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教育公平问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96103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国教育公平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析中国教育公平问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析中国教育公平问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析中国教育公平问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析中国教育公平问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教育公平问题Word下载.docx

《浅析中国教育公平问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国教育公平问题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中国教育公平问题Word下载.docx

(6)教育特权、教育腐败和教育乱收费问题。

(7)高等教育问题,包括高等教育收费、学生就业问题。

(8)贫困学生与弱势群体问题。

(9)女性教育不公平问题,包括受教育权被剥夺、就业受歧视、就业难等问题。

(10)少数民族教育问题。

上述教育不公平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

这就需要对教育政策和机制进行调整,改革完善教育机制本身的缺陷,最大限度地维护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用国家意志规范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观,实现国家社会意义层面上的教育公平。

二、我国教育不公平产生的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素来追求。

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受到区域差距、阶层差距、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和教育腐败问题的严重制约。

1.区域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策便倾向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便无形中导致了教育投入的差距。

由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对教育投入相对较低,加上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差,恶劣艰苦的生活条件,所以在吸引人才上自然处于一种不利的位置。

我国教育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自主支配,西部本身贫穷,自然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无法与东部相提并论。

显而易见,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也与东部相差甚远。

同时家庭用于教育的投入更为有限,对于温饱尚不能解决的家庭对教育的投资本身就是一种奢望。

2.阶层差距。

随着近年来的社会转型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阶层差距逐渐拉大。

具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他们的录取分数低于低阶层家庭的学生。

3.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其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公民接受教育的不公平。

在教育资源总量和受教育者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资源配置和投入的不公平,受教育者总是趋向于优质教育资源。

从公民的平等原则讲,没有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当然不会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没有接受教育的平等便不会有所谓的教育公平。

其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向权力和金钱倾斜。

近年来,同区域或跨区域择校风愈演愈烈,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当教育资源的优劣配置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后,教育公平离大众只能越来越遥远。

无论是师资,还是经费、设备,农村学校都远不如城市,同时社会变迁和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还给农村学校带来一系列新的困惑,如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导致农村教师的流失;

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使得农村学校规模变小从而师资配备不足等。

4.教育腐败现象依然存在。

在教育改革迅速推进的同时,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这就导致了腐败的滋生。

教育腐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特长生”形式,让一些没有资格和能力上大学的学生首先获取“特长”资格,然后再通过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让学生的特长过关。

由于“特长生”的文化课要求相对宽松,所以文化课过关就更容易“操作”了。

当然这期间要交纳一定的“活动费”。

二是“缴费生”,不符合入学标准,通过花钱买分数获得入学资格。

三是“学校利益集团”,个别老师靠拉关系、权钱交易,在学生干部的任命、评选先进乃至座位的安排上依权势、金钱、关系而定;

在保送上大学方面,个别校领导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亲友,而非唯才而用。

三、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研究

教育不公不仅有违社会公平,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加速矛盾尖锐化,对建立和谐社会将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要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公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大局上,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维护教育公平确立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

加大教育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模式。

从制度和法制建设的高度治理教育腐败和教育乱收费,加强对教育特权的监管。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

全面实施师资培训计划,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总之,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公平,只有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努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

中国教育不平等现状、原因及解决方法浅议

邓超

内容摘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进步,在我们系统全面的分析各阶层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后,就不难发现,教育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主旋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城乡的二元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亟待解决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随着社会分配方式的改变,人们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以及教育腐败问题的日趋显露,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就越发显著了,在这种形式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

本文从现实的调查入手,对城乡之间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做了系统的论述,并简单阐述了对公平教育的总体认识。

最后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自己观点和解决方法。

⒈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差异是我国二元结构的特征,也是城乡居民教育机会不均衡的最严重的表现。

⒉城镇居民工作单位性质是我过社会分层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标准,仍然影响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其子女的教育机会。

⒊家庭经济收入差距的拉大,致使各个阶层教育消费方式不同,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

⒋由于行业和职业的不同所构成的差距扩大,人为地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

对这种情况,下面从教育不平等现象、教育不平等原因、教育不平等的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

一>

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平等

1.农村教学设施简陋。

当有的学生被电子产品包围的时候,有的却至今与电子产品绝缘;

当有的老师在豪华的私家车里尽情享受生活时,有的老师却要跋山涉水去给孩子们上课;

当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时,还有一群学生在狭窄的危房里读书。

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啊?

