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总复习知识要点人教版经济常识文档格式.docx
《高三政治总复习知识要点人教版经济常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总复习知识要点人教版经济常识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属)货币:
它是特殊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主要指黄金和白银。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以货币自己为尺度来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的职能。
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它是商品,有价值,纸币没有价值,所以不具有此职能。
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叫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观念的货币就可以了。
②流通手段。
最初的商品交换方式是直接的物物交换。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方式就叫商品流通。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
5、价格是什么?
由什么决定?
价格是指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
(没有货币就没有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决定价格只能围绕价值波动,而不会背离价值太多);
价格反映价值。
6、什么是纸币?
纸币流通公式是什么?
纸币指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只能代表货币行使流通手段职能;
不能行使价值尺度职能。
纸币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
(过多则会导致通货膨胀;
过少则会导致通货紧缩)
公式: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价格×
商品数量)÷
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流通次数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间内充当多少次交换媒介。
7、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是什么?
基本内容:
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
实行等价交换(价格=价值,不是指每一次交换都相等,它只能存在于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反过来,价格也会影响、调节供求。
因此,价格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
疑难发问:
有人认为:
既然价值决定价格,那么价格应该与价值相一致。
可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却偏离了价值,这不是违背了价值规律吗?
教师解答:
现实生活中由于受供求关系影响使价格偏离价值,但并不违反价值规律。
因为价格无论如何波动,最终还是要围绕着价值波动,而不可能完全脱离价值。
且从长远看,价格还是与价值相等,商品交换必然要趋向于等价交换。
所以价值规律作为一种趋势始终贯穿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
8、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
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指挥棒作用)(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其实质就是运用价值规律来配置资源。
所以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调节者,既“无形的手”,与之对应的是宏观调控,“有形的手”)
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鞭子作用)(因为
出售商品是以价值量(社t)为基础,而不是以(个t),所以,生产者要获取利润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t)低于(社t))
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筛子作用)(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兼并、破产是正常的。
总之,它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
疑难问答:
1、“优质优价”与“物优价廉(质优价廉)”是否矛盾
前者是从生产者角度提出的要求,后者是从消费者角度提出的要求,都是商品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基本属性的反映,也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优质商品“优价”,主要有以下因素:
(1)优质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
(2)优质商品供不应求。
优质商品“价廉”主要有以下因素:
(1)生产优质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2)市场上优质商品供过于求。
(3)生产优质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区别:
①实质不同:
通货膨胀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②表现不同:
通货膨胀表现为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的现象;
通货紧缩则表现为物价持续下降、市场疲软、经济萎缩的现象。
原因不同:
通货膨胀主要是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
通货紧缩主要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引起的。
④危害性不同:
通货膨胀的出现,直接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市场销售不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⑤解决办法不同:
抑制通货膨胀主要是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
抑制通货紧缩主要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调整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出口。
第二课
1、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公有制主体地位是如何体现的?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什么意思?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否则,矛盾主次方面一旦发生变化,国家性质就要发生变化。
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公有制的最重要部分)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指:
①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重要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②国有经济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2、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是什么?
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既所有制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首先要毫不动摇地发展和巩固公有制经济,增强公有制经济的竞争力,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其次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为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活跃市场、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扩大内需。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集体和国有成份;
非公有制经济有: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地位: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要多样化。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
4、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经济制度(所有制制度)?
(评价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优劣,不能抽象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为标准,而要看
它是否适合现实的生产力状况。
㈠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㈡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多层次,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其他分配方式有: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按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分配;
福利性分配;
实行这一制度①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是这一分配制度最终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②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
③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实践证明,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劳动者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
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6、什么叫市场经济?
它有哪些一般特征?
它有哪些弱点和缺陷?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信号:
价格、供求、竞争。
它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
一般特征:
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平等性:
这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
是指交换当事人没有社会地位差别;
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竞争性:
市场条件下,价格由价值量决定,并在竞争中形成的(而不能人为制定)所以,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
竞争可以促使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优胜劣汰;
可以保证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灵活变化,并反过来调整供求关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所以,它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生产者要遵守公平竞争,垄断等非公平竞争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法制性:
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
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生产、经营,否则,经济秩序遭到破坏,任何经济活动都将难以进行。
开放性:
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市场具有开放性。
只有开放,才能实现生产要素在更广的范围内自由流动,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生产者也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广泛利用他人优秀成果,占领市场。
所以,它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四个特征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受到损害,其他
方面也难以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不能充分发挥。
市场的弱点和缺陷:
自发性(为追求自身利益,自发调节,产生一些不正当的行为)
盲目性(不能掌握各方信息,无法控制经济变化趋势,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滞后性(不能及时调节,造成浪费)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价
值规律)的作用,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缺陷,把“有形的手”和“无形
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7、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什么?
