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最后一练开放性试题专项训练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95130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最后一练开放性试题专项训练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最后一练开放性试题专项训练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最后一练开放性试题专项训练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最后一练开放性试题专项训练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最后一练开放性试题专项训练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最后一练开放性试题专项训练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最后一练开放性试题专项训练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最后一练开放性试题专项训练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最后一练开放性试题专项训练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一等:

①观点明确;

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

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

①观点较明确;

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

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

①观点不明确;

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

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本题据材料“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深化方式……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深化方式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例如:

再结合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即可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习俗近代化等方面加以论述。

注意史论结合。

2.

1903—1911年中国制定的部分法律一览表

时间

出台律法

备注

1903年

《重订铁路简明章程》

规范铁路修建管理,对外资筑路提出某些限制。

1904年

《商会简明章程》

大力劝办商会,中国第一部关于商会的法律文件。

《学堂章程》

规定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学制、任务和管理细则。

1906年

《破产律》

规范企业破产行为,加强管理和保护。

《奖给商勋章程》

奖励工商业发展

1908年

《钦定宪法大纲》

参照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删去了其中限制君权的条款。

主要内容分“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

1909年

《法院编制法》

规定了法院司法审判权的独立

1910年

《大清新刑律》

废除“凌迟、枭首”等苛刑,中国第一部刑法典。

《大清矿务章程》

参照外国法律制定的较为完整的矿业法规。

《大清著作权律》

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

1911年

大清民律草案》

民法与刑法分离并独立出来,中固第一部民法典。

——据张德美《探索与抉择:

晚晴法律移植研究》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示例一:

20世纪初中国法律近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0世纪初,在世界近代化潮流影响下,晚清政府制定了多部法律,其中不少法律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制定;

形成了包括民法、刑法在内的初步的近代法律体系;

开始重视经济立法;

立法逐渐和国际接轨。

(学生答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的法律建设成就亦可。

中国近代的特殊国情推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米逐渐轮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过程中西学的不断传播为中国法律近代化提供了参照;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政府日益重视经济方面的立法;

不断高涨的革命运动也迫使晚清政府改革法制以挽救统治危机。

示例三:

法律近代化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经济领域的一系列立法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民法与刑法分离有利于中国政治进步;

仿效西方立法推动了西学进一步传播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吸纳和参照国际惯例制定法律也有利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轨。

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以表格的形式反映清末法律成就,作答时可以从20世纪初中国法律近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或中国近代的特殊国情推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或法律近代化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等不同角度评述清代法律成就。

3.

材料在1500年,欧亚大陆东西两边几乎不存在真正深刻的差异。

但是,在之后500年的大多数时间中,西方之所以能统治全球,以当今计算机化语言来讲,是因为有6种杀手级应用程序在运转。

它们是:

(1)竞争;

(2)科学;

(3)财产权;

(4)医学;

(5)消费社会;

(6)工作态度。

——摘编自【英】尼尔·

弗格森《文明》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西方的崛起”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说明:

所拟论题可以是某个崛起因素的探讨,也可以写明与某国崛起有关的论题;

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评分要求:

所拟标题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

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世界史的相关史实;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一:

论题:

科学助推西方崛起。

阐述:

科学提供了改造自然世界的方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相结合(举出电的发明与运用、交通、通讯的改进等史实),使西方生产力发展,具备军事优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通过资本输出和殖民战争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确立资本主义地界体系(西方崛起)。

或答社会科学(列举制度建设、思想解放与文艺成就)对西方崛起作用的论述。

科技促使德国崛起。

(或竞争促使英国崛起)

举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举出西门子、卡尔·

本茨发明发动机等史实)对德国崛起的影响(或举出竞争16-18世纪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史实对英国崛起的影响)。

(其他论题和论述要点,也可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竞争给西方带来机遇——从市场竞争、国家竞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举出侵略扩张的史实)加以说明,而对东方产生消极影响;

