会者,有法之群也:

”即社会是一群人的聚合,但不是一群人的简单集合,而是建立在一定的联系基础上的集合。

西方学者们对社会的概念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群体关系,较为著名的是PARK的:

社会是一种包括人类行为的习惯、情操、民俗等在内的遗产。

更多的讨论集中在群体及其关系上,席穆尔:

社会存在于一群个人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交往即关系上,因此社会不在于有实质的个人,而在于没有实质的关系。

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2、对社会的理论解释:

唯名论(非正统):

对社会本质的看法之一是把社会看成为仅仅是一个由真实的个人形成空洞的概念的唯名论观念,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才是最终的实体”。

故社会就是人的集合体(共同体),仅仅是代表了许多人的总和”。

唯实论(正统):

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塑造了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即规定了个别人的存在”。

唯名论和唯实论都来源于经院哲学。

建构论:

建构论者力图避免前两种看法的对立状态,而从社会过程性的建构入手,动态地看待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1)冲突理论(545页)

(2)功能主义:

强调功能的平衡和系统的完整。

二、社会的要素和结构

1、社会的要素:

社会的本源要素:

自然环境;

个体;

社会群体与组织。

行为要素:

社会结合与交往;

物质经济;

政治;

文化。

2、社会的基本结构: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文化结构;

人际结构。

社会结构概念

社会结构指的是:

群体或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它的外延包括:

(1)社会整体结构: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由下层到上层的层次结构,就是社会整体结构。

(2)社会具体结构:

指的是基本构成部分自身的结构,例:

政治领域内部分的构成要素有政权、政治制度、法律等,每个部分又由小部分构成,再分解又由小部分构成。

 

社会结构的单位

由于对社会考查的角度不同,对社会结构的表现形态也有不同的理解,例:

从地域角度看:

社会是由众多的城市、农村、城镇而构成的社区结构体。

从社会主体人的角度看,则民族、群体、组织、阶级是社会的结构单位。

第二节社会学关于社会性质的观点及分析的角度

一、社会学考查社会的几种角度

1,宏观法和微观法

对社会宏观结构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的研究,被称为宏观法,又叫宏观社会学。

对社会的微观结构的研究被称为微观法,又叫微观社会学。

二者的区别:

(1)研究的切入点不同:

宏观着眼于社会中大的群体,如各种组织机构、社团、国家,以及一些社会过程,强调社会对个人思想和行为的权威,如城市化、信仰体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宏观法认为社会群体只能作为整体来研究,不能分成个人来研究,社会结构则是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施加控制的社会事实,因此个人行为是社会结构和非个人的外在力量的产物。

微观着眼于日常生活中个人的“社会相互作用”,所以又叫相互作用论,他们不把社会看作一种控制力量,强调人的行为的自由,他们不仅对人们怎样行为感兴趣,而且对他们的意志感兴趣,他们考查人们的动机,目的,目标。

因此,又叫日常生活社会学。

(2)二者的研究方法不同:

由于微观感兴趣的是人们的意志和感情,社会常用“定性”法,用来观察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人们的方法,宏则多用定量法,统计研究较多。

二者的联系:

社会的宏观组织是由处于微观地位的人们的相互作用发展起来的,因此,二者的研究是可以相互支撑的。

2、血缘、地缘、业缘角度

这是从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角度考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社会关系可以分为血缘、地缘、业缘关系。

(1)血缘关系:

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

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关系,人生下来就具有,它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的关系,因此它是人类社会最先形成的关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内涵在不断的变化或扩大,它现在包括:

种族、民族、宗族、家族、家庭。

血缘关系在社会中既有正功能也有反功能:

正:

起着联系社会与群体,增强内部凝聚力的作用;

反:

限制个人的发展,因为它是种先天的东西,而且会禁锢个人一生。

(2)地缘关系:

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比较稳定的地缘关系是人们定居后出现的,在地缘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出现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突破了血缘系统的束缚,而且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了政治的色彩

例如:

农村的外姓人难以住进村

功能:

维系社会的稳定:

例如在城市无法吸纳农村过剩人口时,“离土不离乡“的政策可以缓解这个问题。

会束缚个体的发展,例如地区观念、老乡观念、乡土观念等。

(3)业缘关系:

以人们广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它是后天的,是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作用:

业缘关系的发展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发展,业缘关系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过程和面貌。

例:

畜牧业——农业——工业——电子计算机;

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因为它把人局限在某一职业上,例:

因为体制原因调整下岗的工人状况。

二、关于社会性质的理论观点

关于社会科学在社会中的作用的观点不同。

以马克思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有一种道义上的责任,认为不仅要批评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