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94405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Word格式.docx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Word格式.docx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

一是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

二是内外营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 

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通常,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软,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易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 

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故各种节理、裂隙、层理面、岩性界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 

只有处于一定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岸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

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石产生浮托力等。

尤其是对滑坡(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诱发因素有:

地震;

降雨和融雪;

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

此外,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许多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4、滑坡的活动时间、空间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

有什么规律?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

大致有如下规律:

1)同时性:

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

如强烈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发生时和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

2)滞后性:

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因素的作用时间。

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

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该类滑坡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

一般来说,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

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滑坡也属于这类。

由人为因素诱发的滑坡的滞后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大小及滑坡体的原先稳定程度有关。

人类活动强度越大,滑坡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

滑坡的空间分布主要与地质因素和气候因素等有关。

通常,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海、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地段等。

这些地带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通常、地震烈度大于7度的地区中坡度大于25度的坡体在地震中极易发生滑坡;

断裂带中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则非常有利于滑坡的形成;

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松散覆盖层、黄土、泥岩、页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岩、土的存在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4)暴雨多发区或异常的或降雨地区。

在这些地区中,异常的降雨为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诱发因素。

上述地带的叠加区域,就形成了滑坡的密集发育区。

如我国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就是这种典型地区,滑坡发育密度极大,危害非常严重。

5、滑坡的活动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移速度、滑移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一般而言,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则滑坡的活动强度也就越高,危害程度也就越大。

具体说来,影响滑坡活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

1)地形 

坡度、高差越大,滑坡位能越大,所形成滑坡的滑带越高。

斜坡前方地形的开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

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

2)岩性 

组成滑坡体的岩、土的力学强度越高,越完整,则滑坡往往越少。

构成滑坡滑面的岩土的性质,直接影响着滑速的高低,一般而言,滑坡力学强度越低,滑坡体的滑速也就越高。

3)地质构成 

切割、分离坡体的地质构造面越发育,形成的滑坡规模往往也就越大越多。

4)诱发因素 

诱发滑坡活动的外界因素越强,滑坡的活动强度则越大。

如强烈地震、特大暴雨所诱发的滑坡多为规模较大的高速滑坡。

总之,滑坡的活动强度是若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6、人类活动诱发滑坡的因素。

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

例如:

1)开挖坡脚:

修建公路、铁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

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蓄水、排水:

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土石,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进或诱发滑坡的发生。

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诱发滑坡发生。

3)堆填加载:

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修建重型工厂、大量堆填土石、矿渣等,使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

尤其是矿厂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坎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

等等。

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多的工程经济活动破坏了自然坡体,因而近年来滑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7、滑坡发生前常有哪些异常(前兆)现象?

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动的预兆(前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

它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

这是滑坡向前推挤的明显迹象。

4)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

这种迹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

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5)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会出现小型坍塌和松弛现象。

6)如果在滑坡体上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

7)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8)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

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

老鼠乱窜不进洞。

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8、用肉眼怎样识别滑坡体是否稳定?

在野外,从宏观角度观察滑坡体,可以根据一些外衣表迹象和特征,粗略地判断它的稳定性如何。

已稳定的堆积层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

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

2)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无沉陷现象;

3)滑坡前缘的斜坡较缓,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坍塌现象。

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迹象;

4)目前的河水已远离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

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

6)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不稳定的滑坡具有下列迹象:

1)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较长,坡面高低不平;

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不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

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

4)滑坡体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

5)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

6)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需要指出,以上标志只是一般而论,较为准确的判断,尚需作出进一部的观察和研究。

9、滑坡灾害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当遇滑坡发生时,至少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

慌乱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极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

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

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跑离危险区段。

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

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距是很危险的。

当遇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如1983年3月7日发生于甘肃省东乡县的著名的高速黄土滑坡—洒勒山滑坡中的幸存者就是在滑坡发生时,紧抱滑体上的一棵大树而得生。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同时立即报告县政府、当地乡镇政府、邻近的村、组或单位。

并立即组织当地政府、单位、及当地群众等参加抢险救灾活动。

3)政府部门应立即实施应急措施(或计划),迅速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及可能的影响区。

通知邻近的河谷、山沟中的人们做好撤离准备,密切注视灾情的曼延和转化。

如滑坡常在暴雨、洪水中转化为泥石流灾害(即次生灾害)。

注意因滑坡可能危害到的某些生命线工程(如水库、干线铁路、干线公路、发电厂、通讯设备、干线渠道等)。

注意调查滑坡是否有间歇性活动特点,尽可能确定其再次活动的可能性和时间。

如果必要的话(需经有关专家或科技人员论证),应迅速设立观测点(站)或观测网,密切注视其变化动态。

崩塌地质灾害

10、崩塌的定义。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产生在土体中者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岩崩。

