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修三知识点1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历史选修三知识点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选修三知识点1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国首次使用坦克
日德兰海战
最大海战,“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7
阵营变化
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布列斯特和约》
1918
战争结束
盟国崩溃,奥匈投降,德国投降
请问:
美国参战的原因?
有何作用?
①原因:
A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加强,为了保障美国借给协约国的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胜。
B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参战契机。
②目的:
A协约国能归还贷款;
B插手欧洲事务;
C争夺世界霸权。
③影响:
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
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
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进程。
⑵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①经济劣势:
德奥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不占优势。
②战略失误:
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德国被拖入了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③国内矛盾:
一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矛盾。
而同盟国各国表现得更加明显,奥匈帝国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导致了帝国的解体;
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④国际力量对比:
日本参战,意大利倒戈,美国参战,在美国带动下,其他国家参加协约国集团更是大大增加了协约国实力。
所以,同盟国在一战中失败,是由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三、一战的性质
1、整个大战:
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注意:
判断战争的性质,看作战双方的目的。
一战作战双方的目的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2、局部:
塞尔维亚、比利时为保卫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而战。
但这并不能改变战争的性质。
四、一战的影响
1、一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战争催生了新世界:
①一战使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几个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②摧毁了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四大帝国;
使英法受到重创;
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
④美国和日本乘大战之机崛起;
⑤战后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
⑥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国际联盟。
3、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的催化剂(如飞机、汽车、化工技术发展);
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③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平主义思潮+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凡尔赛体系
1、历史背景——巴黎和会的召开
①共同目的:
凭借国家实力,瓜分战利品,建立国际新秩序
②操纵和会的三巨头:
A.美国威尔逊
—建立国联,称霸世界B.英国劳和乔治—欧洲均势,扶德抑法
C.法国克利蒙梭—肢解德国,欧洲大陆霸主
③和会实质: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2、巴黎和会的内容
⑴签订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①领土划分:
重划疆界、归还阿洛;
萨尔煤矿、法国控制;
莱茵西岸、协约军管;
莱茵东岸、非武装区。
②殖民地:
“委任统治”、实则瓜分;
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
③军事:
废除义务兵役制,10万陆军,武器限制④赔款:
巨额赔款,总额未达成一致
⑵起草国际联盟盟约。
⑶会后签订对奥、保、匈、土的和约:
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
3、实质:
一战后,以英法为首的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掠夺战败国、相互妥协、其矛盾得到暂时缓和的基础上,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形成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4、评价:
⑴积极
①
维持了欧洲二十年代短暂的和平环境;
②确立了民族自决的原则,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民族国家获得独立;
⑵局限:
四对矛盾存在并继续发展,是脆弱的不稳定的。
即
①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瓜分德国(法德矛盾)土耳其(凯末尔领导资产阶级革命)
②战胜国与战胜国的矛盾:
英法之间、英美之间、美日之间(分赃不均)
③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的矛盾:
策划武装干涉;
苏俄(联)长期遭排斥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列强的矛盾:
战后中国、印度、埃及人民的反抗运动
二、国际联盟的建立——战后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1、国际联盟的成立
①大战期间,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中首先提出;
②巴黎和会,成立国联被列入会议日程;
③1919年4月,国联盟约在和会全体大会上通过;
④1920年1月20日,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正式成立
2、①国联的宗旨:
“促进国际间合作”,“保持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②国联的组织机构:
国联大会、行政院和秘书处。
③国联的盟约内容:
A.“维护和平”的原则。
手段是:
裁减军备、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
B.实行“集体安全”的原则。
措施:
经济制裁,建议有关政府出动军队维护盟约。
C.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
实质:
仍是殖民统治。
3、成员国:
①会员包括战胜国及中立国;
②苏俄和战败国都被排斥在外;
③美国没有加入国联。
美国没有加入国联原因是什么?
