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作业教育研究方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3047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作业教育研究方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电大作业教育研究方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电大作业教育研究方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电大作业教育研究方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电大作业教育研究方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作业教育研究方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电大作业教育研究方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作业教育研究方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作业教育研究方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信度:

是指研究所得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

因变量:

指随着自变量的引入,排除或改变自变量而出现、消失或变化的条件和特征。

自变量:

指在科学研究中,被操纵和控制以弄清它们与观察现象的联系的那些条件或特征。

中介变量:

是一个理论上构念的变量,不能测量、操纵和控制,位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起联系传导、转化或解释变量之间关系作用的变量起中介作用。

简答

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答:

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科学与技术不同。

技术是“为了同一母的而共同协作所形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

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和作用,即在于设计和制定用于生产通讯。

科研及生活等方面的工具和手段,它着重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实际任务,而科学是系统知识理论,是发现,当前早已有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规律,科学提供它用理论而即使则是创造创造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东西之手段或规则,是将理论变成现实。

简述科学的特点。

科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客观性②实践性③理论性④逻辑系统性⑤真理性⑥发展性

简述科学研究的特点。

科学研究的特点:

①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组织性②具有自觉性的继承性与创造性③具有极强的探索性

简述科学研究的类型。

根据研究的问题来源及假设的种类,科学研究课分为①探究性研究②叙述性研究③因果性研究。

根据研究的内容,又可分为①基础研究②应用研究。

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大致分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研究设计的发展阶段、搜集资料阶段、整理分析阶段。

简单叙述科研问题提出的一般途径。

①一般只有经过对人类教育行为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提出研究的问题,确定科学研究的起点。

②寻求何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各种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③探究经验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④揭示已有理论的逻辑矛盾。

⑤受文献资料的启发,广泛地查阅文献,发现研究问题。

⑥与各行各界学者的交流。

⑦社会实际问题的探讨。

⑧交叉学科所产生的空白区。

简述叙述科研问题的一般分类。

①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②有意义问题与无意义问题③常规问题与突破常规问题④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简单叙述确定研究问题时的原则。

①价值性原则,即问题是否在理论与使用上有价值。

②科学性原则,即问题是否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③可行性原则,即是否具备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人力、物力、理论准备等。

简述应如何教会学生认知。

①培养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教给学生治学方法。

③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主。

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

⑤培养学生的感知力、观察力。

研究时机的工作内容。

①研究目标、研究类型、研究对象。

②研究方法、研究变量。

③研究工具、研究环境。

④数据处理、统计推论。

⑤研究计划。

列出4种随机取样方法。

分层随机方法、等距随机方法、整群随机方法、多段随机方法。

简述简单随机取样法。

简单随机取样法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出若干个单位作为样本。

它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对象有同等的被抽取到的可能性,并要求个体之间都相互独立。

简述分层随机取样法。

分层随机取样法是先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型(统计上称为层)。

再根据类型的数量在总体数量中所占的比例(比率)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的数量,然后按随机原则和所确定的各层抽取样本的数量,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

取样的原则。

取样的基本原则是随机性原则,所谓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概率完生均等。

由于随机抽样使每个个体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因而有相当大的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说,具有最大的可能使总体的某些特征在样本中得以表现,从而保证由样本推论总体的可靠性。

取样的一般过程。

取样的一般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规定总体、选定抽样方法、确定样本容量并选取样本。

简述操作定义的原则。

①一致性原则,指操作定义必须与其抽象定义的内涵相一致,防止范围过宽,或者说明问题不完整。

②独特原则,操作定义必须具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特征。

简述文献的种类。

①零次文献。

②一次文献。

③二次文献。

④三次文献。

简述文献法的一般过程。

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

分别是:

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进行文献综合述。

积累文献的定义。

积累文献是另外一种搜集文献的工作形式。

每一个研究课题都需要汇集,积累一定的文献资料,而每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新文献资料的积累过程。

积累文献的方式。

文献集聚到一定程度,就需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逐渐使之系统化。

积累文献的方式有做卡片、写读书摘要、作笔记等。

简述分类整理的要求。

文献研究法,需要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找出合适的材料,需要从搜集到资料中挑出珍品和高质量的文献。

一是不能以今天的观点甚至理想来美化或苛求历史文献中的内容;

二是不能随意剪裁史料,来满足预先编制的结论或现成的结论。

要正确、客观地对待历史、研究文献。

简述内审的方法。

①文字性文献的见证。

②用真品实物来验证文字性文献。

③用文献描述的内容与产生文献的历史背景对照,看它是否与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相脖。