主要目标有哪些?
手段又有哪些?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最主要),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手段:
主要手段:
经济手段(货币、利率、汇率、信贷、财政、税收、价格)
法律手段
辅助手段:
行政手段(营业执照、各种许可证等 带有强制、命令的色彩)
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如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就要求在初级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只有坚持效率优先,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如果在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只能导致普遍贫困。
同时,又要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鼓励先富带动后富,适当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才能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9、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区别于资本主义)是什么?
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首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再次,在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更加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第三课
1.什么是企业?
企业的作用是什么?
什么是公司?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①它是市场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关系着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
②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关系到产品的丰富程度和市场的活跃程度;
③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所以,企业素质的高低,是否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化;
股份制(公司制)是一种比较有效(提高经济效益)的形式。
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用,不能笼统说它是公有还不能是私有,关键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2、股票价格和银行利率的关系是什么?
(详见P72)
3、为什么要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
怎样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
如何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产权清晰、权现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同时,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
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
面向市场,积极调整结构,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促进生产的优化和集中,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生产总值÷
生产成本利润=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的实质就是要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方法、途径:
微观上(对企业而言):
①加强科技创新,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技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科技水平和劳动技能,从而转变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②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实行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价值规律和我国的国情办事,合理组织生产过程,实现资源充分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提高经营者素质,依法经营,遵守职业道德和市场交易原则,积极参与正当竞争,生产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树立品牌意识,发展名牌战略。
④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突出厂长在生产经营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挥作用;
健全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实行民主管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作用。
⑤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
宏观上(对国家而言):
①国家要努力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②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既维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又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
③要探索以股份制为主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对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④要整顿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环境;
⑤制定并实行规范的兼并、破产制度,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企业活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
⑥鼓励行业合并,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规模效益;
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
答:
①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竞相发展;
②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③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④完善法律、法规,废除或修改一些歧视性的法规、政策,更好地规范市场秩序;
⑤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正确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
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商品服务市场(包括:
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服务市场);
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⑧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⑨建立、完善现代产权制度。
4.如何正确认识破产、兼并及强强联合现象(必然性、意义)?
在市场竞争中,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出现企业的兼并破产是必然的。
企业的兼并破产,是优化企业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利杠杆。
企业兼并有利于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补劣,实现生产的优化和集中;
企业间实行强强联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
破产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5.企业应如何开展平等竞争,提高竞争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信誉要求企业在经济交往中诚实守信反对欺诈。
企业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应当遵纪守法,开展正当竞争,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
6、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是什么?
(详见P85-87)
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区别是什么?
①第一、参与竞争时的动机和出发点不同。
正当竞争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以最低落获取最大利润;
不正当竞争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以获取高额违法所得。
②竞争时采取的手段不同。
正当竞争采用正当、合法、公平的商业做法,主要依靠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取得竞争的胜利。
不正当竞争采取违法的手段,主要表现为弄虚作假、欺诈和其他损人利己的手段以争取高额的利润。
③产生的后果不同。
正当竞争保护了国家、集体和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而受到法律的鼓励和保护。
不正当损害了其他经营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不能增加社会财富,而且给现有财富带来巨大浪费,是法律所禁止,并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第四课
1、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区别是什么?
比较
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区
别
含义不同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标准不同
以本国常住居民为准
以国界为准
英文缩写
GNP
GDP
联系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本国常住居民取自国外的资本收入和劳务收入+外国居民取自本国的资本收入和劳务收入;
都是综合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2、为什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①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②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我国农业现状是什么?
成就:
建国以来,在发展农业、增产粮食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不足:
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表现:
①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
②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③农业生产面临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为什么要搞好农业?
农业基础地位是否巩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
因此,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如何搞好农业?
发展农业,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要稳定和完善及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改革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经营方式;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小城镇建设。
(本知识要结合专题复习:
如何搞好“三农”问题?
来学习。
要正确理解产业化经营。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①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
②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转移农村劳动力。
③坚持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
④根据不同经济区域特点,制定实施不同的增收政策,缩小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
⑤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⑥加大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力度。
3、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
如何搞好我国的工业?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发展工业:
①要振兴工业中的支柱产业(P108),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②要加快企业科技创新步伐,使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③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
4、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划分(略详见P110)
5、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有什么重要意义?
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生产力提高必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①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促进一、二产业的发展;
②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最主要途径),保证社会安定;
③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6、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二、三产业的基础,农业为二、三产业提供重要的原料、劳动力和广阔市场;
②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为一、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资料和技术设备;
③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为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务,促进一、二产业的发展,可以吸纳大批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7、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
农业基础地位脆弱,工业素质不高,传统产业比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
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必须:
①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②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素质,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
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
从而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