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氯发生器管理制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9637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氧化氯发生器管理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二氧化氯发生器管理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二氧化氯发生器管理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二氧化氯发生器管理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二氧化氯发生器管理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氧化氯发生器管理制度.docx

《二氧化氯发生器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氧化氯发生器管理制度.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氧化氯发生器管理制度.docx

二氧化氯发生器管理制度

二氧化氯管理制度

水厂在制水生产时,通常24小时连续使用二氧化氯发生器,通过加氯系统对清水进行消毒。

目前存在的危险主要有二氧化氯发生器因压力过大发生爆炸,以及原料使用、运输、储存和管理不当造成泄漏事故,为重大危险源。

事故危害及应急措施

1、二氧化氯发生器

1.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氯反应器在-110mmHg下运行,其气相中ClO2的浓度控制在8%以下,使反应器的气相空间减至最少,保证生成的ClO2在反应空间中停留时间小于1秒。

同时反应系统采用两段分级反应,即第一段反应中原料浓度较高,但控制温度较低,反应速度较慢;第二段反应中控制温度较高,但反应物料浓度较低,反应速度仍控制在较低围。

同时,设备关键部位设置2个安全阀,实现对运行过程的双保险。

另外,设备部为负压状态,并有非常灵敏的防爆装置,一旦设备出现正压,即可通过防爆装置泄压。

设备间所有操作人员必须严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并应安排专人定期巡视,定期检查设备及阶段性原料罐、泵、阀是否正常无损坏;设备出现异常,应立即停车,在排除故障、确保无误后再重新开机。

1.2二氧化氯发生器产生事故的原因为操作失误、设备失修、腐蚀或设备本身的原因等。

可能产生容器破裂、阀门断开或加药管线破损而引起二氧化氯和原料泄漏,最严重是因反应速度控制不当导致压力过大产生爆炸,气体或原料扩散形成危害。

二氧化氯为黄绿色至桔红色气体,沸点11℃,冰点-59℃,易溶于水,饱和溶解量为2900ml/L。

二氧化氯为强氧化剂,其毒性及对人体的危害性远低于常用消毒剂氯气,在吸入高浓度气体时可引起咳嗽,并损害呼吸道粘膜,但不造成致命伤害。

当密闭空间二氧化氯含量达到10%时,形成易爆气体。

其危害因季节、风向等因素的不同,波及围也不一样。

1.3应急处置

如遇突发停水或停电,发生器中的残余气体可通过设备安全通道自动进入过滤器,与过滤器中配置的亚硫酸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如果出现二氧化氯微量泄漏,可通过余氯监测及自动报警系统、岗位操作人员巡检等方式及时发现,并按要求迅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排查和处置,可以避免事故围扩大,减少环境污染。

如果出现反应容器开裂或阀门断开,出现大量泄露,自动报警系统或值班人员虽然能及时发现,但一时难以控制和处置,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并波及厂区周边围。

值班人员应迅速配戴呼吸器,并立即切断原料罐阀门、打开设备间通风系统,在通风20分钟后用水大量冲洗设备间;水厂应确定职工紧急疏散点,由一名负责人负责组织,按照指挥部的指令,随时参加救援工作。

如果出现二氧化氯发生器意外爆炸,应按以下原则处置:

a、水厂应将爆炸泄漏程度及危害围报公司总部,由公司决定如何进行处置。

公司应根据事故状态,组织应急救援队伍立即展开救援工作。

b、如引发火灾或人身伤害,应及时拨打119、120报警,并立即启用消防器材或采取喷淋措施灭火,对受伤人员进行急救和送医。

c、如果自身力量难以完成救援工作或救援时有可能会出现更大的人员伤害时,公司总部应向县供水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总指挥发布启动应急救援指令,进行救援。

通讯联络组向县公安、消防、卫生、环保等部门进行报告和求援。

2 盐酸

2.1工业级盐酸浓度36%,为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强酸性腐蚀品,有刺鼻的酸味。

不燃无爆炸,但与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时,产生氢气,有爆燃可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也可用大量水稀释。

储存时应置于阴凉、通风仓间,与其他物品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并注意防止包装或容器损坏。

