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院三下乡实践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95690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学院三下乡实践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信息学院三下乡实践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信息学院三下乡实践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信息学院三下乡实践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信息学院三下乡实践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学院三下乡实践报告Word下载.docx

《信息学院三下乡实践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学院三下乡实践报告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学院三下乡实践报告Word下载.docx

从人口数量看,外出务工人员占27%,占总劳动力的41%。

4、家庭收入:

被调查的农民人均年现金收入2725.4元,其中非农收入占52%,种植业占23.17%,养殖业占16.87%。

说明这些农户家庭收入中一半以上来源于非农产业,种植业收入超过养殖业收入。

(二)受教育培训的情况

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仍然偏低。

被调查人员平均受教育程度仅6.74年。

文化程度:

文盲半文盲占10.54%;

初中以下占87.74%;

高中及以上仅占12.26%。

2、农民参加短期技术培训较为普遍。

近年,农业部门加大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力度,大大提高了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人数,从本次调查对象看,2005年有71%的人参加农业部门举办的过各类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平均受训天数为5天。

但仍有近22%的农民未能接受任何培训。

3、培训愿望主要是为提高技能增加收入。

调查中发现,家庭成员参加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增加收入,占被调查者的95%;

其次是希望提高技能,占75%。

4、农业部门是农业科技知识传播主渠道。

调查表明,农民目前采用的农业技术65%来源于农业部门,说明农业部门仍然是农民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渠道。

5、国家助农惠农政策已深入千家万户。

调查中了解,农民对当前国家的助农惠农政策比较了解,尤其对减免农业税、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农业综合补贴等五大政策的了解程度分别达到100%、88%、97%、48%和70%,表明国家惠农政策已深入人心。

(三)对教育培训的愿望

调查表明:

留地农民目前对教育培训的希望和要求主要是:

1、大多希望参加短期技术培训。

被调查农户中72%的人愿意参加短期培训;

70%人愿意参加一事一训:

仅有8%愿意参加中专、大专学历教育。

在培训时间上,要求2—3天的占到45%;

1天的占40%;

4—7天占30%,而选择更长培训天数的相对较少。

2、对种植、养殖技术需求仍然最大。

从种植业技术看,对粮食种植技术的培训占70%;

蔬菜占53%;

水果占46%。

从养殖业技术看,对养猪技术的要求最高,占73%;

其次是养鸡技术占37%;

养牛占22%。

在其他培训中,农产品加工培训占31%;

农产品贮藏占30%;

农业机械类占15%。

3、希望少出钱或接受免费培训。

调查发现,42%的农户只愿出10元以下的费用参加培训;

有9%的要求免费培训,17%的农户也仅愿意出20--50元以内参加培训。

可见,农民对自己想学习和掌握的致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资金的限制。

4、多数要求能够就近参加培训。

调查发现,农民参加培训的地点86%选择在村;

57%选择在乡镇;

24%选择在县;

仅有12%选择在城市,表明大多数农民希望选择在就近的村里进行培训。

三、农民期望的技能教育培训的主要特点

柞水地区农民目前对教育培训的期望呈现以下特点:

(一)非农产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对年轻人更具吸引力

被调查35岁以下农民中75%的人愿意参加城市就业技能培训,有48%的愿意参加大、中专学历教育。

由此表明,身处都市发达圈的农民对城市化进程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征地补偿只是暂时缓解生活困境,而就业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根本方法,因此通通希望具有成为市民后的就业技能。

希望培训和学习的专业主要是建筑、装饰、修理、餐饮、家政、物业管理、计算机操作等。

(二)种养殖业技术及产品销售技能培训对以一产业为主的农民更具现实意义

被调查40岁以上以一产业为主的农民中80%的人愿意参加种养殖业及市场销售技能培训。

调查呈现,期望参加花木(优质水果)、蔬菜和精品粮食种植技术培训的分别占40岁以上人数的46%、37%和17%;

期望参加养猪、养鱼和养鸡技术培训的分别占29%、18%和15%。

在其他培训中,农产品加工培训占18%;

农产品贮藏占20%;

期望参加农业机械使用及维修技术培训的占15%。

调查还表明,87%的农民希望参加农产品市场销售技能培训,希望具备农产品市场销售技能,反映出目前农村年龄相对偏大的农民“自产自销”的小农思想意识仍然存在,对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不够、参与度不够。

(三)费用低廉、居住地附近的短期培训更具人气

调查发现,46%的农户愿出10元以下的费用参加培训,17%的农户愿意出20至50元以内的费用参加培训,9%的农户希望参加免费培训,表明在培训费用上农民通通倾向于价格低廉者。

28%的农民选择村作为参加培训的地点;

20%的农民选择镇作为参加培训的地点;

43%的农民选择区农广校或农技中心作为参加培训的地点;

