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产业的政策探讨开题报告+任务书+论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95878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养老产业的政策探讨开题报告+任务书+论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养老产业的政策探讨开题报告+任务书+论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养老产业的政策探讨开题报告+任务书+论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养老产业的政策探讨开题报告+任务书+论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养老产业的政策探讨开题报告+任务书+论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养老产业的政策探讨开题报告+任务书+论文Word格式.docx

《中国养老产业的政策探讨开题报告+任务书+论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养老产业的政策探讨开题报告+任务书+论文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养老产业的政策探讨开题报告+任务书+论文Word格式.docx

(2)通过图书馆阅读相关著作;

(3)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

(4)向老师、朋友请教相关问题。

3、主要步骤:

(1)收集资料;

(2)分析研究;

(3)论文撰写。

参考文献:

学生签名:

年月日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院系领导意见:

签名:

编号(学号):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须知

1.认真学习理解《深圳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和《深圳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及要求》。

2.努力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内容。

3.独立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别人的工作内容。

4.实验时,爱护仪器设备,节约材料,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实验室有关制度。

5.毕业论文(设计)必须符合《深圳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与要求》,否则不能取得考核成绩。

6.毕业论文(设计)成果、资料应于答辩结束后及时交给学院收存,学生不得擅自带离学校。

经指导教师推荐可作为论文发表。

7.妥善保存《深圳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题目名称:

一、毕业论文(设计)基本内容与要求:

1.选题符合专业培养要求,具有科学价值并能够展开研究;

2.要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不得剽窃、抄袭他人的成果,不得虚构编造有关社会经济指标数据和社会调查资料;

3.论文的观点正确,论证充分,结构严谨,文献资料翔实,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特色;

4.写作格式要求规范、严谨,严格按照“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正文格式要求”撰写;

5.依据毕业论文写作规范要求,按时完成毕业论文工作。

二、进度安排:

2013年11月下旬:

论文选题;

2013年12月初:

下发任务书;

2014年1月10日前:

完成开题报告;

2014年3月15日前:

完成提纲并交给指导老师审阅;

2014年4月初:

完成论文初稿并交老师批阅;

2014年4月中旬:

修改论文,完成论文二稿;

2014年5月初:

修改论文,完成论文终稿。

三、需收集的资料和指导性参考文献:

四、选题信息:

选题性质:

设计□论文√

选题来源:

科研项目国家级□省部级□其他:

项目编号:

教师自拟□

学生自拟□

师生共拟√

指导教师签名:

签名:

年月日

中文摘要(关键词)1

一、绪论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1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背景2

(四)中国养老政策的沿革4

(五)发展养老产业的必要性5

二、美国政府关于养老产业政策分析6

(一)美国养老政策沿革与体系6

(二)美国政府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7

三、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7

(一)中国养老产业政策环境7

(二)中国养老产业的现状与前景8

(三)政策角度的养老产业分类------------------------------------8

四、对中国政府关于养老产业的政策建议9

(一)注重宏观统筹发展9

(二)深化体制改革9

(三)完善养老用地政策10

(四)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及补贴支持政策10

(五)完善相关从业人员培养政策10

(六)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及提高养老金效能11

(七)放宽养老产业融资渠道,严管养老产业融资行为11

结语12

注释与参考文献12

致谢词13

英语摘要(关键词)----------------------------------------13

中国扶持养老产业的政策探讨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水平的发展,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中国社会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老龄化浪潮的冲击。

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经济领域带来了机遇,养老产业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但事实上,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并不如理想,个中原因包括经济环境的先天不足和传统养老观念的不利等原因外,还有养老产业的政策环境支持的缺失。

本文将着重讨论养老产业政策环境上的桎梏,并通过以美国的养老产业的政策环境为案例,为中国政府对养老产业的相关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

【关键词】:

老龄化,养老市场,民间资本,政策

一、绪论

(一)引言

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社会老龄化的将成为大势所趋。

西方发达国家已处于老龄化社会的成熟时期,随着政府与市场的调控,养老产业的成熟与承担起部分社会养老责任将不可避免的发生。

另外,可发现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障体制的共同点便是绝大部分最终都完成了政—企—个人三者共同承担的立体模式。

而在上世纪末期,中国便已步入了老龄化时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养老产业的规模已经日益庞大,但其发育却未理所当然的成熟起来,这体现在其行业发展失衡,服务水平不能满足老龄人现实需求以及服务总量依旧不足等。

养老产业的不成熟带来的除了供需的失衡外,更直观的是占据中国人口超过10%的人口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这几年不断有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提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产业的任务和措施,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