2.2盐酸泄露后,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

2.3应急处置

如果盐酸出现泄露,应迅速将污染区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并对现场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应急处置人员应配戴呼吸器和防护服进入现场,不能直接接触泄露物,尽可能切断泄露源。

在出现少量泄露时,可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用水大量冲洗。

在出现大量泄露时,应迅速报公司总部,由公司决定如何进行处置;公司应根据事故状态,命令应急救援队伍立即展开救援工作;如果自身力量难以完成救援工作或救援时有可能会出现更大的人员伤害时,公司总部应向县供水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总指挥发布启动应急救援指令,进行救援。

现场人员皮肤接触泄露物时,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眼睛接触应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15分钟以上;呼吸道吸入时,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应给氧并及时就医;误服时应立即用清水漱口,给服牛奶或蛋清并就医。

3 氯酸钠

3.1氯酸钠无色无臭,强氧化剂,不燃,受强热或与强酸接触时可能发生爆炸,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等混合时,急剧加热可能发生爆炸。

储存时应置于阴凉、通风仓间,并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容器应密封,与其他物品分开存放,禁止震动、撞击和磨擦。

3.2氯酸钠对呼吸道、眼及皮肤有刺激性,可经皮肤吸收。

吸入或食入时可致急性中毒,引起脏器病变或发生窒息。

3.3应急处置

如果氯酸钠出现泄露,应迅速将污染区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并对现场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应急处置人员应配戴呼吸器和一般工作服进入现场,但不能直接接触泄露物,尽可能切断泄露源。

在出现少量泄露时,应避免扬尘,可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在出现大量泄露时,应迅速报公司总部,由公司决定如何进行处置;公司应根据事故状态,命令应急救援队伍立即展开救援工作;如果自身力量难以完成救援工作或救援时有可能会出现更大的人员伤害时,公司总部应向县供水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总指挥发布启动应急救援指令,进行救援。

现场人员皮肤接触泄露物时,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眼睛接触应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并就医;呼吸道吸入时,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应给氧并及时就医;误服时应立即大量饮水,催吐就医。

4、现场救援

4.1出现泄露或爆炸事故后,现场人员应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至上风500米外,应急处置人员配戴呼吸器及防护服,进入事故点切断原料罐阀门及所有电源开关,用水水量喷淋和冲洗,待浓度降低至安全排放标准后,进行强制通风。

4.2外部救援人员到达后,事故处置组应全力做好协调配合工作,详尽地提供出爆炸点的基本情况,以便救援人员做出快速判断,制订、实施救助方案。

消防救护人员佩戴好呼吸器,首先查明现场有无中毒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将中毒人员脱离现场,同时由消防队员协助现场人员进行紧急处理,防止二氧化氯大面积扩散。

处在下风向区域职工立即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或以湿毛巾、口罩等物品捂口鼻,到集结地点,按统一安排,协助抢险抢修队进行工作。

4.3伤员抢救组在120急救人员未到达前,应根据现场人员中毒情况,对严重的中毒者,要设法迅速将其移至空气新鲜处;如果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术;雾化吸入5%碳酸氢钠溶液;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0.9%NaCl溶液)洗眼、鼻和口;对粘膜皮肤损伤者,应及时大量清水冲洗患处等治疗措施,以赢得最佳的救护治疗时间。

待120急救人员到达后,积极协助配合救护人员做好抢救工作,提供详细的病人资料,重伤员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4.4环境检测组应根据当时风向、风速,判断污染气体扩散的方向和速度,进行监测尽快查明污染气体的浓度和扩散情况,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告指挥部;安全疏散组根据指挥部决定通知扩散区域的居民群众撤离,事故处置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面的扩大,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根据现场情况,及时向环境保护部门报告。

4.5安全警戒组按指挥部指定地点集结人员,在事故现场周围设岗,划分禁区并加强警戒和巡回检查,阻止无关人员进入事故现场。

当泄露物扩散波及周边安全时,应迅速组织有关人员,按指挥部确定的路线、集结点安全疏散、撤离,同时周边街道由交警进行管制。

4.6事故处置组根据指挥部的指令,对泄露漏点进行抢修。

无法抢修时,拨打119报警,配合专业消防人员进行有效处置。

4.7当事故得到控制,事故处置组对设备系统进行详细检查,确认事故隐患已消除,总指挥根据环境监测组的监测结果,发布救援队伍撤离现场,恢复生产,解除交通管制的指令。

4.8在出现污染气体大量泄漏时,安全疏散组应组织职工及周边群众,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按逆风方向撤离。

