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13课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2491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13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科学13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科学13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科学13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科学13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13课教案Word格式.docx

《科学13课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13课教案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13课教案Word格式.docx

)教师提出问题:

图上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教师再次提问:

同学们做过哪些类似的事情?

(学生汇报。

教师总结:

当同学们对某一个事物或现象发生兴趣,通过认真观察和研究来探索问题的答案时,就是在研究科学了。

(二)亲历观察活动。

1.教师提问:

同学们平时对哪些事物进行过观察?

现在想对哪种事物进行观察?

2.学生选择喜欢的观察对象开始观察活动。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教师引导学生对观察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提出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要认真、细致并做好观察记录。

(三)亲历实验活动。

1.教师讲话,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2.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讲解实验的方法、步骤,提出观察要求。

3.学生进行实验。

4.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体会。

(四)反思与评价。

教师讲话:

亲身体验两个活动,同学们有什么体会?

如果再进行一次,自己怎样才会做得更好?

(学生汇报交流。

三.拓展活动教师提出要求:

让家人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以便对科学家的工作有所了解。

作业设计:

让爸爸妈妈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

收集喜欢的科学家头像并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走进科学

科学课上做什么,科学实验,听一听科学家的故事

教学反思

 

  

2,我的“小问号”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提出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皆科学,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养成提出科学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一年级的学生天生就活泼好动,爱问问题,本节课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和探究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学生有探究生活中的问题的兴趣,热爱科学,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也养成了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的习惯。

1教学课件。

2玩具,放大镜,纸和笔等。

 一、创设情景,引发问题

教师演示如下小魔术:

先展示一张普通的纸,提出问题:

将一张纸烧完之后会留下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燃纸,纸燃烧后留下纸灰。

教师再展示另一张纸(特制的魔术用纸,烧完之后不留下灰烬),继续提问:

将这一张纸点燃后,又会是什么结果呢?

(学生猜测结果。

)教师点燃魔术纸,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点明课题。

(一)玩玩具,提出问题。

1.教师针对跳跳蛙,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

玩具中藏着许多“小问号”,同学们能发现哪些?

教师拿出跳跳蛙,引导学生观察跳跳蛙的外部形态结构,然后引导学生猜想:

将拧紧发条的跳跳蛙放在桌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跳跳蛙的变化,提出问题。

2.学生两人一组自由组合玩玩具,然后互相提出问题。

教师提醒学生互相记录提出问题的个数。

(二)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

1.教师播放苹果落地的视频或动画。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教师用幻灯片形式播放牛顿的提问和研究成果。

(3)教师小结: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我们应善于观察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教师指导学生用喜欢的图案、符号记录所提问题。

例如:

对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问题进行记录,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

2.教师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并提出问题。

(1)比一比,谁提出的问题多?

(2)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方法。

三、活动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四、拓展活动

作业设计:

观察家中、居住地附近或校园里的物品,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将问题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我的“小问号”

玩具,探究,问问题,观察,记录

3看一看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保护自己的眼睛。

一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不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不会保护自己的眼睛。

学习本课可以保护自己的感觉器官,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

2纸片,镜子,小松树,花生。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引导:

今天我们上一节科学课。

这节课的内容和我们身体的一个部位有关,学生们猜猜是哪个部位。

(学生猜测。

2.教师缩小猜测的范围:

这个部位在我们的头部。

3.教师进一步缩小范围:

这个部位分左右,能转动,还能看东西。

)引出课程题目“看一看”。

二、观察眼睛

1.教师提问:

同学们知道眼睛是什么样子的吗?

(教师借问题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其生活观察能力。

2.教师引导:

借助什么工具能观察自己的眼睛?

3.学生观察眼睛,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观察的眼睛的样子。

4.小组展示。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眼睛,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引出观察工具的使用。

活动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交流、丰富眼睛的认识。

三、探究眼睛的功能

1.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眼睛的功能。

2.教师借助自己身上的衣服,期间引导学生认识到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

3.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眼睛的功能。

4.出示七巧板,学生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汇报。

6.教师总结:

用眼睛看七巧板的颜色、形状,就是观察。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观察”。

四、认识观察的顺序

1.教师出示呈三角形的松树的图片和松针的图片,期间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站在什么角度观察的,引导学生认识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

2.教师提供花生让学生小组观察,然后汇报观察结果。

3.教师总结观察的顺序,提出新的问题“我们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观察我们的文具盒”,“你们都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

五、保护眼睛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2.寻找生活中的错误做法。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后应该怎样做。

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借助学校开展的眼保健操、课间操等活动增强学生保护眼睛的意识。

课后拓展大家来“找茬”:

教师出示两张相似图片,让学生找一找不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拓展活动:

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寻找图中隐藏的动物,并将结果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看一看

眼睛,顺序,观察,方法

教学反思:

4听一听

1.知道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学会用耳朵辨别声音。

2.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

3.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学会用耳朵辨别声音。

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

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

学生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听辨能力还需要提高,所以应该培养孩子的听辨能力,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耳朵并意识到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

教具准备:

课件(手电筒,瓶子,沙子,石子)

一课时

新课导入

1.教师播放雷电的声音,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声音。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并板书课题——听一听。

二、活动过程

(一)观察我们的耳朵。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耳朵是什么样子的。

(案例设计:

郝元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如照镜子、询问父母等描述自己耳朵的外部特征。

2.班内交流,生生质疑。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间耳朵的外部特征是否一样。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观察耳朵,意识到自己和其他学生耳朵的外部结构是不同的。

3.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耳朵里面是什么样的,向学生提出“怎样才能知道耳朵内部的结构”。

(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讨方案如借助手电筒等方式进行观察。

4.学生进行实验初步探究耳朵内部的结构:

借助手电筒观察对方的耳朵内部并进行展示。

5.教师总结:

耳朵是我们身体非常重要的器官,能帮我们听到多种多样的声音。

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二)敲一敲,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是不是相同。

每个小组有4个不同的杯子。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如果分别轻轻地敲击它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

(学生做出猜测。

2.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做实验时需要的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探究声音的不同。

4.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

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三)猜一猜,塑料瓶里有什么?

