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疗法矫正厌学初中生心理行为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9252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疗法矫正厌学初中生心理行为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阅读疗法矫正厌学初中生心理行为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阅读疗法矫正厌学初中生心理行为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阅读疗法矫正厌学初中生心理行为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阅读疗法矫正厌学初中生心理行为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疗法矫正厌学初中生心理行为实验报告.docx

《阅读疗法矫正厌学初中生心理行为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疗法矫正厌学初中生心理行为实验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疗法矫正厌学初中生心理行为实验报告.docx

阅读疗法矫正厌学初中生心理行为实验报告

 

阜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阅读疗法在初中生厌学心理行为矫正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批准号FJK14019)

 

阅读疗法矫正初中生厌学心理行为的实验报告

 

太和县桑营镇中心学校课题组

执笔:

高洁审定:

贾颖

 

阅读疗法矫正初中生厌学心理行为的实验报告

太和县桑营镇中心学校课题组

执笔:

高洁审定:

贾颖

摘要:

目的:

探讨一种矫正厌学初中生的方法——阅读疗法。

方法:

以七、八年级学生为重点研究对象,从中筛查抽取89名被试作为实验组,进行8周的阅读干预实验。

选择七(1)、七(4)和八(2)、八(4)未被检测出的学生(非厌学学生87人)作为对照组。

结果:

被试组前测、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P<0.00),厌学程度明显降低。

实验组与对照组独立样本T检验,前测差异不显著,后测的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说明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结论:

阅读疗法矫正厌学初中生效果良好,值得普及推广。

关键词:

阅读疗法;厌学初中生;心辅学文

一、引言

(1)问题的提出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学习本应是此阶段的人生使命。

根据我校现状和已有研究表明:

中小学生厌学人数随年级升高而增多,程度也在逐步加深,八年级是重灾区。

在初中时期采取干预防控措施,有必要而且非常紧要!

本课题以当前教育热点而又突出问题——初中生厌学问题为核心,以最新而又最便捷的辅导方法——阅读疗法为载体,通过有针对性地阅读解决学生厌学问题,不仅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新途径;而且对整体教育教学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研究视角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阅读治疗在西方国家最初属于医学和图书馆学的交叉学科,后来作为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辅助疗法,逐渐被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广泛的认可。

随着阅读疗法的发展及其在学校心理学中的应用,借助阅读矫正学生厌学问题将成为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力量。

(2)研究现状

厌学原因的探讨比较多,针对性的干预研究较少。

干预模式以:

教育学模式、心理学模式、医学模式。

干预方面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为主。

目前,干预的个案研究与大样本研究文献多为心理学模式(除两个为医学模式外),教育学干预模式的研究文献尚限于经验思辨。

通过阅读疗法矫正厌学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研究,探求厌学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阅读治疗策略;构建厌学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阅读矫正干预模式。

同时充分开发或鉴定用于矫正厌学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阅读材料(主要是文章),实现这方面心理辅导资源共享,达到一次播种、连续收益的目的。

本课题不仅拓展了阅读疗法的应用范围;而且丰富了厌学研究理论。

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3)厌学概念界定

国内学者在使用厌学这一概念时至少存在3种不同的界定。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偏离学习行为,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而持冷漠态度甚至厌恶、逃避的心理状态及其在行为上的不良表现。

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厌学特征是心理与行为的统一体,即有内在与外在的表现。

周文斌的思考,把厌学定义引向新境界,他“根据态度构成的成分——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来看学生对学习的消极态度。

实际上,他把厌学定义回归心理学领域,即厌学心理过程“知、情、意”,其中“意”就是意志,行为倾向。

大家逐渐认识到厌学是一个从轻到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高利兵等根据学生厌学的表现程度,把厌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对厌学者属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具体化。

目前从零星的思想积淀中,可以看出厌学的定义由“笼统”走向“确切”;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区分较为合适。

