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3617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8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图1“2.0+X+0.5”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做结合阶段(2.0)

第一、二学年在专业教室和实训室,以“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专业基本知识学习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

学生通过专业基本技能实训,重点培养电子电路设计、制作与调试、常用电子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维修和单片机应用与开发等基本技能。

2.工学交替渗透阶段(X)

在校内外实训基地采用“工学交替渗透”模式,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包括编程设计能力、产品初步开发能力、产品检修能力等,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X阶段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分置换和弹性学制为基础,实施教学计划,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订单培养。

②半工半读。

③项目导向。

④以赛代练。

建立大赛与选修课程学分置换机制,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

⑤以训代学。

到科研院所、企业、兄弟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参加新设备、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的专项进修培训,认可进修培训结果和相应学分。

学生可以根据能力要求和就业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以上培养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修读。

学生还可以根据情况申请延长该阶段的实训时间(但全部学习时间最长不能超过5年)。

3.顶岗实习阶段(0.5)

学生在最后半年到企业,通过岗位锻练,拓展和提升专业技能,养成职业习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三、改革成效

1.加强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初步建立了一支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主的教学团队。

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含在读)7人,占57.14%,高级职称7人,占50%,中级职称5人,占35.71%,“双师”素质教师9人,占64.29%,拥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职实训指导教师3人,3人获得市级优秀教师称号;

来自长虹、九洲等知名企业的兼职教师9人,包括工程师、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

从长虹集团、九洲集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58所)、西南科技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聘请客座教授和专业顾问6人(如九洲集团总工程师汪晓明、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级高工刘勇、中物院电子工程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李红等)。

2.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取得成效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加强与长虹集团、九洲集团为代表的电子军工企业的合作,校企联合建设专业。

依据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确定面向电子军工产业培养“知工艺设计、能分析测试、熟练操作和维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自成立之初即实施了“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进一步确定了“2.0+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公共平台+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

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法进行了改革,通过生产企业的核心实例展开一门或相近几门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增强了学生实践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编写出版高职高专教材7部(其中2部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获教学成果奖1项,专任教师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累计纵向科研经费26万元。

3.与科技城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

建立了包括长虹、九洲、湖山、中国电信绵阳分公司等大型企业在内的1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每年有500余人次学生到企业实习。

与长虹集团、九洲集团等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制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双方优势形成了“一次培养二次培训”模式。

比如连续5年开办了“长虹班”。

近3年来,该专业教师与科技城中小企业联合进行了12项科研项目的科技攻关,为企业解决了20余项关键技术难题(如胥勋涛博士负责的智能电子鼻空气质量监测仪项目和刘农一高级工程师负责的绵阳市公安局安全指挥大楼弱电工程设计项目等);

每年为企业培训员工500余人次。

4.围绕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维修等核心能力培养,初步建成了项目导向,教学做合一的信息与控制技术中心

建立了包括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应用和EDA应用技术等10个实训室的信息与控制技术中心。

与长虹电子集团、九洲电器集团等企业按校企共建模式建立的数字视听产品实训室在西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2007年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小模式)”已正式启动,总投资340万元。

该中心依托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川—181所和四川省“电子产品营销员”全国统一培训鉴定考核点,可提供无线电调试工、无线电装接工、电子CAD等工种的初级、中级、高级工的职业培训、考评和认证。

与绵阳市劳动局联合开展技师培训和考核工作;

承担“李兆基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绵阳培训点的无线电装接工和电工培训工作;

发挥学院是四川省劳务开发培训基地、四川省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和绵阳市农村劳务开发培训基地的作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职工再就业进行岗前职业技能培训,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绵阳作出了应有贡献。

该中心目前已为社会近4000多人次进行了相关工种的培训及认证工作。

5.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得到提高

坚持立德树人、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实施文化的“校企结合”。

吸纳优秀企业核心价值观即团队协作精神、客户至上理念和创新意识。

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养成始终体现企业要求,开设“创业和就业”课程,成立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结合各类专业大赛与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学生在省级以上大赛中累计获奖超过30人次,首次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即获四川赛区三等奖,居四川赛区高职院校前列。