9%的农民选择市或其他部门作为参加培训的地点,表明大多数农民希望就地就近开展培训。

在培训时间上,期望培训时间为1天的占26%;

期望培训时间在2至3天的占42%;

期望培训时间为4至7天的占18%;

期望培训时间在7天以上的占14%,表明大多数农户倾向于短期培训。

四、存在问题

调查表明,柞水地区留地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容乐观,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民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因,进而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育体制与农民教育事业不相适应

当前,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进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但是,由于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农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却因改革向纵深进行不断被弱化和边缘化。

近十年来,陕西农业中等专业学校从13所锐减为4所。

即使在仅有的农业学校中,农业专业学生更少,使大多数初中毕业的新生代农民缺乏起码的农业技能,回流农村后成为新一代“农盲”。

长期充当农业教育培训主力军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其培养的中等涉农专业学生绝大多数为村社干部和骨干农民,近三年也从每年的近2万多人缩小到不足0.5万人。

仅靠现有农业院校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对农业人才的需求。

由于身份、收入等原因制约,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也不可能直接成为新型农民,加之已有的农村人才大量“非农化”,农村面临新旧两代农业专业人才枯竭的严峻形势。

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规划,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农村人才的需要。

(二)部门管理与资源配置不相适应

柞水地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状从横向看,主要有党委组织部门、农业、教育、科技、科研、妇联、团委、林业、劳动等部门共同参与,但力度明显不够,缺乏必要的政策、资金、舆论支持。

从纵向看,在农业系统内部,推广体系、农广校体系、科研体系也大都各自为政,没有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结合,缺乏统一规划。

这种状况既容易造成教育培训内容和对象的重复,浪费有限的培训资源,也可能造成教育培训目标脱节、质量不高,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如果没有明确的实施主体,没有有效的政策和资金保障,没有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系统,农民教育培训不可能形成长效机制。

(三)资金投入与培训任务不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柞水地区农民教育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农民教育事业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

近几年,由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视,农民科技培训在各地犹如星星之火,但尚未形成燎原之势。

原因在于受长期以来注重物质投资,轻视人才资本投资的思想影响,农村人才资本开发投资严重不足,制约了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缺乏在陕西更加严重。

一方面,由于陕西经济欠发达,财力有限;

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贫困落后,农民愿意和可出教育培训资金相当缺乏,无钱和不愿出钱培训的占了56%,愿意出100元钱以内的占36%,造成总体上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严重不足。

以陕西省农广校系统为例,2005年,全省农广校系统共完成以核心农户为主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6.3万人,培训普通农民150万人(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5.2%。

共完成中专招生任务3146人,中专后继续教育招生319人,中专毕业3016人,中专后毕业441人。

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2.6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51.1万,技能培训21.5万人;

完成年初目标任务的112%;

推荐就业12.6万人,完成年初目标任务的126%,带动输出116万人。

但是,全省各级财政给农广校拨款总额仅442.16万元,仅为山东的51%,河南的63.8%,与重庆436.54万元基本相当,陕西共162个市、县分校平均数仅2.73万元,与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差距甚大。

(四)培训条件与农民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的经费投入、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严重不足,特别是一些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培训设施被挪作他用,造成农民教育培训条件与培训要求不相适应。

陕西是农业大省,作为农民教育行之有效的远程教育手段却极不相适应,对农民影响最大、接受最多的广播、电视媒体培训资源严重不足,省级电台和电视台都没有农业部门专门的教育培训栏目,仅有电台电视台自办的一档综合农业节目。

而国内50%的省都开有农民教育培训专栏。

据省农广校统计,各地方(含县)电台电视台有固定农业节目的也仅占24%,其中专门的农民教育培训的栏目就更少。

这样的媒体传播状况也严重制约着柞水地区的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

五、目标规划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从陕西留地农民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认识农民教育现状的严峻性、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确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十一五”时期是柞水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

农民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是:

“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目标,以《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加大政策、资金和舆论支持为保证,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要手段,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根据柞水地区种田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和新农村建设对实用人才需要的实际,“十一五”期间,陕西留地农民教育培训任务是以培养“五支队伍”为目标。

一是培养“带头人队伍”。

主要是培养深受农民欢迎、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镇和村社干部,使多数乡村干部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

十一五期间,通过农广校系统继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力求到2010年全省平均每个村的村干部中有0.5个大学生;

中专以上达到3人,每社达到0.5人。

二是培养“农民技术员队伍”。

主要培养一批掌握本岗位基本知识,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作为乡镇农技推广队伍的补充,成为农业科技人员联系广大农民的桥梁。

十一五期间,主要通过“绿色证书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素质工程”等的实施,培养新型农民技术员50万人,确保每个村民小组至少1-2名农民技术员。