据统计,20世纪末全国中小学有危房约1300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

虽然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舍的比例不足1%,但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比例却比较高。

宁夏中学危房面积达5.32%,小学达4.6%;

新疆中学危房达4.05%,小学占3%;

青海中学占3.16%,小学占4.33%。

正像一位学者所说,当有的校园置身于欧美也让人叹为观止时,有的学校即使摆在非洲也让人感到寒碜。

拿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发达城市的学校相提并论也许有失公允,但教育资源的投入在城乡之间的不公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近几年,国家和政府,在教育的投入上,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已经有所倾斜,但这种倾斜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根据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1995年,全国普通小学生人均经费265.78元,而农村小学生均经费只有219.31元;

当年全国普通初中生人均经费492.04元,而农村初中生人均经费仅为392.59元。

到1998年,农村小学生人均经费305.62元,比全国小学生人均经费仍低65.17元;

当年农村初中生人均经费478.25元,比全国初中生人均经费低132.4元。

1999年,在全国教育经费支出中,义务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是56.2%;

在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中,义务教育经费所占比重为57.4%;

而作为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却由政府负担了70%以上的经费;

2001年,大学生人均国家拨付经费近9000元,而小学生人均国家拨付经费只有530元左右。

有些学校教育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的正常开支,连水电费的解决都成了一个问题,更不要谈购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了。

2.农村教师资源缺乏。

“十五”期间,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2005年,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达到1036.38万人。

其中,小学教师的一半以上在农村,占63.81%,城市和县镇分别占16.06%和20.13%;

初中教师中44.18%在农村,在城市和县镇的分别为18.96%和36.87%。

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普通小学达到98.62%,普通初中达到95.24%,普通高中达到83.46%。

中小学高学历教师、高级职务教师的比例也逐年提高。

但是,从学历水平看,2004年全国仍有31万名小学、初中教师未达到法定学历。

2005年小学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城市占78.01%、在县镇占67.17%、在农村仅占47.49%,农村比城市低31个百分点;

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城市占62.44%,在县镇占34.5%,在农村仅占24.34%,农村比城市低约38个百分点。

年龄结构上,城市、县镇、农村小学教师中35岁以下者分别占57.83%、51.44和41.02%。

据了解,目前,我国教师资源城乡分布很不均衡,城市超编与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并行存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农村教师补充困难的问题仍亟待解决。

由于教育的不公平不仅仅存在于教育对象中,也集中体现在教育实施者——教师的身上。

因为教育的不公平,教师在享受某些待遇的时候也是按照不公平、不对等、不通明、的原则实施的。

农村教师补充困难与农村教师不平等的待遇又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教师待遇的不平等一直以来都是城乡二员结构的一个重要的表现,要知道在广阔的农村,800万教师承担着6600万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任务,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高素质人才资源的使命。

然而,那些在贫困地区坚守着农村教育这块阵地的教师们的命运,能够引起谁的关注?

艰苦的生活条件,恶劣的教育环境,权利得不到享受,工资得不到保障,农村代课老师几个月甚至几年拿不到工资现象在有些地区并不少见,据中国教育工会1999年上半年调查,中国有2/3省、自治区、直辖市拖欠教师工资,目前累计已达100多亿元。

即便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省,从1996年至1999年已拖欠教师工资6.4亿。

虽然现在的情况要好一些,大部分县都能保证基本工资的及时发放,但不能足额发放的现象却是普遍的。

在这中情况下,出现的农村教师的流失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报道,湖北罗田一个暑假就跑掉了教师100多个。

这不能埋怨他们利益心太重,想一想,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障,又让他们如何工作,做好工作呢?

