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3383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脏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脏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脏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脏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脏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脏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脏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脏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脏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解释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出处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

“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用法

  联合式;

作宾语、定语;

指人的内心

示例

  杨朔《海市》:

“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都洗得干干净净。

中医学论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

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五行相生论

五行相生说明脏腑之间的联系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

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

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

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

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

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

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器,使其不致过亢。

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

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

其亢,则有肝木克之;

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

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

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

  就五行的相互关系而言,除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胜复外,尚有五行互藏。

五行互藏又称“五行体杂”,“……既有杂,故一行当体,即有五义”(《五行大义·

卷二》)。

而明代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了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类经图翼·

五行统论》)。

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复有五行。

如木行中更具火土金水成分,余类推。

中医学根据五行互藏而形成了五脏互藏理论,即五脏的网络调节机制。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脏与脏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

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

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

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

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

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

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

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

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l脾与肾:

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

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

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11.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

气血的循环输送养料的,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宰,但必须有赖于肺气的推动;

而积存于肺的宗气,要贯注到心脉,才能畅通全身。

  12.心与肾:

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上的相对平衡,称为“心肾相交”;

如果肾阴不足,心火过盛,失去协调,称为<心肾不交>而出现健忘、失眠、心悸、遗精等症状。

  心与肾还有另一种生理病理关系?

就是心阳和肾阳的相万:

作用,相互促进。

心的阳气足,表现着血液循环畅旺,如果肾的元阳衰微(命门火衰)叮以导致心m的不足;

心阳不足,也可以影响肾阳的不足。

  13.心与肝:

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个重要肥器。

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

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

  14.心与脾:

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

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

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

  15.肝与脾:

肝藏血,脾主运化营弊,化生血液,如脾虚,彤响血的生成,则肝血不足,在临床上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等。

  肝胆帮助脾胃消化运输,这是一方面,但当肝气不调,也可导致肝脾不和,出现胁痛、腹胀、满闷不舒、厌食吞酸等症状。

如肝气横逆,肝气犯脾,可5:

U现腹痛、腹泄等症状,特别是脾虚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这种现象,所以有“见肝之病,知肝伶肿,当先实脾”的说法。

  16.脾与肺:

肺气的强弱南·

赖于水谷之‘天的供给,水谷之气与脾的远化是晓切相夫,故脾虚影响到肺时,常出现面色苍白、懒言、少食、消瘦、咳嗽、便溶等症状。

治疗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

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身倦气促,食欲不振等症状,病变虽在肺而病本在于脾,必须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才能奏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由此就可以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17.脾与肾:

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致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出现腹脓、消化不良、大便搐泄或浮肿、腹水等肾虚症状,治疗必须用健脾补肾的方法。

  18.肺与肝:

肝火盛时可以灼肺,出现干咳或痰血、胸胁痛、易怒等症状,肝气上逆又可影响肺气失降,而见胸脂胀满不舒等。

  19.肾与肝:

肾藏精,肝得肾精的滋养,可维持肝脏的功能正常。

如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就会引起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的疾病,如头昏眼花、耳鸣、肌肉跳动、肢体麻木、下胶无力等。

常常是肝肾同治,采用滋肾养肝的方法而获得疗效。

  20.肾与肺:

(1)从水液代谢方面来说,肾的经脉上连于肺,管理三焦,腕磅上靠肺的通调,下靠肾的开合,中靠脾的运化,故肺、脾、肾三脏对全身水液代谢都有密切关系,一脏功能失职,均会使水液滞留而发生水肿。

  

(2)从气的关系来说,肺主呼吸而肾主纳气,二脏有协同维摊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腑与腑的关系

  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

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

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

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

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

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六腑是传化食物的器官,它们即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

胃的受纳、消化、下灌肠道;

小肠的承受吸收、分别清浊;

大肠的吸收水份和诽便,膀肮的贮存和徘出尿液等等.o三焦则联系各部分的功能,协同蒸发气化,又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

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腑失职或病变,都要影响饮食物正常的传化。

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肝与胆相表里;

脾与胃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肾与膀肮相表里;

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

心与小肠:

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

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

肝与胆:

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

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

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

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脾主升,胃主降。

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

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

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

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

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

经络相连,互为表里。

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

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

例如:

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

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

又如:

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

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肮:

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

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

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

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

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

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很广泛的。

它们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联系。

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

但脾的运化,除了胃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

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

  脏腑之间有互为表里的关系。

脏属阴为里,腑届阳为表,阴经届脏而络腑;

阳经届腑而络脏。

脏腑在经脉上相互衔接,在病变上互为影响。

实践意义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

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

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

脾胃是生命根本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毛、肌肉、筋骨、精髓和气血津液等组成的一个整体。

  脏腑学说就是研究人体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

另外心包位于心脏的外围,附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径路,并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故亦称为脏。

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肮和三焦,称为六腑。

  脏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器官。

分别来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

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脏腑之间无论是脏与脏、腑与腑,还是脏与腑都是互相联系的。

五脏与“五体”等组织以及“五官”、“七窍”等器官,也都有密切的联系。

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是:

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

五脏与五宫七窍的关系是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和二阴(鼻、目和耳各有两个与口称为七窍,再加“前阴”与“后阴”二窍,又称九窍)。