资产阶级政府为竞争提供便利,促进不断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示例四:

私产保护使西方稳步发展——各国立法用法律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压迫剥削无产阶级提供了保障,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医学助力工业时代——人民健康,解决了西方人力资源短缺,降低劳动成本,支撑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城市化过渡。

消费刺激生产带来大国腾飞——人们各种消费刺激了生产,市场需要技术革新,呼唤工业革命持续展开,社会日新月异。

工作态度改变了世界面貌——无产阶级被迫加班加点,为生活奔波创造了巨额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材料反映了1500年后的500年间,即世界近现代时期,西方不断崛起并统治着全球,其因素概括起来包括6个方面,即竞争、科学、财产权、医学、消费社会和工作态度等。

解题时首先,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理解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及内容;

其次,依据审题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即依据材料及所学的世界史知识,围绕“西方的崛起”的问题拟定任一西方崛起因素的论题、并简要分析阐释,或科学助推西方崛起,或科学促使德国的崛起,或竞争促使英国崛起,等等;

再次,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对上述任一论题分析阐释,包括具体表现、历史结论等,表述成文。

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层次清晰、学科语言准确等,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

4.

材料伴随着社会结构转型问题讨论的深入,文化转型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及文化的自我发展等因素,使原来文化类型的稳定性难以保持而出现了失稳状态,从而向另一种文化类型转变。

“一般来说文化转型时期是指某一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地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急速地重组与更新”。

通过重组与更新,形成新的文化类型。

在文化转型的一般问题上,有学者提出了四个标准:

其一,原文化类型借以建立的经济政治基础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其二,是否有新文化观念的产生并对旧文化类型形成冲击;

其三,新文化观念是否得到了国家政权的认可和支持;

其四,大众文化是否改变(大众文化观念的改变)

——摘编自张磊《文化转型的评判标准探析》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所拟论题观点明确,简述须有史实依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4.评分说明:

所拟论题要具体明确,不能笼统表述为“社会变迁影响文化转型”;

所选史实要恰当,阐述应体现材料中关于文化转型的“四个标准”。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

随着铁农具、日后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

各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儒、道、法等诸了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他们提出的新思想中法家思想在战国至秦占据统治地位,汉初黄老之学一度崛起,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主流,宋明理学更是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偷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基础的实质变化,社会文化也实现了成功转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

14-18世纪,欧洲的社会剧变推动了文化的成功转型。

14、15世纪,意大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天主教会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他们提倡人文主义思想,追求修改解放和现世生活的幸福。

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6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的阻碍,从德意志开始的宗教改革,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反对天主教会的等级观念,提倡个人宗教信仰的自由,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

18世纪,欧洲又兴起了启蒙运动,是人文主义发展到高峰的标志。

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对未来社会进行设想,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把反封建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制度,建立理性王国上来。

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和发展做了舆论准备成为人类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

总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欧洲社会变迁的结果,它们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理性精神对欧洲经济、政治和思想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手现依据材料中信息围绕给定的主题提炼观点,本题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

”以及“14-18世纪,欧洲的社会剧变推动了文化的成功转型”两个角度提炼观点,论证结合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近代思想产生的原因、主张以及影响的角度分析回答。

5.

德国哲学家卡尔·

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问,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精神导师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信燃起火焰。

自此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田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

——摘编自卡尔·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或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

明确写出论点,阐述史论结合)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下列“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l:

论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等思想流派的兴起,构成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轴心时代构筑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对各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着深刻而急剧的变化,一大批思想家面对着社会的变革,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的变革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学派的“仁”、“仁政”,“礼”及道德教化等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及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如答法家思想,则应体现法治观念和改革精神;

如答道家思想,则应反映道家思想构筑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其它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宋明儒学“复兴”,程朱理学顺势而生。

(轴心时代思想的苏醒或复兴,为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了精神源泉)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厂为传播,儒学遭遇困境;

两宋时期,二程、朱熹,汲取和消化佛、道文化,把儒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构建起新儒学体系—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儒学文化圈”形成。

说明:

也可选择“西汉董仲舒复兴儒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人性复苏,文艺复兴崛起”“启蒙运动的兴起”等论点。

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在轴心时代里,精神导师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田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概括出其观点。

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或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来论证观点即可。

6.