<

二>

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1.基础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投资教育很可能让一户农民破产,或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所以,农村出现了学生的辍学、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的现象,根据官方公布的这个数字已达到5.47%。

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

下表——普通中小学在校人数按城镇、乡村的比例(%)

普通高中

普通初中

普通小学

城镇

农村

1990

40.30

59.70

无数据

21.10

78.40

1995

84.13

15.87

42.90

57.10

29.50

70.50

1998

86.03

13.97

42.16

57.84

32.35

67.65

由表可以看到,农村中小学入学率相对较低,以1998年我国城乡普通中学的学生状况来看,拥有初中教育生源一半以上的农村中学,高中阶段的在校学生却只有不到14%,98年全国初中生辍学率为3.23%,达到167万人,农村初中生辍学率为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97个百分点。

就许多地方的实际观察来看,农村学生的流失辍学率,比统计数字要高得多。

有些学校学生虽然在册,但实际上学生并不在校。

有些学校甚至公开出卖初中毕业证书,即使你根本没有进入初中校园一步,也可以拿到名副其实的毕业证书。

此外,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家中的未成年子女委托给他人监护或无人监护,致使留守儿童急剧增加,他们的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安徽全省“农村留守儿童”估计有100万以上。

据调查,我国的流动人口中,18周岁以下的流动人口达1982万。

流动人口中处于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孩子有9.3%处于失辍学状态。

对于经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每年甚至每学期的学费,都会成为他们通往学校的主要障碍。

另外,在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束缚下,女性教育问题更显突出,其主要表现在女童入学率低于男童,女性文盲率高于男童。

1997年,我国3775万青壮年文盲中,女性占70%。

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贯彻以及人民思想的转变,使得女性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离公平还有相当的距离。

2.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

由于高考制度存在政策性的偏差,城乡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就出现了很大的不平衡,一直以来奋力疾呼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到底实现了没有?

研究表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村学生大都集中到了省内的普通院校,是农村学生的素质比发达城市的学生低吗?

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众所周知,以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录取学生,必然出现录取率、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录取分数线要比农村地区少地方多,有的甚至会有100多分的差距。

见下表:

批 

安 

北 

一 

538(理工)520(文史)

488(理工)454(文史)

二 

476(理工)480(文史)

443(理工)429(文史)

上表是2005年北京和安徽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其中的差距十分明显。

本来城乡教育的起点就很不平等了,这样以来已经存在的不平等就进一步的被人为的拉大。

据报道,北京出台了金融高管子女入学优惠政策,这很是让人费解,要说给优惠政策,那也该给农村的孩子们?

什么时候轮到高干子女了?

是他们的贡献比农民大吗?

二.教育不公平现象原因

〈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教育不平等的根本原因

中国作为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分配方式改变,人们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地拉大。

政府有钱才可能办教育,在发达的城市,高速发展的经济,为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保障,2003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1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突破1100美元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社会矛盾最激化的时刻,是社会稳定的一大关口。

在教育方面,政府的资源配置长期以来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把最多的钱给了好学校,把最好的教师配给好学校。

所谓的窗口工程、示范工程、现代化工程,造成了资源的过分集中,城市和农村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学校和学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

所以我们的政府应少一点锦上添花,多一点雪中送炭。

应该更多地把经费、教师往差的学校倾斜。

另外,我们评价机制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过去的评价原则,都是给好学校评示范学校、重点学校,差学校、落后学校没人管。

这样势必会造成“富者越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

〈二〉高考招生中的配额分配制度是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

高考招生不公平是教育不公平的突出表现之一。

我国高考一直实行的是分省配额、划线录取的办法。

随着高校招生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各重点大学在招生名额分配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基本上由各高校自行制定招生方案,报教育部汇总调整后转发各省招办,按“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体制进行录取。

各重点大学有较大权限以自行决定在各省的招生名额,其好处是充分调动了学校的积极性,获得了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而其弊端是各高校招生名额向发达地区即重点高校所在地区过度投放,严重影响了高考制度的公平性,造成了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愈拉愈大的局面,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指责,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造成了欠发达的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考生激烈的升学竞争,这种竞争导致了应试之风日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

以清华大学为例,在迄今为止的二十多年间,它投放于北京市的名额始终超过江苏、安徽、湖北、四川四省的总和(在高考制度恢复之初的几年间为其2-3倍),2001年则占到其招生总数的18%,而当年北京市高中毕业生数量只占全国总量的0.9%;