①美国控制国联的目的没有达到;
②美国国内存在着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
③他们控制参议院不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没有加入国联。
4、实质:
由英法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了解:
国联初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留下了许多不光彩的记录:
⑴被英法操纵,成为它们维护霸权的工具。
⑵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放任二战的爆发:
⑶1946年正式宣布解散。
5、评价:
①性质:
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②进步性:
盟约体现的基本宗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③局限性:
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全体一致”原则和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最终没有制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三、华盛顿体系
1、背景
①根本原因:
美、英
日三国在亚太地区的矛盾日益尖锐;
②直接原因:
美、英、日三国希望限制海军军备竞赛;
③美国方面:
美国要改变日本独霸亚太的局面;
④中国方面:
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调整和维护在中国的利益,是列强急需解决的问题。
2、概况:
时间:
1921.11-1922.2,参加国:
西方列强和中国共九国,地点:
华盛顿。
3、华盛顿会议的主要条约:
⑴《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即《四国条约》——美、英、日、法
①内容:
相互承认既得利益,遇有侵略协商解决;
这样,英日同盟解散。
②影响:
美国消除了在亚太地区称霸的一个障碍,是外交的胜利;
英国对日本的妥协;
日本双重影响,日本第一次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
⑵《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条约》——美、英、日、法、意
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和各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的限额。
但是对巡洋舰、潜水艇等舰只的规模和数量未做任何限制。
是美国的胜利,英美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而且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
③评价:
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
只是暂时缓和,并不能根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⑶关于中国问题:
①《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A.内容:
日本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力归还中国,同时保留在山东的一些特权。
B.评价:
这是对《凡》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中国人民坚持外交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②《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
A.内容:
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B.实质:
“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是列强奉行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C.影响:
美国:
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
日本:
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
中国:
又使中国回复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一起构成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以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国家在抑制日本、宰割中国的基础上,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形成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①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是列强建立起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新秩序;
美国成为该体系的最大赢家。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建立,调整了世界大国间的关系,使欧洲和亚太地区暂时处于和平稳定状态。
有利于帝国主义各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③凡-华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帝国主义剥夺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的基础上,它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但是建立的和平不能长久。
四、引申分析:
(1)中国山东问题
1、问题形成与解决过程:
①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使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②1914年一战爆发后,日本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
③1915年《二十一条》使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合法化;
④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提出收回山东权益的要求,将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
⑤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代表拒绝签字;
⑥华盛顿会议期间,日本归还中国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力。
2、解决原因:
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
②美英和日本的矛盾。
3、在华盛顿会议中哪个国家是最大的赢家?
谁的利益受到损害?
有何表现?
①美国是最大的赢家:
拆散英日同盟;
美国海军力量与英国并驾齐驱;
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在中国实现了“门户开放”政策。
②利益受损:
日本:
英日同盟被拆散;
海军力量受遏制;
独占中国局面被打破;
膨胀势力受到抑制。
英国:
丧失海军优势。
受到帝国主义的宰割,“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2)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帝国主义剥夺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基础上的一次大调整,是他们分赃和妥协的产物。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战后整个世界范围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它有暂时缓和帝国主义列强矛盾的作用,有利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
③但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
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
④该体系因分赃不均,使得这种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加之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列强之间的矛盾,注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由此建立的和平也不可能长久。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
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开始瓦解。
②1935年德国大量扩充陆军,积极重建空军,并开始建造军舰,撕毁凡尔赛和约。
③1936年德国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
④1938年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撕毁了《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奥合并的条款。
⑤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⑥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4)非战公约
①提出:
1927年法国总理白里安建议法美缔约。
②签订:
1928年美、德、法、比、英等15国在巴黎签订《非战公约》。
③内容:
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④扩大:
到1933年有60多个国家或地区加入。
⑤评价:
A.是一战后战胜国对一系列外交政策进行调整的结果,B.它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
C.它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
D.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二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加剧。
2、重要原因: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引起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
于是,德意日法西斯向外侵略扩张。
3、具体原因
⑴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这是一个富有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
⑵英法美等大国的绥靖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绥靖政策具体表现:
①“九一八”事变后,派李顿调查团,没有制裁日本,反而提出列强共管东北;
“七七”事变后要求各会员国自行制裁日本,结果无人响应。
②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后,提出对其实行经济制裁,但战略物资石油不在制裁项目之内,苏伊士运河供其使用。
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③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后,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当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美国继续在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
④慕尼黑阴谋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
——标志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4、其他原因:
①“全体一致”原则实际上使国联失去制止战争的可能性。
《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②集体安全的落空:
反法西斯国家没有联合起来制止战争;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英法美“避战自保”“祸水东引”,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二、二战的进程和结果
(一)局部反法西斯斗争
1、亚洲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1931.9.18—1945.8.15)
2、非洲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
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
(1935.10—1941)
3、欧洲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
西班牙内战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