近3年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达到98%,其中为科技城建设输送人才超过毕业生总数的50%,长虹、九洲和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军转民基地等一批绵阳电子企业已将该专业毕业生作为首选,不少毕业生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普遍受到欢迎(如长虹营销总公司副总经理吴章杰、绵阳电信实业总公司部门经理陈蓬春等)。

在“5·

12”汶川特大地震救灾过程中,该专业在长虹和九洲集团实习的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恢复工作;

6月13日,电子信息协会志愿者参加长虹集团的“一起来,共建家园”活动,跟随“长虹-美菱爱心服务大篷车队流动服务站”满载产品和维修零配件前往各个重灾区安置点,将免费家电检测、维修、以旧换新等系列服务优惠活动送到灾区群众身边;

还先后组织多批志愿人员,开展为灾民服务、装卸和分发救灾物资,受到社会好评和用人单位的欢迎,近两年学生就业率达到99%以上。

范例二: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以企业为中心的活模块

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一、行业背景、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中国(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提出:

2009年至2010年,把科技城建成现代制造业中心、现代企业研发中心、现代企业服务中心。

到2010年,培育和引导形成“以新华内燃机为龙头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四川矿机、富临精工、虹润电子、北方轴业、方向机、三力、宏发机械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成为汽车及配套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力量”。

据科技城人才交流中心统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城人才需求稳步增长。

有关数据显示,对人才吸纳最强劲的依然是机械、电子、营销、服务类岗位。

由于科技城机械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建材制造业等行业发展迅速,因此近年人才市场大量需求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数控、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特别是在2007中国(绵阳)科技城产业推进会人才交流大会上,1/3的岗位指向机械类人才,预计科技城近五年机械类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缺口达1万人以上。

在今年科技城举办的几次机械类专场招聘会上,不少企业希望能招到既能熟练操作加工设备,又精通加工工艺的技术人才。

而这种复合型人才的供求相当不平衡,用人单位面临招聘难题。

在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大环境下,四川省机械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科技城以电子、冶金、建材、机械和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为主体的制造业日益壮大。

在强大的制造产业支撑下,机械制造类专业办学前景日益广阔,机械制造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空前膨胀。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1.目标及思路

目标: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合格的坚持以“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为突破口,依托科技城制造产业集群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实现校企共建和人才共育,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溶如人才培养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创新“以企业为中心”的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

思路:

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

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

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

但由于诸多原因,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树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工学矛盾难以解决。

本建设方案以系统地解决这一难题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在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同时实现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到“三满足和三结合”,即:

(1)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技术水平的劳动力的需要,将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分期分批派往不同企业的不同生产岗位实践,将顶岗实训与半工半读相结合。

学生通过真实工作,在获得报酬的同时负有相应的责任,提高了实习的质量。

(2)满足企业对岗位操作人员的连续性需要,采用活模块、多学期工学交替的方式组织教学,将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与工学交替相结合,保证企业一年12个月都有学生顶岗实习。

(3)满足企业不同岗位对技术人才的需要,将企业对职业人才能力要求与个性化教学和订单培养相结合,实现学校服务企业、学生个性发展的双重目的。

按照培养“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条件下的工艺实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遵循知识学习由浅入深,能力培养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形成“校企携手、全程管理”的工学结合新型管理体系,使学生带着工作经验走向工作岗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内容及措施

(1).校企共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与企业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保证专业定位的准确性,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方向更适合企业的需求;

以企业为依托使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实训功能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

一方面,选派教师作为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直接接触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教学。

形成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体系。

如图1所示。

图1校企合作内容示意图

(2).校企共同构建模块式教学组织结构

以工学交替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将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分阶段派到企业不同的生产岗位实训,使企业各岗位对不同技术水平员工的需求得到满足,并保证企业生产的连续性,使校企合作得以长期持续。

