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钢教师文档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96544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钢教师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特钢教师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特钢教师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特钢教师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特钢教师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特钢教师文档文档格式.docx

《特钢教师文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钢教师文档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特钢教师文档文档格式.docx

  15.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

 A.对象相同B.概念不同C.都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D.都是一个教育性概念

  二、多项选择题

  1.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A.活动的难易B.竞赛动机的激发 C.被他人评价的意识D.注意的干扰 E.群体的规模

  2.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是()。

 A.距离远近 B.交往的频率C.态度的相似性D.个性的互补 E.外形

  3.以下属于正式群体的是()。

 A.班级 B.小组C.少先队 D.小集团E.团员

  4.以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

 A.教师的指导 B.规定限制C.采纳学生的意见 D.安排日程 E.奖励

  5.问题行为的一种分法是分为三种类型()。

 A.扰乱性问题行为 B.心理问题行为 C.品行性问题行为D.性格性问题行为 E.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三、填空题

  1.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____。

  2.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___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3.定型的期望包括人们对教师理应表现的行为及其所具有的_____和意向的期望。

  4.通常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群体分为两种:

按照教育管理的要求组织起来的群体,如班集体,叫群体,通常所说的小团体或友伴群则属于_____群体。

  5.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____和_____三个阶段。

  6.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在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即_____。

  7.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____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8.课堂的三大要素包括_____、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

  9.教师在分配学生的座位时,最值得关注的是对_____的影响。

  10.人际交往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_____和_____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

  11._____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_____。

情感和谐及行动统一为特征。

  12.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_____和_____。

  13.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____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与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14.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____等手段。

  15.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_____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四、名词解释

  1.定型的期望2.人际关系3.合作4.竞争 5.问题行为

  五、简答题

  1.简述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2.教师的期望通过哪四条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3.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分成哪四种类型?

  4.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六、论述题

  1.群体动力的表现。

2.简述课堂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2.A[解析]松散群体是正式群体形成的第一阶段,仅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结成群体,还没有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3.D[解析]略。

4.A[解析]联合群体是正式群体形成的第二个阶段,它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5.C[解析]1920年阿尔波特让被试分别在单独情境和社会情境里工作,结果发现社会情境中的效果要比一个人单独活动好。

6.B[解析]略。

  7.B[解析]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8.B[解析]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即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9.D[解析]略。

  10.D[解析]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11.A[解析]教师促成的纪律有结构的创设和体贴,规定限制是结构创设,BCD属于体贴。

 12.D[解析]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满足需要的程度。

 13.A[解析]略。

 14.A[解析]课堂里往往有消极和积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是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际相联系的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是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15.B[解析]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差生、后进生和优秀生都有可能发生问题行为。

差生、后进生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但在正常的班级里人数较少,所以两者的概念是不同的。

  1.ABCD[解析]群体对个人活动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其决定因素是ABCD四个选项,和规模的大小没有关系。

  2.ABCDE[解析]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是学生在课堂里处于不同的地位。

题中的各项都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

  3.ABCE[解析]正式团体就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

D属于非正式团体。

  4.ABDE[解析]教师促成的纪律包括结构的创设和体贴,其中采纳学生的意见属于体贴的范畴。

  5.CDE[解析]问题行为的化分方法有多种,其中的一种是将它分为扰乱性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两种,还有一种是将它分为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和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1.课堂情境2.人际关系 3.动机4.正式;

非正式5.联合群体;

集体6.从众7.消极的8.学生 9.人际关系10.语言符号系统;

非语言符号系统11.人际吸收;

认知协调12.创设;

体贴 13.投射14.剥夺学习权利15.潜在威胁

  1.定型的期望:

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即使某一位教师的外貌谈吐并不符合这种固定的看法,人们还是会按照这种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释教师们的行为。

  2.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3.合作:

学生们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二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4.竞争:

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5.问题行为:

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答案要点]

  1.群体.是介乎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

具体地说,就是指在组织机构中,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为实现目标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规定其行为规范的人群结合体。

它的基本特征有:

④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

②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

协同活动;

③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2.

