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选择题常用解题法含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3681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选择题常用解题法含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三地理选择题常用解题法含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三地理选择题常用解题法含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三地理选择题常用解题法含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三地理选择题常用解题法含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选择题常用解题法含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高三地理选择题常用解题法含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选择题常用解题法含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选择题常用解题法含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6月B.9月C.12月D.3月

(2)据图分析,选择在北京延庆县建立大型太阳能热发电站的自然原因有(  )

①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太阳辐射强 ②位于山区,空气质量好,大气透明度高 ③位于山间盆地,地形较平坦开阔④清洁能源的市场需求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解析 第

(1)题,本题属于以果溯因,一果一因类选择题。

定日镜与太阳光线垂直时,反射聚集的阳光最多,正午时镜身最接近于直立,说明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此时为北京的12月。

(2)题,本题属于以果溯因、一果多因类选择题。

由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属于东部季风区,①错误;

市场属于社会经济因素,④错误。

该地位于山区,空气质量好,大气透明度高;

位于山间盆地,地形较平坦开阔,②③正确。

【方法归纳】 利用因果联系法解决因果型选择题,要注意该类选择题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题干为因,选项为果,另一种是题干为果,选项为因。

该类试题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一因多果,还可以是多因多果。

解答因果型选择题应注意两点:

一是确定因果联系类型,是以因求果,还是以果溯因;

是一因一果、一因多果,还是多因一果、多因多果。

二是获取图文信息,并调用知识进行思维链接,确定四选项与题干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三、跟踪训练

1.M岛位于马六甲海峡的西南方,该岛上港口很少。

读图,完成

(1)~

(2)题。

(1)M岛东北部沼泽广布的原因是(  

A.受沿岸海水的顶托作用强

B.地势低平且多冻土,排水不畅

C.气温低,蒸发量较小

D.森林覆盖率高,蒸发量大

(2)造成M岛港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M岛受海浪的影响大

B.M岛东北部受台风影响大,不利于发展海运

C.马六甲海峡航道狭窄,不利于港口建设

D.M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方法指津】 第

(1)题,M岛为苏门答腊岛,该岛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流水量丰沛;

其东北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再加上沿岸海水顶托作用强,森林覆盖率高,蒸发弱,故该地沼泽广布;

该岛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没有冻土。

(2)题,M岛虽然海岸线很长,但缺乏天然良港,原因是该岛经常受到海浪的袭击。

M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对港口建设有一定影响,但这不是主要原因;

马六甲海峡是天然要道,利于港口建设;

该岛位于赤道附近,水平气压梯度力小,受台风影响较小。

答案 

(1)A 

(2)A

【方法启示】 由因推果:

影响类试题通常表现为题干为“因”,选项为“果”;

“因”为已知,“果”为未知。

利用因果关系采用“由因推果法”进行解题。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导致”,其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因”,采用“由因推果法”分析可知,“植被破坏”是直接后果,“荒漠化加剧”是间接后果。

不论采用“由果溯因法”还是“由因推果法”,解答地理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综合思维的严谨性和推理过程的逻辑性。

2.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加盖了廊屋的特殊桥梁。

闽浙山区迄今留存不少木质古廊桥。

当地采伐后的木材,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晒才能用作建桥木料。

清乾隆年间建于下左图中甲处的廊桥,建成不久即毁于山洪。

数年后,在图中乙处重建并保存至今。

下图为闽浙山区某地地形图及廊桥景观图。

据此回答

(1)~

(2)题。

(1)当地采伐与晾晒木材的季节分别是(  )

A.夏季、春季B.冬季、春季

C.夏季、秋季D.冬季、秋季

(2)与甲处相比,在乙处重建廊桥并能够保存至今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流域内植被增多,洪涝灾害减弱

B.地处山脊地带,地势较平缓开阔

C.河道平直且较宽阔,河流流速不快

D.所选木材质地坚硬,耐侵蚀冲击

【方法指津】 第

(1)题,该山区交通不便,夏季降水丰富,河水水位高,流速快,便于伐木区的木料顺河流运输;

秋季降水较少,天气干燥,利于木料晾晒。

选C。

(2)题,解答该题时,可以先分析各选项中原因的叙述是否正确,B选项“地处山脊地带,地势较平缓开阔”,本身叙述错误,一般来说,山脊地带,地势比较陡峭,这样可以先排除B项,再从其他选项中进行选择。

图中甲处河道弯曲且由宽变窄,导致河流流速加快,水位上涨,对桥体冲击大;

乙处河道平直且较宽阔,河流流速较平稳,对桥体冲击较小。

答案 

(1)C 

(2)C

【方法启示】 由果溯因:

成因类试题通常表现为题干为“果”选项为“因”;