这是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办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加强校企合作,以科技城机械制造产业群为产学合作基地,与长虹电子集团、四川华丰集团、新晨动力公司等企业构建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活模块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已经与长虹集团、华丰集团共同制定了模块式教学组织结构如图2。

该图表示的是同年级三个班级的教学组织结构形式。

图2活模块教学组织结构图

 

(3).与企业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核心能力体系

根据该专业近年所作的“用人单位对我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调查”结果绘制,显示了科技城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岗位对该专业人才需要的分布情况,如图3。

图3科技城企业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生产管理一线人员需要分布图

根据该专业调查结果,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即:

主要培养从事机械设备操作、工艺实施与检测、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的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重点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机械加工技术应用能力、工艺实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与企业共同制定的各教学模块能力体系如图4。

图4与企业共同制定的各教学模块能力体系

1.专业教学团队结构趋于合理

该专业已有专兼职教师25人。

其中专任教师16人,副教授7人,占44%。

专任教师中有企业生产一线经历的达到了70%以上。

有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8名,2人获得全国数控工艺员教师资格证书,1人曾担任四川省钳工技能大赛裁判;

1人参加了国家863/CIMS制造自动化的课题研究。

该专业教师获得4项国家专利,其中1项为发明专利。

近几年来,多名专业教师在企业兼任各种技术职务,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9项,使企业新增产值1000余万元。

2.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该专业在2006年承担了《高职教育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参与了《高职院校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两项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对实践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该专业依托长虹集团、华丰集团、圣维数控、四川矿山机器集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等企业和科研单位,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提炼出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

3.实践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院内:

建有兼具校内实训、对外加工服务双重功能的校办企业——绵阳市环宇机电设备厂;

有数控、模具、技术测量、普通车床加工车间等15个专业实验实训室。

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AutoCAD软件应用工程师和全国数控工艺员培训考试站。

院外:

与长虹电子集团、四川华丰集团、四川矿山机器集团、绵阳新兴机械厂、绵阳启林模具厂、绵阳环通电梯厂、绵阳宏发机械厂等10家企业共建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4.课程建设得到推进

该专业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2门;

编写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特色教材5本。

近几年来多次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形成为核心,改革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整合,突出了高职教育特点。

5.毕业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声誉好

由于重视专业技能培养,推行“双证书”制度,98%以上的毕业生都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部分毕业生获得了AutoCAD工程师证书和数控工艺员证书;

近4年来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平均在90%以上;

大部分进入长虹电子集团、九洲电器集团、四川矿机集团、安徽海螺集团、中材国际、绵阳新晨动力公司、拉法基水泥集团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多数毕业生已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部分学生甚至在顶岗实习期间就被派往国外工作。

2007年东海舰队一次预定了2008届毕业生7名作为技术士官,这些学生现在部队服役,受到部队好评;

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该专业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参加各种抗震救灾活动,仅在5月23日至5月26日四天时间,在教师的带领下与其它学生共同完成装卸抗震物资1400余吨。

这些都表现出该专业学生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素质,受到社会好评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范例三:

旅游管理专业“1+X+Y”工学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1.四川省、绵阳科技城旅游经济发展情况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省委、省政府坚持“发展大旅游、培育大支柱、形成大产业”的思路,推动全省旅游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地发展,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基本确立,已成为四川省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重要产业。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将以加快入境旅游发展为突破口,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到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将超过1400亿元,入境旅游创汇10亿美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70万人,四川将成为中国和亚洲入境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成为旅游经济强省。

中国(绵阳)科技城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首家科技(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并于2003年由国家旅游局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

要把绵阳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尽快把旅游产业真正做强做大,到2010年,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120亿元,成为四川的旅游副中心、休闲副中心。

2.旅游业对旅游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行业需求

旅游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实现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2%,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0%,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到2010年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将达到688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17.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65亿美元,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将从2002年的5.44%提高到8%,旅游业每年新吸纳50万人就业,到2010年旅游直接从业人数将达到1000万人。