2004年清华大学在北京市投放360人,北京大学在北京市投放指标308人,清华、北大两校在其他省、市、自治区投放均不足100人,复旦大学在上海市的招生数占招生总数的40%,浙江大学在浙江省招生数占招生总数的70%,全国重点大学己退化成为地方重点大学。

 

〈三〉教育资源配置体制是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教育经费是现代教育事业的血液,是教育事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目前我国教育公平难以让人满意的现状,与我国教育投入不足有直接关系。

发达国家教育经费支出与本国GDP比值约为6.2%,发展中国家约为4.0%,而我国近几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率不仅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与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力度相比亦有差距。

从地域性来分析,在靠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远离这些中心的地区,在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非均衡,导致了各个地区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存在差异,导致了地区间教育设施和师资条件的重大差别,进而影响教育机会的公平。

1990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差距为1∶0.80∶0.71,到1995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则扩大到1∶0.62∶0.54,这种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造成了办学条件的显性失衡,接着会导致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科研能力等软资源的失衡。

〈四〉教育收费制度是教育不公平不容忽视的制度原因

  

目前,在农村,农民要承担自己孩子的全部教育费用。

教育集资费、教育附加费等都是靠政府面向农民征收的,而城市居民却无需缴纳这样的费用。

乡村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新建、改建、扩建所需资金,由乡、村负责筹措,而在城镇则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这种人为设置的教育费用制度,造成了高额的教育支付成本,农民接受教育的门槛被抬高,因此与城市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相比,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是不公平的。

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由各级政府负责,免收学费,但可以收取适当杂费。

但是各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乱收费现象,包括基层政府、有关部门或单位通过学校向学生搭车收取各种名目费用,或向在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摊派等,人为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

而高等教育阶段的收费制度,是从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实行招生并轨后开始实施的,近年来学费水平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居民个人收入的增长速度,同时存在着"

双轨"

收费和降分高收费,以及向学生收取"

转专业费"

、"

定向费"

和"

专升本费"

以及以改学分制收费为名变相提高学费标准。

高收费一方面换来的是高校财政的笑逐言开,另一方面换来的却是贫困农民咬紧牙关难以为继的窘境。

考个大学生对农民来说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所以,当从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个农村的老妈妈手拿着孩子的录取通知书而痛苦流涕时,真不知当时她是喜是忧。

几万元的学费对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可是一个天文数字。

研究还表明,目前学费水平不断提升速度与低收入家庭收入增加速度的不平衡是导致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受教育机会差异重要原因。

四、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的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教育目的

  

目前,我国出现了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却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最直接的原因。

教育公平是人们对社会公平追求的一个方面,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尤其是在教育与个人生活状态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人们对教育发展的一个期盼,公平教育理应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

教育的平等,是“中国大教育”的兴旺与发展的原动力,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充分地认识到教育公平化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牢固地树立“公平教育”的观念,中国的教育才有可能在和谐中生存与发展,否则不论在教育上投入多少,都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无视甚至歧视某些群体和地区,并且不惜牺牲这些群体或地区的利益”这种严重违背教育公平的现象发生。

此外,引导居民教育消费观念理性化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我国历来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因此居民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从不吝啬,甚至出现了无节制的非理性的教育消费,这种消费可能导致结构性过渡教育,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教育机会的平等。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要用可持续发展观看待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有比城市更有利的教育环境,和客观的教育资源,农村的发展前景比城市更加广阔,拥有潜在的教育动力,城市和农村应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城市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农村盲目模仿的对象,农村的教育应该更多地服务与生产和劳动,把教育更快更直接地转化成生产力,支持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二)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

  近几年,国家不断地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距离,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不仅是实现教育横向和纵向的平衡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公平得以实现的物质保障。

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确定教育投入的总量和比例,以硬性的政策避免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虚假投入;

调整教育资源结构,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目前,一方面要将教育资源增量部分主要投入到基础教育上,还须将原来用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和补助部分转向基础教育同时,通过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

同时对外要继续争取国际援助(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内要进一步调动全体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