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史记综合测评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476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人版史记综合测评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鲁人版史记综合测评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鲁人版史记综合测评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鲁人版史记综合测评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鲁人版史记综合测评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人版史记综合测评2.docx

《鲁人版史记综合测评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人版史记综合测评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人版史记综合测评2.docx

鲁人版史记综合测评鲁人版史记综合测评2综合测评

(二)(满分:

120分,时间:

120分钟)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B.C.D.【解析】贼:

指凶手。

【答案】C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代词,他/句中助词,无意义;B项,介词,到/介词,从;C项,代词,你,你的/连词,表并列;D项,均为助词,的。

【答案】D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朱亥袖四十斤铁椎不敢以其高贵骄士为之祭邑,春秋祠之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公子纠败,召忽死之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吾请为君责而归之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A/B/C/D/【解析】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为动用法;意动用法。

【答案】A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B夫人有德于公子C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D秦称帝之害何如【解析】A项,“以致”,古义:

以便牵连;今义:

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

B项,“夫人”,古义:

夫,发语词,人,别人;今义:

尊称别人的妻子,多用于外交场合。

C项,“首功”,古义:

斩首之功;今义:

头等功劳。

D项,“何如”,古今义均是“怎么样”之意。

【答案】D5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

为却军五十里A臣有大事但君不闻,是无君也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C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D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解析】C项与例句均为省略句;A项,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句;D项,介宾后置句。

【答案】C二、阅读鉴赏(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20分)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A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

欺负B鲍叔遂进管仲进:

举荐C一匡天下匡:

匡正D尝与鲍叔贾贾:

做买卖【解析】A项,“欺”应为“占便宜”。

【答案】A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以为言B鲍叔不以我为不肖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D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解析】B项,不肖,古今义相同,同是“不成器不成材”的意思。

A项,“以为”古义是“以是因为,为是说”;今义是“认为”。

C项,“穷困”古义是“困窘”;今义是“贫困”。

D项,“谋事”古义是“出谋办事”;今义是“找职业”。

【答案】B8下面六句话分别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3分)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多鲍叔能知人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ABCD【解析】表示鲍叔了解管仲有才能,但不属于行为表现,说管仲任用情况,赞扬鲍叔谦虚的美德。

【答案】D9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做买卖常占便宜。

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原因是鲍叔知道管仲没遇上好时运。

B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这都是鲍叔知贤、荐贤、让贤的结果,说鲍叔是最大的功臣一点都不为过。

C在常人看来,管仲无德、无才又贪心,但鲍叔独具慧眼,他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缺乏磨炼、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

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D本文虽选自管晏列传,但并没有把主要笔墨放在写管仲的个人功绩上,而是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重点写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解析】管仲欺骗鲍叔牙,鲍叔牙对他好是因为知道管仲家贫。

【答案】A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译文:

_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

_【答案】

(1)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2)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首先,通读选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的内容。

然后运用排除法断句。

“盗悉窜他境”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齐全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

“移书诘盗”意为下发公文追究盗贼,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答案】B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

“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答案】C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

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解析】本题从张冠李戴和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C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表述不当。

派赵滋前去的是皇上而不是曾公亮;另外,派使者去告诉赵滋,并没说让使者偕同。

【答案】C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6分)译文:

_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5分)译文:

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判断句、省略句等。

(1)“锡”是通假字,通“赐”,赐予。

“虔”,恭敬。

“必”,一定。

“是不虔君命也”是判断句,“而必使(之)亲临”是省略句。

(2)“尝”,曾,曾经。

“救正”,指纠正弊病。

“讥”,讥讽。

“固宠”,加固宠幸。

【答案】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是泉州晋江人。

考中进士甲科,做了会稽县的县令。

百姓的农田在镜湖旁,常常担心湖水泛溢。

公亮立起闸门,将水排入曹娥江,百姓受益。

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管理郑州,治政有能干的名声,盗贼都流窜到外地,以至百姓都夜不闭户。

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下公文追问盗贼,公亮上报:

“我们境内没有窝藏盗贼,大概是随从之人偷藏的。

”(对随从)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公亮清楚熟习公文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制度,位居首位的宰相韩琦常常咨询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储君,与公亮等一起共商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将其当强盗论处。

公亮说:

“这是禁物,获得它虽是强行盗取,却与盗窃民家有所不同了。

”坚持争论,于是(皇帝)交付给有司讨论,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盗贼得以不死。

契丹听任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制止,都说:

与他们较量,将要生出事端。

公亮说:

“事情刚开始不加制止,以后将怎么办?

雄州赵滋勇猛有计谋,可以任用。

”朝廷派人前去向赵滋传达皇上的旨意,边境的危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授予公亮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职位,不久又加封为户部尚书。

皇帝身体不适,辽使到了却不能召见,命公亮在客馆设宴,使者不肯赴宴。

公亮质问他说: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使者于是前来赴席。

熙宁三年,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第二年,被举用管理永兴军。

过了一年,返回京师。

不久以太傅之职辞官归居。

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

皇帝亲临悼哭,罢朝三天。

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周密,平时谨守法度,循规蹈矩;但天性吝啬,家产增至巨万。

当初推荐王安石,等到一起辅政,知道皇上正偏向他,暗中为子孙考虑,凡是改革各事,一概听从,但表面上装作不亲附。

曾经派儿子孝宽参与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异议,于是皇帝更信任安石。

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所以提拔孝宽至枢密来报答他。

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三、语言运用(15分)15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4分)尽管见义勇为这种行为往往只发生在一瞬间,但它是广大社会主体“仁者爱人”之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的长期积淀。

每一个见义勇为行为本身就是对社会正气的极力弘扬和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社会是需要正气、正义的。

它表现了一个社会对道义或道德价值目标的认识和实践态度,是每一个富有正义感的生命呈献给道德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