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称山崩。

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11、崩塌的类型。

按崩塌体的物质组成分为两大类:

一是产生在土体中的,称为土崩。

二是产生在岩体中的,称为岩崩。

当其岩崩的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又俗称山崩。

当其崩塌产生在河流、湖泊或海岸上时,称为岸崩。

按照崩塌体的规模、范围、大小可以分为剥落、坠石和崩落等类型。

剥落的块度较小,块度大于0.5米者占25%以下,产生剥落的岩石山坡一般在30—40度;

坠石的块度较大,块度大于0.5米者占50—70%,山坡角在30—40度范围内;

崩落的块度更大,块度大于0.5米者占75%以上,山坡角多大于40度。

12、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及外界因素。

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有:

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

一般而言,各类岩、土都可以形成崩塌,但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

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岩浆岩、变质岩及沉积岩类的碳酸盐岩、石英砂岩、砂砾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质黄土、结构密实的黄土等形成规模较大的崩塌,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以小型坠落和剥落为主。

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面、岩层界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母体(山体)的边界条件。

坡体中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于平行的陡倾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及各种山坡、铁路、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边坡及其各类人工边坡都是有利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45度的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三个条件,又统称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

能够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主要有:

1)地震。

地震引起坡体晃动,坡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崩塌。

一般烈度大于7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大量崩塌。

2)融雪、降雨特别是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

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也能诱发崩塌。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崩塌活动。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冻胀、昼夜温差变化等,也会诱发崩塌。

13、怎样确定崩塌体的边界?

崩塌体的边界特征对崩塌体的规模大小起着重要的作用。

崩塌体边界的确定主要依据坡体的地质结构。

首先,应查明坡体中所发育的节理、裂隙面、岩层面、断层等构造面的延伸方向、倾向和倾角大小及规模、发育密度等,即构造面的发育特征。

通常,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倾构造面,易构成崩塌体的后部边界;

垂直坡体延伸方向的陡倾构造面或临空面常形成崩塌体的两侧边界;

崩塌体的底界常由倾向坡外的构造成或软弱带组织,也可由岩、土体自身折断形成。

其次,调查各种构造面的相互关系、相合形式、交切特点、贯通情况及它们能否将或已将坡体切割,并与母体(山体)分离。

最后,综合分析调查结果,那些相互交切、组合可能或已经将坡体切割与其母体分离的构造面就是崩塌体的边界面。

其中,靠外侧、贯通(水平及垂直方向上)性较好的构造面所围的崩塌体的危险性最大。

例如,如1980年6月3日发生在湖北省远安县盐池河磷矿区的大型岩石崩塌体的边界面就是由后部垂直裂缝,底部白云岩层理面及其他两个方向的临空面组成的。

黄土高原地区常见的黄土崩塌体的边界面多由90°

交角的不同方向的垂直节理面、临空面及底面黄土与其他相异岩性的分界面组成。

此外,明显地受断层面控制的崩塌体也是非常多见的。

14、崩塌发生的时间有什么规律?

崩塌发生的时间大致有以下规律:

1)降雨过程之中或稍微滞后。

这里说的降雨过程主要指特大暴雨、大暴雨、较长时间连续降寸。

这是出现崩塌最多的时间。

2)强烈地震过程之中。

主要指在震级6级以上的强震过程中,震中区(山区)常有崩塌集中出现。

地震过程之后发生崩塌很少。

3)开挖坡脚过程之中或滞后一段时间。

因工程(或建筑场)施工开挖坡脚,破坏了上部岩体(土体)的稳定性,常常发生崩塌。

崩塌的时间有的就在施工中,这以小型崩塌居多。

较多的崩塌发生在施工之后一段时间里。

4)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

水库蓄水初期或库水位的第一个高峰期,库岸岩土体首次浸没(软化),上部岩土体容易失稳产生崩塌。

5)强烈的机械需要及大爆破之后。

15、怎样识别可能的崩塌体?

对于可能发生的崩塌体主要根据坡体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的特征进行识别。

通常,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在宏观上有如下特征:

1)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弧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

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缝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具备了上述特征的坡体,即是可能发生的崩塌体。

尤其当上部拉张裂缝不断扩展、加宽,速度突增,小型坠落不断发生时,预示着崩塌很快就会发生,处于一触即发状态之中。

位于长江兵书宝剑峡出口岸的链子崖危岩体即是闻名全国的可能崩塌体。

组成坡体的灰岩形成高达100米左右的陡壁,陡崖被众多宽大裂缝深深切割,致使临江绝壁大有摇摇欲坠之势,对长江航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据史书记载,该处历史上几千年来曾多次发生崩塌堵江断航事件。

这说明崩塌作用具有多发性特点,在预测崩塌的可能性时,应考虑这个特点。

16、怎样避免和防止人为因素导致滑坡和崩塌?