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思想素质好、业务技能强、有开拓创新精神、爱岗奉献、尽职尽责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

《四川省‘十一五’期间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显示,四川需要一大批素质较高、结构优化、分布合理、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队伍,重点急需一批旅游高级职业经理人、旅游外联营销、电子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等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旅游专门人才;

一批外语类专业人才,尤其是小语种导游人才;

一批合理分布在省内各地区,尤其是川西山地、高原等高品位旅游资源地区的旅游人才;

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尤其是具有高级职称的导游人才;

一批数量充足,专业较强、整体素质较高的专职旅游教育人才。

绵阳现有AAAA级旅游景区4家,星级酒店40余家,旅行社38家。

绵阳各区(市)县旅游总体规划和景区详细规划编制、评审工作正在进行,《三国旅游规划》、《郪江旅游规划》、《七曲山旅游景区规划》等14个旅游规划项目正相继完成编制和评审。

据专家预测,随着绵阳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急需一万名左右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

经专家对四川、绵阳现有旅游从业人员情况调研分析,全省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知识水平、业务素质亟待提高,人员构成也迫切面临优化、升级的新要求。

40万直接从业者中,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80%,无职称和初级职称的近90%,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不足50%;

绵阳情况与全省大致相同,直接从业者1.77万,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76%,无职称和初级职称的占85%,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占55%。

根据导游员、景区讲解员、旅行社计调员、前厅服务员、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等旅游行业的职业岗位从业资格标准,与省内外知名旅游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并实践“1+X+Y”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使培养出的学生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创新精神,又拥有熟练的职业技能。

2.内容及措施

“1+X+Y”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由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把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进行:

“1”是第一个阶段,即基本职业素养培养阶段、“X”是第二个阶段,即岗位核心能力培养阶段、“Y”是第三个阶段,即岗位拓展能力培养阶段。

基本职业素养培养阶段。

利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基本素养课程的学习。

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

培养其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这个阶段的教学工作主要集中在校内由专职教师完成。

图1“1+X+Y”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岗位核心能力培养阶段。

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分析导游、旅行社、酒店、景区等企业岗位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共同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由企业提供具体工作项目、任务,推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完成岗位技能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岗位技能的培训,理论知识主要由专职教师承担,实训项目主要由企业的兼职教师承担,分别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交叉进行。

继续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其始终贯穿在各门课程教学当中。

岗位拓展能力培养阶段。

本阶段完成技能实作、兴趣课程、修养课程、知识拓宽与提升课程等的学习。

重点强化岗位核心技能、进一步挖掘职业兴趣、拓展岗位能力、提高发展潜力,通过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的形式实施。

由企业的兼职教师加以主导,校内的专职教师辅助。

继续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其始终贯穿在顶岗实习的教学中。

以上三个阶段根据学生的兴趣与专长的不同,“Y”阶段的具体内容及时间长短各异,由专业教学计划最终加以具体确定。

“1+X+Y”人才培养模式是专门针对旅游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所制订,其充分体现了旅游类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特色。

三、改革成效

1.教学团队结构趋于合理

该专业现有教师达12名,其中“双师”素质教师或具有半年以上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9人,兼职教师4名,副教授3人,硕士4人;

4人具有导游证(其中1人有英文导游证),5名教师具有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餐饮服务员资格考评员证(高级1人、中级4人)。

聘有中国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张辉(院长、教授)、谷惠敏(教授)、云南大学商旅学院院长田卫民教授等客座教授。

2.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初见成效

与绵阳旅游集团及首旅集团、港中旅、广东康帝集团、宁波华侨豪生酒店、福州世纪金源酒店等国内知名旅游、酒店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密切协作,在旅游专业开始实行“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在学校进行理论教学,后一年以班为单位在企业(酒店、旅行社、景区)进行现场实训教学,并将实训与就业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训结束后已完全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毕业即就业,使毕业与就业之间实现了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