“果”为已知,“因”为未知。

利用因果关系采用“由果溯因法”进行解题。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内地流向沿海的主要原因是”,其中“我国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内地流向沿海”是“果”,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和我国基本国情采用“由果溯因法”推理分析可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即“经济因素”是主要原因。

方法总结:

地理因果关系是指不同地理事物或地理原理之间存在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内在关联。

很多地理试题的题干与选项之间互为因果,其中以成因类和影响类试题最为典型,解答此类试题通常要利用因果关系进行推理分析,其一般步骤:

①明确区分试题中的“因”和“果”;

②从逻辑角度推理分析“因”和“果”的内在关联;

③迁移相关地理知识解答试题。

 

利用区域特色

荷兰人在500多年前发明了木鞋,直到现在,农民和渔民仍有穿木鞋劳动的习惯。

荷兰人酷爱木鞋和风车,因为它们对于荷兰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在历史上,木鞋和风车为荷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图示意荷兰木鞋和风车。

据此完成1-3题。

1.荷兰木鞋的出现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气候全年湿润 

B.红壤广布,土质黏重

C.高原地形,地势高峻 

D.河阔水深,水流湍急

2.荷兰木鞋大多取材于当地普遍生长的白杨树。

白杨树属于

A.常绿硬叶林 

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3.18世纪末,荷兰国内约有1.2万架风车,其当时最主要的功能是

A.排出低地积水 

B.碾磨谷物C.压滚毛毡、造纸 

D.发电供能

解题指导:

1.木鞋虽然不太适合运动,但木鞋坚韧、成本低,具有防湿功能。

因为荷兰是世界低地,气候湿润,而木鞋不畏湿气,这是荷兰人喜欢木鞋的主要原因。

并且该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木材资源较为丰富,便于就地取材。

2.荷兰地处欧洲西部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生长温带落叶阔叶林,故选C。

3.18世纪之前就遭受过多次水灾。

荷兰是世界低地,平均海拔较低,但地处欧洲西部沿海地区,常年受西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利用风车主要是不断的吸水、排水,保障全国三分之二的国土免受水患的威胁。

同时利用风车也可以碾磨谷物、压滚毛毡、造纸等。

故选D。

答案:

1.A 

2.C 

3.A

棉花喜光热,其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5℃-30℃,开花、结铃和纤维发育要求在20℃以上,光照充足,生长周期一般为150-200天。

下图为世界某著名棉花种植区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完成4-6题。

4.据图推断该地可能位于( 

A.德干高原 

B.南非高原 

C.巴西高原 

D.云贵高原

5.该地区棉花播种时间约为( 

A.3-4月 

B.5-6 

月 

C.7-8月 

D.10-11月

6.该地棉花种植的优势气候条件是( 

A.土壤肥沃 

B.光热充足 

C.灌溉便利 

D.云多雨丰

4.本题要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区域为世界某著名棉花种植区。

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可知,该图所示的气候是热带季风气候。

该区域具有热带季风气候且有棉花种植,综合分析,四个选项中只有德干高原符合要求。

南非高原、巴西高原的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云贵高原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5.该地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5—6月高温多雨适合棉花出苗、生长,后期气候干旱适宜棉花收获。

6.该地地处热带,结合棉花喜热喜光的生长条件,光热充足是棉花种植的优势气候条件。

土壤肥沃属于土壤条件,灌溉便利属于水源条件,该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雨季时云多雨丰。

4.A 

5.B 

6.B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铁路布局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新建铁路选线时主要考虑了(  )

A.地形因素、城市分布B.河流分布、技术因素

C.城市分布、技术因素D.城市分布、河流分布

8.对图示铁路段威胁较大的自然灾害是(  )

①大风、沙尘暴 ②滑坡、泥石流 ③暴雨、洪水 ④雪灾、雪崩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第7题,认真读图,结合材料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主要因素。

从图中可以看出,与原有铁路相比,新建铁路连接了更多的城市,并且尽量选择在地势平坦的地方修建,所以新建铁路选线时主要考虑了地形因素和城市分布。

第8题,通过经纬网可以确定该地区的位置,进而确定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植被状况。

读图可知,图示铁路段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该地区地形崎岖,降水较多,多暴雨、洪水,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

答案 7.A 8.B

读拉萨、乌鲁木齐、成都、上海四城市的日平均日照年变化折线图,完成9~10题。

9.图中代表拉萨的是(  )

A.①城B.②城

C.③城D.④城

10.图中反映的城市日平均日照时数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的配对,最符合的是(  )

A.①城,年均值大——白昼长度B.②城,年变化大——海陆位置

C.③城,6月偏少——天气状况D.④城,年均值小——年降水量

第9题,根据新疆拉萨地区的自然区域背景可知,当地海拔高,晴天多,但6~9月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阴雨较多,减少光照时数,因此,曲线①符合。