“知、情、意”是内在的东西,“行”是外在的表现。

内在的心理过程,不容易看出来;从外在行为表现上看,厌学、逃学、辍学是三个临界点,作为划分厌学程度的依据比较明白。

这样以来,厌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了,狭义的厌学就是指轻度的,广义的厌学包括厌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为了进一步区分“轻度、中度、重度”之间的界限,结合学生日常情况,列出细微差别在下表中呈现出来,以供同仁参考。

(见下表1)

 

表1厌学心理行为程度划分

分类

维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厌学

逃学

辍学

内部

状态

(心理)

认知

模糊

不接纳

排斥

情感

不情愿

厌倦

厌恶

意志

薄弱

削弱

崩塌

外在

状态

(行为)

行为

敷衍、懒散、拖拉、经常被逼迫补作业

偷工减料、逃避作业、不做作业

对抗、放弃学业

(4)研究假设

王波在《阅读疗法原理》一书中讲到:

阅读疗法有着心理学、生理学的的科学基础。

阅读疗法的原理在于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净化、平衡、暗示、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锻炼器官机能的作用,从而收到保健祛病的效果。

随着医学实验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乐观地期待着科学家对阅读过程中人体反应所带来的血液、体温、脉搏、神经中枢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甚至细胞、基因等方面的变化进行细微的观测和总结,做出科学的生物化学解释,将更加有助于增强人们对阅读疗法的信任。

我们有理由相信阅读疗法同样可以解决厌学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5年1月—2015年2月)这是课题研究的初级阶段。

1、组建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

领导小组:

课题负责人刘占、王超;课题秘书:

李晓伟、高洁;成员朱华、王振等。

整个课题组又分五个研究小组:

文献组、问卷材料组、阅读材料组、统计分析组和后勤保障组。

后勤保障组成员:

胡楠、孙岩、刘明启、刘亮、贾颖、李晓伟。

文献组有:

高洁、朱青。

问卷材料组成员:

王振、祝伟、徐传志、丰涛、唐丽丽、王士锋、张蕾、王咏梅。

阅读材料组成员:

朱华、马钊、张春丽、周扬、高士现、王坤、丰光红、王彩丽、唐大鹏。

统计分析组:

左帅帅。

2、共召开研讨会3次,认真学习研究阅读疗法、厌学理论及其相关理论,理解课题研究精神。

制定实施方案,确立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明确人员分工。

第二阶段(2015年3月—2015年5月)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

1、问卷材料组对研究对象的厌学程度进行第一次测试,进行全面的分析,确定研究的对象和重点,即干预对象——厌学的初中生。

2、每个课题小组成员在此期间收集整理用于治疗厌学的阅读材料,即“心辅学文”。

课题组成员每人贡献一篇心辅学文,共25篇。

去粗取精,从中精选出16篇心辅学文作为课题组研究工具使用。

3、阅读材料组利用心辅学文对目标人群分期分步开展阅读疗法的实践活动,历时两个月8周时间。

充分发挥了班级心理委员的组织引领作用,每周的周一、周五利用上午大课间活动结束后剩余时间,参与研究的七、八年级各班心理委员到阅读材料组对应班级负责人那里领取“心辅学文”。

由该班心理委员按照阅读材料“心辅学文”的制作和分发要求,传递到干预对象手中。

一般要求被试在当天晚上完成阅读,在相对独立、安静的场合下进行,并在阅读中记下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心辅学文在制作上很考究,专业性、互动性、激发性体现得较为充分;心辅学文在使用上也很谨慎,有的心辅学文在一张A4纸上折叠几次,内容一折一折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力求增加心辅学文的神秘感、影响力。

总之,心辅学文的制作与使用严格按照阅读疗法的规定进行。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阅读疗效的达成。

4、最后,问卷材料组完成实验组、对照组的后测工作,即阅读效果检测;并协助完成了数据登录任务。

数据分析组利用SSPS17软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次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仅对前后测的均值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而且对实验组、对照组的均值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第三阶段(2015年6月—2015年7月)课题研究的再验证阶段。