(1)接受。

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情绪气氛。

(2)反馈。

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与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

(3)输入。

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目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做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

(4)输出。

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

  3.

(1)教师促成的纪律。

刚入学的小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导,需要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

这样的“结构”就是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他们开始对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和如何行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

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4.

(1)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油空气。

鼓励自由发表意见。

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

(2)班级规模。

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

(4)对教师的期望,人们会按固定的看法去解释教师们的行为。

  1.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

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

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里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形成归属感。

最后,给予恰当的赞许和鼓励,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

相互影响阶段;

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

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其中积极的课堂气氛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吁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使学生在课堂里处于不同的地位,课堂管理中必须重视课堂里的被嫌弃者和被孤立者。

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协调合作和竞争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成为实现键进功能的有益手段。

  2.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

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1)课堂情境结构 ①班级规模的控制

  班级过大容易限制师生交往和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课堂出现较多的纪律问题。

 ②课堂常规的建立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能够使课堂行为规范化。

 ③学生座位的分配 分配座位时,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

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2)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

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①教学时间的合理使用:

课堂活动有学业、非学业、非教学活动三种类型,学业活动时间越多学业成绩越好。

②课程表的编制:

编制应尽量将核心课堂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上。

其次,文理学科,形象性与抽象性学科交错安排。

③教学过程的规划。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 

 

2.A 

3.D 

4.C 

5.A 

6.C 

7.D 

8.D 

9.B 

10.C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2分)

  1.ABDE 

2.BCE 

3.BCE 

4.ABD 

5.BCDE 

6.ABCDE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逐步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

  

(1)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

  (3)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4)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5)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3.什么是启发性原则?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1)教师要掌握和运用好“启发”的条件和关键。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新型的尊师爱生的关系,发扬教学民主。

  四、论述题(10分)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学校教育如何适应这些规律,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其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着有规律的更替,在前一个阶段内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这一阶段内,其身心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个时期,这种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其身心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人为地将各个阶段截然分开,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引渡工作。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进程不总是以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时而猛长、时而缓慢,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平衡性。

因此,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从生理方面来看,如果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以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因此,教育者要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机能发生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起坚定的信心。

还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做到扬长避短。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由于性别、遗传素质、环境、教育、主观努力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个体之间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

在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教育心理学部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D 

3.A 

4.D 

5.D 

7.C 

8.B 

9.A 

10.A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ABC 

2.ABCD 

3.ABCD 

4.ACDE 

6.ABD

  1.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主要包括:

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成熟与年龄特点;

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学生学习准备;

学生的焦虑程度等;

  

(2)外部因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具体而言,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教师态度、课堂心理气氛、环境因素等。

  2.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有;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3.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迁移是普遍的,迁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迁移作多种分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5)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教育学部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

  将其代码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每小题1分,共10分)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2.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 

B.认知结构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4.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5.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

  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

  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6.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A.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B.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8.把两个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 

B.合作教学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9.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式称为

  A.说服法 

B.榜样法 

  C.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D.锻炼法

  10.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小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

  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2分)

  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A.阶级性 

B.道统性 

C.功用性 

  D.专制性 

E.刻板性

  2.下列教育家中,属于人本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代表人物有

  A.凯兴斯坦纳 

B.卢梭 

C.康德 

  D.小原国芳 

E.裴斯泰洛齐

  3.学校潜在课程主要是指

  A.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B.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到的影响

  C.校风、班风等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影响

  D.未来社会要求的新科技

  E.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所构成的各种影响

  4.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有

  A.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正常发育

  B.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C.参加各种体育竞赛,选拔运动人才

  D.增强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E.养成运动习惯,培养竞技体育观念和竞争意识

  5.建立良好班集体的策略主要有

  A.对学生实行专制管理 

B.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C.建设一支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