第10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③城市是上海,6月因为受到梅雨天气影响,光照较少,C正确。

①城市是拉萨,光照主要受海拔影响;

②城市是乌鲁木齐,光照主要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或天气影响);

④城市是成都,光照主要受天气的影响。

答案 9.A 10.C

呼伦湖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湖区平均降水量为228.1mm,平均蒸发量为1411.5mm,湖水面积的变化范围非常大,湖水经额尔古纳河注入黑龙江。

读呼伦湖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水文站附近河流含沙量最小的最可能是(  )

A.①B.②

C.③D.④

12.形成图中湖滨沙丘的最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堆积B.物理风化

C.风力堆积D.湖床下沉

本题以呼伦湖周边区域图切入,考查湖泊的地理环境特征。

由题干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风力作用强。

(1)题,比较四个水文站的位置,注意湖泊的淤积及湖泊调蓄功能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水文站中,唯有②位于湖泊下游,泥沙会在湖泊中沉积,且②附近河流受湖泊的调节作用,水流变缓,流速稳定,含沙量较小,选B。

(2)题,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该地区常年盛行西北风。

因湖水季节性涨退或湖泊萎缩而裸露的湖底沉沙在西北风的吹拂下,向东南移动一段距离后,堆积形成沙丘。

答案 11.B 12.C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分布图。

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示自然保护区的地势特征为(  )

A.由南向北倾斜B.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C.由东向西倾斜D.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14.该山地自然保护区可能位于(  )

A.南岭B.太行山

C.天山D.大兴安岭

第13题,图示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西北方向为山地灌木草地,东南方向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因此该地的地势特征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第14题,该山地的自然带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此应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气候区,选项中只有南岭符合。

太行山、天山、大兴安岭均无亚热带植被分布。

答案 13.B 14.A

狐猴是排在世界濒危动物名录第一位的野生动物,已经被认为是最大的濒危种群之一。

马达加斯加岛的狐猴已经经历了长达5500万年的进化历程。

下图为该岛屿等高线(单位:

米)地形图。

据此完成15~16题。

15.影响R城市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较低B.气候凉爽

C.地形平坦D.水源充足

16.狐猴集中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终年高温少雨B.地势比该岛西部陡峭

C.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D.自然景观为热带草原

第15题,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环境湿热,R城市所在地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利于城市的分布。

第16题,通过等高线的疏密确定地势陡缓。

读图可知,该岛东部等高线稠密,西部等高线稀疏,故地势东部比西部陡峭;

该岛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小,自然景观为热带雨林。

答案 15.B 16.B

利用知识迁移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是由密西西比河注入墨西哥湾的泥沙沉积而成,其位置经过多次变迁。

下图为密西西比河古三角洲叶瓣分布(①-⑦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及目前海岸线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密西西比河发育多个三角洲叶瓣的原因是( 

A.河口地势低洼 

B.河流含沙量大

C.河流频繁改道 

D.海域宽阔

2.密西西比河每一个三角洲叶瓣的发育过程都经历了( 

A.河流作用为主到海洋作用为主两个过程

B.海洋作用为主到河流作用为主两个过程

C.始终以河流作用为主的过程

D.始终以海洋作用为主的过程

3.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出现了加速萎缩的状况,下列最可能的原因是( 

①上游开垦荒地②上游修建水库

③河流沿岸修建大堤④沿岸种植湿地植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1.C2.A3.C

【解题指导】

1.密西西比河发育多个三角洲,是由于河流改道,河流入海口变动所导致的,C正确。

而河口地势、河流含沙量、海域大小等均不是造成密西西比河发育多个三角洲的原因,A、B、D错误。

故选C。

2.对比古三角洲范围和现代海岸线可知,密西西比河的古三角洲叶瓣目前都发生了萎缩的情况,可以断其发育过程首先应是流水沉积,当河流改道后失去泥沙来源,受海水侵蚀萎缩,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上游开垦荒地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促进三角洲的发育,①错误;

上游修建水库会拦截泥沙,不利于三角洲的发育,②正确;

沿海修建大堤会导致河道泥沙不在进入周边湿地,而是向更远的海洋输送,不利于三角洲的发育,③正确;

沿岸种植湿地植物有利于保护三角洲,④错误。

位于新西兰南岛的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面积约225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1156米。

某游客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前往该公园进行徒步、自驾相结合的深度体验游。

下图为该游客在公园内拍摄的一处景点照片,该景点位于海岸悬崖旁,由一形如苹果的巨型球状花岗岩从中间分裂为两瓣而成,被称为分裂苹果岩。

4. 

组成分裂苹果岩的矿物直接来自( 

A. 

地球表面 

B. 

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 

地幔上部

5. 