1、分析和回顾研究过程,整合研究成果,制定出一套相对完整的阅读疗法矫正厌学学生的方法和模式。

2、利用桑营镇留守儿童托辅中心学生对研究结果和效果进行再验证。

第四阶段(2015年7月下旬)课题研究的最后总结阶段。

完成课题实验报告,形成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1、被试的选取

考虑到九年级面临升学考试不便干预,因此把我校七、八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我校七、八年级分别有4个班级,共8个班级,427人。

采用检测的方式确定被试113人(见表2)。

表2测查厌学情况

班级

项目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八一

八二

八三

八四

测查人数

58

57

58

54

47

51

50

52

无效问卷

2

1

1

0

0

0

0

0

厌学学生

17

9

21

10

14

12

18

12

流失

1

0

9

4

4

0

0

6

有效干预

16

9

12

6

10

12

18

6

 

由于资料不全、转学和辍学等原因,最终有效被试89人。

分别把七(1)、七(4)和八(2)、八(4)未被检测出的学生(非厌学学生)作为对照组。

这样,实验组89人,对照组87人,两组男女生比例相当,实验组学生年龄和对照组学生年龄都是最大17岁,最小13岁,两组年龄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被试的身体健康状况、智力水平基本持平,任教学科老师都是平行班,保证研究对象一致性,确保研究起点的信度和效度。

表3实验组和对照组情况

人数

实验组

89

57

32

对照组

87

54

33

 

2、检测过程设计

因为“厌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敏感话题,为避免“罗森塔尔效应”,也是为避免无意间对厌学的学生产生心理伤害,在测试中,创造性地采取了三个做法。

一是厌学测试问卷改名为“乐学程度测试”;二是被试在填写问卷时,可以不写真实姓名,用密码代替。

为防止忘记密码,在被试完成问卷离开测试室前,在密码备份纸上写上自己的密码,并要求在语文教科书的目录下记下自己的密码,以备后用;三是问卷组负责人在施测时回避自己所任教的班级。

3、阅读疗法

阅读疗法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不同的划分。

罗宾是美国阅读疗法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把阅读疗法分为教养院阅读疗法、临床阅读疗法和发展阅读疗法三种。

本课题研究涉及的阅读疗法属于发展阅读疗法,其特点主要应用对象是正常的个体,具体做法是采用教化与富有想象力的资料,在相关专业人员的协助下,由图书馆员、教师等以团体治疗的方式提升正常人的人格发展与自我实现。

根据海尼斯(ArleenMeCartyHynes)和卡罗琳·萨罗德丝(CarolineShrodes)的定义趋向,把阅读疗法分为以阅读为中心的阅读疗法和交互性阅读疗法。

本课题涉及阅读疗法属于以阅读为中心的阅读疗法,这种阅读疗法特点是读者自我管理式的,指导者只负责选择和提供文献,至于怎么阅读?

领悟到了什么?

那是读者自己的事。

指导者并不全程参与读者的阅读活动,最多只是在读者交还文献时同其进行简单晤谈,大略评测一下疗效。

指导者虽然希望读者阅读自己提供的文献后能产生好的效果,但行为上并不对读者作特别大的干预,能否达到预期的疗效,完全靠推荐文献的针对性和读者自己的领悟能力。

显然这种阅读疗法是浅层的、初级的。

之所以选择这种阅读疗法,就是考虑到将来的研究成果具有更大的推广普及性,运用阅读疗法矫正厌学学生的简易性。

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班主任和老师能在工作之余运用阅读疗法轻而易举地矫正班内厌学学生,实在是幸甚至哉!

4、访谈法

针对厌学学生,进行干预实验后,从数据上看,前后差异极其显著,说明阅读疗法有效果。

为了进一步检验本次实验的社会效度,对参与干预实验的班级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进行访谈,访谈内容附后(见附录二)。

(三)研究工具

1、厌学程度测试问卷

本研究以王晓霞《大连初中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