④研究作者的生平、立场与基本思想。

文献综述的一般形式和结构。

文献综述的一般形态和结构一般可粗略分五个部分:

绪言、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和建议、参考文献目录。

内容分析发的信度分析基本过程。

①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②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判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独立进行评判分析。

③使用信度公式对她们各自的评判结果进行信度系数计算。

④根据评判与计算结果修订分析维度或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⑤重复评判过程,直到取得可接受的信度为止。

比较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的异同点。

两者的相同点是:

虽然都是对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的方式记录保存下来的内容加以研究。

不同点:

它们的具体分析处理程序是不同的。

内容分析法将非动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

并根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作出定量分析,进而作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

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试简述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

建立研究目标和确定总体与分析单位,依据测量和量化的原则,设计能将分析单元的资料内容分解成一系列项目的分析维度,再按照分析维度严格地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把样本转化为分析类目的数据形式,最后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及统计推论。

无结构式问卷与结构式问卷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无结构式问卷,多用在研究者对某些问题尚不清楚的探崇性研究中,包含两个意思。

一是题目的用语能够不同,二是回答格式自由,没有结构。

结构式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这种类型的问卷还可根据是否使用之字,划分为图画式文字式,根据答案的不同形式还能够划分为:

①选择式②排列式③尺度式。

简述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各自适用的情况。

个别访谈适合以下情况,访问某人特定个体的情况,了解带有隐私性,隐蔽性和个人性的情况,作深入的,解部麻雀式的研究。

集体访谈适合于了解某个群体的情况和想法,进行类型学的分析研究,了解各种不同的情况和观点。

简述访问发的一般步骤。

一般步骤分为取样、设计调查发与试测、计划及调查访问程序。

简述结构访问法。

结构型访问法,又称标准型,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问题标准化,即事先拟好题目,问题次序和谈话用语,按一定的方式访问。

非结构访问法。

这种方法是指实现不预定表格,也不按固定的顺序去问,访问者能够就某些问题与被访问者进行自由的交谈,以了解某些想研究的心理问题,这种方法适合于探索性研究。

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法:

前者是双方面对面地坐在一起交谈的方式。

后者是双方不直接见面,而是经过电话,电脑等工具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

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法。

个别访谈是由一个研究者和一个被访者所构成的访谈,集体访谈法是由一至三名研究者和两名以上的被访者所构成的访谈。

观察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①观察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观察对象的自然性和观察的客观性。

③观察的直接法。

理论准备对于观察有什么影响?

在观察的准备阶段和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理论的准备,爱因斯坦说:

“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够观察到什么。

”在教育领域,观察者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论水平非常重要。

同时理论不但决定观察什么,也会影响观察之后的分析内容和评价方法。

选择观察的位置要注意什么要求?

选择适合的观察位置,是实施观察必须考虑的,它对观察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①一般来说,观察者要面对被观察者,如果背对或侧对,就难以观察到被观察者的行为和表情。

另外,距离要合适,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

②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还应适当地调节自己的观察位置。

观察过程中要反思哪些问题?

为什么?

观察过程中要反思的问题。

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分析自己的观察角度,记录时适应的语言,对观察中出现的伦理道德进行反省,检查是否有违背道德的,反省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假设、个人生活经历、宗教信仰、性别、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对观察可能产生的影响。

影响测验对象行为的因素。

①指导语与测验的情景②测试焦虑③练习与应付技巧④反应方式,即对反应的倾向不同,会使结果不同⑤反应心向

项目预测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预测的对象应是将来正式应用测验团体的一个随机样本,取样时应注意代表性,一般以400人左右为宜②预测的情景应与未来正式施测的情景相同③预测时间一般可稍长些,应使受测者有足够的时间问答,这样可得到较为充分的反应资料,便于统计分析结果④在预测过程中随时注意受测者的反应,如有特殊情况应予以记录,这样便于以后正式应用时参考。

测验的客观性包含哪些方面。

①测验刺激的客观性②量化的客观性③推论的客观性

测验标准化包含的主要内容。

①内容②施测③测验分数的组合④常模

分析测验项目的区分度的方法。

①计算题目得分(反应)与测验总分之间的关联性系数,因计分方式不同,有不同的相关方法②比较高分组与低分组在个别题目上经过的百分比,求区分度指标。

自变量的种类有哪些。

①课题方面的自变量②环境变量③被试变量④暂时的被试变量。

实验中规定操作定义有什么好处。

①能够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②能够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③可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

拉丁方设计的特点是什么。

①每个因素在每个被试的实验次数相同②每个顺序在每个因素的实验次数相同③每个顺序在每个被试的实验次数相同

控制或规定自变量时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①给自变量规定操作定义②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检查点或实验处理。