该游客对分裂苹果岩的形成过程做了下列推理,其中合理的是( 

地壳抬升→剥蚀出露→球状风化→岩体断裂

地壳抬升→剥蚀出露→岩体断裂→球状风化

地壳下沉→剥蚀出露→水平挤压→岩体断裂

地壳下沉→剥蚀出露→水平拉张→岩体断裂

6. 

考虑当地的环境特征,该游客前往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体验游之前无需准备( 

防风帐篷 

防晒物品 

氧气瓶 

防寒衣物

【答案】4.D 

5.A 

6.C

4.分裂苹果岩为巨型球状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D正确。

ABC错误。

5.分裂苹果岩的形成过程是:

岩浆侵入到地壳内部,形成侵入岩花岗岩;

这时花岗岩还在地壳深处,后来地壳抬升;

花岗岩周围的围岩被外力剥蚀,围岩被剥蚀完毕后,花岗岩岩体出露;

花岗岩岩体出露后,岩体发生球状风化,岩体形成圆球状,进而岩体断裂,如苹果的巨型球状花岗岩从中间分裂为两瓣,形成分裂苹果岩,A正确,BCD错误。

6.新西兰南岛处于西风带,四周为海洋,风力较大,需准备防风帐篷;

户外活动时间长,需准备防晒物品;

“五一”劳动节期间新西兰即将进入冬季,需准备防寒衣物,ABD错误。

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最高峰海拔1156米,整体海拔不高,无需准备氧气瓶,C正确。

某国经济以农矿业为主,该国与中国已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

读图,完成7-8题。

7.针对该国气候,铁路建设工人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是

A.昼夜温差大,夜晚防寒 

B.气候湿热,防暑降温

C.旱季降水少,防止缺水 

D.空气稀薄,防止晒伤

8.为顺利进行铁路建设,我国最初入驻该国的最可能是

A.机械制造厂 

B.电子装配厂

C.智能手机厂 

D.普通家具厂

【答案】7.B8.A

7.读图结合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该国的气候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故气候湿热,需防暑降温。

8.该国经济以农矿产品为主,说明经济欠发达,故进行铁路建设必光先引进与铁路建设密切相关的机械制造厂。

下图为澳大利亚某地临近海岸线的岩塔荒漠景观,许多石灰岩岩塔坐落在漫漫黄沙之中,在近海边,还发现有硬叶林植被。

据此完成9-10题。

9.“岩塔荒漠”景观的形成过程可能为

A.内力抬升—固结成岩—流水溶蚀—海浪沉积

B.流水溶蚀—海浪沉

积—内力抬升—固结成岩

C.固结成岩—内力抬升—风化侵蚀—风力沉积

D.风化侵蚀—内力抬升—风力沉积—固结成岩

10.“岩塔荒漠”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右图中的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答案】9.C10.B

9.本题可以迁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石灰岩属海相沉积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在当时形成时代为海洋环境。

现在“石灰岩塔坐落在漫漫黄沙之中”,说明经历了地壳抬升,即内力抬升。

地表黄沙是风力沉积物,所以“岩塔荒漠”景观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固结成岩—内力抬升—风化侵蚀—风力沉积。

10.本题可以迁移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地区的典型植被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由题干信息“在近海边,还发现有硬叶林植”可知,该地气候为地中海气候。

根据地中海气候的成因和澳大利亚气候的分布规律可知,图中只有②地可能是地中海气候。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结合下图,完成11-12题。

1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减弱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12.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C.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11.A12.B

11.本题可以迁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应。

12.本题可以迁移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削弱作用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设计。

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

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列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

据此完成13-14题。

13.“风塔”底部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A.辐散上升  B.辐散下沉  C.辐合上升  D.辐合下沉

14.与“风塔”原理相同的是

A.温室大棚气温较高  B.锋面暖气团的上升运动

C.水库蓄水区比周边降水少  D.秘鲁沿岸的上升流

【答案】13.D14.C

【解题指导】13.本题可以迁移热力环流原理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受热空气上升,冷却空气下沉。

空气上升,在顶部辐散开,在底部辐合,空气下沉,在顶部辐合,在底部向四周辐散。

根据材料分析,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所以“风塔”顶部的气流运动方向是辐合下沉,然后再底部辐散,如果风塔处气流上升,不起到降温作用效果。

14.本题可以迁移热力环流原理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水面与四周的气温差异,相当于海陆热力差异。

结合上题分析“风塔”处气流下沉,与风塔原理相同的是库区比周边降水少,库区温度比四周较低,下沉气流为主。

温室大棚气温较高,锋面暖气团是受冷气团挤压或主动爬升的,秘鲁沿岸是受离岸风而形成的。

读伊比利亚半岛地形图及气候资料图,完成15-16题。

15.关于图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