因为五脏与五体、五官七窍相关联,所以五脏的变化,常常反映到其所属的体表组织与孔窍。

  中医对脏腑功能和病变的认识,因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概括的比较粗略。

脏腑在中医学里不但是一个解剖的概念,而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生理和病理的概念,所以祖国医学里“脏腑”的概念,与现代医学“脏器”的概念是不同的。

中医学里的“心”,并不完全等于现代医学的心脏,它除了在解剖上代表心脏以外,还在生理上包括了现代医学中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一些器官的功能。

我们在学习祖国医学时,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现代医学,抓住它的实质进行分析研究,去芜存营,去伪存真,为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作出贡献。

  阴:

三焦

  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的联系和气血的贯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生理状态下,它们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构成复杂的生理活动。

在病理状态下,也是互相影响的。

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从生理和病理变化上反映出来。

掌握这些脏腑关系的理论,对临床辨证施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医学讲义

  上册辽宁中医学院编223页1972年10月第1版14090·

8

  脏腑与形体组织

  形体组织主要指脉、筋、肌肉、皮肤、骨等。

它们与五脏的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及四肢),肺主皮毛,肾主骨。

同时,人体脏气的盛衰,又会反应到最明显的部位。

如;

心,其华在面;

肝,其华在爪;

脾,其华在唇;

肺,其华在皮毛;

肾,其华在发。

可见脏器和肌体的关系是密切的。

  此外,肝有病变,病人可出现抽筋,指甲变薄变软;

心有病变,可使血脉衰弱,面色无华;

脾有病变,可使肌肉消瘦,口唇谈白;

肺有病变,可使皮毛枯搞;

肾有病变,可使骨生长不正常,毛发稀少等等。

这都说明了脏器的病变反映到相应的形体组织。

  中医认为“脾”、“胃”、“小肠”、“大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关联的,是整个机体活动的一部分。

它们以经络为通道,在各脏腑组织之间,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的统一整体。

  脾与胃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滋养全身,故脾胃共为“后天之本”。

脾主升,胃主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两者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转化过程。

如果脾气不升,则胃气就会失降,会出现纳差、恶心、腹胀、便秘等症;

如果饮食不节,使胃失和降,则会影响脾的升清,使运化失司,出现腹胀、腹泻等症。

  同样,胃与小肠、大肠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的密切配合。

小肠接受经胃腐熟及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后,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清者即精微物质,上输于脾,经脾转输于全身,以起营养作用,水分则吸收后成为渗入膀胱的尿液。

浊者,为食物的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与糟化,再由肛门排出体外。

所以,传化水谷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即饮食物在胃肠内必须更替运化,而不能久留。

  当胃内有实热,消灼津液,则可导致大肠传导不利,大便秘结不通;

而大肠燥结,便闭不通,就会影响胃的和降,出现恶心、呕吐、食少等症。

中医认为肾与脾、胃之间的关系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肾与脾胃是相互资助、相互依存的。

肾的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而脾、胃转化水谷精微则必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

故有“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之说法。

  如果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会出现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及水肿等脾阳虚的证候;

如果脾阳虚,日久则会导致肾阳虚,脾肾阳虚则导致肠道传送无力,使大便艰涩、排出困难,伴有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等症。

肝、脾、肺、三焦、小肠如何参与水液代谢

(1)肝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水液代谢的调节和肝有密切关系。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而水的运行亦有赖于气的推动。

肝调节水液代谢,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

一是调畅三焦气机,使三焦水道通利;

二是促进肺、脾、肾等脏腑气机的升降,从而发挥它们主持水液代谢的作用;

三是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水利,气血运行通利,水液运行也就正常。

若肝有病变,疏泄不利,气机不调,则影响气、血、水的运行;

血瘀水阻,气滞水停,从而导致水液代谢障碍。

临床可见臌胀、腹水等病症。

(2)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脾主运化,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运化水液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包括“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及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转输、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

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

水液在体内由肺而下降于肾,或由肾蒸腾气化而上升于肺,均需靠脾的转输作用,方能维持正常。

脾气充足,运化水液功能健旺,人体水液代谢才能协调平衡;

若脾虚失运,则水液难于转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病症。

故《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即是强调了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水液有清有浊,其中之清者,经肺的宣发布散作用,分布到体表和脏腑,以滋养濡润脏腑、肌腠、皮毛;

而其中之浊者,则通过肺的肃降作用,经过三焦水道下降于肾。

所以,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排汗和通调三焦水道来实现的,故“肺为水之上源”。

肺病,则水液代谢失常,可形成水肿、小便不利等。

(4)三焦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三焦属六腑之一,为气机、水液升降之通路,是参与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脏腑之一。

《素问·

灵兰秘典论》说: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这是对三焦通行水液功能的很好说明。

因此,三焦有病,往往影响水液代谢。

从临床实践看,三焦病变多属实证,常见尿闭、水肿等症。

三焦壅塞,水液受阻,不但可以见到皮肤、肌肉等全身性水肿,同时,还可见到腹水、悬饮等病症。

(5)小肠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小肠具有泌别清浊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吸收水谷精微;

(2)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

(3)吸收水液参与水液代谢。

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部分水液,下行膀胱为尿,故又称“小肠主液”。

若小肠有病,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则可见腹泻、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