三是培养“骨干农民队伍”。

主要是对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训。

十一五期间,培训新型骨干农民200万人,每个行政村培训40个骨干农民,确保每个村民小组有5个骨干农民,50%受训骨干农民获得绿色证书,5万受训骨干农民取得中专学历证书。

骨干农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强,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带动辐射周边农民1000万人。

四是培养“农民企业家队伍”。

主要是选拔一批具有创业和创新精神、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技术和能力的新型农民,通过政策引导、创业资金扶持和跟踪服务等,将他们培养成掌握先进文化、技术和信息,能进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农民企业家。

十一五期间,培植农民企业家,每个乡镇达到2-3人。

五是培养“能工巧匠队伍”。

主要是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培养一大批在农村建筑、装饰、修理、铸造及手工业等行业,掌握某一特长或技能,为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能工巧匠。

十一五期间,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型人才150万人。

六、培训方法 

从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5年办学经验和实践来看,针对留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农民教育必须采取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动性,使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深入到户的教育培训方法,应以“五种课堂”方法为主实施培训。

(一)“田间课堂”

为满足不同层次农民不同的技术需求,组织师资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培训,个别指导和解答实际生产中疑难问题的一种教育培训形式,称“田间课堂”。

田间课堂的内容,采用农民“菜单式”点授,田间示范性培训。

具体方法是:

首先,调查农民需求,制订培训“菜单”。

农民培训机构先深入到农民中去,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并结合本地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培训项目菜单,向社会公布,供农民选择。

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灌输式”的培训方式。

其次,按“菜单”培训农民。

对农民选择较多的“菜单”,建立示范基地或选择示范农户,以村为单位分批集中在示范基地培训;

对一些村、户选择的个别“菜单”,则采取电话、网上咨询服务和进村入户等方式,“一对一”解疑培训;

所点“菜单”在本地没有或难以解决的,通过农民培训中心各级成立的专家系统逐级解答,或协调外地专家进行特邀培训。

(二)“流动课堂”

为方便农民就近培训,通过农广校配备的“农广科技培训直通车”,以巡回课堂的形式,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等服务,称为“农广科技直通车流动课堂”。

具体做法是,在汽车上配备电视、投影仪、电脑等设备,以及适合当地农民需要的图书、光碟等技术资料,在农民方便的任何地点设置课堂,进行生动形象的视频培训,再配合培训教师的答疑,使农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技术。

如果把它搬到田间地头的话,还可以让农民边学边实践。

此方法比示范性菜单培训更方便农民,培训知识更系统化,受训面更大,技术光碟还可推荐给农民训后使用,培训效果更好、更持久。

柞水地区农广校今年已在七个县正式启动该课堂教学。

(三)“咨询课堂”

为保证教育培训的科学性、权威性以及弥补农业技术人员的不足,依托“专家咨询系统”,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电话、手机等媒体,开办“农业专家咨询课堂”,把专家请到农民“身边”的一种教育培训形式。

具体方法是,依托农民教育培训中心,成立农业专家系统,建立专家库,利用各种现代媒体,建立专家联络和咨询平台,作为咨询课堂,让农业专家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答疑,辅助教学。

今年,柞水地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已建立省级农业专家库,并开设了网络平台,作为咨询课堂,为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提供随时咨询服务。

(四)“学历课堂”

为使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成为大学生、中专生,或学到外出打工的技能,农广校在乡镇或村建立的职业教育学历教学班,称“学历教育课堂”。

教学班办到村,因学员较为集中,教学组织灵活,学用结合方便,特别是教学内容可融合办班村的生产特点,使教学效果更佳。

农广校建校二十五周年来,一直坚持教学班下沉的办学特色,贴近农村、农民,近年又利用村科技书屋建立教学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深入农村开办“学历教育课堂”的经验和方法,深受农民欢迎。

特别是用这种方法培养了一大批不脱岗的村社干部,切实为农村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五)“空中课堂”

针对农民数量众多、居住分散的特点,依托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提供远距离教育培训的一种形式,称为“空中课堂”。

广播、电视媒体由于成本低,系统性强,仍然是当前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载体。

本次调查农户中绝对多数的家庭拥有广播、电视,这也为接受“空中课堂”提供了条件。

建议以政府牵头、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培训依托,广、电、信等部门密切配合支持,形成柞水地区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系统。

具体做法是:

各级农民教育培训中心整合资源,制作培训节目,开发培训课件,特别是乡土课件,在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开设农业教育培训频道,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农民的需要。

目前,全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已开发上千种农民实用技术课件和光碟,并在远程传送的渠道上增加了广播、电视栏目的时段,“农广天地”、“致富早班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

柞水地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2006年也拟在省电台、电视台开办“农广科技直通车”农民培训的空中课堂,以带动各县开展区域性农业教育培训节目。