本文便是在此背景下,进行从政府角度出发的关于中国养老产业的政策探讨。

(二)文献综述

随着科学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寿命也变得越来越长,于是老龄化首先在发达国家出现,老龄化的带来的挑战冲击了发达国家的社会秩序,但伴随而来的是养老产业的诞生,这种新兴行业的诞生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更满足了老龄人的生活需求,同时稳定了社会的秩序,福利国家得以稳定发展。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其规律性和必然性,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腾飞受到世界瞩目,而政府也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的口号。

然而,经济建设带来的除了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之外,更多的是社会上的更迭。

老龄化在中国以一种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蔓延,随着这种趋势的日益显现,国内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在这种老龄化高度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的不同领域的学科变化。

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穆怀中经济博士认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传统体制阶段(1951-1980年)、社会统筹试点及实施阶段(1981-1990年)、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阶段(1991-2000年)。

他指出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相当规模的养老保险体系,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1】

在养老财政支出方面,李芳凡、廖成丽(2009)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把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地区,主张考虑农村的特殊性,给予财政投资的倾斜。

以前学者仅是在理论上主张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并没有明确其供给主体,这两位学者进一步思考,主张应该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财政责任,根据城乡差别确定相对承担比例。

在其他方面,高见博士用金融视角提出了构建不仅局限于“体制内”或者“城镇户籍”的一个城乡统一的、涵盖全社会的、可携带的养老保险体系,鼓励和扶持各种私营养老计划,包括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公务员退休计划等;

彭希哲、梁鸿和程远在以上海的城市老年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在今后几十年内,上海的老龄化趋势不仅不可逆转,更会加剧上升,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从2010前后开始加速,并在2030达到高峰,在面临代际交换和退休费支付和老年人护理照料的高峰期,应当做一个及早的中长期战略;

在养老金体系研究方面赵福昌教授提出了针对中国国情和不可逆的老龄化现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养老金体系是势在必行的任务。

这些学者虽然在不同的领域进行研究和专研,但他们的杰出贡献毫无疑问对指明中国政府面对老龄化浪潮的冲袭的政策方向。

在本文研究的养老产业方面,学者麻凤利做出了十分全面的研究,并指出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1950到2050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问题上,麻凤利通过大量的资料和数据作为分析依据,并结合人口学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并总结出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三个特征:

一、老年人口的高龄化趋势;

二、老年人口的女性化趋势;

三、城乡老年人口分布差异。

另外,麻凤利还对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状况和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其中探讨的内容包括发展老龄产业的意义,老龄产业若干理论问题、老年消费群体状况和老年消费市场等不同层次的问题。

在中国的老龄产业的发展情况的研究结果下,引出老龄产业的多国经验,从美英法德日等等七个国家的老龄产业发展经验出发,反思国内的老龄产业发展势态,并列举了温州模式、上海模式、广州模式和北京模式等案例,进行了发展那老龄产业的若干思考。

学者麻凤利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思考方向上,摆脱了政府本位的框框,着眼于老龄产业的发展思考上,无论在行政还是在经济领域都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另外,其全面和有层次的研究套路,也为后来者在该领域的研究上做出了示范作用。

本文便是在前辈学者的思路上做出结合目前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情况的学术研究,并通过这种学术研究,为政府对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的政策制定提出建议。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背景

纵观历史发展规律,当社会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的阶段后,随着卫生环境的改善,医疗技术的进步,饮食营养和生活习惯的改善,经济和生活压力的上涨导致的生育率下降,社会老龄人口数量的占社会总人口数量的比重将会逐步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数值。

而这种老龄人口比重的增长现状将会为公共管理者带来各种冲击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冲击和挑战将会成为公共管理者不可避免的政策决策考虑对象。

人口老龄化首次出现在1956年的联合国《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报告书中,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2】自被《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正式提出以来,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Aging)在全球引起重视,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截至2011年末,中国65岁及以上老人已达1.23亿,人口老龄化率达到9.13%,超过欧洲老龄人口总和,成为当前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

根据我国于2000年11月底进行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报告中的数据可得知,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按国际标准衡量,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

图1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

资料来源:

姚新武、尹华《中国基本人口数据》;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司《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图1选取了我国几个年份的不同年龄层的人口年龄金字塔,可以明显看出,金字塔的底座越来越窄,顶端在整个金字塔的组成结构中的比例越来越重,这表明了我国的老龄化的变化趋势。

瑞典学者G·

桑德巴格(GrstavSundbarg)将人口年龄结构分为四种类型,即标准型、发展型(或增长型)、静止型和退化型,并表示出各种类型的构成系数。

西方人口学者主要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论述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有的学者认为,年龄结构的变化和期望预期寿命对于储蓄率的影响比较大。

【3】这十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及我国政府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认识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福利制度不断完善,社会老年人服务不断改进,老年福利制度也得以覆盖更大的群众范围,从农村五保老人和城市“三无”老人向低收入老年人及全社会老年人拓展。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