确定反应变量指标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①规定好反应的操作定义②因变量应具备的特点③反应指标的平衡

对部分被试变量和暂时被试变量应如何控制。

①用指导语控制②主试者对待被试者的态度应予规范化③双盲实验法④控制被试者的个体差异⑤实验组、控制组法。

对环境变量和部分被试变量应如何控制。

(1)操作控制的方法:

①无关变量的消除②无关变量保持恒定。

(2)设计控制的方法:

①无关变量效果的平衡②无关变量效果的抵消。

(3)统计控制的方法:

①无关变量纳入②统计控制。

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有哪些。

①克服实验的过分人工情景化②增加样本的代表性③保证测量工具的效度

简述等级相关的使用条件。

①两列观测数据都是顺序变量数据,或其中一列数据是顺序变量数据,另一列数据是连续变量的数据。

②两个连续变量的观测数据,不满足积差相关所要求的数据总体为正态分布条件,将这些数据转换的等级变量后,可采用等级相关法。

积差相关法的使用条件。

①两种变量都是由测量获得的连续性数据。

②两种变量的总体都是呈正态分布,或接近正态分布,至少是单峰对称的分布。

③必须是成对数据,而且每对数据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④两种变量之间呈线性关系。

⑤样本容量n≥30,计算出的积差相关系数才具备有效的意义。

⑥要排除共变因素的影响。

方差和标准差的优点、缺点。

优点:

反应灵敏,随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严密确定,一组数据的方差及标准差有确定的值,计算简单,适合代数计算,不但求方差和标准差的过程中能够进行代数运算,而且能够将几个方差和标准差综合成一个总的方差和标准差,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差异量时,方差和标准差是最好的估计量。

它们在避免极端数值影响方面超过其它方式。

缺点:

不太容易理解,易受大小两极端数值的影响,有个别数值不清或缺失时,无法计算。

算术平均数的优点、缺点。

算术平均数的优点:

①反应灵敏②严密确定③简明易懂,计算方便④适合代数运算⑤受抽样变动的确影响较小。

①容易受极端数值的影响,如果一组数据中绝大多数数值都较高(或较低),而其中只有一个数值极低(或极高),由于每个数据都参加运算,使所计算所得算术平均数大大下降(或上升),这时,算术平均数就不足以代表这组数据的典型水平②在一组数据中某个数值的大小不够确切或缺失时,无法计算其算术均数。

几何平均数的使用条件。

①一组数据中的任何两个相邻数据之比接近与常数,即数据按一定比例关系变化。

②当一组数据中存在极端数据,分布呈偏态时,算术平均数不能很好地反映数据的典型情况,此时应使用几何平均数或其它集中量数来反映数据的典型情况。

次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次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求全距,决定组数,确定组距,确定组限和计算组中值,归类和登记。

简述平均数检验的一般步骤。

①建立假设,选择单侧或双侧检验方式。

②计算标准误,计算临界比率CR。

③查表进行推论

假设检验中,作出统计推断的依据是什么?

①概率统计的小概率事件②小概率事件出现被认为是随机误差造成的,而不是系统误差造成的,能够忽略。

两个平均数差异性的检验比一个平均显著性检验增加了哪些前提条件?

①使用的标准误由两个总体或样本的标准差经过数字变换组成。

②两总体都为正态分布。

③存在相关问题。

叙述计算资料统计分析方法的功能。

能够用来同时检验一个因素两项或多项分类的实际观测数据与某理论次数分布是否相一致的问题,或有无显著差异的问题,还可用于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各有多项分类之间是否有关联或是否具有独立性的问题。

简单叙述非参数检验方法与参数检验方法相比的特点。

①非参数检验一般不需要严格的前提假设。

②非参数检验特别使用于顺序资料。

③非参数检验很适用于小样本,而且计算简单。

④参数检验法是最大的不足是没能充分利用数据资料的全部信息。

⑤非参数检验法当前还不能用于处理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简单叙述T检验的条件。

T检验的条件:

小样本,虽然总体标准差未知,但知道样本标的差,总体是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两独立样本的总体标准差被认为相等。

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的区别在哪里?