5.安全设施、防护用品及用具

5.1安全设施:

二氧化氯设备间安装有二氧化氯泄漏报警装置,出现泄漏,能够及时报警;同时在设备间距地面300-500mm处安装2台能对流的排风扇,控制开关应远离设备间并易于操作,出现一般性泄漏,能够及时抽排以确保安全。

5.2 设备配置用品:

水厂设备间应常备过滤器用亚硫酸钠,常备量为25kg,每次投加量100-200g,定期调配更换或在过滤器中发生中和反应后随时更换。

5.3防护用品和用具:

水厂备多套过滤式防毒面具,同时岗位职工还按规定发放口罩、橡胶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正常情况下完全能够满足生产操作、维护维修的需要,防护工具保持完好,可随时使用。

除此之外,按规定加氯间还常备一定数量的专用扳手、活动扳手、密封带、易熔塞、橡胶垫、10%氨水等抢修器材,以备不时之需。

6.人员疏散

依据事故的危害程度和围,根据指挥部的指令安全疏散组按职责分工,组织人员疏散。

7.危险警戒区的确定及警戒

救援指挥部按泄漏地点上风500米,下风1000米的围确定危险警戒区;事故现场警戒区以二氧化氯及原料泄漏点为中心,半径100米划定;事故波及区域应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和具体的监测结果划定。

事故现场警戒区域由安全警戒组负责警戒,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危险警戒区的警戒工作。

警戒人员要佩有明显的标志。

如果危及周边的居民群众,及时通知公安、消防、安全监督、卫生、环境保护等部门。

按所划定的围进行必要的封锁。

8.注意事项

8.1物资供应组做好物资器材的准备。

如必要的指挥通讯、报警、洗消、消防、抢险抢修等器材和交通工具,并定期检查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8.2染毒区人员撤离现场的注意事项:

8.2.1做好防护再撤离。

污染区人员撤离前应戴好合适的防毒面具,同时穿好防护服或雨衣(大外套),尽可能少地将皮肤暴露在污染气体中。

8.2.2 迅速判明事故当时风向。

可利用风标、旗帜、风向袋等辩明风向,向上风撤离。

8.2.3听从指挥。

污染区人员在撤离时,不要慌乱,要听从指挥部的指令和安全疏散组的安排,按指定路线,向指定的集结点撤离。

8.2.4防止继发伤害。

尽可能向侧、逆风向转移,并避免横穿泄露点中心或危险地带。

8.2.5发扬互帮互助精神。

污染区人员在自救的同时要帮助同伴一起撤离污染区域。

8.2.6掌握一些简单的防护方法。

在气体泄漏而无防护器具时,用湿手巾等物捂住口鼻撤离染毒区。

8.3救援人员进入污染区域及实施救援的注意事项:

8.3.1救援人员进入污染区域前必须清楚了解污染区域的地形、建筑分布、有无爆炸和火灾的危险、毒物种类及大致浓度,佩带好各种防护器材,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

8.3.2避免单独行动,应至少2-3人为一组集体行动,以便互相监护照应,所用的救护器材应具有防爆功能。

8.3.3进入污染区的救援人员必须明确负责人,指挥协调在污染区域的救援行动,利用通讯工具随时与指挥部及其他救援队伍取得联系,同时所有参加救援人员必须听从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8.4开展现场急救工作时的注意事项:

8.4.1做好自身防护。

伤员抢救组在救护过程中要随时注意风向的变化,及时迅速做好现场急救医疗点的转移及伤员的防护工作。

8.4.2分工合作。

当事故现场有大批伤员的情况下,伤员抢救组应分工合作,做到任务到人,职责明确,团结协作。

8.4.3急救处理程序化。

为了避免现场救治工作杂乱无章,医务人员应事先设计好有毒气体泄漏时所应采取的现场急救程序。

8.4.4注意防护好伤员眼睛。

在为伤员作医疗处置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好伤病员的眼睛,切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