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京发布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

该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预计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

【4】而在2012年和2013年步入老年期的人口正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这批人口将形成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

而政府如何为这批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和老年福利制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和口碑好坏。

近100年来,世界总人口量爆炸性增长为原来的四倍,这种情况之下,占世界人口总量1/5的中国,在这100年的中早期获得的利好则是“人口红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红利”的效应在逐渐消退。

人口寿命的增长既是喜讯也是挑战——大量的人口老龄化,劳动人口与老龄人口的比重不断变小,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福利环境的效用则是——融资资金来源依仗雇员和雇主的社会保险体制压力渐长,企业缴费人员与收益老龄人比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10:

1变成如今的3:

1。

这种变化最直观的效应就是,在部分省份已经出现养老资金收支不平衡,资金缺口及空帐忧患。

在政府补助后,资金缺口得以填平。

虽然政府原则上就应当承担公民的养老福利保障责任,但如何让养老福利资金更高效且平衡,仍然会是一个亟需周详考虑的问题。

(四)中国养老政策的沿革

新中国成立来的社会养老福利政策的变化势态不仅体现了国家国情的变化,也体现了政策制定者思维的转变和政府自我定位的变化。

整体势态可以归纳为,意识水平和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强制干预的计划性向重视公平的市场化转变。

这个过程主要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阶段:

探索阶段,转型阶段及完善阶段。

探索阶段的起始标志为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概念,参保的范围是县属及以上的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即所有劳动部门招收录用手续的企业正式职工,并正式规定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用。

这项决定初步建立起了以政企与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架构。

此时农村养老问题由家庭及村集体承担。

而在此前,建国初期在没有社保机构和制度时支付的养老和社保资金给当时的退休老人,也成为了当下空帐问题的历史遗留问题的根源。

转型阶段期间,政府对于《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进行了多次修改,分别是1993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7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这两项决定是该阶段的重大成果,前者确立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有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匹配的体制框架。

后者则统一了全国的改革方案,依照统一缴费比例来构建职工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这个时期的标准为个人工资的11%,个人缴费比率从4%提升为8%,不足由企业单位缴费划入。

该制度的改革虽然设立了全国的统一标准,量化了缴费比率,但由于其制度本身的制定缺陷,出现了出乎政策制定者预料的企业压力过大,打击了企业的缴费积极性,形成了统筹账户资金的短缺,政府为了“填平缺口”,挪用了个人账户基金,加剧了个人账户的“空帐”规模。

该时期的转型过程其实还是回归到到底是计划还是市场的问题上,虽然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政府在执行职能的时候依旧存在体制上的障碍。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老龄化的现象和压力日益呈现上涨势态。

200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指出了“做小做实个人账户”的改革试点方向。

2009年和2011年,政府先后启动实施新农保和城居保试点,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参加新农保和城居保的总人数达到4.98亿人。

随后出现了新城镇,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双轨制等等模式。

其中“以房养老”的试点是最体现市场化倾向的改革模式。

(五)发展养老产业的必要性

在上述的时代背景及政策水平下,民间养老的必要性则更为突显。

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中国即将进入不可逆的高速老龄化阶段。

未来十年增长的老龄人口将给养老福利保障体系带来重大挑战。

根据民政部计划财务司《中国统计年鉴(1997)》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的在职员工与退休员工的比例在1978到1998年二十年间由30.3:

1变化为3.4:

而在持续实行计划生育的国情下,距离1998年已经16年的如今可想而知,该比例然更小。

而社会养老福利保障体系的无力也会造成家庭养老压力的增加,随着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更多的社会问题也会接踵而来。

2.养老福利保障体系仍体现出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这种现状与我国福利体系发展较晚,地广物博,偏好“养儿防老”的文化认识都有直接的联系。

虽然这种差异性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然而福利保障体系本身就代表着社会的公平,过度的地区差异性会导致落后地区的人才流失,造成各地经济差异再度扩大的恶性循环。

养老福利是为了让全社会的受保障老龄人能够安享晚年,失调的差异性容易加剧社会矛盾。

3.公立主导的养老服务机构难以达到足量高品质的运营。

引入市场竞争和资本补充供给不足的同时能刺激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

随着劳动力流动性的加剧,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家中老人独守空巢的情况已成普遍。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原有的公立养老服务机构却呈现出“一床难求”,“天价住院费”,“养老服务员工严重缺失”等状态。

近年来,政府不断提出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的讯息,然而在缺乏执行有效的优惠政策得以出台前,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壮大的状况是难以实现的。

4.中国社会养老行业滞后于社会实际需求,原定的优惠政策执行没能打破体制性障碍。

这种滞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上,一是量与质上的滞后,二是在多元化需求上的滞后。