1.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两个塑料瓶,里面分别装有细沙和石子。

在不打开瓶盖的前提下,教师试着通过晃动瓶子产生的声音让学生猜一下哪个瓶内装着细沙,哪个瓶内装着石子。

学生做出猜测并试着说明理由。

2.学生小组内实验探究。

3.师生共同总结:

我们的耳朵能分辨出不同的声音,也是在观察。

三、活动总结

1.学生说收获。

2.教师总结。

做一下《科学活动手册》第4页。

听一听

耳朵,观察,分辨

5摸一摸

教学目标:

1.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2.观察、认识皮肤这一感觉器官。

3.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了解的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加深对皮肤的认识,明确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

了解的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爱举手回答问题,但是回答的问题不够全面。

不太了解皮肤这一感觉器官,学习本课可使学生了解皮肤这一感觉器官,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复印纸、纸板、干湿不同的毛巾两块、光滑的彩纸1张、粗糙的砂纸1张。

一、游戏导入

请同学们蒙住眼睛,摸一摸老师手中的东西,说一说是什么,并解释是怎样猜出来的,在摸的过程中利用了哪种器官。

二、活动探究

(一)观察我们的皮肤。

1.教师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皮肤,待学生有初步认识后,再在小组内和学生相互观察面部皮肤。

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其他部位的皮肤,如脖子、耳朵、手臂等部分。

2.教师引导学生说皮肤的功能,让学生知道:

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干与湿、冷与热、粗糙与光滑等。

(二)说一说,摸到的是什么。

1.教师出示不透明的纸箱,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猜箱子里面可能有什么,注意指导学生要有依据地猜测。

2.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上实际摸一摸。

当学生说出某一物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和判断。

(三)摸一摸,有什么发现?

教师提供材料:

复印纸、纸板、干湿不同的毛巾两块、光滑的彩纸1张、粗糙的砂纸1

张、分别盛有凉水和温水的玻璃杯两只。

小组讨论,交流摸物体的方法。

学生活动,摸一摸纸的厚薄、毛巾的干湿、水的冷热,并用语言描述。

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

用皮肤认识物体的特点,也是在观察。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回家后,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和妈妈。

活动前,要有礼貌征得爸爸、妈妈同意与配合;

摸之前要洗干净手;

摸的时候要细心观察、用心感受。

摸一摸

皮肤,分辨

6闻一闻尝一尝

1.知道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舌头是我们的味觉器官;

鼻子可以分辨多种气味,舌头可以尝出多种味道。

2.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3.多方式认识水果。

4.意识到保护鼻子,舌头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

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多方式认识水果。

意识到保护鼻子,舌头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

一年级学生可以互相认鼻和舌,但是说不上它们的功能,本节课教会他们认识鼻子和舌头的功能,初步形成保护感官的意识。

筷子,镜子,苹果,橘子

1、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察鼻子、嘴和舌头,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可以利用鼻子和舌头做什么,导出本节的课题——闻和尝。

(一)观察我们的鼻子和舌头。

1.教师让学生用镜子观察自己的鼻子和舌头,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征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教师班内交流:

介绍自己的鼻子和舌头。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鼻子和舌头的功能,让学生知道:

鼻子可以闻到气味,舌头可以尝出味道。

(二)闻一闻它们的气味。

1.闻苹果的气味。

教师演示如何闻苹果的气味,强调闻水果气味的正确方法:

把水果放到鼻子前方,鼻子不能靠得太近也不能离得太远。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闻苹果气味的方法并描述闻到的苹果的气味。

2.闻液体的方法。

教师演示闻白醋气味的方法:

先把杯子放到鼻子前方,注意不要离着太近;

再用手轻轻往鼻孔里扇一扇就能到气味了。

这样做可以减轻强烈气味或有毒气味对鼻子的刺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闻白醋的味道并描述闻到的气味。

教师强调:

对不知道气味的物体不要随便闻。

(三)尝一尝它们的味道。

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尝,然后强调:

品尝水果时要把水果洗干净,小口咬慢慢嚼;

品尝液体时要小口喝仔细品;

用筷子蘸着尝的时候,筷子伸进液体不要太深,手拿着的一

端要高于蘸有液体的一端。

学生尝一尝橘子和白醋的味道并描述。

对不了解的物体不要随便尝。

为了更准确地辨别味道,尝完一种物体后要漱口。

(四)利用多种器官观察水果,说一说它们的特征。

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水果:

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和用舌头尝。

2.小组活动:

用眼睛看多种水果的颜色、形状、大小,并描述;

用手敲西瓜,判断西瓜成熟程度;

摸多种水果感受表面的粗糙程度并进行描述。

想全面、准确地认识一个物体,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教师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拓展活动:

课下请同学们到校园中看一看花的颜色,闻一闻花的气味。

同学们在活动时要爱护花草,注意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