(1936.7—1939)
4、共产国际组成“国际纵队”参与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斗争。
(二)二战的全面爆发
1、德国突袭波兰:
1939.9.1(闪电战)——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
2、英法对德宣战:
1939.9.3
3、波兰覆亡(静坐战争或奇怪战争)。
(三)二战的进程和结果
1、初期
⑴北欧战场:
德入侵丹麦、挪威。
⑵西欧战场
①德入侵荷兰、比利时。
攻法:
“曼施坦因方案”
②敦刻尔克大撤退。
③法国败亡。
⑶不列颠之战——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攻英:
“海狮计划”
⑷北非战场
①北非战场的激战(英V意)。
②埃塞俄比亚复国。
(1941年)
③北非战场的拉锯战(“沙漠之狐”:
隆美尔)。
2、扩大
⑴苏德战场:
德国入侵苏联1941.6.22
攻苏:
“巴巴罗萨计划”
把社会主义国家卷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⑵太平洋战场:
①背景:
日本野心——美英有矛盾
②珍珠港事件1941.12.7
偷袭美国
③太平洋战争爆发:
因为1941.12.8美英对日宣战。
④影响:
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3、新阶段——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⑴形成原因:
①根本原因: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
世界人民同法西斯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美国政策的调整:
1939年修改“中立法”,1941年通过《租借法》,确定参战后“先欧后亚”战略方针。
③英美联和、支持苏联:
1941年8月英美发表《大西洋宪章》,9月苏美英三国签定莫斯科议定书,开始联合行动。
④太平洋战争爆发,加速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⑵形成标志:
1942.1,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⑶意义:
它大大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基础。
4、转折
⑴苏德战场
①莫斯科战役:
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是德国陆军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
既是苏德战争转折点,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⑵太平洋战争——中途岛战役。
⑶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蒙哥马利)。
至此,二战在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和北非战场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反败为胜,开始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5、结束
⑴盟军的反攻
①首先太平洋战场:
瓜岛战役、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战役。
②北非、地中海战役:
北非登陆,使北非战事结束;
西西里岛登陆,使意大利投降。
③苏德战场:
库尔斯克战役。
(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
⑵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①开罗会议(1943.11)和《开罗宣言》:
宣告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
②德黑兰会议:
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战后处置德国,成立国际组织。
③诺曼底登陆(1944.6)和巴黎解放(1944.8)。
⑶德国法西斯的覆亡
①雅尔塔会议(1945.2):
内容加快战争进程,战后对德处理,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等。
②柏林战役。
③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5.8
⑷日本投降和大战的结束
①盟军对日本的打击。
②波茨坦会议和《波茨坦公告》1945.7:
内容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③1945年8月,中美苏对日本的打击和日本的投降。
三、二战的性质: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四、二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⑴二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破坏。
⑵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打击了德意日帝国主义国家。
⑶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美苏两极格局取代300年来西欧列强主宰世界的格局。
⑷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①社会主义制度超出一国范围,开创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新局面。
②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削弱了殖民主义国家的实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⑸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基。
⑹和平进步的思潮兴起。
五、引申分析:
1、二战的启示
①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
②对邪恶势力不能姑息养奸,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是消除战争隐患的关键。
③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④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进行合作。
⑤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扩张是历史发展文明进步的要求。
2、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⑴相同点:
1根本原因相同:
都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的结果;
②结果相同:
战争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破坏;
都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的发展;
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国际秩序,建立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都推动了和平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⑵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一战爆发前,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
二战爆发前,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德、意、日打着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旗号,取得了英、法、美对他们侵略扩张的纵容和让步。
②目的不同:
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二战是法西斯国家为转嫁经济危机,对外侵略扩张。
③性质不同:
一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二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④影响不同:
一战给人类带来的主要是战争灾难,尤其是对人类心灵产生消极的影响,所建立的战后新秩序仍然体现大国压迫小国、强国控制弱国的帝国主义原则;
二战不仅打败了法西斯主义,更教育了世界人民,使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所建立的战后新秩序较多地倡导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3、20世纪下半叶,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日益加强的世界整体性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
②核武器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
4、学会用归纳的方法记忆:
(1)二战后期协调反法西斯行动的四次国际会议
会
议
时
间
与会国
决议
开罗会议
1943年冬
中美英
日本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
德黑兰会议
苏美英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
1945年初
战后处理德国;
苏联对日作战;
联合国.
波茨坦会议
1945年七、八月间
(中国参与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2)
三个战场的转折性战役:
中途岛海战:
1942年6月
标志着太平洋战场转折
阿拉曼战役:
1942年10月
标志着北非战场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7月—1943年2月标志苏德战争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
(3)三个法西斯轴心国投降,三大战场结束时间
1943年5月
标志着北非战事结束;
1943年7月
意大利投降。
德国投降:
1945年5月8日
标志着欧洲战争结束
日本签投降:
1945年9月2日
标志着二战结束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一、雅尔塔体系——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基
1、背景:
盟国召开了一些列会议并达成协议
⑴二战后期,盟国召开了一系列的会议,其中以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达成的协议为最重要。
⑵协议内容有:
①消灭法西斯;
②惩办战犯;
③分区占领德国;
④处理日本问题;
⑤规定欧洲边界问题;
⑥建立联合国。
2、形成:
这些协议明确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突出了两大国的作用,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基。
习惯上把这种国际关系体系称为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美苏两分天下。
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
4、影响:
雅尔塔体系为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提供了条件;
改变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⑴积极:
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消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起积极作用。
⑵消极:
靠美苏两大国推动,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的色彩。
二、两极格局形成过程
1、美国的强大
⑴战后美国的意图:
1943年4月,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提出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
他要采取的措施有二,一是建立联合国;
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⑵美国强大的表现:
①二战期间,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已经确立。
②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
2、西欧的衰落:
英法衰落。
3、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①苏联的强大②苏联与东欧③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④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形成——形成标志是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
三、冷战的开始
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冷战的目的:
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