阅读有关美国政体及评价的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十七部首,分东西两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议事听讼,选官聚贤,皆自下始;

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

——(1842年)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以前曾被(法国)君主体制视作奇闻的美国各项创制,应当成为共和政体的法国的学习对象……美国社会呈现的画面覆有一层民主的外罩,透过这层外罩随时可以看到贵族制度的遗痕。

——(1848年)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三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因为按照宪法规定,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最高法院曾多次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工人……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意味着剥夺的自由。

——(1958年)中国历史教科书《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四(美国政体)意味着一种有限的政府,即政府只能拥有和行使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只能为人民同意的目的去施政。

——(2019年)美国法学家路易斯·

亨金《宪政,民主·

外交事务》

根据以上一则或多则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展开论述。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6.示例一:

鸦片战争后,传统夷夏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后,以魏源为代表的部分士大夫阶层主张“师夷长技”,向国人介绍西方的地理、政治。

材料一中魏源了解到美国的联邦制、总统制、人民主权(部酋、大酋总、皆自下始)等美国民主政治的零星状况。

使用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周政)进行主观理解。

体现了对美国政体的肯定,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启丁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

19世纪中叶,法国学术界对美国民主既有批判也有借鉴。

法国大革命后,法兰西政局动荡,民主与专制激烈斗争,材料二中托克维尔从美国民主政治出发,对法国现实政治进行了批判。

认识到美国共和制应是法国的学习对象,但也批判了美国民主中的贵族政治的痕迹。

表达了贵族制度必然衰落和民主平等势不可挡的主观愿望。

建国初历史教科书对美国政体存在一定偏见。

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对抗加剧。

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中美关系恶化。

50年代末受国内左倾思潮影响,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材料三中历史教科书对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等进行了批判,具有一定偏见。

这反映了政治环境影响历史评价。

美国政体优越性与局限性兼具。

美国民主制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材料一中魏源从民本思想的角度肯定了美国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材料四中当代美国政治家亦肯定美国宪政中的人民主权原则。

美国政体也存在局限性,例如保留了大量贵族政治的痕迹(如精英政治)。

同时,美国民主也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黑人和工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美国民主既有优越性也有局限性。

这反映了民主制度必须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示例五:

历史认识受时代背景、政治立场、个人身份、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

面对民族危亡,魏源通过介绍西方以期抵御外侮,救亡图存;

托克维尔眼见法国革命后政治动荡的社会现实,通过探讨美国民主的优劣表达对自由平等的诉求;

而50年代的中国受国内外形势影响,侧重批判美国政治的弊端;

当代美国政治家从美国的价值观念出发,颂扬了美国宪政民主的优越性。

以上反映了不同时代、立场、身份、价值观下的多元历史认识。

(答出其它,只要观点和史实符合题目要求均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

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

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

如示例一:

根据材料“二十七部首,分东西两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议事听讼,选官聚贤,皆自下始”可知魏源了解美国民主政治的若干状况;

根据材料“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之二,舍独洵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可知魏源使用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周政)进行主观理解,但是却体现了魏源肯定美国政体,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眼看世界。

如示例二:

根据材料“应当成为共和政体的法国的学习对象……美国社会呈现的画面覆有一层民主的外罩,透过这层外罩随时可以看到贵族制度的遗痕”可知托克维尔对美国民主既有批判也有借鉴,言之有理即可。

如示例三:

根据材料“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最高法院曾多次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工人……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意味着剥夺的自由”可知建国初历史教科书对美国政体存在一定偏见,其原因主要是从当时的国际环境考虑,体现了政治环境影响历史评价。