目前我国的养老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

【5】另外,社会养老行业所提供的服务过程中,还反映出了服务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现况。

而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领域,对于老年人更多元化的需求难以满足,在文化、旅游、保险、房产和服务领域依旧存在巨大缺口。

二、美国政府关于养老产业政策案例分析

(一)美国养老政策沿革与体系

美国模式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在其自有资本主义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浓厚自由主义色彩的制度体系。

高度依赖市场运作是其主要特征。

美国于1935年通过了《老年保险法》(OAI)。

三年之后,该法令被增补为《老年及遗属保险法》(OASI)。

1956年,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为《老年、遗属及伤残保险法》,简称为社会保险基金。

美国的社会保险基金首先是由雇员支付6.2%的工资税,再由他们的雇主支付6.2%。

社会保险制度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最重要的社会项目之一,它也是美国联邦财政预算最大的两个组成部分之一,大约花费联邦财政预算的20.4%(这个比例与国防所使用的20.1%相近)。

社会保险制度使超过95%的美国老年人口获得收益——2011年每名受益者的平均年度受益金额为13562美元。

由此可发现,经过了长时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后,即便是在2007-2009年的经济衰退过后,美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依旧是较高的。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依旧不遗余力的鼓励民间资本流入社会保障市场,以此提高及增强社会保障服务的水平和力量。

但事实上,美国政府对于社会保障的理念也并非一贯如此的,在漫长的调整过程中也经历了由自由放任主义到集体主义到如今的政府主导,引入市场,民间参与的混合型体系的新自由主义。

而新自由主义的最大本质特点则为,政府的角色由社会保障负责人转变为决策人,并让民间组织与资本承担更多的社会保障任务,通过鼓励这些资本和组织的参与来刺激消费与投资来宏观调控社会的经济发展势态,以此来形成相对良性的社会保障模式。

在扶植养老资本这方面,美国政府也推出了相应的决策,在实行混合式社会保障体系的新自由主义时期,美国政府明确了国家的引导和立法为方向,非政府组织(NGO)的社会保障力量自由发展,并鼓励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的运营过程。

另外,社会保障国家与地方政府分层的体系也得以确立,并通过民间组织的活跃来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局面。

而在养老保险方面,则形成了以私营保险为主,政府保险为辅,自愿保险为补充的多元养老保险体制。

近两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以房养老”试点其实属于养老地产的一种,而当中国仍在养老地产萌芽的时候,美国的养老地产便已经发展完全成熟了。

美国养老地产从萌芽到如今的成熟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六十年代初期,美国进入了老龄社会,受到西方老人偏好独居的传统风气影响,老年住宅应运而生。

七十年代后,受到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保障投入不断增加的利好影响,老年住宅得以高速发展。

八十年代至如今,美国经济发展放缓,老年住宅的细分化发展成熟。

美国养老住宅的建设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远超其他国家,除了高度成熟的资本运营,政府的配套政策为发展提供的方向和良性环境更是必不可少。

美国人养老的主要经济依仗便是养老金,而养老金更是整个养老产业运行的支柱。

正常情况下,不管是国外还是中国,人们都是年轻时工作挣钱,并储蓄一部分钱来作为日后养老的主要资本。

而为避免储蓄的资本受到通胀影响而贬值,这些资金一般会有两个去向,一则为保守型的,风险较低的稳定长期回报的投资,另一则为风险与回报都同时居高的激进型投资。

但不管是哪种,都会受到金融波动而受到损失,因此,为了让公民的储蓄能够宏观的维持稳定,避免社会范围的公民的养老资本不断的受金融波动而减少,构建一个稳健的金融环境则是一个势在必行的公共任务。

美国养老金计划共分三大板块,这三大板块是美国政府不断在养老金计划的完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按出现的时间顺序为:

雇主养老金计划,政府强制性养老金计划,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

这三个计划又被称之为美国养老金计划的三大支柱,政府强制性养老金计划为第一大支柱,雇主养老金计划为第二大支柱,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为第三大支柱。

这三个支柱相辅相成,前两者为主要政策,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则为补充。

(二)政府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

目前,民办中高端养老机构是美国养老服务市场的主要构成部分,而针对低收入人群的低端保障型养老机构则主要由政府出资筹建和运营管理。

据资料显示,美国低端养老服务市场的八成机构都是由政府筹建的,但美国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的养老机构却只占机构总数的7%。

另外,美国政府还存在与民间资本合股建设部分中高端养老机构,以此达到参与中高端养老市场的经营,起到为其他民办养老机构的示范作用。

为了提高中高端养老市场的经营效率,尊重市场竞争的结果,其他中高端养老服务市场,政府在该层次的管理选择一般遵从自由主义原则。

出于对养老服务行业的社会福利性和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