七、政策措施

长期以来,农民教育形成了政府号召、学校实施、农民接受,这种固化的单向传统模式。

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实施主体目前还是分离的,在机构、编制、经费、设施等方面缺乏配套或相应措施。

因此,应在组织、政策等六方面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构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在政府统筹协调下,整合农村科技(推广)教育资源,以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为目标,逐步建立起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高效率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该体系应由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培训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

1、决策系统。

由农业部、省农业厅、市(州)农业局、县农业局和乡人民政府五级组成,统筹组织和综合协调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

主要负责调研、制定政策、规划和协调资金落实、

指导监督检查等。

2、执行系统。

由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中心、省、市、县、乡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五级组成,在决策系统的授权和领导下,统筹和协调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是连接农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桥梁和纽带。

主要负责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对农民教育培训重大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政策建议;

组织编制农民教育培训实施方案;

受主管部门委托,承担农民教育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

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信息统计、技术咨询和业务培训、交流宣传等支持服务工作。

3、培训系统。

由以农广校系统、农业推广系统为主的各类农业科研教育培训机构。

在执行系统的具体组织管理下,承担直接教育培训农民的任务,主要负责实施教育培训计划、跟踪服务和指导。

(二)法律保障

目前,在农业职业学校十分弱化和资源流失的情况下,仅靠以政府牵头组织的短期、应急、群众性的科普教育和科技培训,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不同需求,满足不了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应从教育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一源头上找根源,通过制度与机制建设,治理根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与农民职业教育制度,使农民教育培训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首先,制定《农民职业教育法》。

对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教育独立立法,明确将农业生产经营、农场继承和管理与接受农业教育的程度挂钩,建立起严格的农业就业制度,通过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

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对农民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如建立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健全培训体系;

通过立法确定农民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包含政府按照财政收入的比例列出农民教育专项资金,加强教学设施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

通过立法也使之区分于《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保障农民教育的健康发展。

其次,制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实施意见》。

根据《农民职业教育法》,各级政府建立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农业、教育、劳动、财政等各个部门的主管领导为成员,并设立办公室,负责制定本地区《农民教育培训实施意见》,确定资金来源,落实扶持政策,明确部门职责。

特别是要明确农业行政部门负责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日常管理协调工作;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负责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并组织统筹各培训机构实施。

(三)政策保障

在农民教育立法的基础上,建立政策扶持机制。

政府应对专门实施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进行扶持,在编制、人员上给予保证,并结合农民教育培训推广项目进行资金扶持,特别需要对农业职业教育,如涉农专业的大中专学历教育实行补贴,满足建设农业现代化中、高级人才的需要;

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学校举办农民培训;

鼓励和支持企业、经济合作组织、民营机构等开展农民培训活动。

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自身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对获得证书的农民根据受教育培训程度与干部任用优先、项目配套优先、资金投入优先、土地流转优先、信息服务优先、技术服务优先、产后服务优先等七项“优先”政策配套进行。

(四)投入保障

在立法的基础上,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势产业,政府是农民教育培训资金投入的主要渠道。

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投资机制。

建议:

(1)政府列出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整合扶贫、教育等资金,将农业发展基金按比例列出农民教育的专项经费;

与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发展基金中按比例用于农民培训;

所有的农业项目都应划出一定比例的专款,用于农民培训;

在农村科技开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和扶贫资金中,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农村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设备补偿。

(2)设立农民培训基金。

设立农民教育基金,主要为农民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证,用于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专业农户进修深造的补贴,农业接班人的学习费用等。

(五)师资保障

陕西省农民科技培训中心聘请省级农业专家,组成陕西省农民教育培训专家顾问组,开展农民教育咨询服务。

各级培训中心也相应成立不同门类的专兼职农业专家组,组成以农业培训为主的“专家系统”。

各级专家组职责分明,在同级培训中心的组织下,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师资保障。

省级专家组,负责全省的新技术推广培训目标制定和对下级专家的指导;

市级专家组,负责“核心农民”较高阶段的培训和“村干部培训”以及师资培训等高层次的农民培训;

区(县)级专家组,负责骨干农民的培训,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大规模地培训农民。

(六)资源保障

农民教育培训,特别是现代远程教育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支撑。

依托省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建立陕西省级教学资源制作基地。

整合“致富早班车”、“农广音像资料库”、“农民科技书屋”、“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等项目的媒体资源,围绕新时期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等中心工作,结合柞水地区实际,制作适合全省农民教育的文字教材,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课件,建立省级教学资源库。

信息学院团工委

2010年9月

西安财经学院信息学院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名单

姓名

学号

性别

专业班级

何兆麟

0705170120

计本0701

张帅龙

0705170334

计本0703

杨光

0705170621

计本0706

吴静

0705230309

电商0703

杨晓敏

0705170529

计本0705

温琦

0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