1)首先要搞好滑坡、崩塌灾害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增强全民对滑坡、崩塌灾害的科学知识,从而使人们在从事工程经济活动时主动地遵循自然规律,免遭大自然的报复。

2)加强预先勘察,防患于未然。

避免或禁止的斜坡上修建路坝、厂矿、建筑物,设堆积场等使斜坡“加载”的工程;

或在斜坡下部修路障、挖沟切坡、挖洞采矿等削弱“抗滑能力”的工程;

以及大量爆破等诱发滑坡的活动。

在施工以前要首先对场地进行勘察,弄清斜坡的稳定情况。

若发现场地斜坡稳定条件差,或者正好碰上老滑坡体,则最好避免在这种场地上施工。

若无法避开,那么在施工前必须对该斜坡进行彻底加固治理,以免留下后患。

3)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施工时间,以免破坏斜坡的稳定性。

施工方法的正确与否,往往是减少或增大滑坡滑动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最小程度地破坏斜坡稳定性的施工程序和方法。

例如开挖工程,应该挖一段砌筑加固一段。

若大面积开挖而不加防护,便将大大降低斜坡稳定性,可能会造成滑坡或崩塌。

雨季中,由于水的影响,斜坡的自然稳定性比旱季差。

因此,在稳定性较差的斜坡上施工,应该选择在雨季前施工和完工,以避开雨季的影响。

4)及时治理不稳定斜坡。

在施工期间或工程、建筑物运营后,若发现场地斜坡有不稳定迹象,要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整治,控制其发展。

5)要严禁无规划、不合理地向斜坡引流、排泄地表水及地下水和生产、生活废水,也要防止坡体上蓄水池、渠道等输水、蓄水设施向坡体渗漏,并严禁在稳定性差、裂隙发育的斜坡上进行农业灌溉。

6)严禁在山坡上不合理地开荒造田、乱砍滥伐、破坏山坡保护层。

7)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保护自然的法规,用法律的手段督促人们保护大自然,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这样便可防止或避免灾害的发生。

17、滑坡、崩塌监测的主要方法。

对滑坡、崩塌进行长期观测(即监测)包括位移动态观测和水动态观测两个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

1)地表位移动态观测:

为了掌握滑坡表面各部分的动态变化,需要进行位移观测。

既观测平原位移量,又观测垂直方向(即高程)的位移量。

观测方法很多,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使用简易的观测方法和精密观测方法。

后者即借用观测网(方格网)用经纬仪测量各观测桩的平面位移和用水平仪测量其高程变化。

简易观测方法即用木桩在裂缝两侧直接测量位移数值。

2)深部位移动态观测:

为了全面地掌握滑坡体各个部位的位移动态情况,除了地表位移观测外,还需进行深部位移观测。

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测斜仪法。

用钻孔打穿滑动面直到稳定地层,下入套管。

然后,在不同时间将测斜仪放入钻孔,测定不同深度上钻孔壁斜度的变化,换算成不同深度的位移。

(2)放射性同位素法。

将方射性同位素(一般用钴60)放在不同深度的地层中,然后在地表接收它的位移情况,借以测定深部地层的位移量。

(3)电阻丝片法。

在钻孔中放入贴有很多电阻丝片的灵敏度较高的薄金属管或塑料管,在地面上用应变仪测定其电阻值变化,即可反映不同深度的位移量。

(4)金属球法。

在钻孔中投入金属球,对球体通电后,量测电场强度,即可确定金属球移动位置。

3)水文地质观测:

即每隔一定时间测一次钻孔或井中的水位、水温,并取水样进行化验,查看异常变化。

4)地表水文观测:

对于处在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洋附近的斜坡,需要进行水位、波浪、冲刷作用等观测。

以上是较常使用、行之有效的方法。

还有其他一些方法,不再一一介绍。

泥石流

18、泥石流的定义及种类。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

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成3类:

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

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

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谓之水石流。

泥石流按其物质状态可分为2类:

一是粘性泥石流,含水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

其特征是:

粘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

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

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短,破坏力大。

二是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40%,有很大分散性。

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

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似“石海”。

以上分类是我国最常见的两种分类。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分类方法。

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有:

冰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

按泥石流沟的形态分类有:

沟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

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类有:

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

按泥石流发展阶段代发类有:

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

19、形成泥石流有哪些基本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

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

丰富的松散物质;

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1)地形地貌条件:

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降大、流域形态便于水流汇集。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

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有堆积场所。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

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