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的区别:

它们的概念,和应用条件各不同。

单侧检验的应用条件,凡是检验大于、小于、高于、低于、优于、劣于等有肯定性大小关系的假设检验问题,假设检验写作:

H1:

μ1<

μ2或μ1>

μ2。

双侧检验的应用条件:

凡理论上不能确定有两个总体一个一定比另一个大或小的假设检验,一般假设检验写作H1:

μ1≠μ2。

方差及方差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的区别。

方差及方差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的主要区别是检验方法不同,样本方差显著性检验使用卡方分布表,方差差异显著性检验根据F分布或t值表。

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及差异显著性检验的方法。

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①积差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②相关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③等级相关与其它系数显著性检验④相关系数的合并。

检验的两类错误的概念与意义。

检验的两类错误的概念:

①α错误:

α错误又称为显著性水平,I型错误,是指在否定虚无假设,接受对立假设时所犯的错误,即是将属于没有差异的总体推论有差异的总体时,所犯的错误。

②β错误:

β错误是指在接受H0为真时所犯的错,在接受H0为真,而拒绝H1时势必有一部分属于H1总体的部分样本,被视为H0的部分,而被否定在H1之外。

意义:

α错误和β错误是在两个前提下的概率,两个总体的关系若是确定的,则α增大,β减小,α减小,β增大,二者相反。

1.试比较不同取样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答:

(1)随机取样法。

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简便易行,误差计算方便,在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一种很好的取样方法。

不足:

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

如果总体中的个体分散,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

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当知道研究对象的某种特征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时,要想对其加以控制,就不能采用简单随机取样法。

(2)等距随机取样法。

比简单随机取样法更简便,它能在总体的整个范围内有系统地抽取样本,因此一般情况,

其样本更为准确、抽样误差比简单随机取样误差小。

如果总体中存在周期性的波动或变化,系统取样所得的样本就可能出现系统偏差,这是运用等距随机取样法时应当注意的。

(3)分层随机取样法。

代表性和推论的精确性较好。

它适用于总体单位数量较多,而且内部差异较大的研究对象,在样本数量相同时,它比简单随机取样法、等距随机取样法的抽样误差小,而在抽样误差的要求相同时,它则比简单随机取样、等距随机取样所需样本容量少。

另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各层采取不同的抽取方式和比例,使取样更加灵活。

要求对总体各单位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否则就难以做出科学的分类。

如果是采用最优分配分层随机取样,则需根据前人资料(或以往研究经验)或试测估计标准差,因而比较烦琐。

(4)整群随机取样法。

样本比较集中,适宜于某些特定的研究。

在规模较大的调查研究中,整群随机抽样易于组织,可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样本分布不均匀,代表性较差,抽样误差(因各群间差异较大)也比较大。

(5))多阶段随机抽样法。

可综合运用各种抽样方法,简便易行,节省经费,对研究总体范围大、单位多、情况复杂的情况十分有效。

抽样误差相对于简单随机取样大。

2.举例说明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①消除法,是经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

例:

为了消除”霍桑效应”,可采用”双盲程序”。

②恒定法,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例如,被试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③平衡法,就是对某些无法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无关变量,经过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措施或方式,使其影响经过平衡而抵消。

例如,比较1000名来自离异家庭的儿童与1000名来自正常家庭的儿童,由于她们在年龄,心理成熟,所在学校条件,性别比例等方面均基本相同.因此,她们之间的差异能够认为是家庭变量造成的.

 

一、计算题(第九章)

1、某小学对学生的成绩记录由三部分组成,即平时练习成绩X1、期中检测成绩X2、期末考试成绩X3。

假设这三部分成绩一律采用百分制考评,同时三部分成绩的权重分别是0.20,0.30,0.50。

若一位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为X1=90分,期中测验成绩为X2=84分,期末考试成绩为X3=86分,那么该学生的综合考试成绩是多少?

2、在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30名样本,测得她们的某项考试分数如表9.1中所示。

求她们分数的算术平均值。

表9.130名样本的测验分数

56

59

60

62

63

68

70

72

73

74

75

76

77

78

80

81

82

83

84

86

88

89

94

96

97

3、某实验小学组织对学生进行一项能力测验,共抽出三个样本,获得有关数据如表9.2所示。

求其总的标准差。

表9.2三个样本的能力测验计算表

样本(K=3)

n

X

σ

1

44

109

12

2

46

108

13

3

50

103

15

4、有10名被试学生的反应时间如表9.3所示,求其标准差。

表9。

310名被试的反应时间计算表

序号

反应时间

离差

离差平方

1

186.1

35.50

1260.25

2

174.3

23.70

561.69

118.4

-32.20

1069.04

4

201.0

50.4

2540.2

5

164

13.4

179.6

6

133

-17.60

309.76

7

166

15.4

237.2

8

123.0

-27.60

761.76

9

120.4

-30.2

912

10

119.8

-30.8

948.6

∑=1506.00=150.6

∑=0

∑=8780.10

5、在某小学四年级中,随机抽查30名学生的语文测验(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