如示例四: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四可知美国政体优越性与局限性兼具。

材料一材料一中魏源从民本思想的角度肯定了美国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材料四“(美国政体)意味着一种有限的政府,即政府只能拥有和行使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只能为人民同意的目的去施政”可知肯定美国宪政中的人民主权原则,但美国政体也存在局限性,美国民主也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黑人和工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如示例五:

综合上述四则材料可知,历史认识受时代背景、政治立场、个人身份、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

材料一体现了魏源肯定美国政体,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眼看世界,挽救统治危机。

材料二托克维尔对美国民主既有批判也有借鉴。

材料三建国初历史教科书对美国政体存在一定偏见。

材料四当代美国政治家从美国的价值观念出发,颂扬了美国宪政民主的优越性。

故以上反映了不同时代、立场、身份、价值观下的多元历史认识。

整体认识:

本题以材料为依托,以美国政体为切入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问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对美国政体的评价,涉及时代背景和政体内容的考查。

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到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五个阶段

概况

1874—1889

清朝封疆大吏为海防、漕运计主张修筑铁路;

西方列强无视中国主权,擅自兴建吴淞铁路;

清政府一方面赎回并拆毁了吴淞铁路,另一方面又允许了作为运煤工具的唐胥铁路的修建,以及孤悬海外的台湾省铁路的兴筑,并由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兼领铁路事亨宜。

1889—1903

清政府宜布兴办铁路,制定了官办铁路、借债筑路的政策,批准设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芦汉铁路、粤汉铁路、关东铁路、沪宁铁路、津浦铁路相继借债兴筑;

同时,西方列强强行在中国修筑东省铁路、胶济铁路、滇越铁路。

1903—1911

清政府颁布《铁路建明章程》、允许华商集股筑路,由此各省铁路公司纷纷创设,修筑有潮汕铁路、津厦铁路、新宁铁路等民办铁路;

1911年清政府以铁路干线国有为名,收回铁路修筑权并出让给外国列强。

1912—1928

北洋政府宣布遵守成例,完全取缔民办铁路,继续借债筑路,在其统治期间,年均建成铁路212.4公里,逊于清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

1928—1949

国民党政府在:

振兴实业”的旗号下制定了铁道建设计划和中外合资筑路政策,浙赣铁路、粤汉铁路、陇海铁路等重要铁路干线和钱塘江大桥、南京铁路轮渡等重要铁路工程相继建成;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一方面在中国东北和台湾擅自修筑大量铁路,另一方面又在中国关内大肆破坏铁路和利用铁路扩大侵华战争,至(全面)杭战初期,关内铁路23%被毁。

——根据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

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7.示例:

清政府政策的摇摆不定阻碍了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

19世纪中后期,面对列强在中国擅自兴建铁路和一些地方官员兴建铁路的主张,清政府一方面赎回并强制拆除列强兴建的铁路,另一方面又兴建少数铁路以适应运输的需要;

20世纪初,在实业救国主张的感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路权运动,清政府颁布《铁路建明章程》,允许华商集股筑路。

后来在列强的施压和一些官员的反对下,转而采取铁路国有政策,滞缓了中国铁路的发展。

綜上所述,面对西方近代化交通方式的引入,清政府出于巩固统治和“洋人朝廷”的双重压力,铁路政策摇摆不定,直接影响了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

首先通过对材料信息的分析确定论题,如“清政府政策的摇摆不定阻碍了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历程”“清政府不同时期兴修铁路的政策”等等。

然后根据材料信息或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论证说明。

如确定“清政府政策的摇摆不定阻碍了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反映的清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铁路事业的影响来说明。

也可以联系教材所学有关内容来补充论述,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点睛: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特别重要。

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

(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

另外,有些问题除了需要材料论述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说明,论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是选取观点的重要依据。

8.

材料

下表反映了187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单位%)。

年份

生产资料

半制成品

制成品

农产品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手工

机制

机器

1873年

2.6

*

37.4

58.3

1.7

189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